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陶罐和铁罐》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陶罐和铁罐》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5 21:5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 “陶、罐” 等生字,会写 “骄、傲” 等字,会写 “国王、骄傲” 等词语。
2.结合课文相关词句,了解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能说出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4.能说出“阅读链接”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的相似之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指导学生朗读和理解描写陶罐和铁罐对话的语句,体会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
体会通过人物对话、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1.播放一段动画视频,内容是在一个古老的城堡里,有一个陶罐和一个铁罐,它们开始了一场奇妙的对话。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猜猜陶罐和铁罐会说些什么呢?”
2.展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让学生说一说对陶罐和铁罐的初步印象。引出课题《陶罐和铁罐》,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课文,务必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注意本课中一些容易读错的词语,比如 “陶罐(guàn)” 的 “罐”,“恼怒(nǎo nù)” 的 “恼”,“懦弱(nuò ruò)” 的 “懦”,“羞耻(xiū chǐ)” 的 “耻”,遇到生字词,可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
2.出示生字词,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带读,采用多种方式认读,如开火车读、男女赛读等。重点讲解 “陶、罐、骄、傲、谦、虚” 等易错字的读音和字形。
3.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介绍三种实用的识字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生字。第一种是加一加的方法,如 “陶” 字,左边是 “阝”,右边加上 “匋” 就组成了 “陶”。第二种是减一减,“傲” 字去掉单人旁,剩下的 “敖” 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字形。第三种是联系生活识字,像 “罐”,生活中常见的 “罐头”,看到实物就能联想到这个字。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
4.请几位同学依次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悉心聆听,留意并指出读音偏差以及语句不通之处 。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在《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里,陶罐和铁罐处于相同的场景之中,它们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故事。那么,课文究竟围绕陶罐和铁罐具体写了一件怎样完整且生动的事情呢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了陶罐和铁罐同处一个场景,铁罐因陶罐易碎,便常常奚落它。陶罐据理力争,并不因铁罐的嘲讽而自卑。随着时间推移,王朝覆灭,宫殿倒塌,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了光洁如新的陶罐,而铁罐却早已锈迹斑斑,不复存在。)
2.再读课文,找出描写陶罐和铁罐对话的段落,用横线画出陶罐的话,用波浪线画出铁罐的话。
3.出示对话段落,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先同桌之间练习朗读,注意读出铁罐傲慢、轻蔑、恼怒的语气,以及陶罐谦虚、友善的语气。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播放朗读音频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语气。
4.请两组学生上台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其他学生认真观看,读完后进行评价,从语气、表情、动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维度 具体要求 示例
语气 根据角色特点,陶罐应温和、谦逊,铁罐则傲慢、无礼。例如,读铁罐的话时语气要强硬、尖刻,读陶罐的话时语气要平和、真诚。 铁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语气傲慢,充满挑衅)陶罐:“不敢,铁罐兄弟。”(语气温和,带着谦逊)
表情 通过表情展现角色的情绪。铁罐应表现出不屑、轻蔑的神情,陶罐则是平静、宽容的表情。 铁罐:眉头紧皱,嘴角上扬,露出不屑的笑。陶罐:面带微笑,眼神柔和。
动作 设计与角色性格相符的动作。铁罐可能会双手叉腰、趾高气扬,陶罐则可能微微低头、态度恭敬。 铁罐:双手抱胸,身体前倾,向陶罐逼近。陶罐:微微侧身,做出避让的动作。
4.组织学生分组围坐,发放写有讨论问题的卡片,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内容,圈画出关键语句。问题如下:1. 从陶罐和铁罐的初次对话中,哪些语句体现了它们对彼此的态度?2. 当铁罐不断奚落陶罐时,陶罐的回应展现了它怎样的性格?请圈出相关语句。3. 文中哪些地方表明铁罐非常傲慢,认为自己比陶罐优越?请用横线画出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提醒做好记录。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派代表,结合圈画的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教师依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板书:
铁罐:傲慢自大、目中无人
陶罐:谦虚友善、不卑不亢
5.引导学生思考:铁罐为什么看不起陶罐?陶罐又是怎样回应的?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体会陶罐和铁罐不同的处事态度。   铁罐看不起陶罐,是因为它觉得自己坚硬,而陶罐容易破碎,认为陶罐不配与自己相提并论,相关语句为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面对铁罐的轻蔑,陶罐并未针锋相对,而是平静回应,如 “不敢,铁罐兄弟。”“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从中能清晰体会到陶罐的宽容温和与铁罐的傲慢无礼,二者处事态度截然不同。
6.引导学生探寻文章讲的道理
(1)原文找结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陶罐和铁罐最终结局的段落,并用横线标记出来。然后,邀请几位同学朗读找到的段落,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感受故事的结局。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 “从陶罐和铁罐的结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展开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记录小组讨论的要点。
(3)分享感受: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引导学生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行为出发,思考导致它们不同结局的原因。
(4)教师引导: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提问:“在生活中,有没有像铁罐这样只看到自己长处的人?有没有像陶罐这样正视自己不足的人?”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视别人的长处,也不应因自己的短处而自卑的道理。
(四)深入探究,领悟寓意
1.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从陶罐和铁罐的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和他人?
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图片,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嘲笑他人短处等,让学生判断这些行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寓意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1.让学生发挥想象,假如陶罐和铁罐再次相遇,它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个小故事,并进行表演。
2.小组展示表演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评选出 “最佳表演小组” 和 “最佳创意小组”。
3.读读 “阅读链接”,想想故事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两者都骄傲自大,自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喜欢贬低他人。北风凭借自身风力大,便试图以强硬方式让行人脱下衣服;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就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但最终,它们都未能如愿,北风没能让行人脱下衣服,铁罐也因自身的傲慢,在岁月中被腐蚀,而陶罐却完好无损,彰显出谦虚温和的力量。
4.推荐学生阅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相关书籍,激发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课堂小结
1.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生字词、课文主要内容以及所蕴含的道理。
2.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像陶罐一样谦虚友善,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与他人和睦相处。
(七)布置作业
1.工整抄写本课的生字词,以及那些触动你的优美语句。
2.将《陶罐和铁罐》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听,然后和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体会,一同探讨故事中的道理。
3.挑选一则你情有独钟的寓言故事,静心阅读,然后尝试创作一篇读后感,记录下阅读时的所感所悟 。
五、板书设计
《陶罐和铁罐》
       铁罐           陶罐
 性格:傲慢自大、目中无人    谦虚友善、不卑不亢
 短处:容易生锈         不易腐蚀
 结局:消失得无影无踪      被人们当作文物
道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