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典押(diǎn yā) 忸怩(niǔ niè) 凌侮(líng wǔ)
B.叱骂(chì) 醉酒(zuì) 咒语(zhòu)
C.拥抱(yōng bào) 娇美(jiāo) 漂泊(piāo)
D.荆棘(jīng jí) 辉煌(huī huáng) 悄然(qiǎo)
答案:A
解析:忸怩niǔ ní
2.下列选项中关于《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地描写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真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B.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成功地塑造了保姆大堰河这一勤劳淳朴的劳动妇女形象,诗中主题的表达,诗人感情的抒发,都是通过塑造这一点形象来实现。
C.在形式上,这首诗自由奔放,带有“散文化”的倾向,脱去了格律的外壳,感情抒发更加自由,思想表达更加充分,使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D.细节描写是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最好的表现方法之一,这首诗中就有很多细节描写和叙事成分,所以可以说《大堰河——我的保姆》可以说是一首写人的叙事诗。
答案:D
解析:本诗是一首抒情诗,所有叙事成分,但仍然是抒情诗。
3.下列对《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第三节的鉴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A.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大雪,触景生情,以第一人称口吻,追述了大堰河勤劳善良、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
B.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洁白无瑕,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因此诗人说“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C.“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典押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描绘了一种荒凉、寂寞、冷落、凄凉的惨淡景象。
D.主要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而首尾反复“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则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
答案:A
解析:A本节主要描述了大堰河的坟墓和家园的凄凉景象。
4.《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作者一再强调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是为了说明( )
A.大堰河死得很凄凉。
B.“我”回家后和大堰河家失出去联系。
C.大堰河临死时仍在牵挂她的乳儿。
D.“我”的遗憾自责的心情。
答案:D
解析:“乳儿”指导工作 “我”, 大堰河死时“我”不在她身边,故充满遗憾自责。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自私使某些人变得鼠目寸光,________看不到国家利益。
②围绕埃及最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的诸多疑团,多年来_____困扰着全世界的考古学家。
③由于忽略了保护环境,________类似切尔诺贝利事件那样的灾祸不断发生。
A.从而 一直 所以 B.进而 一贯 因此
C.从而 一贯 所以 D.进而 一直 因此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选择正确的关联词主要注意三点:一、弄清句子关系,二、理清作者表达的意思和最终目的,三、要注意句子隐含或者表达的情感倾向。
句的前后两个分句是表示因果逻辑的,而非递进关系,故选择“从而”;②句从空格前的“多年来”可以推断选择“一直”,“一贯”有“一向,始终如此”的意思,用在这里,表意不恰当,③句是一个明显的因果关系,但是前面用了“由于”,后面就不能用“因此”,而“所以”很合适。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经过仔细调查研究的结果,认为负责质量监督的李副厂长有责任。
B.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使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农业的历史和现状,而且学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C.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业,新技术应用之广泛,见效之迅速,都是我们所不及的。
D.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病,对于语病题,要善于总结其中陷阱的标志和特征。如,数词的使用,并列结构是的使用,介词的滥用,关联词的误用等等。
A.项杂糅,前面一句未完,结果是什么呢?后面一句又没有主语。可以改为“我们经过仔细调查研究有了结果”;B.项滥用介词,造成无主语;D.项,并列结构误用,消防车怎么能放弃休息?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唾弃 沉睡 千锤百炼 捶胸顿足
B.憔悴 粉碎 猝不及防 出类拔萃
C.啜泣 拾掇 缀玉连珠 苦学不辍
D.悼念 泥淖 绰绰有余 掉以轻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形近字读音,对于形近字,建议同学做一个系统的整理,这方面资料很多,这里举几个例子:糜(mí)烂、羁縻(mí)、奢靡(mí)、望风披靡(mǐ)、麋(mí)鹿
这组就是高考最常考查的读音之一。同学在整理以后,还可以重点突破,选出经常考查的加以记忆。A项中“唾”读tuò,“睡”读shuì,“锤”和“捶”chuí;B项中“悴”和“萃”读cuì,“碎”读suì,而“猝”读cù,都是由声旁“卒”而随形旁变化而变化;C项中“啜”和“辍”读chuò,“掇”读duō,“缀”读zhuì;D项是以“卓”为声旁的四个形声字,分别读“悼”dào,“淖”nào,“绰”chuò,“掉”diào。
8.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云彩 神采飞扬 诚恳 开垦土地
B.暄响 寒暄客套 窗扉 敞开心扉
C.炫耀 耀武扬威 慰藉 声名狼藉
D.优郁 犹豫不决 清凉 青山绿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字的字形掌握情况,对于常见易错字,一是在平时学习中留意,二是在阶段性的学习以后,自己能有意识的总结,三是不断的积累、巩固。是自己对易错字有一个高的判断力。略举几例:沉伦(沦) 冒然(贸) 报歉(抱) 由忠(衷) 善长(擅) 密诀(秘)佳宾(嘉) 殒落(陨) 呕歌(讴) 附合(和) 题纲(提) 韵育(孕)。本题B项:喧响
9.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B.在《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中,除了“乌黑的酱碗”“扯破的衣服”“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这些意象在阐释着大堰河的贫困外,她始终含着笑立在作者的记忆深处。
C.《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流溢着爱,这既是大堰河对她的乳儿的纯洁的、无私的爱,又是她的乳儿:诗人对养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铭心的爱。
D.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徐志摩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 “……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我所知道的康桥》)。”
答案:B
解析:这是对标点符号的运用的考查。标点符号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标点符号不仅使我们在阅读时感到醒目。句读分明,而且还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对标点符号的考查一般是判断使用正误,或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学生应掌握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同时也应掌握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这里A.去掉引号内的问号;C.将冒号改为破折号;D.把括号放到引号的后面。所以,选B。
10.指出下列句子中用到比喻修辞的一句( )
A.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他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B.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C.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答案:D
解析:ABC几项虽然有“般的”“如”“像”等比喻句中常用的词语,但都不是比喻句。D该项中把“万户侯”比作“粪土”,很显然是比喻。所以选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礁石与灯塔——诗人艾青印象
张骥良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艾青《礁石》
读到艾青先生写于1954年的这首《礁石》,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油画家刘宇一先生为这位当代诗人画的半身侧像:蔚蓝色的大海上,白浪翻卷,海鸥翱翔,礁石旁的诗人,目光凝视着远方。
我第一次见到艾青先生,是在16年前。1980年3月5日那天晚上风很大,20多名诗歌爱好者早早赶到劳动人民文化宫东配殿,等着聆听艾青先生谈诗。我去得尤其早,抢占了一个有利地形,就坐在诗人斜对面,连诗人的呼吸都能感觉到。重返诗坛的诗人,精神饱满。那天晚上,围绕着诗歌爱好者们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他谈了许多。我甚至来不及抬头领略先生丰采,只是带着崇敬之情,埋头记录他讲的每一句话。这次谈话后来被整理成文章收入他1982年出版的《诗论》。16年过去了,那本当时用的笔记本已经泛黄,但我一直珍藏着。
两个月后的一个下午,为写《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赏析文章,我找到了诗人下榻的北纬饭店,再次拜望了这位我自小敬仰的诗坛前辈。先生一眼就认出了我,大概因为我视力不好特征太明显。我伸手到裤兜里找烟,发现自己匆忙中竟带了一个空烟盒。先生看着我站在那里的尴尬样子,笑了,顺手递给我一支“中华”。家里刚好没别人,先生执意要亲自为我泡茶,我怎么劝阻也无济于事,只好红着脸接过一杯冒着热气的香茶。从那次听先生讲诗,我已经知道他平易近人。但一个年逾古稀、蜚声海内外的诗坛泰斗,竟给一个二十出头的后生小辈递烟、泡茶,还是让我不知所措。先生的烟瘾很大,几乎是一支接一支地抽。先生每吸一支,都没忘了也递给我一支。我渐渐的忘却了拘谨,无拘无束的与先生聊起来。在烟雾弥漫的客厅里,先生把我带到创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时代。他带着淡淡的微笑回忆起他父母怎样听信算命先生的话而嫌弃他。而当他谈到那个叫大堰河的保姆时,他的目光和声音里包含了那样多的感激和依恋。老诗人对泥土一样朴实的保姆的朴素真挚的感情,使我默然很久。
又过了半个月,我拿着写好的鉴赏文章再次登门求教。先生认真地阅读了拙文后,认为大体还可以,只是有些话说得过了头。我看我的原稿上密密麻麻批满了字,在那些他认为说过了的地方,他都划上了粗线。他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写文章一是一,二是二,别说过头话,别人为地抬高,也别人为地贬低,要实事求是,做人也是这样。要想成为一个被人民爱戴的诗人,就要说实话,说真话,说自己心里话。”这一席话使我想起了先生的另一首诗《在浪尖上》。诗通篇都是大白话,但由于感情朴素真实,朗诵时一次又一次被暴风雨般的掌声打断。我想起我坐的这张沙发上,坐过文坛泰斗,也坐过我这样的业余作者。我想每个人都会在先生这里感受到诗与真。记得我的朋友——河南省周口地区商水县的农村残疾作者娄自立,曾跟我提起他拜望先生的情景。当他蹲着用双手搬着双脚,一寸一寸蹭进这个客厅时,先生格外热情地接待了他,满足了他的一个又一个要求,为他题字,与他合影。临别时还把自己正在使用的金笔送给他,并执意送他出大门。娄自立说起这些的时候,眼里闪着泪花。先生的确教给我很多。
这次以后,我看先生年高体弱,不便打扰,一直未去看他。1993年金秋十月,我带着40多位残疾作者的共同心愿,又一次走进先生的客厅。第一眼看到先生,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先生竟已老成这个样子。他的话明显地少了,精神有些不济。我这次本来想请他为我们选编的残疾人作家诗文集《地平线的呼唤》题词。看先生这样老态龙钟,我张了好几次口都没好意思说。过了一会儿,先生的儿媳傅大姐走了进来。她向我介绍了先生的近况。老诗人自从摔断胳膊之后,尽管打上了钢筋,手还是抖得厉害,写字已经很吃力了,所以不得不放下握了半个多世纪的笔,谢绝了所有的社会活动、交往应酬。我终于不肯放弃这个机会,鼓起勇气向傅大姐转达了残疾人作者对先生的敬仰之情,简单介绍了我手里的诗文集的编选标准和过程,表示希望得到先生的题词。仅仅5个字的题词,加上签名和日期,先生竟写了十多分钟。看着“残月同样美”这5个厚重的字,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先生年已老迈,但仍能简练准确地概括出残疾人文学群体与整个文学群体的关系,并形象地表达出来。
11.本文写了艾青先生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述。
答案:①谈诗歌爱好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②递“中华”烟给“我”抽;③亲自为“我”泡茶;④为“我”讲述创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时的情形;⑤给我的鉴赏文章提出中肯意见,并教育我写文章应采取的态度;⑥为娄自立题字,与他合影,送金笔给他,并送他出门;⑦为残疾人作家诗文集《地平线的呼唤》题词。(答六件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梳理文本层次和概括能力。答题时,可先对文本进行归类梳理,然后概括出层意即可。例如文本第三段,“围绕着诗歌爱好者们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他谈了许多”可概括为谈诗歌爱好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第四段,“先生看着我站在那里的尴尬样子,笑了,顺手递给我一支“中华”。”可概括为递“中华”烟给“我”抽。以此类推即可。
12.艾青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答案:精神饱满;平易近人;为人诚恳;待人热情;激励晚辈;有求必应;感恩戴德;充满信念;(答6点即可)
解析:首先应结合着文本中对传主的叙述性的语句,从总体上把握传主的性格特点,然后根据传记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对传主的议论性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如文本第三段“重返诗坛的诗人,精神饱满”,可直接提取出“精神饱满”即可。如第四段“我已经知道他平易近人”可提炼出平易近人即可。以此类推。
13.请结合文本探究文章标题“礁石与灯塔”的寓意。
答案:标题“礁石与灯塔”中的“礁石”,是艾青先生《礁石》一诗中所赞美的形象,它虽然“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作者以“礁石”比喻艾青先生,意在表明:在生活的海洋里,艾青先生是一块礁石,任凭波推浪刷,总是含着微笑,稳稳屹立。“灯塔”,是用来照耀黑夜的。作者这里也是用“灯塔”来比喻艾青先生,意在说明,在诗歌的土地上,艾青先生是一座灯塔,无私地照亮旅人脚下的路。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性的题,从题干中可以知道,“礁石与灯塔”是对艾青先生的评价,所以,要结合着传记中艾青先生的形象特征以及他的先进事迹等内容来分析标题的寓意。组织答案时,重点从艾青先生对光明的指引,对生活在黑暗中人们的指引作用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二)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
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
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
大堰河,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14.诗中写大堰河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这对塑造大堰河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答案: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说明她在家人心中的地位,受到丈夫和儿子们感念的,正是她善良、勤劳的美好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理解情况。
本诗节的表达方式主要为叙事和描写,开始的几句描写了大堰河去世时的场景,适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不仅侧面写了她去世后家人的表现,也写了她去世时的细节,这些都是为了突出她善良、仁慈,表现她生活的辛酸和晚年的悲苦。所以,写她的家人实际上是从侧面衬托大堰河的美好品质,写她的善良和仁慈感动了一向冷漠的心。
15.“大堰河,含泪的去了”一句反复出现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案:表达了大堰河对人世生活的留恋,对家人(包括“我”)的挂念,对辛酸悲苦生活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我”对大堰河深切的同情与痛悼。
解析:本题主要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反复手法的作用,一是“含泪”的意义。在诗歌中反复的手法显然是为了使感情更加深挚、强烈,也可以借反复推进诗歌的感情发展。这里是突出我的内心的感受:同情、哀伤。大堰河临终时的泪水至少包含基层意思:一、对亲人和世间的留恋,二、对自己一生不幸的难过,三、对乳儿的挂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8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