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速记清单】
辛亥革命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政府的自救改革
①清末新政
背景 1901年初,清政府面临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内容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评价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革命很快爆发
②预备立宪
a.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b.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发起三次召开国会的请愿运动
c.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以失败告终,不少资产阶级立宪派人士转而支持革命。
③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辛亥革命爆发。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组织 (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2)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并被推举为总理。
思想 (1)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2)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军事 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2.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①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
②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③结果: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2)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④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院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评价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4)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原因 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并诱使革命党人展开议和。在重重压力下,孙中山被迫发表让位声明。
结果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王朝结束。 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意义
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②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③社会:促使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思想的藩篱。
④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局限
①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②败因:民族工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不够成熟和强大,未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没有发动广大民众和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
(1)袁世凯上台的标志: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2)复辟帝制的过程
①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②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③1915年5月,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④1915年10月,“赞成”君主立宪
⑤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
⑥1916年3月,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2.护国战争
背景 ①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③袁世凯称帝,更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概况 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
结果 ①贵州、广西、广东等省(区)相继宣告独立 ②1916年3月,袁世凯等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出现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
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区域 依靠强国 军阀混战
直系 冯国璋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英美 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皖系 段祺瑞 皖、浙、闽、鲁、陕各省 日本
奉系 张作霖 东北三省 日本
2.“府院之争”
(1)1917年,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造成“府院之争”
(2)1917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拥护清废帝溥仪复辟
3.护法运动
(1)原因: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拒绝恢复国会
(2)概况:1917年8月,国会议员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1918年失败。
4.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发展
(2)概况:1917年8月,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
(3)影响:①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中国劳工前往欧洲作战,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
原因 (1)内因: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特别是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2)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表现 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面粉厂和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影响 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原因 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努力
表现 (1)历法:改用阳历 (2)社会风俗: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3)礼仪: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文
意义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背景及概况
背景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促使人们思想解放
客观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概况 开始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阵地 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代表 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等
2.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用民主反对旧礼教伦理,用科学反对旧国粹宗教。
(2)文学革命: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倡导白话文。
3.影响
(1)新刊物纷纷出版,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2)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
(3)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