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0 10:3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2课《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散文钞(chāo) 一椽(yuán) 嘶(sī)叫 耗(hào)子
B.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tuó)山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ǎo)
D.廿(niàn)四桥 着(zhuó)衣 混沌(dùn) 椭(tuǒ)圆
答案:A
解析:“椽”应该读作chu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姿态  赏玩  即使  黄城人海
B、细腻  清闲  啼唱  尘沙灰土
C、田圆  深沉  严厉  不能自已
D、蓑弱  悠闲  陶然  回味不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中常见易误写字。A项黄应为皇,C项圆应为园,D项蓑应为衰。
3.为下列各句选填正确的词语。
(1)A融化  B熔化
①他把自己整个都___________在书中,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喜怒。
②科学实验证明固体的铁在l,530℃以上就会___________成液体。
(2)A悠远  B幽远
①此诗的意境__________,传递出了诗人对漓江山水的热爱。
②我们的思绪随着诗人优美的语言回到了____________的童年。
答案:(1)①A | ②B (2)①B | ②A
解析:本题考查对同义词的辨析。这两组词关键看前一个字,熔与火有关,而融化也作溶化,指冰雪等变成水;悠远中的悠含有长久之意,是长久遥远的意思;幽取幽深,幽静之意。
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虽则外国的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
B.若你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选集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D.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答案:B
解析:“若”应该调到“你”后面。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阵(A)雨过,云渐渐地卷(B)向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C)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D)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京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答案:A
解析:“阵”根据文意应该为“层”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答案:C
解析:“深味”意思是深层浓厚的意趣
7.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B.中国历史上的科举时代,八十岁老童生和二十岁少状元是很常见的;有些人终老科场,有些人少年时就金榜题名。
C.虽然王羲之出身高门,却淡薄宦情,好隐居,与清谈名士交游,以山水吟咏为乐。
D.演讲是传播知识、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心灵、争取同盟的有力桥梁,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答案:C
解析:关联词语语序不当,“虽然”放置在句子主语“王羲之”的后面。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论谁没有不重视语言的锤炼的。
B.金堂中学新校总投资近2亿多元,占地144亩,建筑面积近50000平方米,可容纳90个教学班,4950人就读。
C.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并未写那满山红遍的“香山红叶”,也没写那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他的“故都的秋”是“清”、“静”、“悲凉”的。
D.长篇电视纪录片《追寻郁达夫》,跟踪记录了在郁达夫诞辰110周年之际,日本郁达夫研究学者铃木正夫教授陪同郁达夫后人,追寻他的足迹、寻找他的遗骸。
答案:C
解析:A.赘余,删除“无论谁”,“艺术境界”与“实现”不搭配,改为“达到”;B.“近2亿多”矛盾;D.成分残缺,在“遗骸”后加“的过程”。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章回小说之一。它以时间为顺序,交错叙述魏、蜀、吴三国形成的历史。书中刻画的不少形象堪称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如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孔明的“智绝”。
B.海明威,美国小说家。凭借《桥边的老人》1953年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C.郁达夫,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子夜》《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故都的秋》是现代写景抒情散文中的名篇,它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
D.张承志,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很浓的阳刚气,常表达“孤独感”,这种特色在他的著名散文《汉家寨》中有鲜明的体现。《北方的河》和《荒芜英雄路》都是作者的散文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文学文体知识,平时要注意积累,且重点识记课本中出现的名家名作。正确表述为: B.凭借《老人与海》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C.《子夜》的作者是茅盾。D.《北方的河》是中短篇小说集。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随着我国惩治贪污腐败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我们时常可以在各类媒体报道中看到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
B.姚明和刘伟早在上海东方篮球队时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可以说是一对志同道合、举案齐眉的好兄弟。
C.亚洲杯预选赛上,中国足球队虽然没能在客场战胜印尼队,但小伙子们的拼搏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客观讲应是余勇可贾。
D.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北平那独特的“秋味”。
答案:D
解析:D项中的“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适合该句语境。A项中的“耸人听闻”意思是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同表示真实情况的“骇人听闻”意思不同。此句应改换为后者。B项中的“举案齐眉”形容夫妻间互敬互爱。本题指代对象不对。C项中的“余勇可贾”意思是还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来。本题表意不当。
11.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 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本句从触觉、视觉等方面准确地描绘了槐树落蕊最大的特色和生活感受。首先此句没有运用比喻,排除D项;BC两项认为此句感情热烈明快、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不正确。
1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句号的使用规范。句尾紧靠后括符的句号,分两种情况:1、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带有标点,其最后一个标点(问号、叹句除外)应省去。2、句外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是一句话,那么句末点号应该保留;如果不成句,就不加句末点号。句号在句内括号中不能保留,但在句外括号中可以保留。
C项中,括号里的话,最后应该在括号内打上句号。
13.下列语句表述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北京陶然亭的名字取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B.“见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的意思是看见落叶就知道天要到傍晚了。
C.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都是写秋的名篇。
D.“秋士”古时是专指那些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见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的意思是看见落叶就知道一年快要结束了。
1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答案:B
解析:A项无比喻,C、D两项均无对比。
15.下列句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C.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
D.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易错字的掌握情况。对于易错字,形近字,同音字要加以归类。
本题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字形:折去、幽远、严厉、萧索,注意“萧索”中的“萧”与“箫”的差异,后者是一种乐器,其他的情况都只用“萧”,A两个“偿”都应该写作“尝”
16.“感到十分的秋意”的“十分”的意思是(  )
A.副词,很。        B.形容程度深。
C.意思即“十二分”。    D.程度副词,非常,极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多义词语的语境义。语境义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一、多义。因为词虽然有多个意义,但在具体语境中,由于受到语境的制约,它的意义则是单一而确定的。 二、特殊含义。。词的特殊含义是指词在具体语境中改变了原来的意义,具有了新的临时意义,有些词的感彩也发生了变化。三、隐含义。隐含义是指词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意义,即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本题中“十分”根据句意,应该是“深”“浓”的意思。
17.联想一般分为四种: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下列各句联想类型和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答案:D
解析:本题易于解答,A、B、C均为相似联想。D为相关联想。
18.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倒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答案:B
解析:文无一处随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文章主题的需要,根据整篇文章的情感倾向和内容,写花色这一笔,主要是从色彩方面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凉”(文章中有明显的交代),这里有一个美术方面的理解,即白色和蓝色是什么色系的问题。显然白色和蓝色都是冷色系,作者的这中感悟能力当然与他突出的美术功底有关,但是文章却不是为了表现作者的美术造诣。文章选择这样写正是为了用这两种色彩突出北国之秋的“凉、冷静”,故选择B。
19.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答案:D
解析:这道题目是一道常规考题,大致上同学只要在平时的阅读理解中注意积累,就不难理解写声音的作用,在基调偏于欢快的文章中,声音可能是突出生机,增加欢快气氛的重要环境氛围;而在格调偏于宁静、悲哀、伤感的文章中(也包括诗词),声音是作用大抵是“以动衬静”。这里特别指出,在小说中,有时候声音也用来暗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选择D。
20.对《故都的秋》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答案:A
解析:按照选文先后,B项中分析是错误的,三节文字分别表现北国之秋的“清、悲凉、静”;C项:每一节都对比,错,开头和结尾处用了对比,表达的是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D项:每一节都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方法,错,从全文看,文章综合使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方法。
二、同步阅读
阅读下面《故都的秋》选段,完成21--25题。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虫唱,玉泉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夜月,潭柘寺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④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⑤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21.如何理解“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
答案:这是一种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的状态,表达作者对南方之秋的不满。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有:重点词语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法、回归文本法、句子特色赏析法。“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这句话的重点有“那一种”“半开、半醉”;回归文本,找到这句话的位置,联系上下文来解答这些词语的意思,“那一种”是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常在上文,由此可以找到“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这句话。根据这句话即可回答出句子的含义。
22.第一和第二段之间采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加以赏析。
答案:对比。作者把“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了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对比,突出“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受,突出其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
解析:题干既然问的是“第一和第二段之间采用的”修辞,那就首先了解两段的内容,再看两段内容上的关联。第一段写的是“北国的秋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万里赶往北平,“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从中透露出对“故都的秋”的喜爱;第二段写的是“江南的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我”的感受是“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分析完这些内容,手法自然就出来了。注意答题的模式: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和……对比,突出表现……。尤其要注意对比的角度,这两段对比的角度,一是两地的秋味,一是作者的情感态度。
23.“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在颜色选择上,作者有怎样的审美取向?为什么?
答案:以冷色调为主的审美取向。和上文“清、静、悲凉”的特点相照应,突出了季节和地域特征,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安排。“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从色彩选择的角度看,“蓝色或白色”都是冷色调,“淡红色”是暖色调,从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偏向于冷色调,这自有其原委。文本第一节就说“北国的秋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冷色调与其更和谐,这体现了作者构思上的匠心。
24.分别给③④⑤段的景物描写取一个小标题。        
答案: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能力。从选文看,第③段中“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些句子都可以看出这节文字主要写的是色彩,文章写的是秋天,所以,应该是写秋色;④⑤段文字,在每一段的开头都很清楚的表示了描写的对象,槐树、落蕊、秋蝉、残声。
25.文章题目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为题?
答案:“故都的秋”能凸显北平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同时又可以表达作者的向往和眷念之情。以“北平的秋”为题,则显得过于直白。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妙处。答题的模式:观点+理由。观点要明确,理由要紧扣文本。角度有:标题自身的妙处(新颖、含蓄、直白等等),标题的含义,标题与主旨的关系(凸显、揭示),标题与作者感情的关系(表现……)。围绕这些方面组织答案即可。两个标题的区别主要在修饰词上,一是北平,一是故都。“故都”体现了北平在历史上的地位,更有一种厚重感和文化的韵味。一个“故”字体现了作者对北平的眷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9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