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二课《祝福》课堂测试题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寒暄(xuān) 踌蹰(chóu) 朱拓(tuò) 百无聊赖(lài)
B.监生(jiàn) 惴惴(zhuì) 俨然(yǎn) 少不更事(jīng)
C.间或(jiàn) 形骸(hái) 谬种(miù) 沸反盈天(fèi)
D.陈抟(tuán) 驯熟(xùn) 炮烙(pào) 咀嚼鉴赏(jǔ)
答案:C
解析:分析:A.朱拓tà;B.少不更事gēng;D,炮烙páo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选出对下列词语或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寒暄(太阳的温暖) 形骸(身体) 收敛(收拢聚集)
B.蹙缩(紧缩) 间或一轮(偶而) 歆享(喜爱、羡慕)
C.沸反盈天(满) 窈陷(幽远) 安逸(安闲)
D.鄙薄(轻蔑) 折罪(抵作) 素不相识(向来)
答案:B
解析:分析:“歆享”的“歆”这里指神享用祭品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意思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着重理解并掌握重要实词在文中的独特意思。
3.下列句子中的“究竟”与“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里“毕竟”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对于这件事,大家都想知道个究竟。 B.她究竟经验丰富,说的话很有道理。
C.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D.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究竟”意为结果、原委;C、D项的“究竟”用在问句里表追究。B中的究竟有到底的意思,这和例句毕竟的意思差不多。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别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不同的含义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注意现代汉语中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区分它们在不同预警中不同的意义,多练习,多感觉,就能有效提高做这类题的效率。
4.下句空白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
〔 〕四婶,〔 〕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 )懒( )馋,〔 〕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 〕也还提起祥林嫂。
A.只有 因为 或 或 而且 所以 B.唯独 由于 非 即 或者 所以
C.只有 因为 非 即 或者 所以 D.只有 因为 或 或 甚至 所以
答案:C
解析:分析:做此题时,要读懂文段的整体意思,弄懂这几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按照各种关系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就能找到准确的答案。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同义词的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出题人提供的语言环境,然后仔细辨析意思相近的几个词语在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再用排除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
下列句中的“究竟”与“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里“毕竟”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对于这件事,大家都想知道个究竟。 B她究竟经验丰富,说的话很有道理。
C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D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究竟”意为结果、原委,CD项的“究竟”用在问句里表追究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同近义实词的能力。做该题时,要注意词语在不同语境的细微差别,再用排除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
6.把打乱顺序的七句话重新排列合理的是( )
①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 ②阿呀阿呀,我真上当。
③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 ④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⑤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 ⑥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
⑦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
A.②③⑥⑤⑦①④ B.②③①⑦⑤⑥④ C.②⑥③⑦⑤①④ D.②⑤③⑦⑥④①
答案:C
解析:分析:在这段话里,卫老婆子先表白自己上当,②⑥③句是这层意思,⑦⑤①句又向鲁四老爷和四婶道对不起④句表明自己要如何折罪。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排列句子顺序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好书,多做相关的练习题。另外,要注意题干中某些句子中的内在联系,以及出现的提示性的词语。
7.选出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B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C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D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答案:B
解析:分析:由选项的主要区别处“聊”、“生”、“即使”比较、分析判断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8.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B.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女,…
C.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D.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挑瓣,目若秋波。
答案:B
解析:分析:构成比喻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两个事物有相似性。二是它们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而B项虽然有比喻词“像”,但是是两个人的比较,不能构成比喻句,只能是作比较。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分析辨别能力。学生必须对平时常见的比喻、排比、夸张、对偶、对比、设问、反问以及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弄清楚,并且平时多练习,就能提高做这种类型题的水平。
9.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新修订的《保险法》在规范保险业经营活动、防范化解保险经营风险、加强保险监管、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等方面作出了新规定。
B.我们要正确贯彻和深刻理解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中的讲话精神。
C.这次考试全班能取得好成绩,是由于同学们平时学习刻苦、考前复习认真的结果。
D.对于那些情节严重的犯了罪的干部,我们必须依法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答案:A
解析:分析:B.语序不当;C.去掉“由于”;D.改为“犯罪情节严重的”、去掉“犯了罪的”“法律”。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经常出现的语病的分析辨别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教材中提供的成分残缺、词序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表意不明四大类型的语病准确掌握,还要掌握其中一些小的分类。另外,平时多读优秀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做题能力。
10.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答案:B
解析:分析:A.“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歧义;C.“看不上”歧义; D.“表示愤慨”歧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新闻标题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A项、C项和D项这三个句子都是表意不明的句子,也就是说每个句子都可以理解成两个意思,因此都是表意不明。
11.选出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军训结束那天,我们举行队列表演,下午三时,操场上歌声嘹亮,沸反盈天,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B.老师为我们订复习资料,可我身边没有钱,连借几位同学,也都没有,百无聊赖,只得请假回家。
C.这几天天气闷热,上床以后总是惴惴不安,难以入睡。
D.前有警车当道,后有群众追赶,歹徒走投无路,扔下凶器,向警察投降。
答案:D
解析:分析:A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与语境不合;B百无聊赖指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此处应用毫无办法;C惴惴不安是害怕发愁的样子,此处难发入睡与害怕无关。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12.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课堂上有人大笑,有人微笑,有人莞尔而笑,听杨老师上课真开心。
B.有些同学写作文从来不打草稿,笔一拔就在纸上信口开河,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凑足800字了事。
C.湖南省在2002年4月7日进行的素描、色彩考试中,一共查出90多名舞弊考生,除了少数是夹带外,其他都是张冠李戴的枪手。
D.这个故事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因为一幅假画就使那情天孽海的爱在转眼间变成了咬牙切齿的恨。
答案:B
解析:分析:A“莞尔而笑”是微笑的样子,与前面的“微笑”重复。C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这里是有意换人,不是“弄错”或“认错”。D“情天孽海”指由于种种恶因而使人沦溺的境地。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13.选出标点运用无误的一项( )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①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②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分析: 这句话分别介绍了两手所拿之物,呈并列关系,应用分号隔开,最后一句是总结,所以前边用冒号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掌握应用情况。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准确记忆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尤其是引号、问号、分号、顿号、感叹号、冒号等等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多做题,多思考,仔细分辨,灵活运用,逐步提高做该题型的能力。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这个法律职业培训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全国首家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效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
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答案:B
解析:分析:A、句式杂糅,“拟采用”和“为准”杂糅,可改为“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的说法”或者“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C、搭配不当,“基地”与“机构”不搭配。D、宾语残缺,应改为“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的办法”。
点评: 此题考察学生对不同类型的语病的辨析和修改。要求学生在平时注意各种语病类型,并能够准确辨析和修改。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人生苦短,我们不能任由烦恼淹没快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心明净了,就会快乐起来。
①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学会操纵自己的内心 ②心是烦恼的根源
③让它向着有阳光、有灯光的一面 ④亦是快乐的根源
⑤不能一生都活在与烦恼的牵缠中 ⑥我们无法像佛一样除尽烦恼,了脱生死,达到涅槃
A.③①⑥⑤②④ B.⑤②①③④⑥ C.③①④②⑥⑤ D.⑤②④⑥①③
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可以从首句入手,横线前是“我们不能任由烦恼淹没快乐”,衔接此句的话,⑤句比较合适,这样可以排除A、C两项;然后再去比较B、D两项,②④句句式结构一致,衔接较紧,由此可以排除B项。
点评: 此题考察学生对语句间的连贯。要求学生注意各句之间的衔接点,如连接词,共同对象等。
16.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 ,黄中带 ,而且 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 似的;只有那眼珠 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答案:全白|瘦削不堪|黑|消尽|木刻|间或
解析:分析:这是一段关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一个四十上下的乡下女人,被生活折磨得就像年近古稀的人,而且和文章前面两次肖像描写进行对比,更能体现出祥林嫂命运的悲惨,更能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三次肖像描写大同小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肖像描写的细微差别。
17.《四书》指的是 、 、 和 。他得名于宋朝的 。
答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朱熹
解析:分析:我国古代文坛上有四书五经六艺之说,《四书》主要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而且《四书》的说法最早由宋代大学者朱熹所说。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8.鲁迅的小说集有 、 、 ,《祝福》选自 。
答案:《彷徨》|《呐喊》|《故事新编》|《彷徨》
解析:分析:众所周知,鲁迅的作品很多,主要有小说、散文、散文诗、和杂文四大类。其中小说集有《彷徨》《呐喊》《故事新编》等,而本文节选自《彷徨》。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9.《祝福》中描写人物得的主要手法是 、 、 、 等,文中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的作用是 。
答案: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烘托|通过三次肖像描写的比较来说明祥林嫂命运的悲惨
解析:分析:《祝福》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表达方式就是语言、动作等,本文除了上面所述的描写手法之外,还有肖像、描写、环境烘托等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在通读作品,全面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问题,做具体的分析辨别,然后认真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20.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寓意是 。
答案:题目是“祝福”,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两相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分析:作者用《祝福》作为小说的主题,有这样几个寓意:第一:确实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年终的时候,大户人家都会备年货,准备年祭,也就是人们说的祝福,这是小说的社会环境;第二:让穷人的代表祥林嫂死在大户人家的祝福声里,是一个反衬的艺术手法。
点评:要想把握主旨,一定要学生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分清文章的文体。感受作者寄予作品中的感情倾向,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21.祥林嫂去土地庙求捐门槛,写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用的是什么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案:用的是反衬手法,写庙祝执意不允许,来突出祥林嫂捐门槛的“自觉性”,从而反映她受毒害之深,控诉封建道德对人的戕害。
解析:分析:祥林嫂求庙祝让她捐门槛,是想借此改变自己的这种被人看不起,死后被两个死鬼男人锯开的命运。庙祝的不允许主要是为了反衬祥林嫂对改变自己命运的期盼,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看出封建道德对人的精神的毒害之深。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22.丧夫失子,祥林嫂经受过多次打击,但精神被彻底打垮的却是这一次的祭祀活动。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请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丧夫失子以后,她仍顽强求生,说明她精神并未完全垮掉。捐了门槛以后,满以为可以赎清自己的罪过,获得做“人”的资格,但四婶一句“祥林嫂,你放着”似乎宣判了自己的“死刑”,从此她不再有任何希望。祭祀以后特别害怕的心理变化就是证明。
解析:分析:做该题时,学生要明白祥林嫂最终的精神依赖是什么。就算是丧父丧子,但她还对自己命运的改变有所期待。但是,自从自己捐了门槛之后,仍然被别人看不起,这就完全摧毁了她心中生的依靠。精神彻底垮掉,如行尸走肉一般,人生下半世的光景明线表露出来了。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
祝福(节选)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23.解释“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这句话的意思。
答案:希望事情不要如自己所料的那样发生,但总是会发生。这里担心祥林嫂会死的预感会灵验。
解析:分析:要弄清楚题干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首先,得找到它的上下文语境这句话是在祥林嫂死前向我问询之后和祥林嫂死之前的情节里;另外,这句话比较拗口,意思很难分辨:就如俗话说的,越是怕,狼来吓;怕什么,来什么。也就是说,作者担心祥林嫂会因为自己的话而去寻死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24.短工对祥林嫂之死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
答案:从“简捷”“始终没有抬头”“淡然”等可以看出短工对祥林嫂的死漠不关心,将它看做很平常的一件事情。说明了人心的冷漠,短工和祥林嫂是属于同一个阶层的人物,祥林嫂的死也激发不起他的同情,说明当时的世界已经能够冷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解析:分析:短工也是受压迫者,但是,他却看不起不自己更弱小的人,这是中国人的略根性,也是鲁迅在自己的文章里主要揭露的现象。中国人无论身体有多么强健,四肢有多么发达,但是精神麻木,是国人最致命的弱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25.我和四叔隔阂很重,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答案:从吃饭时冷冰冰的氛围;“我”不敢问四叔祥林嫂的情况;“我”要离开,四叔也不很留等叙述中可以看出。
解析:分析:文中的“我”是一个进步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而“四叔”则是封建保守的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因此,他们一定是由很深的隔阂的。文章里有很多“我”和“四叔”交往别扭的情节,主要细心,就你能准确的找出答案。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11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