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3 14:2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烦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B.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致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C.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D.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扶去,只是在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常用字字形。A项“烦芜丛杂”应为“繁芜丛杂”,B项“以致”应为“以至”,D项“扶”应为“拂”。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B.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甚至在数学领域),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C.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D.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A项省略号不能和“等等”连用,B项表解释说明的括号要紧跟在被解释说明的部分“每一个领域”后,C项顿号改为逗号。
3.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_______________。
(2)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_______________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3)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_______________的人。
A.摸索 即使 诬蔑 B.探索 即使 侮蔑
C.摸索 只要 诬蔑 D.探索 只要 侮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摸索:试探着前行,寻找方向。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问题。即使: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只要:条件关系连词。诬蔑:捏造事实,进行陷害。侮蔑:轻视,看不起。
4.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悼词 卓越 肤浅 估量 烦芜丛杂
B.给予 嫉恨 诬陷 诬蔑 浅尝则止
C.趋逐 菲谤 诅咒 沮丧 坚韧不跋
D.建树 衷心 淹没 掩盖 豁然开郎
答案:C
解析:A项有两处错误, “烦”应为“繁”;B项有一处错误,“则”应为“辄”;C项有三处错误,“趋”应为“驱”,“菲”应为“诽”,“跋”应为“拔”;D项有一处错误,“郎”应为“朗”。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天如期而至,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本报诚邀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晚报植树节”活动,参与者将在省会绿化基地栽培各种树苗,为省会绿化添枝加叶。
B.我把读书看做一种学习,有时候读完一本书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像打开了另一扇门,有一些事情也能想通了。
C.任何一个重大决策、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必然带来一定的社会稳定风险,如果因此瞻前顾后、浅尝辄止、望洋兴叹,就会丧失发展良机。
D.日本大地震后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坊间传言辐射会污染海水,海水盐也会受到辐射污染,于是人们杯弓蛇影,我国许多地区发生了疯狂抢购碘盐的现象。
答案:A
解析:A项,望文生义。添枝加叶: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B项,使用正确。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C项,使用正确。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D项,使用正确。杯弓蛇影: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女性学者被称为“美女学者”,我还听过“美女主持”“美女政治家”的说法,估计没被我漏举的还有不少。
B.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都应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C.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
D.俄罗斯有发展远东的计划,中国有振兴东北的战略,如果有效对接,可能实现双赢,不过目前还只是一种期待。
答案:D
解析:A项双重否定不当,应改为“被我漏举的还有不少”或“没被我列举的还有不少”。B项种属并列不当,“生活用品”中包含“床上用品”,应将“以及床上用品”删去。C项语序不当,“五年以后”比“两年以后”忘得多是很正常的现象,要想体现出二者的递进关系,应将其位置调换。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B.在灿若群星的世界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卓尔不群、久享盛誉,是因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C.“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连续成功发射与顺利返回,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必将彪炳千古。
D.盗挖天山雪莲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又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的能力。A项,不足为训:不值得当作典范或法则。与语境不符。B项,“卓尔不群”指超出寻常,与众不同。C项,“彪炳千古”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D项,“捉襟见肘”指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8.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芜杂(wú) 诬蔑(miè) 给予(ɡěi) 空白(kōnɡ)
B.河畔(pàn) 掩盖(yǎn) 估量(liànɡ) 肤浅(fū)
C.卓越(zhuó) 谬论(miù) 豁然(huò) 引擎(qínɡ)
D.诅咒(zǔ) 嫉恨(jí) 诽谤(fēi) 衷心(zhōnɡ)
答案:C
解析:A项“给”应读“jǐ”,“空”应读“kònɡ”;B项“量”应读“liánɡ”;D项“诽”应读“fěi”。
9.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办公人员的座椅高度是非常有讲究的。专家________,许多人办公座椅的高度都存在一定问题,久坐会________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工作性质把办公桌调整到一个________的高度,然后再依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座椅的高度。
A.提出 产生 适合 B.提出 引发 合适
C.提醒 产生 合适 D.提醒 引发 适合
答案:C
解析:“提出”是揭示,提请考虑、讨论、接受或采纳。“提醒”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本句中专家是提醒人们注意,防止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应用“提醒”。“产生”是出现。“引发”是引起、触发。此处用“产生”。“合适”是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是形容词。“适合”是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是动词。此处应用“合适”。
10.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肤浅(fū) 竞相诽谤(fěi) 忌恨(jì) 繁芜丛杂(wú)
B.诅咒(zhòu) 豁然开朗(huò) 领域(yù) 得心应手(yīng)
C.诬蔑(miè) 卓有成效(zhuó) 衷心(zhōng) 非同寻常(xūn)
D.要素(yào) 永垂不朽(xiǔ) 爱戴(dài) 不可估量(liang)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常用字字音。B项“得心应手”的“应”应读“yìng”;C项“非同寻常”的“寻”应读“xún”;D项“不可估量”的“量”读“liáng”。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在这部文集中,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礼治”。《季氏将伐颛臾》记述孔子坚守大义,说明季氏不可伐颛臾的道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礼治”的主张。
B.《寡人之于国也》在说理中采用了“欲擒故纵”的论辩手法,孟子使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使梁惠王说出“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引他上套,从而向他说明了他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打消了梁惠王的矜傲情绪,为下面孟子提出的治国之策能够为梁惠王所接受作了铺垫。
C.《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由于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一生的友谊为基础,所以文中对马克思的称谓使用了“思想家”“巨人”“科学巨匠”“革命家”等,表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超越客观评价的敬仰与悼念。
D.《我有一个梦想》中作者将《宪法》、《独立宣言》和《解放黑奴宣言》作为自己的依据,抨击了美国社会对待黑人的种种不公平现象,号召大家行动起来,投入到争取平等权利和自由的斗争中去,为黑人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答案:C
解析:“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一生的友谊为基础”有误。
1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在这部文集中,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礼治”。《季氏将伐颛臾》记述孔子坚守大义,说明季氏不可伐颛臾的道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礼治”的主张。
B.《寡人之于国也》在说理中采用了“欲擒故纵”的论辩手法,孟子使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使梁惠王说出“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引他上套,从而向他说明了他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打消了梁惠王的矜傲情绪,为下面孟子提出的治国之策能够为梁惠王所接受作了铺垫。
C.《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由于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一生的友谊为基础,所以文中对马克思的称谓使用了“思想家”、“巨人”、“科学巨匠”、“革命家”等,表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超越客观评价的敬仰与悼念。
D.《我有一个梦想》中作者将《宪法》、《独立宣言》和《解放黑奴宣言》作为自己的依据,抨击了美国社会对待黑人的种种不公平现象,号召大家行动起来,投入到争取平等权利和自由的斗争中去,为黑人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答案:C
解析: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C项,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应该是客观的,不是超越客观。所以选C。
1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B.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卓有成效、坚忍不拔地进行斗争。
C.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多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
D.我们与成语结下不解之缘,成语是我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
答案:D
解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A缺少主语、“崇高”与“评价”不搭配;B并列词语的逻辑顺序不当,“卓有成效”应在最后;C“将近”与“多”重复。故选D。
14.下列作品、作者、出处及国籍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药》 鲁迅 《鲁迅全集》 中国
B.《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英国
C.《获得教养的途径》 赫尔曼·黑塞 《黑塞说书》 瑞士
D.《化装舞会》 亨利希·曼 《世界文学》 德国
答案:B
解析:恩格斯是德国人。对于文学常识题目,主要是靠学生平时的积累。
15.下列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高度概括地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理论建树和实践功绩,在叙述和议论之中蕴含着对马克思的崇敬和哀悼之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B.《胡同文化》中作者对于胡同文化津津乐道,充满赞美和肯定,而对胡同文化衰败没落的现状,则饱含无奈和感伤,从中流露的都是一种文化老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C.《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人物对话语言简洁,孔子的循循善诱,四个弟子的性格、志向各异,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D.《秋水》集中体现了《庄子》善于运用寓言说理的特点,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答案:B
解析:对课文情感的把握片面,作者对胡同文化不只是“赞美和怀念”,也有调侃嘲讽;对其没落,有无奈感伤,也有豁达和理解,所以不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文中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欧洲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源地。
B.文章先写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后写他对革命实践的贡献,原因是,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一生中能有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两个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其成就和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D.“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句中“这样”指上段中“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的研究。”_“这”指“他作为科学家”。
答案:A
解析:文章开头的一段话既是对马克思的哀悼也是对马克思的高度评价,从第5段开头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可以看出,文中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17.下列文章有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选文第4段中,“感到衷心喜悦”与“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两种喜悦程度的差别说明,马克思主要从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革命的角度注视科学的发展。
B.这篇演说词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选文第1段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
C.“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D.选文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
答案:B
解析:选文第一段用议论的方式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拔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B.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C.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然无恙,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D.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答案:C
解析:此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理解句子的具体语境,然后再结合着词语意思来判断。C.安然无恙:原指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与句意“毫无反应”不相符,此处应用“安之若素”。所以选C。
19.对“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己突然面对马克思逝世这一残酷事实而无法接受的悲痛心境。
B.形象地表现了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可弥补的损失,高度评价和颂扬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C.形象地总结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和战斗的一生,增强了演讲词的表现力。
D.形象地预言了马克思的逝世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造成的损失,显示了作者对革命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答案:B
解析:A项中“表现悲痛的心境”分析有误; C 项“总结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和战斗的一生”错; D 项“显示了作者对革命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错。
20.作者在文中用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与马克思的发现作类比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为了突出达尔文和马克思分别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B.更突出了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这一重大发现的意义已经超出了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意义。
C.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作出了伟大贡献的达尔文和马克思两位伟人的崇敬之情。
D.强调了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答案:D
解析:A项中“为了突出二者分别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有误;B项中“更突出……超出……”的表述有误;C项中表现崇敬之情有误。
二、阅读理解:
南 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如此等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一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一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做阿尔勃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从事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太在乎皇家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太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所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主持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就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21.文中写戴安娜受到人们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写对表现马克思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貌美,有平民精神,她的故事中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对表现马克思起到了衬托(烘托)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阅读文章第③④⑤段可知,作者写戴安娜主要从她的美貌、平民精神和给人们的幻想方面,是为下文写马克思作准备的,来说明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22.为了突出中心,文章中多有呼应对照的语句,请找出两处这样的语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②“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一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纪念阿尔勃特的是在“海德公园里矗立”着的“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伦敦的某一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而“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③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黛安娜王妃的故事,而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的马克思受到的却是平民的沉默。④没有多少人知道阿尔勃特的生平事迹;“英国的BBC主持的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
好处是:①②③都是前后形成对比,衬托出马克思身后的寂寞;③还可答成:对马克思的冷漠,对权贵的热衷,表现了世俗的心态、世人的浅陋。④世人承认马克思对世界有巨大贡献。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表现手法的理解。文中多处运用了呼应对照的语句,只要能找出来并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即可。
23.对镌刻的马克思墓碑上的名言,作者“心中无限感慨”,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慨”?
答案:①马克思对世界的认识深刻,令人佩服。②马克思的贡献得到历史认可,让人欣慰。③马克思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人感到遗憾。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是一种深刻的认识,目前的世界和马克思的理想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作者感慨的原因。
三、语言表达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于马克思的逝世,作者回避了“死”这个词语,而用“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等词语来表达,这些词语符合马克思思想家的身份,用语非常得体。请从用语得体的角度回答下面的问题。(不超过10字)(2分)
24.1980年10月10日,“人民艺术家”中国电影演员赵丹去世。怎样表达一个演员之死?答案:落下了人生的帷幕
解析:解答本题要做到两点: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二、语言要精炼,有文采。
25.1990年,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突然发病去世。怎样表达一个音乐家之死?
答案:画上了生命的休止符
解析:解答本题要做到两点: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二、语言要精炼,有文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2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