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8课《小狗包弟》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8课《小狗包弟》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8 18:1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8课《小狗包弟》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寒暄(xuān) 城垣(yuán) 伤残(cán) 呻唤(shēn)
B.伺候(cì) 堕入(zhuì) 蛮横(hèng) 租赁(lìn)
C.飘泊(bó) 可耻(chǐ) 忏悔(qiān) 苦难(nàn)
D.提防(dī) 解剖(pāo) 慰藉(jiè) 创伤(chuāng)
答案:A
解析:B堕(duò)入;C忏(chàn)悔;D解剖(pōu)。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款(kuǎn)待 揪(qiǔ)回来 逆(nì)来顺受
B.呻(shēn)唤 作揖(yī) 浩劫(jié)
C.拍摄(shè) 吠(fèi)叫 解剖(pōu)
D.萧珊(shān) 叱(chì)骂 熬煎(jiān)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字字音”能力,多涉及多音多义字、形声字、形似字、难读字、统读字、口语读音和书面语读音等。A、揪(jiū)回来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脉搏 设法 乘凉 逆来顺受 B.沧桑 竹篱 虫蛀 人才倍出
C.轶事 包袱 吠叫 委屈求全 D.装潢 作揖 熬煎 甘之如怡
答案:A
解析:B人才辈出;C委曲求全;D甘之如饴
4.为下面短文的空缺处选择一个贴切的比喻。( )
四面是柳枝篱笆,篱笆上爬满豆角秧,豆角秧里还夹杂着喇叭花藤萝,像________,墙里是一棵又一棵的桃树、杏树、山桂树、花红果子树,墙外是一些杨、柳、榆、槐、梨树,就像是墙上的两道铁箍。
A.童年的五彩梦。 B.绣着红花的蓝布裙。
C.二姐出嫁时坐的彩轿。 D.密封的四堵墙。
答案:D
解析:前文“四面”,后文“墙里”,所以选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墨西哥是我们的友好国家,墨西哥的电影对我国观众并不陌生。
B.班长提出利用寒假组织尊师活动,大家纷纷附和。
C.虽然他们在寻找革命真理和探索革命道路中经历了许多痛苦、挫折,但始终信心百倍,老而弥坚。
D.中学生写作文,要留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胡编乱造。
答案:D
解析:A主客体颠倒;B“附和”改为“赞成”;C“虽然”应放在“他们”后面。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党和国家决定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今年大学将继续扩招,我省录取的比例有望达到二比一。
B.今天,一股由疏而密、由徐而痴的网络世纪风已经登陆中国,并且正以一种令人炫目的速度扫荡着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
C.冬天星湖地区的景色有些凄清:湖水结了冰,四周枯草萋萋,树林里落满了橡子与松果,到处是一片寂静。
D.张洪决定利用“五一”节的七天假期到中甸旅游。妈妈在为他准备行装时反复叮嘱:出远门要穿好鞋,每天晚上要用热水泡泡脚。
答案:B
解析:A“加快”与“规模”搭配不当;C中“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与“枯草”矛盾;D中“穿好鞋”有歧义。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座破旧的庙宇如今装修一新,看起来古朴庄严,气宇轩昂。
B.我向来好奇,对于素昧平生的东西,喜欢问问底细。
C.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人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大人,一家三口,相濡以沫。
D.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答案:B
解析:A“气宇轩昂”形容(人)精神昂扬,气度不凡;C“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以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D“的苦衷”去掉。
8.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他最爱听评书了,经常听得出神入化,有时竟忘了吃饭和睡觉。
B.他是个心地坦率的人,刚一见面,就肆无忌惮地跟我们谈起他自己内心的感受。
C.老人家身体硬朗,十分健谈,谈到高兴处,十分开心地笑着,八十六岁的大爷仿佛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
D.陈老师今天满面春风,神采飞扬,他的一个学生考取了清华大学,人们从他流露出的和颜悦色和赏心悦目中能够读懂他内心的激动。
答案:C
解析:A“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B“肆无忌惮”形容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D“赏心悦目”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9.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和huò 和药 和气 暖和 和面 B.咽yàn 咽气 咽喉 呜咽 吞咽
C.着zháo 高着 着陆 着急 着迷 D.校jiào 校对 校勘 校场 校点
答案:D
解析:A和(hé)气 暖和(huo)和(huó)面;B咽(yān)喉 呜咽(yè);C高着(zhāo) 着(zhuó)陆。
10.选出括号中对加点字作用或修辞手法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
A.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引用)
B.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象征)
C.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引用)
D.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比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半靠边”是将近于被迫离职状态。这里是比喻。
11.从下列语句中选出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A.而今安在哉 B.凌万顷之茫然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揉以为轮
答案:C
解析:C和例句都是判断句;A宾语前置句;B定语后置句;D省略句。
12.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
A.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
口里发出呻唤。
B.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作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
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
C.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
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
D.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
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B、作客:寄居在别处。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他乡”。 按照语境这里应该是“做客”。“做客”指临时短期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1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小狗包弟》选自巴金《随想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版。原载《芳草》1982年第3期。有删节。
B.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
C.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是的,我也养过狗。那是1959年的事情。
D.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A、去掉《随想录》后的句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版”加上括号,表示解释说明的作用。
1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种这树的时候,你才五岁。”母亲感叹地说:“一晃你都三十多岁了,树也这么高大,粗壮了。”
B.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
C.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D.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
答案:C
解析:A第一个句号改为逗号;B“等”字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D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西藏高原的雪山中也有热带风光,也长着香蕉和菠萝,这实在是一件令人______的事。
②中国文物信息网日前公布了已入围2005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24个项目名单,这些“新发现”______了旧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文化遗存。
③这里不光生长有益的植物,还有一些______的植物,其中有一种一人多高的小树,树干细细的,叶子像 叶,一年开一次花,果实像豌豆,它的叶子和花都有毒。
④那时,北大的学生好幸运,学生的借书证,______可以借十函线装书。
A. 称道 涵盖 有害 竟然 B. 称奇 囊括 有毒 居然
C. 称奇 涵盖 有害 居然 D. 称道 囊括 有毒 竟然
答案:C
解析:①称道是称赞,称述;称奇是称赞奇妙,比“称道”语义重。②涵盖:包括,包容;囊括:把全部包罗在内。③与“有益”相对,应选用“有害”。④“竟然”仅表示“没想到”的意思,而“居然”除表示“没想到”这个意思外,还含有结果跟预想相反的意思。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博会安徽展馆热烈欢迎同学们结伴前往参观,在那里尽享天伦之乐,感受盛世徽韵。
B.北京八达岭长城历经千年风雨,依旧盘踞于群山之巅,叱咤风云,雄伟壮观,观者钦服。
C.小狗包弟悲惨地死在解剖台上,巴金先生长歌当哭,撰写了《小狗包弟》一文表达自己的悲愤与歉意。
D.印度、蒙古国、俄罗斯三国总理同日访华,这令同样作为中国近邻的日本忸怩不安。
答案:C
解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分辨,做出判断。A天伦之乐: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注意适用范围,只能是亲人之间,不可用于同学、朋友之中。与句意不符。B叱咤风云: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与句意不符。D忸怩不安:形容不大方、羞惭、不好意思的样子,心里慌乱。与句意不符。所以选C。
1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 ,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 在一起不停地作揖。这本领不是我那位朋友 出来的。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他离开上海回国,把小狗送给接受房屋租赁权的人,小狗就归了我的朋友。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 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答案:D
解析:清清爽爽:指整洁干净或清新凉爽。本题只是说明狗的毛干净,没有整洁的意思。调教:照料训练牲畜;“训练”没有照料的意思。这里侧重于“训练”,所以应填“训练”。“包弟”很显然是“斯包弟”的简称,所以应该填“简化”。
18.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B.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
C.纱厂工人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
D.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答案:D
解析:A. “斯包弟”;B.句号在引号内;C.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
19.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作揖 歉意 恶耗 款待 B.厌倦 遐想 添了血迹 浩劫
C.租赁 虫蛀 干炼 包袱 D.公寓 俱乐部 绿草如荫 消极坠落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在于辨别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和形近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A、噩耗C、干练D、绿草如茵、消极堕落
2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狗包弟》选自巴金《随想录》,《随想录》是巴金老人的最后一部重要的书,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里程碑”,它的价值主要在于它是一个受害者的严肃反思,一个正直心灵的痛苦自审,一个最无责任者对自己责任的拷问。
B.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偏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等方面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战国策》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它实际上是当时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
D.《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代表作,包含了作家本人的许多生活事实。小说自始至终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每一个读者都会从天真无邪的大卫身上唤回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他采用了“纪实”的方法,把它们都“化用”了,他本人父母双全,却把大卫安排成一名孤儿。他父母的形象又在密考伯夫妇身上得以充分体现。小说的结局体现了狄更斯的道德信念:善恶必报。
答案:D
解析:D没有采用“纪实”的方法。《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编写的长篇小说,既然是小说,那当然就不像纪实文学那样完全取材于现实生活。其中的大卫是作者杜撰的一个人物,并不真实存在。只不过是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语气并融进了作者本人亲历的许多生活经历而已,更多的还是文学创作,小说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所以不具有那么高的真实性。
二、阅读下列的元曲,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双调]水仙子 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飐,爱杀江南。
21.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答案: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作者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绘江南水乡天然美景,表现了景色的明丽隽美,将赞美和喜爱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最后一句“爱杀江南”则直抒胸臆,由客观观察转到主观感受,明确表达出作者对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解析:此题要求回答“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需要结合诗句加以分析、概括即可。从诗句“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爱杀江南”等加以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至于手法,则考虑从情景交融方面加以归纳。
22.请赏析此小令在写景上的表现手法。
答案:①远近结合,开笔瞭望大江远山,逐渐由远入近写到两岸人家,池塘芰荷,沙洲水禽;②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在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
解析:可从诗句“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飐”等加以分析、概括,联系诗句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小狗包弟(节选)
巴金
一个多月前,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和狗的事情。据说艺术家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文革”期间,他给人揪回来,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
我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那是1959年的事情,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
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或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做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 ”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1962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我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
“您的小狗怎样 ”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 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摔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23.从文中看,包弟是怎样的一条狗?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包弟是一条日本种的,聪明可爱,听话忠诚,有情有义的黄毛小狗。当他有所求时,就会作揖。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告知主人,忠于职守而并不讨人厌,当客人来时,懂得讨巧,为大家带来欢乐。当主人不在家时守候在门前,多令人感动!当主人回来时,与主人亲热,仿佛老朋友重逢一般,多么懂感情的小狗。
解析:此题是一道变型题,分析包弟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等总体上把握包弟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中描写包弟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塑造了一个听话懂事乖巧的小狗形象。以此类推即可。
24.文章第一段为什么要从那位艺术家的遭遇开篇?
答案:①先说别人的故事,然后引入自己的故事,具有引入、铺垫的作用。②与后文“我与包弟”的故事形成照应。③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作者与狗的故事,都说明当时社会人性的扭曲,“文革”造成的人祸惨烈,这类事在全国十分普遍,从而深化了的主题。
解析:此题也就是回答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第一段和全文的关系是怎样的。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答。在形式上,先言其它小狗,再写自己的小狗,很明显是引入话题,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从下文叙述的内容来看,也起着照应作用。在内容上,可结合着写作意图分析,艺术家和狗的故事与我和狗的故事,都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深化了主题。
25.作者为什么以一条小狗反映“文化大革命”的现实?这是什么手法?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①通过一条小狗的遭遇,让人看到“文革”的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让人看到了“文革”对人的精神的伤害。②通过包弟的遭遇,看到一个作家是如何真诚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③通过小狗的遭遇,唤醒人们的自我反省意识。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写作启示:①关心社会现实,重视文章的现实意义。②以小见大,从细小事物中发现和展示社会变迁、大众命运的痕迹。
解析:此题是一道相对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先概述小狗的遭遇以及我的小狗包弟的遭遇,然后自然引出社会现实,从而表现出了社会主题。以小狗来反映社会现实,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写法。第二问,可联系现实并结合自己的感悟来阐述启示。可从现实意义和大众命运的角度来阐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11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