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小题。
远看山腰岩石的那些褶皱,是那么的苍桑,看上去像是自然给予它的劫难,但是,这何尝不是一种恩赐?美丽的岛屿,壮观的cháo xī( ),奇妙的huì( )星,独特的yǔn( )石……我们不得不概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1.请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褶( )皱 给( )予 劫( )难
cháo xī( ) huì( )星 yǔn( )石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改为 , 改为 ,
3.下列句子中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_________。
②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_________。
③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_________。
A.细密 紧密 融化 B.致密 严密 融化
C.致密 紧密 熔化 D.细密 严密 熔化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B.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强烈地证明地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C.学校之所以连下雨天都要求同学们坚持做室内操的原因,是因为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更能磨炼意志。
D.阿西莫夫的著作不容易翻译得好,它要求翻译人员具有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才能胜任。
5.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B.“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C.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D.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通顺的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坚定也是这样,源于心灵,听从心灵,更是对真理和世间美好的捍卫。
②也许有人会说,管它完整不完整,只要自己的利益不损失就行了。
③有了这样的坚定,不管是怎样的私心杂念还是五彩缤纷的诱惑,都不能改变它,因为它当关,万夫莫开。
④如果在该坚定的事上,不能做到坚定,那么这样的人生就变得不再完整。
⑤这种利益至上的人,十之八九都是一些名利之徒,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什么真理,如果有,那也是关乎利益的东西。
⑥著名作家张炜说:“写作是一种心灵之业,要始终听从内心的指引,更是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
④⑥②⑤①③ B.⑥①③④②⑤ C.⑥③①④②⑤ D.④②⑤⑥①③
7.科学探索的脚步永远在路上。下面是小琦播报的关于天宫课堂的最新消息,同学们听后纷纷发表感言,请把你的感言写下来。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开讲了,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授课活动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在轨介绍展示了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实时互动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天宫课堂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科学实验的好奇心和对航天知识的浓厚兴趣。“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含苞待放;未来是你们的,希望你们的梦想,都能在这广袤的宇宙中绽放!”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中所说的话也激励着无数青少年逐梦前行。
小灿感言:保持好奇心,练就真本事,勇攀科学高峰!
小志感言:航天员如同耀眼的星辰一般,激励我逐梦前行!
8.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某校开展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材料,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从立法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第一部针对一个流域的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已实施,《黄河保护法》正加快推进立法进程。“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生态保护修复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的数目达8 779亿元。还青山以葱茏,复水以澄澈,国家掏出的是真金白银。
材料二:黑龙江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2021年计划完成营造林100万亩,近年来新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龙江大地的人们用汗水浇灌和培育着共同的绿色家园,为“修复我们的地球”贡献了一份龙江力量。
材料三:牡丹江市自然资源局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当天,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在江滨公园设立宣传咨询台,向过往居民发放宣传单,现场为群众答疑解惑。工作人员还向群众宣传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国法,普及自然资源管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引导全社会增强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认识,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
(1)请提炼上述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2)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
(3)活动接近尾声,作为主持人,请你写一段结束语。
阅读理解
(一)阅读《恐龙无处不有》,回答问题。
恐龙无处不在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9.选文按照 顺序进行说明,首先提出说明的主旨 ,总领全文;然后用恐龙化石在各地都有发现的事实,阐释 ,用具体事例证明开篇提出的主旨;最后总结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证据。
10.文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一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1.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12、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地壳是由一个大板块构成的。
B.板块与板块之间是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相互缓慢运动的。
C.板块之间可以被拉开、挤压或俯冲、抬升。
D.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
13、“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中“漂移”和“迁移”能否互换?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一
①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②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二
③1961年,苏联科学家S.M.斯季绍夫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④“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互相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⑤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互相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如果在85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三
⑥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⑦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⑧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它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它们确实检测到了“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⑨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被压扁的沙子》)
1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原因,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
15、科学家S.M.斯季绍夫发现生成“斯石英”必备的条件是①_____,加快“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条件是②_____
16、文中最后得出的推论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请写出得出这一推论的两条证据①_____;②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神奇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
叶雨婷
①北京冬奥会开赛以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四天六刷奥运会纪录。场馆中1.2万平方米的超大冰面被誉为“冬奥历史上最快的一块冰”。从开始建设到正式比赛,这块冰一直是外界瞩目的焦点。在百年冬奥历史上,它首次使用了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
②传统的制冰技术使用氨或氟利昂。氨具有一定的爆炸和毒性危险,安全性难以控制,氟利昂则是臭氧层空洞和地球温暖化的元凶,这两种物质都无法与天然的二氧化碳比肩。另外,应用传统制冰技术,冰面不同区域的温差较大,会导致冰面软硬不均,影响参赛选手成绩。而二氧化碳制冰技术能将“冰丝带”的冰面温差控制在0.5°C之内,硬度均匀,任运动员驰骋其上。
③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的核心原理是二氧化碳热力学循环。通过液态二氧化碳吸热制冰,再将吸收热量的二氧化碳提升到高温高压状态下冷凝释放能量。释放出的能量也不会被浪费,用于冰面下地基防冻、冰面平整和场馆供暖,梯级利用,一举多得。
④为“冰丝带”制冰还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巨大的冰面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二氧化碳蒸发器,如何制作设计如此庞大的制冰系统是一个难题。另外冰面大了以后,如何保证硬度的均匀,达到运动员进行比赛的标准也是一个难题。为此,整个冬奥团队设计了超大型的二氧化碳蒸发器,并优化了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系统,通过参数控制、动态调整等方式进行优化调控,成功解决了这些难题。
⑤相较于其他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北京冬季温度高,降雪偏少,造雪技术的运用对赛会成功举办至关重要。特别是到了冬残奥会举办的3月北京的平均气温可以达到8°C,而目前国内外造雪机普遍工作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下,造雪极限温度不能超过2°C。这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出了又一个难题。
⑥目前国际上虽然已经有零摄氏度以上人工造雪技术的应用,但往往是先制冰,再将冰碾碎,索契和平昌举办冬奥会时采用的便是这种方法。这种“雪”硬度很大,会让高山滑雪运动员的膝盖承受较大压力,影响成绩。冬奥团队将二氧化碳制冰技术运用在人工造雪领域,成功实现在0°C-15°C甚至20°C- 25°C的人工造雪,直接造出与天然雪最接近的人工雪,这为保护高山滑雪运动员身体健康,取得好成绩,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氧化碳零摄氏度以上人工造雪技术,也使在春风暖阳中跃然雪上不再是梦。
⑦在后冬奥时代,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将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生产生活的更多领域焕发光彩、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带给我们无限惊喜。
(根据作者发表于《中国青年报》)的文章改写)
17.读第②段概括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的“神奇”之处。
18.第⑥段运用了___________、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在人工造雪领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19.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的作用。
在百年冬奥历史上,它首次使用了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
20.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的理解,围绕“科技创新”写一句话,表达你的观点。
[材料一]“智能字幕”功能,依托语音识别技术,结合神经网络算法,应用体育垂直场景的实时纠错自然语又能力,在国内首次实现大型国际赛事超高清直播的实时双语字幕创新规模化商用,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用户观看直播的需求。
(节选自《让赛事插上科技的翅膀》)
[材料二]在物流自动化行业的热潮中,无人又车机器人是近几年兴起的非常重要的方向。与传统的人力叉车、自动又车相比,捷象灵越自主研发的首创无人叉车机器人有多项业界独有的底层创新,具有无盲区、更灵活、更安全的特性,意味着无人叉车行业迈向了3.0时代。中国正推动世界走向智能“智”造,下一代智慧物流将是中国保障经济内循环、引领全球工业4.0革命的核心竞争力。
(节选自《人工智能再添新场景,无人叉车进入 3.0时代》)
答案
1、zhě jǐ jié 潮汐 彗 陨 2.苍--沧 概--慨 3.C 4.A 5.B 6.B
7.仰望星空,北斗璀璨,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8.(1) 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2)积极参与宣传,让人们了解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如低碳出行,节约用水等;不吃野生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等。
(3)同学们,伴着动听的音乐,本次活动即将结束。大家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展示出良好的素质,也明白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希望我们大家携手并肩,共同保护好我们地球这个大家庭。
9. 逻辑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大陆漂移学说
10、 运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文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南极洲比作大冰箱,生动形象地说明南极洲的寒冷程度以及冰的含量多,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具体的数据说明南极洲的寒冷程度以及冰的含量多,使语句更准确、更具有说服力。
11、(1)“几乎”有十分接近、差不多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2) “似乎”有仿佛、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假设,“似乎”表示并不十分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12、A
13、(示例)“漂移”和“迁移”不能互换。“漂移”是指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这里是说大陆漂浮在水面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在这里适用于动物。如果互换,就不能正确表达其意,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4、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
15、 超高压 足够高的温度
16、在一些地区发现了因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17.①相较于使用氨或氟利昂,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更安全、天然、环保。
②能将“冰丝带”的冰面温差控制在0.5°C之内,硬度均匀,任运动员驰骋其上。
18. 作比较 不受环境温度影响且能保障运动员身体健康
19.“首次”表明是第一次使用,突出说明了此次二氧化碳技术的突破性,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0.科技创新体现在各个行业,是彰显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