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 第9课《想北平》课件(19张ppt)+教学设计+评测练习(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 第9课《想北平》课件(19张ppt)+教学设计+评测练习(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3 15:38:23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学习目标: 品味语言 体会深情老舍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当代作家。 1951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其作品的一大特色是以北平为背景,有“北京味儿” 。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
话剧:《茶馆》《龙须沟》扫清字词障碍廿(niàn) 七 什(shí)刹(chà)海
黏(nián)合 心血(xuè ) 血(xiě)
喘 (chuǎn)气 橘(jú)子
菜圃(pǔ) 匀(yún)调(tiáo) 通读全文,思考:能不能将题目“想北平”改为“写北平”呢?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北平是老舍的故乡,他对故乡有着怎样的“爱”?听读1-3段,划出最能体现老舍对北平的爱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怎样的“爱”走进文本 老舍对北平的爱是一种“说不出”的爱,思考:为什么“爱”说不出?怎样的“爱”知道得少——无法说 爱得深沉——无从说 言语贫乏——无能力说 (纵使我心中)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舒婷《思念》走进文本 快速浏览第4—7段,思考:作者爱北平的什么呢?用原文中的词语概括“我的北平”的特征。 “爱”什么走进文本怎样写“爱” 再读4-7段,讨论: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北平特殊的魅力呢?走进文本 1.对比手法:
以一种挑剔的口吻,数落着它们种种不好的地方,袒露作者对北平的偏爱。
我的北平天下第一
2、细节描写:
最能引起广大读者共鸣,最能表达对北平的喜爱与思念。
3、选材:
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最亲切
怎样写“爱”走进文本 北平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作者为什么不写,只写了一些平凡的点滴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呢?老舍的北平 老舍曾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现在我心中。 北平的老舍
用平凡事物入文,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观感情,也能写出好文章。
写作启示走进文本 朗读最后一段思考:文章以“ 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有什么作用?1、点明题意,结构严谨。
2、直抒胸臆,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表达对北平深深地爱恋。写作背景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平危急,华北危急。作者当时在山东教书,不在北京。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艾青《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拓展延伸 从平凡事物入手,注意细节,写一段“想家”的文字(50字左右)。
学以致用 想家。想家门口那条弯弯的小路,想院子里那棵高高的枣树,想那只总会跳跃着迎接我的小黄,想妈妈做的香气扑鼻的饭菜,想爸爸宽厚粗糙的手掌,想弟弟调皮可爱的笑脸……想家,不说了吧,快要落泪了。 想到家,就会想起每次放假回家时,妈妈都在村口张望我的身影。我不知道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等的,反正每次我都看见她被风吹乱了头发。妈妈那单薄瘦小的身影一直站在我的梦里。《想北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品味语言 体会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同学有过想家的感受吗?以情激情
对游子而言,故乡的鸡啼、犬吠、蛙叫、蝉鸣都是歌。
对游子而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是情。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想北平》,一起来聆听老舍先生心中那首故乡的歌。
二、介绍老舍:齐读
再介绍老舍在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排名情况,以让学生了解其成就之大。
三、整体感知:
1、扫清字词障碍,齐读两遍,记下来读错的字音
2、通读全文,思考能不能将题目 “想北平”改为“写北平”呢?
生答。师指导答题方法,再把答案梳理一下:不能。想带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地描写,表情达意不够。“想”点明了作者与北平的距离,强调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对故乡北平的热爱之情。
四、走进文本:
1. 北平是老舍的故乡,他对故乡有着怎样的“爱”?请同学们听读1-3段,划出最能体现老舍对北平的爱的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生读划的句子,谈理解,师适当点拨。齐读第三段。
2.老舍反复强调对北平的爱是一种说不出的爱,为什么爱却说不出?找出相关内容概括总结。
生答
——师:情到浓处什么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正如《雨霖铃》中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正如如舒婷在《思念》一诗中写到(投影):“(纵使我心中)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老舍对于他日思夜想的北平,也达到了这种程度:至爱无言。
3.“爱”什么?快速浏览第4—7自然段,作者究竟爱北平的什么呢?用原文中的词语概括“我的北平”的特征。 生答
板书明确:第四节:A.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动中有静 ——安适
第五节: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或:布置匀调)——自由
第六节: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
4.正因为“北平”的这些好处,所以老舍先生在他羁旅外地时就会时不时地想念起它来。怎样写“爱”? 再读4—7段,讨论: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北平特殊的魅力呢?
生答,指导提示
(1)对比手法。
问对比的目的是什么?突出北平的种种好处。以一种挑剔的口吻,数落着它们种种不好的地方,袒露了作者对北平的一种偏爱:我的北平天下第一。这种爱体现在字里行间,流淌在作者的心间笔端。
要用什么语气读? 骄傲、炫耀、自豪,找出一处内容,读一读。师指导读
(2)细节描写
找出一处细节描写读一读,作用?体现事物特点
细节描写最能引起广大读者共鸣,最能表达对北平的热爱与思念。
(3)选材
作者所选素材?: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带霜儿的玉李……城墙、蝌蚪、蜻蜓、积水滩、胡同、院子、城楼、韭菜叶、玉李、花草。——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最亲切
生也可答化用诗句或对比反衬等。
5.北平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作者为什么不写,只写了一些平凡的点滴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呢?
生答,师补充指导
(幻灯片):他曾在《三年写作自述》中这样写道:(生读)“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心中。
——北平的老舍以自己的方式写自己的北平,于平淡中见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一点写作启示(幻灯片):以平凡事物入文,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主观感情,也能写出好文章。
6.朗读最后一节,思考:
(1)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好在哪里?
生答,师提示答题方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思考。明确答案:1)点明题意,结构严谨。2)直抒胸臆,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表达对北平深深地爱恋。
补充背景: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京危急,华北危急。作者当时在山东教书,不在北京。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2)请学生反复品读最后一节:试读范读齐读,师指导读
——师:正如爱国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老舍先生的眼中含着泪水,正因为他对北平“爱得深沉”!
五、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从平凡事物入手,注意细节,写一段“想家”的文字(50字左右)。
生展示,师指导
——师结语: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的风景。和平年代,让我们感恩家乡,建设家乡!
《想北平》评测练习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廿七 菜圃 橘子 辜负 什刹海
黏合 心血 喘气 僻静 匀调
2. 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 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2)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 太旷。
(3)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 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A. 何况 不免 空闲 B. 况且 未免 清闲
C. 何况 不免 清闲 D. 况且 未免 空闲
3. 下列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B. 在我想作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C.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D.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4. 下列各项中与语段衔接最恰当的两项是: ( )
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A. 这不但是对不住我自己,也是辜负了北平,
B.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C. 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
D. 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
5.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感情之深,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B.作者在文中把北平比作摇篮,说明北平在作者眼中是个安全的归宿。
C.老舍的作品市民气息浓郁,北京味足,有幽默感,本文也不例外。
D.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中关于果子的内容,是为了表现作者对外来果品的不屑。
E.本文结尾很有特点,既干净利落地了断了全文,又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二、阅读理解:
①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②虽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1.段①划线句子中,“摇篮”比喻什么?说说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2.文中为什么要写道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等城市?
3.段②中,作者说“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结合本段内容,说说“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温习巩固:
1.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2. 举出文中的一处细节描写,说说其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