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二第五单元第16课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二第五单元第16课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同步练习题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43.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7 10:4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二第五单元
第16课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 “在1912和1913年,他们凭借技能和勇气争取使民国能够运转。西式的民主制度马上证明太洋化、太新型和太软弱,难以负担他们托付的重任。”文中的“他们”是指( )
A.维新派 B.革命派
C.立宪派 D.中国共产党
答案:B
解析:
分析:维新派的政治目标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与题中“争取使民国能够运转”不符合,故A项错误;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最终革命成果被北洋军阀篡夺,这表明西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故B项正确;立宪派的政治目标也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故C项错误;中共成立于1921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点评:考查革命党人的革命和建国活动
2.下列对话材料中,尚缺一个标题,最贴切的是( )
背景 对话
1912年,清帝退位 文三:“大清朝灭了,现在是民国,你还敢留辫子,小心被当成满清余孽!” 赵四:“那我得赶快剪掉辫子。”
1917年清帝复辟 赵四:“大清皇帝回来了,你还不赶紧买条假辫子戴上,小心被当成革命党!” 文三:“哪里有卖,我得赶快去买一条。”
A.民风兴衰 B.民智未开
C.民主日新 D.民族觉醒
答案:B
解析:
分析:材料所述并非民风问题,故A项错误;从1912年对话,可知民众对民国的认识仅为辫子,而1917年清帝复辟,民众无反对而是盲从,可见民智未开,故B项正确;两则材料均未反映民主的进步,故C项错误;两则材料未讨论列强侵略问题,且也未体现民主思想启蒙,故D项错误。
点评:考查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
3. 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见下图)在祭文中,孙中山强调了辛亥首义、清室退位光复中华大业的成就,并且说:“呜乎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这说明( )
A.朱元璋的反元事迹激励了革命派
B.革命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D.三民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
答案:B
解析:
分析: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和驱除满族贵族同明太祖消灭蒙古人建立明朝一样都是在光复中华大业,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自己是明太祖兴汉事业的继承者,体现了其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三民主义的目标在当时并未实现,故D项错误。
点评:考查革命党人的局限性
4.当我们评价一次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时候,可以用主观尺度进行评价,即观察这一革命是否完成了其领导者预先为之规定和设计的任务。以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为尺度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比较合理的结论是辛亥革命( )
A.基本失败
B.基本上取得了胜利
C.完全失败
D.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关键词“以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为尺度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完成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即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基本取得了胜利,故B项正确,A、C两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实现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的主张,故D项错误。
点评:考查辛亥革命的结果
5. 1911年6月,咨议局联合会上奏:“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国公例,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奉旨斥以“黜陟百司,系君上大权,议员不得妄行干涉。”这一事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革命赢得了对改良的时间
B.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诱因
C.推动国会请愿运动的深化
D.滋长汉族官僚的反满情绪
答案:A
解析:
分析:皇族内阁的出台,使得立宪派的政治改良设想破产,革命形势发展更快,影响日渐超过改良思潮,故A项正确;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导致武昌城内空虚,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诱因,故B项错误;国会请愿运动出现在皇族内阁出台之前,故C项错误;皇族内阁的出台使得立宪派中汉族官僚反满情绪滋长,但不是主要影响,故D项错误。
点评:考查清政府预备立宪
6.下图是关于20世纪中国立宪运动的一幅漫画。漫画的寓意是( )
A.清王朝和立宪派在宪政运动中的态度不同
B.清王朝积极支持宪政改革
C.宪政运动不符合中国国情
D.立宪派以立宪破坏革命
答案:A
解析:
分析:仔细观察图片,提取有效信息,图中人物一人扇风,一人点火,清朝和立宪派“一冷”、“一热”,反映了双方对宪政改革的不同态度。图片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点评:考查近代中国立宪运动
7.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指( )
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
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
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答案:A
解析:
分析:“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体现了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故A项正确;宗法社会涉及血缘关系,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符合秦朝,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标志事件是五四运动,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经济无关,故D项错误。
点评: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变
8.下图是对1890—1926年间关键词“革命与维新、改革、改良”使用频率所作的统计。它可以说明( )
A.坚信革命必然取代改良维新的信心增强
B.此时段“革命”出现频率高于“维新、改良”
C.认识到改良或革命都是时代的迫切需要
D.赞成革命,怀疑、否定维新与改良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革命与维新、改革、改良不同的主张交替变化,其使用频率的统计并不能反映出最终的结果,故A项错误;图中“革命”与“维新、改良”出现的频率互有高低,故B项错误;自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革命”与“维新、改良”频繁的出现,反映出中国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改良或革命都是时代的迫切需要,故C项正确;图中没有体现出对“革命”与“维新、改良”的不同态度,故D项错误。
点评: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化变革
9.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根本目标的共同点是(  )
A.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C.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答案:B
解析: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二者的阶级属性都是资产阶级性质。既然他们都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代表,那么他们的根本目标必然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A、C、D只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采取的手段,与题意不符。故选B。
点评:考查革命派与改良派
10. 905年,在广西桂林的一个官方集会上,主席台横额上有“立宪万岁”四个大字。这一年,清政府采取的所谓“立宪”措施是(  )
A.派大臣出国考察西方宪政
B.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C.下诏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D.设立“责任内阁”
答案:A
解析:
分析: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揭开了“预备立宪”的序幕。
点评:考查清末预备立宪
11.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认可的标志是(  )
A.《中华民国约法》的颁布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C.《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
D.三民主义的提出
答案:C
解析:
分析:三民主义不是宪法,排除D项;A项是袁世凯颁布的,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特点,故也可排除;在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中规定,在保障“君上大权”的前提下,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等自由,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认可;B项出现的时间比C项晚,故答案为C项。
点评:考查清末立宪运动
12.“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现实,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其阻力最强者,莫如守旧之武人,及学者。”陈独秀这段论述表明他认为辛亥革命后出现帝制复辟现象主要是由于(  )
A.辛亥革命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共和制
B.康有为等守旧保皇党人的支持推动
C.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真正理解民主制
D.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复辟帝制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这充分说明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后出现复辟的主要原因是D项。
点评:考查辛亥革命后的复辟活动
13.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和1912年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最大不同是(  )
A.实行的政治体制不同
B.给人民的民主权利多少不同
C.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态度不同
D.代表的阶级利益和宪法的性质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二者最大的不同应从二者所代表的阶级和宪法的性质去考虑,故选D。
点评:考查清末立宪与辛亥革命
14.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  )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A项与题干要求“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不符,C项不利于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因此排除A、C两项。“责任内阁制”能使总统袁世凯的权力受到内阁总理大臣的制约,D项符合题意。
点评: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5.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这位领导人是(  )
A.孙中山       B.蔡锷 C.宋教仁 D.黄兴
答案:C
解析: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题干所提供的时间,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的统治开始。宋教仁对议会政治抱有幻想,寄希望于通过国会选举进行组阁,限制袁世凯独裁。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项。
点评:考查宋教仁
16.朱德在一首诗中写道:“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这首诗从本质上说明了(  )
A.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不推翻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答案: D
解析:
分析:通过朱德的诗中辛亥革命后“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和“掠夺人民”可以得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故选D。
点评: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17.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实质是(  )
A.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B.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C.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延续
D.资产阶级不同政治团体的学术交流
答案:A
解析:
分析:革命派主张在中国进行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而改良派反对革命,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因此实质上是为建立何种政体而进行的论战。
点评:考查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
18.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答案:A
解析:
分析: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并没有真正全面地确立起民主共和制度,给予了人民“一些”而非“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权利,“打击”而非“结束”了列强在中国的殖民统治,故B、C、D三项的表述明显错误。
点评: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1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约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A项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B项是清政府颁布的维护君主专制的宪法,D项是袁世凯颁布的,它使民主共和制破坏殆尽。
点评: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0.下列关于袁世凯专制独裁的表现,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暗杀宋教仁 ②迫使第一届内阁辞职 ③公然宣布复辟帝制 ④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袁世凯1912年6月解散第一任内阁,1912年底刺杀宋教仁,随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1915年复辟帝制。故选B。
点评:考查袁世凯的独裁活动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材料二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完成:
(1)材料一中“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什么进步意义?
答案: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的原则,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认识。
答案: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新的共和代议制的法律形式由此确立。
解析:
分析:第(1)问可结合材料一,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斗争目标等方面入手思考;第(2)问要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从体现的思想原则、政治体制、历史作用、性质或意义等角度分析。
点评: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世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决议而未奉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操诸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著名作家老舍的《茶馆》中有这样一段对白:
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
李三:哼!皇上没了,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统治权力依据的思想是什么?
答案:“君权神授”,君主神圣不可侵犯。
(2)材料二体现了启蒙思想的哪些原则?“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答案: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意义: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
(3)材料三中两人的对话反映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辛亥革命不彻底;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具有曲折性、艰巨性;辛亥革命没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
解析:
分析:第(1)问材料一中的关键词语是“君主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第(2)问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的性质;“原则”从材料中归纳;“意义”结合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斗争目标入手。第(3)问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入手回答。
点评:考查《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3.材料 1895年之前,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在中国最早提出宪法问题的是郑观应,1895年,他将“开国会,定宪法”作为救国的主要方略提出,并在诗中鼓吹:“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散”。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六书中又提出“开国会”、“定宪法”、开“制度局”的建议。君主立宪的思想于此初步完形,但因戊戌政变而暂时中断。
20世纪初,宪政思想的传播一改戊戌政变后的低迷状态,骤然风行鼓荡,尤其是1905年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后,不但士绅及报刊大力鼓吹,清廷大员魏光焘、岑春煊、端方、孙宝琦等也顺时而动,纷纷上奏立宪。8位总督中有5位奏请立宪,军机大臣中则获满汉军机中地位最显要的奕劻、瞿鸿机的赞同。宪政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思潮之一。
——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宪政思潮兴起和流行的背景。
答案:兴起和流行的背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对洋务运动缺陷的反思促成了思想界的转变;革命浪潮的蓬勃兴起;日俄战争的刺激。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运动的特点。
答案:特点:从无到有,范围渐广,朝野共倡,参与阶层较为广泛;从思想潮流到政治实践,历经曲折反复;将宪政民主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意图挽救危亡;与政治改良相结合,但最终因革命而夭折。
解析:
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及材料信息,本问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相关内容——清末宪政思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95年”、“1905年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后”等,结合所学关于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器物技术”的不足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系列革命浪潮,这样一来,就不难归纳、概括得出清末宪政思潮兴起和流行的背景了。(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本问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相关内容——清末宪政的特点。此考点属于课标外内容,平时学生疏于掌握,而材料中关于“清末宪政运动特点”的描述比较少,主要靠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因此,本问总体上具有较大难度,学生不易把握。组织答案的时候,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A.规模;B.持续时间;C.目的;D.结果等。
点评:考查清末宪政运动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06年清朝大臣载泽在《出使各国大臣奏请宣布立宪折》中写道:“窃维宪法者,所以安宇内,御外侮,固邦基,而保人民者也……且夫立宪政体,利于君利于民,而独不便于庶官者也。考各国宪法,皆有君位尊严无对,君统万世不易,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诸条,而凡安乐尊荣之典,君得独享其成,艰巨疑难之事,君不必独肩其责。民间之利,则租税得乎平均也,讼狱得控诉也,下情得上达也,身命财产得保护也,地方政事得参预补救也。之数者,皆公共之利权,而受制于法律范围之下。至臣工则自首揆以至乡官,或特简,或公推,无不有一定之责成,听上下之监督,其贪黑疲冗、败常溺职者,上得而罢斥之,下得而攻退之。东西诸国,大军大政,更易内阁,解散国会,习为常事,而指视所集,从未及于国君。此宪法利君利民,不便庶官之说也。而诸国臣工,方以致君泽民,视为义务,未闻以一己之私,阻挠至计者。”
——叶曙明著《大变局1911》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实行立宪”的意图。
答案:保护君主统治传万代;依法保护百姓人权,缓和社会矛盾;管理和监督官员守责。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实行立宪”不能成功的原因。
答案: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失败,暴露了其腐败无能;立宪派对西方宪政制度缺乏本质认识;慈禧镇压戊戌变法运动说明其愚昧无知极其反动;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工具,人心丧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等。(言之有理,符合历史真实即可)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清政府预备立宪。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实行宪政的意图。第(2)问结合中国当时社会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面临着统治危机,立宪派力主开国会,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等角度着手。
点评:考查清末立宪运动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条: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六条: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八条:法律以外,不得处罚任何人。第十条:意见的发表只要不干扰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到干涉。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二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五条:中华民国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六条: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第十六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体现的共同思想是什么?反映在政治上的共同要求是什么?
答案:共同思想:自由、平等、安全是不可侵犯的人权;言论自由;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共同要求: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政治。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内容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这些民主思想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答案:材料二明确规定了人民的具体权利。
影响: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民主思想及其影响。第(1)问概括共同思想,从材料中较容易找出。结合法国和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其共同要求是反对专制,要求民主政治。第(2)问从材料中第十六条内容可知,综合所学总结归纳其积极影响即可。
点评:考查《人权宣言》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1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