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1 10:0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级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图是秦王朝的道路分布图,有学者指出,自秦朝以来中央王朝都将道路建设作为主要工作之一,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发 B.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普及 C.重农观念盛行 D.大一统国家形成与需要
2.下图为明朝万历年间建于福建省福州市乌石山清冷台的先薯亭,亭上的对联为“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由此可知,番薯的引进()
A.说明海禁政策的全面取消 B.彻底解决了饥饿问题 C.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结构 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3.下列图片中“猪”形象的变化可用于佐证()
河姆渡遗址陶器上的“猪”良渚遗址玉壁上的“猪”
A.中原地区成为文明的中心 B.艺术开始在生产中产生 C.长江下游畜牧业产生发展 D.食物主要源于家庭养殖
4.《纽约时报》指出:冷战结束后,由美国暴雪娱乐公司开发的极具全球影响力的《魔兽世界》,可以说是首款驯服世界的网络游戏。这一报道揭示出信息技术发展()
A.助推了西方的和平演变 B.促进了文明交流互动 C.顺应了文化全球化潮流 D.创新了文化渗透方式
5.1956年5月,埃及选择与新中国建交,这开启了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非洲国家建交的进程。此后的十年间,更多的亚非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说明()
A.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了中国影响力 B.“一边倒”外交政策已被放弃
C.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D.“冷战”加剧了国际力量分化
6.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多使用“中国”一词而较少使用“大清”“本朝”字样,诸如“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等成为各级学校正规的课程名称。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近代意识的增强 B.教育体系的完善 C.宗藩体制的解体 D.清末新政的实施
7.1875年,美国密苏里州宪法宣布授权人口在十万以上的市可制定宪章,实施地方自治;至一战前共有12个州实行地方自治。市政府权力涉及到饮用水供应、健康和卫生、城市建设、警察、消防、教育和福利、娱乐等领域。推动美国地方自治的主要因素是()
A.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B.国内工人运动的有力推动 C.乡镇自治的历史传统 D.城市化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8.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20世纪70年代,中国不再把意识形态因素作为评判外交关系的标准;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较少提及“三个世界”理论,在对外关系上也不再只区分敌友。中国外交的这一变化()
A.旨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B.推动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形成C.利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D.体现出灵活务实的外交思维
9.明代以前,中外商货集中于丝绸、瓷器、贵金属等类,利润丰厚。棉花崛起后,丝绸贸易渐趋衰落,但中国外贸并未停滞,茶叶成为中国向世界输出的重要货品;18世纪中叶,英国“最卑贱的家庭都已经改饮茶了”。这一变化()
A.根源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B.将中外贸易逆差转变为顺差C.得益于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D.冲破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0.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国;2015年,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这反映出()
A.中国国际金融影响力的扩大B.人民币国际化历程艰难曲折C.现代信息技术改变贸易手段 D.区域合作推进亚洲经济增长
11.1861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后,为大量的求差谋职者所苦。但即使贤明如林肯者,也不得不在其有权任命的1639个职位中,起用了1457名效忠者。罹患过天花的林肯不得不自嘲:“请立即告知所有求职者,我唯有天花可以分配给每一个人。”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A.建立文官制度势在必行 B.总统权力遭到一定的削弱 C.尚未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D.恩赐官职制影响社会发展
12.从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开始试点推动,“新农合”走过了二十年。据国家医保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98349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2022年,参加城乡居民医保人员享受待遇21.57亿次,比上年增长3.7%,这表明我国()
A.维护健康成为政府的核心工作B.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推进C.人民的公共卫生意识得以提高D.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初步建立
13.下图为1875年德国画家门采尔创作的油画《轧铁工厂》,它描绘了一群工人在机器厂房内劳作、洗漱、进食等场景。这一作品主要()
A.展现了工厂管理的松散 B.反映了工业革命的弊端 C.赞美了新兴工业的发展 D.肯定了生产组织的革新
14.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带领570名旅游者从英国莱斯特到巴夫勒参加禁酒大会,成为世界近代商业性旅游服务的开端。这表明当时()
A.交通变迁推动新兴产业出现 B.乘坐火车成为主要出行方式C.远途旅行成为西方消费时尚 D.运输业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15.19世纪40年代上海开埠后,当时陆路交通工具只有驾驶马匹的小车和使用人力的轿子。其中的轿子分官轿和民轿两种。官轿用于官场往来,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民轿都是两人抬的小轿,轿身较小。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马车和黄包车的兴起,轿子无法与之竞争,数量不断减少。20世纪初电车和汽车出现后,乘坐客轿的人越来越少,轿子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晚清轿子地位的变化()
A.反映自由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说明中国近代化起步并不断发展
C.折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变迁 D.表明当时民主政治制度日益完善
16.1937年7月到12月,陕甘宁边区乡、区、县、边区四级议会选举先后完成,进而组建边区政府,建立起自乡至边区的抗日民主政权,实现了由苏维埃民主制度到议会民主制度的转变。这一转变()
A.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B.照搬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经验C.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体现了中共对基层治理重视
第11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3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古代中国始终将政治安全放于首位,倡导忠君爱国理念,维护政权稳定。古人认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农业经济的维护。同时将“富国强兵”作为政治安全的保障,注重提升军事实力。统治者一再强调居安思危,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汉唐时期的和亲政策,保证了与匈奴、吐蕃等民族的和平交往,明代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周边环境和平起到巨大作用。
-摘编自赵明旸《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的国家安全思想逐步发生嬗变。近代开明士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张欲救亡图存必须先了解并学习西方。同时,有识之士对发展的认识逐渐超越了传统“以农为本”思想的局面,注意吸收西方商业文明的成功经验。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曾指出:“各国并兼,各图利己,藉商以强国,藉兵以卫商。”19世纪中后期,在新疆阿古柏“政权”作乱及日本入侵台湾的陆海紧张局势之下,出现“海防”与“塞防”之辩。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各陈利害,清廷最终采纳了左宗棠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建议。
-摘编自王熙《四个维度看近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嬗变》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分析安全威胁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的深刻思考和重大决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冷战结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出发,提出了具有鲜明的以综合安全为特征的国家安全思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冷战后国际安全形势的新特点和全球化发展的新要求,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顺应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家安全观念的变化,提出了以普遍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
-摘编自曹峻《试论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国家安全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相比,近代国家安全观有哪些变化。(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国家安全思想的特点及意义。(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表3中国历代粮食产量一览表
朝代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辽宋金元(1100年) 明(1600年) 清(1800年)
亩产量(市斤) 95 110 120 154 140/343 155/337 155/337
总产量(亿市斤) 205.39 591.4 415.8 889.82 1749.45 2385.88 2340.97
-摘编自吴斌、党晓红《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中国在应对粮食安全和消除贫困上取得显著成就,为世界树立了榜样。中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成功的养活世界1/5的人口。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有七亿多人摆脱贫困,谱写了人类减贫历史上的奇迹。事实上,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合作并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派出了超过1000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帮助这些地区的国家提高粮食安全和营养水平。
-摘编自韩硕《联合国粮农组织:减贫,世界需要向中国学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粮食产量发展趋势及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应对粮食安全和消除贫困取得成就的世界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中国在先秦已经有了赋役制度的雏形。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变迁,赋役制度亦相应发展、变化。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及其实施状况,对历代国计民生、社会稳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增长都有重大影响。
-摘编自陈明光,郑学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年级期末考试历史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D C D A A D D C A A B B A C
题号 16
答案 A
1.【答案】D【解析】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后的历代王朝都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道路建设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促进政令的畅通和资源的调配,还能在军事上形成快速响应和支援的能力。因此,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需要对道路建设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这也是秦朝及以后中央王朝将道路建设作为主要工作之一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自然灾害虽然对古代社会有重要影响,但道路建设与自然灾害频发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道路建设更多是为了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而非单纯为了应对自然灾害,排除A项;铁犁牛耕的推广确实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但它与道路建设的主要动因关联不大。道路建设更多地是出于国家管理和发展的需要,而非农业技术的直接推动,排除B项;重农观念确实在中国古代社会根深蒂固,但道路建设并非直接源于重农观念。道路作为连接各地、促进交流和发展的基础设施,其建设更多是基于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而非仅仅为了农业,排除C项。
2.【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可知,这句话高度评价了明朝引进并推广种植番薯的历史贡献,认为这一行为不仅缓解了当时的饥荒,而且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功绩可以与神农氏相媲美,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番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缓解了粮食危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明清人多地少的矛盾,故选D项;结合所学明朝在隆庆年间就已经开关,加强了外界交流,但这种交流存在限制,如船只不得携带违禁物品。此外,对日本的贸易仍在禁止之内,所有出海船只均不得前往日本,故不能说明全面取消,排除A 项;结合所学彻底解决饥饿问题是建国之后的成就,明朝时期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饥饿问题,而不可能彻底解决,排除B项;结合所学番薯的引进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故可以腾出一部分田地进行经济作物的种植,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结构,明清时期我国依然以小农经济为主,种植粮食作物以实现自给自足,排除C项。
3.【答案】C【解析】河姆渡遗址陶器上的“猪”形象,其又长又尖的嘴巴特征,表明这可能是一只未被完全驯化的野猪。这一发现反映了河姆渡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尝试驯化野生动物,畜牧业已有初步发展。而良渚文化中的玉猪形象则更加接近现代家猪,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家畜饲养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猪已经被成功驯化,这两个遗址都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它们所展现的“猪”形象变化,是当地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见证。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动物驯化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故选C项;这两个遗址都位于长江下游地区,而非中原地区。此外,仅凭“猪”形象的变化也不能直接推断出中原地区是否成为文明中心,排除A项;这种艺术表现更多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猪的重视或猪在生活中的地位,而非艺术本身如何产生,排除B项;虽然猪作为家畜在当时可能已经存在,但仅凭“猪”形象的变化并不能直接推断出食物主要源于家庭养殖。古代社会的食物来源包括采集、狩猎、渔业以及畜牧业等多种方式,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食物结构也存在差异,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据材料“首款驯服世界的网络游戏”可知,这是美国通过《魔兽世界》以扩大“全球影响力”,说明在当下娱乐文化也是一种全球渗透的方式,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演变政策是不同主义国家间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以促使对方国家制度发生改变,而材料强调的是美国为加强全球影响力推出的游戏,而非仅仅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交流互动”应为双向的,而材料呈现的是美国对全球所采取的措施,故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该产品的“驯服世界”,代表的是美国的主观意志,不能说其顺应了文化全球化潮流,排除C项。
5.【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一直积极支持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赢得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尤其是在亚非国家中的影响力,促使更多的亚非国家愿意与中国建交,故选A项;中国在当时仍然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外交政策并未放弃,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代表“一边倒”政策结束,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外交往来,是突破意识形态的交流,不是“冷战”背景下国际力量分化的表现,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材料提及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较少使用“大清”“本朝”字样,多使用“中国”一词,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深重,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中国”概念利于强化民族认同,共抗外侮,故选A项;“教育体系的完善”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奏定学堂章程》多使用“中国”一词构不成逻辑关系,排除B项;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宗藩体制终结,排除C项;“清末新政的实施”不合题意,其不能有效解释“最能说明”,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管理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美国各州开始授权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城市制定宪章,实施地方自治。市政府在多个领域获得了广泛的权力,以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故选D项;启蒙思想虽然对美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广泛传播主要发生在18世纪,而本题所讨论的地方自治现象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至一战前,时间上不吻合,排除A项;国内工人运动确实对美国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它主要关注的是工人权益和劳动条件,与地方自治的直接关系不大,排除B项;美国确实有着乡镇自治的历史传统,但这更多是影响其早期政治体制和基层治理方式,而非19世纪末至一战前地方自治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
8.【答案】D【解析】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战略,到20世纪70年代不再把意识形态作为外交关系的标准,再到80年代在对外关系上不再只区分敌友,这一系列变化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和务实性。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外交策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参与国际事务,故选D项;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虽然对全球治理体系有一定影响,但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新型大国关系的形成是近年来中国外交的重要成果之一,但它更多地体现在中国与美国、俄罗斯等大国之间的具体外交实践中,而非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直接结果,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1953年)就提出的外交原则,早于题目中提到的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时间段,排除C项。
9.【答案】C【解析】据材料“18世纪”及所学可知,随着全球贸易的扩展和商品需求的多样化,茶叶逐渐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因此出现了英国普通民众大量饮茶的现象,故选C项;棉花崛起后,丝绸贸易虽然衰落,但并未完全停止,说明外贸并未完全依赖于一种商品,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并非其根源,排除A项;明清时期,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地位而非贸易逆差,“转变”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冲破了”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不仅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地位得到提升,还成功倡议并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同时人民币也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这些变化都明显反映了中国国际金融影响力的显著扩大,故选A项;虽然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这一过程是“艰难曲折”的,反而更多地是展现了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取得的积极成果,排除B项;现代信息技术确实在改变贸易手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材料主要聚焦于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变化,并未直接涉及现代信息技术对贸易手段的改变,排除C项;虽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确实有助于推动亚洲地区的经济合作和经济增长,但材料更多是在强调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力扩大,而非单纯讨论区域合作对亚洲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题目描述了1861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后,面临大量求职者求差谋职的困境,即便如林肯这样的贤明总统,也不得不在其有权任命的职位中大量起用效忠者,而他自己则因罹患过天花而自嘲无法为所有求职者提供职位。林肯面临的困境反映了当时美国政治体系中官职任命的混乱和任人唯亲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建立一种更为公正、透明的文官制度显得尤为必要。文官制度通常要求公务员的选拔和任命基于专业能力而非政治关系,这有助于减少政治腐败和提高政府效率,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提及总统权力的削弱,反而强调了林肯在任命官员方面的困境,这并不能直接推断出总统权力的削弱,排除B项;C项与历史事实不符,1861年的美国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民主国家,拥有相对完善的民主政治体制,排除C项;虽然题目中提到了林肯在任命官员时面临的困境,但并未直接说明恩赐官职制(即基于政治关系或私人恩惠的官职任命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具体影响,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知这是我国在农村建立的医疗制度,保障人民病有所医,结合所学中国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故选B项;结合所学政府职能广泛,包括维护人民健康,但“核心工作”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国家在农村建立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未涉及其提高人民的公共卫生意识,排除C项;结合所学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材料强调的是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不能代表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情况,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作品描绘了一群工人在机器厂房内劳作、洗漱、进食等场景,说明当时工业生产虽然进步了,但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恶劣,反映出工业革命的弊端,故选B项;材料没有表明工厂管理规定中不允许“洗漱、进食”,当时的一些资本家甚至要求工人就地尽快洗漱、进食,以便工人能更快地投入生产,洗漱、进食的场景表明了工厂内部生产节奏快,劳动强度大,资本家剥削沉重,A项说法不符合题目的设问和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A项;1875年,德国正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绘画作品展现的钢铁工业已是传统工业,排除C项;机器厂房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对生产组织革新的肯定也只是对作品内涵的部分解读,排除D项。
14.【答案】A【解析】据材料“成为世界近代商业性旅游服务的开端”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以来在利用火车这一交通工具之下,商业旅游服务业成为当时出现的新行业,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到火车这一新的交通工具,但没有明确其使用情况与其它出行工具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英国,没有明确其他西方国家的社会生活情况,排除C项;运输业有利于提升市民生活水平,但材料仅涉及到新的交通工具与商业旅游服务业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市民生活的其他变化,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兴起,逐渐淘汰了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轿子,这是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由此折射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变迁,故选C项;仅根据交通工具的变化无法说明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中国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排除B项;交通工具的变迁和政治制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37年7月到12月......进而组建边区政府,建立起自乡至边区的抗日民主政权”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抗战时期我党在抗日根据地组建民主政权,以便更好的服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A项;这一时期民主政权的建设是结合中国国情而指定的,“照搬”一词表述错误,排除B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中国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到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在陕甘宁边区进行的民主政权建设,没有明确对于基层治理的具体措施,故“中共重视对基层治理”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2分)
17.【答案】(24分)
(1)以维护政权稳定为核心;维护君权与国家安全相统一;重视农业生产;以富国强兵为前提;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崇尚和平是主流。(每点2分,任答四点得8分)
(2)变化:从关注统治稳定到强调救亡图存;从传统“夷夏之防”到放眼世界;从“以农为本”到重视工商;从维护皇权到维护民族国家;从“陆防”为主到“海陆并重”。(每点2分,任答三点共6分)
(3)特点: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时代性;继承性。(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意义:维护了国家安全;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国家安全思想,是中国安全战略的集中体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将政治安全放于首位......维护政权稳定”可知,以维护政权稳定为核心;据材料一“倡导忠君爱国理念,维护政权稳定”可知,维护君权与国家安全相统一;据材料一“十分重视对农业经济的维护”可知,重视农业生产;据材料一“同时将”富国强兵'作为政治安全的保障”可知,以富国强兵为前提;据材料一“统治者一再强调居安思危”可知,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据材料一“和亲政策......和平交往”可知,崇尚和平是主流。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维护政权稳定”、材料二“欲救亡图存必须先了解并学习西方”可知,从关注统治稳定到强调救亡图存;据材料二“近代开明士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可知,从传统“夷夏之防”到放眼世界;据材料二“超越了传统以农为本......西方商业文明”可知,从“以农为本”到重视工商;据材料二“各国并兼......藉商以强国”可知,从维护皇权到维护民族国家;据材料二“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可知,从“陆防”为主到“海陆并重”。
(3)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可知,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据材料三“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可知,时代性;据材料三“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第二代领导集体”、“第三代领导集体”可知,继承性。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三“以普遍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可知,维护了国家安全;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发展;据材料三“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具有鲜(24分)
18.【答案】(14分)
(1)趋势:亩产量和总产量总体不断增加。(2分,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农业技术的进步(2分);耕地面积的扩大(2分);新的粮食作物传入和种植(2分);重农政策的实施(2分);人口不断增加推动(2分)。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意义:为世界消除贫困做出巨大贡献(2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提供了借鉴(2分);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技术人员帮助(2分)。6(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一“中国历代粮食产量一览表”可知,中国古代粮食亩产量和总产量总体不断增加。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技术、土地、新的粮食作物、政策、人口增加等角度入手;即农业技术的进步、耕地面积的扩大、新的粮食作物传入和种植(明后期,玉米、甘薯等)、重农政策的实施、人口不断增加推动。
(2)据材料二“中国在应对粮食安全和消除贫困上取得显著成就,为世界树立了榜样“改革开放40年来......谱写了人类减贫历史上的奇迹“结合所学得出为世界消除贫困做出巨大贡献、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提供了借鉴;据材料二“中国已向非洲.......派出了超过1000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结合所学得出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技术人员帮助。
19.【答案】(14分)
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革。(2分)
阐述: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秦汉时期的赋役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和徭役;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清朝前期实行地丁银制和摊丁入亩。(10分,言之成理即可)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变迁,赋役制度出现了相应发展变化。(2分)
(“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首先,据材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变迁,赋役制度亦相应发展、变化”结合所学得出论题: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革。其次,结合所学展开阐述,先总体概述,再分朝代叙述。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秦汉时期的赋役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和徭役;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变成租庸调制;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780年);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元朝在税粮之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清朝前期实行地丁银制和摊丁入亩。最后,总结升华,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变迁,赋役制度出现了相应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