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3 13:5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10课《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一、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案: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 罕至”。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诗经·氓》)
答案: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 “ 罔”。
3.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答案:此情可待成追忆
解析:此题考查名句默写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及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
4.__________,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贾谊《过秦论》)
答案:率疲弊之卒
解析:此题考查名句默写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及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要注意重点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词有:疲弊。
5.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案: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解析:此题考查名句默写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及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
二、基础攻坚
6.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
D.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答案:B
解析:B项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其他为使动用法。A.生,动词使动用法;B侧,名词作状语;C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D闻,动词使动用法。
7.《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
A.两个:有志,不随以止 B.三个:有志,有力,有物相之
C.四个:力,志,物,不随以怠 D.五个,志,力,物,已不悔,人不讥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必须在仔细回忆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根据课文“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的说法,不难知道答案。
8.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②毋从俱死也 ③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④而君幸于赵王 ⑤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⑦此亡秦之续耳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① / ②④ / ③⑧ / ⑤ / ⑥⑦⑨ B.①⑦/ ②⑤ / ③⑧ / ④ / ⑥⑨
C.①⑦/ ②⑤ / ③ / ④⑥⑧ / ⑨ D.① / ②⑤⑦ / ③⑥⑧/ ④⑨
答案:B
解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①⑦判断句/ ②⑤省略句/ / ③⑧宾语前置/ ④被动句/⑥⑨定语后置。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答案:C
解析:A中“所以”表原因;B中“非常”是“不同寻常”的意思;D项中“至于”是“到……”的意思。
10.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答案:D
解析:例句中的“其”与D项中的“其”都用作副词,表反诘语气。其他三项中的“其”都用作代词。
1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答案:D
解析:“至”是动词用作名词,其他是名词用作动词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
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好:喜好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景象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名称
答案:D
解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 D.名:形容词用作动词,说出名称,弄清真相。
1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距其院东五里 其孰能讥之乎?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然力足以至焉
C.有怠而欲出者 险以远,则至者少
D.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此余之所得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者”“之”“其”“以”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C“者”均是“……的人”;A“其”,这个、那个/ 难道;B“以”,而/用来; D“之”,它/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于是余有叹焉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答案:C
解析:古今异义词指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等。A“十一”,十分之一;B“于是”,对于这个;D“所以”,……的原因。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阐释了“学者”治学的道理。
B.文章第一、二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
C.文章第三、四段是议论,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心得体会。
D.文章写作技巧高明,记游是重点,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答案:D
解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可将各选项表述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分析可知,D错在“记游是重点”。
16.下面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士之耽兮 不知老之将至
C.其孰能讥之乎 苟余情其信芳
D.后之览者 则游者众
答案:C
解析:其:表反问的语气词,难道|代词,代“我”。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卒葬之 卒:最终 B.有穴窈然 窈:深远幽暗
C.则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D.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答案:A
解析:卒,古文中有两种基本义,一是最终,二是死亡,这里根据“而卒葬之”加以分析、判断,应是第一种意思,即死后。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其孰能讥之乎 其声呜呜然
C.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渺沧海之一粟
D.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羽化而登仙
答案:A
解析:A.两个“于”均作介词,意为“在”。B.“其”,前是表反问的语气词,难道;后是代词,那。C.“之”,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后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而”,前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后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A.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答案:B
解析:分析例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逐项分析选项,A.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名词活用作动词,下东;B.侣鱼虾而友麋鹿,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友;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D.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歌:名词活用作动词,歌唱。故答案为B。
20.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余之所得也 ②何为其然也 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而今安在哉 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⑧有碑仆道
A.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⑧/⑥⑦
C.①③/②⑤⑥/④/⑦/⑧ D.①③⑥/②⑤/④/⑦/⑧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判断,需要逐项加以分析。①③⑥是判断句式;②⑤是疑问句式;④是定语后置;⑦是状语后置;⑧是省略句。
四、句子翻译
2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答案: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
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 “浮图”,和尚;“舍于其址”(介词短语后置)。
2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答案:现在“华”念做“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错误。
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 “……者,……也”判断句式;“盖”大概。
2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答案: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既”,已经;“则”,就;“悔其”,后悔自己。
2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答案: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非常”,非同寻常;“观”,景象;第二个“而”,因果关系连词。
2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34)孰能讥之乎?
答案: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其”难道。“孰”,代词,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8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