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句子,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
B.它们好像喜爱这里的林木深密幽静,也好像是要在这里产卵孵雏。
C.展翅腾飞的黄鹂跟高空中的大雁似的,不时发出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
D.老头儿手里玩弄的那只黄鹂跟炮火洗礼中见到的那只黄鹂一样,可它们的神态却有天壤之别。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对修辞的掌握程度,本题考的是比喻。A.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是比喻;其余均不是比喻。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但是,无论春末,夏初在麦苗地或油菜地里追逐红靛儿,还是天高气爽的秋季,奔跑在柳树下面网罗虎不拉儿,都好像没有见过这种鸟儿。
B.“打黄鹂!”老史兴致勃勃地说:“你看看我的枪法。”
C.从楼上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有时候看得淋漓尽致,对我来说,这真是饱享眼福了。
D.他玩猎枪,也是为了养病,能在兴头上照顾旁人,这种品质不是很难得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A.“但是,无论春末,夏初在麦苗地或油菜地里追逐红靛儿,”春末夏初之间不用标点符号或用顿号。B.“打黄鹂!”老史兴致勃勃地说:“你看看我的枪法。”说后面用逗号。C.“从楼上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中的分号全部改成逗号。
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消声匿迹 销魂勾魄 积毁销骨
B.顺理成章 自找烦恼 融汇贯通
C.标新立异 迥然不同 不落窠臼
D.娇生惯养 娇枉过正 精美绝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大家对文字的识记能力,需要大家多积累。A.消声匿迹---销声匿迹 ;B. 融汇贯通---融会贯通;D. 娇枉过正---矫枉过正。
4.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烘托(hōnɡ) 发掘(jué) 矫揉造作(jiáo)
B.臂膊(bó) 脊背(jǐ) 毋庸赘言(zhuì)
C.驰骋(chěn) 讥讽(fěnɡ) 豁然开朗(huò)
D.噩梦(ē) 凋谢(diāo) 婆娑起舞(shuō)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音的掌握情况。A中“矫”应读jiǎo ,C中“骋”应读chěng, D中su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科学研究的成果显示,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组中包含一种原自伯尔纳病毒插入的DNA,这种伯尔纳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能够在细胞内复制和转录。
B.从人们在把土豆皮转化成太阳镜、或把蔗糖转化成汽车保险杠的过程中,以前所遇到的技术难题目前已经得到解决。
C.据报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今年3月22日第十八个世界水日发布一份报告称,全球半数以上住院患者与污水大量产生有关,每年致病致死数以百万人计。
D.日前,冯三镇客运站和永温乡客运站的43名农民工脸上洋溢着笑容,因为他们在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的帮助下,终于拿到了被拖欠已久的六万余元工资。
答案:A
解析:B.成分残缺。介词“从”的滥用造成“人们……所遇到的”这样一个主谓结构式的定语中的主语“人们”缺位,去掉“从”后,“人们”就成了“遇到”的主语。C.成分残缺,“全球半数以上住院患者”后应有“的病因”,“致病致死”的主语应是“污水”。 D表意不明,是两个客运站共有“43名农民工”,还是各有“43名农民工”?同理,“六万余元工资”也存在表意不明的问题。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目前,电子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和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员。
B.水稻基因组在已知的各类植物基因组中是最大的,共43亿对碱基,约为人类基因组的七分之一。
C.世界银行指出,美国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将会延长东南亚地区经济萧条的时间,从而对该地区的贫困人口造成伤害。
D.不久前,中国入世谈判代表龙永图做客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就入世后人才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答案:A
解析:“提高……专业人技术员”不搭配。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关部门对那些不尊重农民工劳动,克扣农民工工资甚至殴打农民工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B.近几年,全国各地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主要是缺乏安全意识和监督管理不力造成的。
C.水稻基因组在已知的各类植物基因组中是最大的,共4.3亿对碱基,约为人类基因组的七分之一。
D.山鸡椒的花、叶和果实均含芳香油,从油中提取的柠檬醛,为配置食用香精和化妆品香的主要原料,都离不开它。
答案:C
解析:A搭配不当,“事件”不能严肃处理,批评教育;B成份残缺,导致搭配不当“人员”后要加“伤亡”; D句式杂糅,要么删掉“为……的主要原料”,要么删掉“都离不开它”。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科学》杂志发表的关于水稻基因组框架图的社论,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对人类健康与生存具有全球性影响。
B.一贯以技术领先、功能创新闻名的恒利科技电脑公司,在近期计划率先推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一代家用电脑产品。
c.专家认为,发现极少数非禽类动物的呼吸道外部有H5N1病毒并不奇怪是可能的,但这完全不能代表这种动物已经受感染。
D.我国正酝酿在条件成熟的部分大中城市设立少年法院,以便进一步完善少年司法制度,提高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水平。
答案:D
解析:A “社论”是“里程碑”,搭配不当;B “在近期计划”语序不当,应改为“汁划在近期”;C “并不奇怪是可能的”句式杂糅。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工作职责定位的问题早就已经有明文规定,难道你到现在还没有弄清这件事到底是归组织部管或是归宣传部管吗?
B.人类的某些行为严重威胁到了一些物种的生存,比如挖沙就改变了湖底的回声性质,破坏了江豚寻找食物的环境,损害了江豚种群的基因交流。
C.1 500米游泳赛场上,孙杨不孚众望,强势摘金,打破了世界纪录,给人们带来了又一个惊喜,为这个奥运赛场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D.黄吴怀的书法,于古雅大度中见趣味,于浩然正气中显风骨,显得出神入化,刚柔并济而又入木三分,堪称熔古标新。
答案:D
解析:D项“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A项“或是”表示二者都符合条件。根据语境,此处应用“还是”。B项“损害”指使(事业、利益、健康、名誉等)蒙受损失。此处应用“妨碍”。C项“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与语境不符,此处应用“不负众望”。
10.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学完了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之后,大家在思考我们应该为什么而活着?
B.多数动物不像蓑鮋的兴趣那样折中,它们只选其一:要么斑纹,要么斑块,要么斑点。
C.宋徽宗赵佶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开封),移植宣和殿(《三山志》)”。
D.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怎样担当起生命难以承受之重?面对着逆境厄运的考验,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鲁迅的回答是——直面人生。
答案:B
解析:A问号改为句号;C句尾引号移至括号前;D破折号改为冒号。
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1.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 。
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12. 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 。
答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13.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 。
答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注意“淤”“濯”“涟”等字的写法。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14. 《观沧海》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博大无比的诗句是: , ; , 。
答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15. 有诗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这首诗相似的诗句是: , 。
答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注意“己”“涯”二字的写法。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三、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完成文后的问题。
(法新社华盛顿12月31日电)美国人口普查局星期三宣布,2004年1月1日,美国总人口将达到2.92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
美国人口普查局说:“在1月初,美国每8秒钟将有一人出生,每13秒钟有一人死亡。同时,国际移民活动将使美国每25秒钟增加一人。其综合结果是,大约每12秒钟内美国的总人口将增加一人。”
16.这则消息的导语是什么?
答案:美国人口普查局星期三宣布,2004年1月1日,美国总人口将达到2.92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
解析:消息导语就在消息的第一段。
17.给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要求不超过15字。
答案:2004年元旦,美国总人口将达2.92亿
解析:导语包含的消息的要素要全面,新闻标题,应该扣住导语来拟写。
三、阅读理解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里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结束。”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周树春 胥晓婷 杨国强 徐兴堂)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相关链接:
①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 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时的情景,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②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18.请举例说明文中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答案:.①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②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③这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体裁的题目,回答时,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这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同时,联系文下注释,据此可以回答即可。
19.文章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有什么深刻含义,请从手法和情感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②这句话就历史与现实形成今昔的对比,引发读者回忆历史的沧桑巨变。③表达了中国人民胜利的自豪之情。
解析:一般来说,文章结尾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或兼而有之。2、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3、暗示主题,强化情感。本题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20.这篇新闻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胜在什么地方?请从标题、选材、细节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标题双关。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中国屈辱的一段历史终被洗雪。②选材独特。作者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这一角度比较新颖,并且可以自然地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③注重细节。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应举例进行说明。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先提出观点,然后结合原文事例作具体的解释。本题可以结合标题的双关义和选材的独特以及写作上的细节要求等加以分析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7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