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解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为核心,紧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道路上稳步前行。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特征、知识与技能的立体整合、教学建议五个方面对整本教材进行深度解读。
一、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共设置了9个单元(包括总复习),涵盖四大知识领域的内容。1.图形与几何:面积;2.数与代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及小数的初步认识;3.统计与概率:复式统计表;4.综合与实践:位置与方向(一)、制作活动日历、数学广角——搭配(二)、我们的校园及年、月、日。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共安排了58课时,从每一单元对应的课时数量我们可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这三个单元是本册的重点内容,而年、月、日、小数的初步认识、面积属于本册的难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探索掌握多位数的乘除法,感悟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并了解小数的含义、读写法,掌握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3.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进行整数四则运算整合。
4.会用数描述生活情景中事物的特征,逐步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
(二)图形与几何: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单位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和面积,会进行测量。
2.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和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3.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三)统计与概率:
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会呈现数据整理的结果。
2.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感受数据蕴含着信息,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
3.能读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的简单统计图表,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
(四)综合与实践:
1.认识年、月、日,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初步的应用意识。
2.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能在平面图上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描绘图上物体所在的方向,判断不同物体所在的方向,以及这些方向之间的关联。
3.在简单的实际情境中正确判断方位,进一步理解物体的空间方位及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材编写特征:
1.促进学生计算能力和思维的发展。
整本教材数的计算占比最重。我们以教材18页笔算除法例2为例,图中配以平均分小棒的直观操作过程图,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每一步的算理,同时分步呈现竖式计算过程,给出每一步具体计算方法和含义,体现了从理解算理到掌握算法的自然过渡。最后根据具体数据给出验算的一般方法:用商和除数相乘,看计算结果是否与被除数相同。
我们再以教材19页例4为例分析,例4首先分步呈现了竖式计算的过程,又在每一步下面给出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或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关键问题,以便帮助学生突破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难点。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看懂平面图开始。我们以教材第4页例2为例分析,图中呈现了学校的“平面示意图”,直接告诉学生“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又揭示了“方向标”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在平面图上确定东、南、西、北的方法。例2下面的填空,要求学生用所学的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在平面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并体会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我们再以教材第7页例3为例分析: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和已掌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基础上,初步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又借助指南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方向的命名方法,同时呈现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八个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排列顺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精心设计与打磨案例。
我们以教材39页口算乘法例2为例,例2插图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算理,培养数感。其编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新知的方法,即先用表内乘法口算出9袋的个数,再加上1袋的个数;第二个层次,通过口算一位数、两位数乘10的练习,使学生发现并体会最简便的口算方法。“做一做”是一组对比练习,帮助学生总结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几百几十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我们以教材47页笔算乘法例3为例,题目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在分析与解答环节体现了解题思路多样化的思想。由于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会有两种解题的思路,例题先以分步的方式展现解题过程,并用文字说明每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第二步的列式,这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四、知识与技能的立体整合。
1.小学数学教材中数的运算内容呈螺旋式上升编排。从二年级上册的表内乘法起步,二年级下册学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到三年级上册拓展至多位数乘一位数,三年级下册进一步提升难度,包含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到四年级上册则学习更为复杂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识点环环相扣,逐步加深。
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的内容结构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横向整合。主要包括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和解决问题三大板块。口算除法细分为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等三类;笔算除法按被除数是两位数、三位数分别介绍,还包含计算法则总结以及有关0的除法多种情况;解决问题部分涉及用除法估算及灵活选择估算策略来解题,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数学运算与应用能力。
3.乘法单元内容结构从口算和笔算两方面进行横向整合。口算部分包含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例题;笔算则涵盖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和进位),还有连乘、连除的解决问题例题,整体编排循序渐进。
4.在小学数学教材“数与代数”板块中,数的认识呈层层递进编排。三年级上册是初步认识分数,三年级下册又开始初步认识小数,到四年级下册则深入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从量抽象到数,逐步深化学生对小数的理解。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对小数的认识从生活中的小数及读法切入,再到一位小数的含义、写法与大小比较;运算方面,学习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用于解决问题。
5.小学数学教材中“图形与几何”知识体系具有紧密联系呈纵向整合编排。一年级下册从认识平面图形起步,三年级上册深入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三年级下册则学习面积的含义,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续在五、六年级,进一步拓展到多边形、圆的面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等内容,逐步构建起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完整认知。
6.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三年级下册关于面积的内容横向整合呈现出从单个知识点到综合应用的特点。从认识面积的含义开始,到统一面积单位、了解常用面积单位,接着学习长、正方形面积计算。随后通过简单实际应用巩固,再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最后用多个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7.小学数学教材中“综合与实践”领域关于量的认识教学循序渐进。从一年级上册认识整时起步,二年级上册拓展到认识半时和分,三年级上册学习时、分、秒,到三年级下册聚焦年、月、日,这也是“时间”量认识的终结课。在三年级下册的内容结构中,通过认识年、月、日,平年、闰年和24时计时法,以及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等例题,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构建时间量的知识体系。
五、教学建议:
1.丰富教学形式,促进知识理解。
我们可以借助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手段,将抽象数学知识具象化。例如,用水果、玩具等学生感兴趣的物品演示除法分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分的概念;同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共同探究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2.强化能力训练,提升思维水平。
本册教材中数的运算占比较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计算训练,通过口算比赛、竖式计算练习等多样化形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速度。同时在教学中要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和推理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紧密联系生活,实现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鼓励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家庭水电费、规划旅游行程等。积极开展跨学科合作,比如与科学课合作测量教室空气质量,结合美术课设计校园平面图,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他们的花期也不同,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实施差异分层策略。以面积问题为例,设计直接计算、组合图形、实际测量等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典型错题档案,开展“错题医院”等活动,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本册教材是学生从具体运算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载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科融合与实践应用,通过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