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登高》同步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股肱(gōng) 百福并臻(zhēn) 韶光(sháo) 不稂不莠(liáng)
B.崔嵬(wéi) 运筹帷幄(wù) 秉承(bǐng) 草木菁菁(jīng)
C.巢穴(xué) 独当一面(dāng) 诤友(zhèng) 流水浅浅(jiān)
D.起讫(qì) 嗟来之食(jiē) 镌刻(juàn) 泥古不化(nì)
答案:C
解析:分析:A.“稂”应读“láng”;B.“幄”应读“wò”;D.“镌”应读“juān”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凋伤 沟壑 排遣 飘泊 B.催促 箫瑟 渲染 落魄
C.文藻 逶迤 悲怆 沉郁 D.慨叹 朔漠 霜鬓 苍凉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中的箫瑟应写为萧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字形辨析能力,其实也是考查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难度为中等。
3.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 )
A.地崩山催 一夫当关 朝避长蛇 萦绕
B.渚清沙白 艰难苦痕 风急天高 潦倒
C.东船西舫 天涯沦落 沧海月明 谪居
D.千呼万唤 杜鹃啼血 义愤填膺 锦瑟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中的地崩山催应改为地崩山摧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容易写错的字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再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积累一些容易写错的字,勤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以便提高做此类题的正确率。
4.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无边落木萧萧下(树上落下的树枝)
C.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 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极其遗憾)
答案:B
解析:分析: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新闻标题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A项、C项和D项这三个句子都是表意不明的句子,也就是说每个句子都可以理解成两个意思,因此都是表意不明。
5.对下列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首联着重描写王昭君的故乡的自然环境,感叹人逝村存,点出题意。
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句的大意是说,王昭君一别汉宫而去了和大漠相连的紫台,最后只留下青冢一座沉寂在黄昏中。“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颔联紧接人逝村存之意,竭力渲染王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凉。
C.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颈联一方面揭示汉元帝的昏庸,一方面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
D.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尾联的琵琶乐曲将昭君的怨恨传之千载,从侧面加强了对汉元帝的批判,收束全诗。
答案:B
解析:分析:“去”是离开的意思,“紫台”是宫廷。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歌四联的思想内容的了解程度。做该类题时,首先要通读全诗,在全面了解诗歌内容和基本把握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了解作者生平和性情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每一联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6.与《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环珮空归月夜魂”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昭君不惯胡沙远 ②但暗忆江南江北
③想珮环月夜归来 ④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分析:①③和例句都是表达王昭君受不了大漠之苦,而幽魂归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7.对《秋兴八首》(其一)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所在地点,开门见山。此联下笔密重,用“凋伤”和“萧森”给诗的意境笼罩上了败落景象,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是对“气萧森”的悲壮景象的展开,“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塞上风云”既写景也寓时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www.5ykj.com / shti / gaoyi / _blank )。
C.颈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由秋天的景物触动羁旅情思。“故园心”表明了作者急于回家过一种“独善其身”安定舒适的家庭生活的愿望。
D.尾联在时序推移之中叙写秋声,关合全诗。
答案:C
解析:分析:“故园心”兼有故国之思、家国之痛之意。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歌四联的思想内容的了解程度。做该类题时,首先要通读全诗,在全面了解诗歌内容和基本把握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了解作者生平和性情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每一联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8.对《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主题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昭君不被汉皇所重,终于葬身塞北的悲剧。
B.写昭君对汉皇的恨,也寄托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C.写昭君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长安汉宫的无限向往。
D.诗人借昭君的不幸身世,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思。
答案:D
解析:分析:本诗是作者借抒写王昭君远嫁匈奴,客死他乡的悲剧,来抒发自己不被朝廷重用,怀才不遇的政治无奈,而不是ABC三项所说,ABC三项只能是评价得比较片面。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本诗歌主旨的把握程度。要想把握主旨,一定要学生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分清文章的文体。感受作者寄予作品中的感情倾向,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主旨。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答案:C
解析:分析:虽然全诗是情景交融的写法,但是落笔的角度是不同的:前两句主要写景,描绘了一幅高远、壮阔的秋景图。后两句以叙事为主,叙述了自己年老多病、孤苦无依的无奈。由此体现出悲秋的情怀。C项说落笔的角度的相同的,是错误的。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作者所运用的落笔的角度的理解能力。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在通读作品,全面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问题,做具体的分析辨别,然后认真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10.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答案:C
解析:分析:“缠绵悱恻”情感错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在诗歌中所运用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做该题时,学生应首先找到文章中的描写景物的语句,通过景色所表现出的色彩明暗、动静结合等等方面感受人物的心情以及作者的情感。
11.杜甫,字________,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__________主义诗人。他的诗在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深度和广度上,是任何一个诗人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他的诗被称为________,他被称为________。在艺术上,他的诗叙事、抒情委曲婉转,掩抑收敛,形成了________的独特风格。
答案:子美|现实|诗史|诗圣|沉郁顿挫
解析:分析: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再加上作者生平坎坷,怀才不遇,他一生中写了一千余首诗歌,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地历史事实,他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也因为诗歌上的非凡成就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在风格上历来有“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的说法。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2.近体诗又称________,是唐代形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的通称。律诗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每首四联,依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联两句,上句称为____________;下句称为________;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__________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________句都要押韵,________可押可不押,一般押__________,一韵到底;中间________必须对仗。
答案:格律诗|律诗|绝句|七律|五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出句|对句|第二、四、六字|双数|首句|平声韵|两联
解析:分析:唐朝是诗歌最繁盛的一个时代,此时,大家辈出,诗歌数量众多,风格各异。但从形式上主要有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律师和绝句分别又分为五言和七言。每首诗8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仗。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唐诗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平时要多读诗歌,多做有关唐诗方面的试题,以提高做该类题的能力。
1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共写了六种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答案:风|天|猿|渚|沙|鸟|“急”|“高”“啸哀”|“清”|“白”|“飞回”
解析:分析:这首诗歌借景抒情,作者在诗歌中一共写了江风、阔天、清猿、江岸、砂砾、飞鸟六种景物的不同表现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可谓字字珠玑,句句逼真,景色与情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程度。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14.《登高》中作者所绘了一幅 ,溶铸了诗人 的情感。
答案:凄凉的秋景图|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悲秋
解析:分析: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主旨的了解程度,一定要学生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分清文章的文体。感受作者寄予作品中的感情倾向,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主旨。
《登高》后四句的抒情议论。第三联从 着笔。由 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 ”,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 ,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 。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答案: 时空|异乡飘泊|无边、不尽|护病断饮|时世的艰难
解析:分析: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阅读杜甫的《恨别》一诗,完成题目。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③。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李光弼当时任检校司徒,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6.诗中交代杜甫“恨别”的背景诗句是哪两句?
答案: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解析:分析:扣住“四千里”“ 五六年”两词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能力。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整体内思想内容,然后再根据题干的要求寻找诗歌的背景诗句。由其中的“四五里”、“五六年”可知,这两句诗句就是背景诗句。
17.赏析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答案: 细节描写。(或“对偶的修辞”等)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解析:分析:鉴赏诗句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解答此题时,先确定这个词运用了什么方法,然后根据方法分析效果,最后写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和艺术手法分析鉴赏能力。可以从字、词语、以及整个句子,从作者所使用的艺术手法上进行赏析。
18.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①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②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结合诗歌的内容以及写作背景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作品中寄予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作品当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字、词语或句子,并对这些字词句进行不同方面的赏析,然后对赏析的结果进行整合,最后把能表达作者感情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来即可。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www. / tdpds / _blank )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学生紧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情感来组织答案。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作品中寄予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作品当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字“恨”,并对“恨”字进行不同方面的分析,然后对分析的结果进行整合,最后把能表达作者感情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来即可。
20.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 “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www. / tdpds / _blank )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同意; “步月”,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看云”,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有“不言神伤之妙”。
解析:分析:简朴优美的叙事语言写出了诗人这种夜立昼眠、坐卧不宁的反常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