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再别康桥》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再别康桥》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8 18:0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2课《再别康桥》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荇(xìng) 长篙(hāo) 漫溯(sù)
B.笙箫(shēng) 撑开(chēng) 哀怨(āi)
C.寂寥(jì) 彷徨(páng) 河畔(bàn)
D.凄婉(wǎn) 斑斓(lǎn) 笙箫(xiāo)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常用字字音。A项,“篙”应读“gāo”;C项,“畔”应读“pàn”;D项,“斓”应读“lán”。
2.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溯 D.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字的字形的识别和掌握情况。
A项中“飘”应为“漂”,注意,“漂浮”是用在水面或者其他液体的表面,而“飘浮”则一般用在空中;B项中“锭”应为“绽”,D项中“生”应为“声”,“悄无声息”是没有声音的意思,弄清楚意思,就不会出错。
3.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答案:B
解析: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但是没有借代!
4.下列选项中关于《再别康桥》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再别康桥》的语言,多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表达了诗人的深情。
B.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都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的感情,语意完全相同,没有变化,但正是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的意境。
C.“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做“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D.诗人以“西天的云彩”为别离对象,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在气氛创造方面,诗人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又选取了“云彩”“青荇”“星辉”等意象,造成一种清新感。
答案:B
解析:“语意完全相同,没有变化”,错误。在这里,语意同中有异,又进了一层。
5.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妍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召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C.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D.寻梦?撑一支长嵩,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常用字字形。A项,“妍”应为“艳”,B项,“召”应为“招”,D项,“嵩”应为“篙”。
6.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B.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C.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D.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A项,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余均为比喻的修辞手法。拟人就是把物比作人来看。比喻就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7.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
B.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珍珠似的白沫(闻一多《死水》)
C.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D.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舒婷《致橡树》)
答案:B
解析:A.C.D项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修辞格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并明确规定了江苏卷考查的常见的修辞方法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这一要求提供给考生的信息有三点: 1.注重考修辞方法的运用,不考修辞方法的辨认; 2.“常见的修辞方法”是指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六种; 3.“正确运用”是指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解题策略。这三点中,一是属于命题的原则,据此可知复习不能只停留在明确术语上,更要注重应用;第二说明考试范围,复习应主要抓以上六种修辞格;第三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掌握一定的运用策略。可见,建立修辞格的知识网络是灵活运用修辞格的基础。
8.下列文学作品、作家及体裁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荷塘月色》——郁达夫——散文 B.《老人与海》——海明威——小说
C.《再别康桥》——徐志摩——诗歌 D.《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戏剧
答案:A
解析:郁达夫应为朱自清。
9.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对《再别康桥》主题的理解,课后,同桌提出了一些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B.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臂的方案至少有三种以上。
C.大家在写作文时一定要注意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电视动画《进击的巨人》是根据日本漫画家谏山创的漫画作品改编的同名动画作品,于2013年4月5日开始播出。
答案:D
解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项,语意不明,有歧义;B项,“至少……以上”重复;C项,不合逻辑,意思反了,删去“切记”。所以选D。
10.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①《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________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②诗人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________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
③康桥对于徐志摩而言,________风光宜人,景物清新的求学之地,________徐志摩精神的家园。
A.宛如  体验  不只是/更是
B.譬如  体会  不只是/更是
C.譬如  体验  不是/而是
D.宛如  体会  不是/而是
答案:A
解析:注意词语的细微区别和前后语境。“宛如”,好像,仿佛;多用来打比方。“譬如”也作“比如”;连词,用于举例。“体验”,亲自处于某种环境而产生认识;“体会”,体验领会。“不只是/更是”表递进关系;“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追悼志摩
胡适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
志摩这一回真走了!可不是悄悄的走。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蒙的大雾里。一个猛烈的大震动,三百匹马力的飞机碰在一座终古不动的山上,我们的朋友额上受了一下致命的撞伤,大概立刻失去了知觉。半空中起了一团天火,像天上陨了一颗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我们的志摩和他的两个同伴就死在那烈焰里了!
我们初得着他的死讯,都不肯相信,都不信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会死得这么惨酷。但在那几天的精神大震撼稍稍过去之后,我们忍不住要想,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最配。
我们不相信志摩会“悄悄地走了”,也不忍想志摩会死一个“平凡的死”,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新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式,更悲壮的了。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的云彩。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
在这七八年中,国内文艺界里起了不少的风波,吵了不少的架,许多很熟的朋友往往弄得不能见面。但我没有听见有人怨恨过志摩,谁也不能抵抗志摩的同情心,谁也不能避开他的粘着性。他才是和事佬,他有无穷的同情,他才是朋友中间的“连索”。他从没有疑心,他从不曾妒忌。他使这些多疑善妒的人们十分惭愧,又十分羡慕。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社会上对于他的行为,往往有不能谅解的地方,都只因为社会上批评他的人不曾懂得志摩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他的离婚和他的第二次结婚,是他一生最受社会严厉批评的两件事。现在志摩的棺已盖了,而社会上的议论还未定。但我们知道这两件事的人,都能明白,至少在志摩的方面。这两件事最可以代表志摩的单纯理想的追求。他万分诚恳的相信那两件事都是他实现他那“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的正当步骤。
两件事的结果,在别人看来,似乎都不曾能够实现志摩的理想生活。但到了今日,我们还忍用成败来议论他吗
民国一年三月,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议离婚,他告诉她,他们不应该继续他们的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他提议“自由之偿还自由”,他认为这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
后来他回国了,婚是离了,而家庭和社会都不能谅解他。最奇怪的是他和他已离婚的夫人通信更勤,感情更好。社会上的人更不明白了。志摩是梁任公先生最爱护的学生,所以民国十二年任公先生曾写一封很长很恳切的信去劝他。
任公一眼看透了志摩的行为是追求一种“梦想的神圣境界”,他料到他必要失望,又怕他少年人受不起几次挫折,就会死,就会坠落。所以他以老师的资格警告他:“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
但这种反理想主义是志摩所不能承认的。他答复任公的信,第一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第二,他也承认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不能不去追求。他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他又相信他的理想是可以创造培养出来的。
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
我们一班朋友都替他高兴。他这几年来想用心血浇灌的花也许是枯萎的了;但他的同情,他的鼓舞,早又在别的园里种出了无数的可爱的小树,开出了无数可爱的鲜花。
——我们若从这个观点来观察志摩的一生,他这十年中的一切行为就全可以了解了。我还可以说,只有从这个观点亡才可以了解志摩的行为;我们必须先认清了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方才认得清志摩的为人。
谁也想不到在这个最有希望的复活时代,他竟丢了我走了!他有一首咏黄鹂的诗,好像他在那里描写他自己的死,和我们的悲。我们静着望,怕惊了他。但他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他飞了,不见了,没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真是一片春光,一团火焰,一腔热情。 
11.文章开头引用《再别康桥》中的诗句,有何作用?
答案:(1)巧妙点明志摩之死(或巧妙点明被悼者的诗人身份),引起下文对志摩的追悼;(2)营造凄凉忧伤的哀悼氛围。
解析:“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徐志摩的诗,“悄悄的我走了”作者很巧妙地点明了徐志摩的死。文章第二段开头就说,“志摩这一回真走了!可不是悄悄的走。”作者不仅很巧妙地点明了徐志摩的死,而且营造了一中凄凉忧伤的哀悼氛围,也很自然地引起下文对徐志摩的悼念。
12.由文中关于志摩的相关记述,可以看出志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富有同情心;有极强的亲和力(“粘着性”);单纯;执着。
解析:本文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徐志摩的悼念之情,所以紧紧抓住作者的主观情愫的相关词语是个捷径。“谁也不能抵抗志摩的同情心,谁也不能避开他的粘着性。他才是和事佬,他有无穷的同情”“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对此,富有同情心,有粘着性和单纯,这些都易概括出。只是执着这一点,有点困难,需从他爱与自由的追求中去总结,特别是从他给老师的回复中看出这一点。
13.为什么文中说“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最配”?
答案:作为诗人,一生个性率真,没人会相信他会是这样“平凡的死”;单纯地追求“爱、自由和美”,生性浪漫而死得悲壮。
解析:本题可看作句子意思的理解,对此,应先在文章中找到该语句,并联系句子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理解。这句话在文章中的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对此应联系本段和文章下一段的内容来理解这句话。首先要句子本身来说,“那样的死法”,是指上文所说的徐志摩乘做的飞机失事而徐志摩就死在那烈焰里,死得很悲壮。这句话的下段,作者说,不忍想志摩会死一个“平凡的死”,“我们新时代的新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适,更悲壮的了”,这些都是理解这句话的得力支点。
14.试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答案:(1)深情悼念亡友;(2)为志摩辩解;(3)澄清社会对诗人行为的误解;(4)对志摩“爱、美、自由”三位一体的“单纯信仰”予以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解析:从文章的题目来看,很明了这是为了悼念徐志摩先生的。但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不仅仅于此。社会上对于他的行为,往往有不能谅解的地方,都只因为社会上批评他的人不曾懂得志摩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他的离婚和他的第二次结婚,是他一生最受社会严厉批评的两件事。“两件事的结果,在别人看来,似乎都不曾能够实现志摩的理想生活。但到了今日,我们还忍用成败来议论他吗 ”作者不仅为徐志摩的行为辩解,也澄清了社会对诗人行为的误解。而且在文章的主体段落里,还对徐志摩的“单纯信仰”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
三、语言表达题。
15.仔细阅读下面一节选自《再别康桥》的诗,写一则点评文字,不少于60字。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答案:这节诗写了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在河中的景象。诗人将柳树比喻成新娘,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对康河美景极度喜爱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理解这一节诗所写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对其作出评价:一是诗人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二是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评价时要注意字数要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