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六课《琵琶行》同步练习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湓(pén)浦口 水浆迸(bèng) 呕哑(ōu yā) 悯(mǐn)然
B.贾(jiǎ)人 轻拢慢捻(niǎn) 嘲哳(zhāo zhā) 荻(dí)花
C.恬(tián)然 声声思(sī) 钿(diàn)头银篦(bì) 铁骑(jì)
D.六幺(yāo) 虾蟆(há má)陵 铮铮(zhēng zhēng) 转徒(xǐ)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贾人中的贾应该读gǔ。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凡六百一十六言( )
A.气度不凡 B.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C.项脊轩凡四遭火 D.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答案:C
解析:分析:例句的“凡”是总共的意思,C项中“项脊轩凡四遭火”的翻译是“项脊轩曾经总共遭了四次火灾”,也是总共的意思;而ABD项的凡的意思依次是:平凡普通、只要是、只要是的意思。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的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常用词语的不同意思和应用环境,提高做题效率。
3.命曰《琵琶行》( )
A.遂命酒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民不堪命矣 D.时人因其前殿位于阿房,故以阿房命之
答案:B
解析:分析:D中的命和例句一样,都是命名的意思;ABC项中的命的意思依次是下命令、使命、命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的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常用词语的不同意思和应用环境,提高做题效率。
4.低眉信手续续弹(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C.信口雌黄 D.余固笑而不信也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中信的意思和例句的信都是随便、放任;而ACD项中的信的意思依次是确实、诚信、相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的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常用词语的不同意思和应用环境,提高做题效率。
5.六百一十六言( )
A.七言律诗 B.自言本是京城女 C.东船西舫悄无言 D.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中言的意思与例句的言的意思都是字、文字;而BCD项中言的意思依次是说、人语声、说话。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的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常用词语的不同意思和应用环境,提高做题效率。
6.下列各句中不具备 “互文”特点的一句是 ( )
A.主人下马客在船 B.主人忘归客不发 C.秦时明月汉时关 D.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答案:B
解析:分析:文言文中的互文的意思就是两句话或者一句话中的两个成分的意思必须是相互解释的。比如A项“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就是“主人和客人下了马,上到船上”,而不是“主人下马,客人上船”,CD项也是一样;但是B项就不一样,“主人忘归客不发”的意思是“主人忘了回家,而客人也忘记了出发”,解释成互文现象意思就差远了。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出现的互文现象的理解程度,要把握住互文的特点,以及翻译这种句子要注意的原则:互相解释,说的明白点,就是一句话的两个部分或者两句话要互相解释,才能是正确的翻译。学生要多做题,才能提高做这类题的正确率。
7.下面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www.5ykj.com / shti / gaoyi / _blank )乐曲演奏的语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意思是即使大弦小弦一起奏响,那听上去杂乱无章的乐音也如珠玉之声一样清脆悦耳。
B.“大弦”“小弦”两句既用“嘈嘈”“切切”这样的叠词摹声,又用“如急雨”“如私语”比喻,使乐曲旋律形象化。
C.“间关”之声,婉转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写的是当乐曲短时休止时,另外传达出深藏心底的愁思,这无声时刻的感染力更胜过有声之乐。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所说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杂乱无章的意思是错误的,琵琶乐音应该是有规律的,并不是杂乱无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个别句子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8.从下面选出一个从侧面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www.5ykj.com / shti / gaoyi / _blank )琵琶弹奏精彩的句子。 ( )
A.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D.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是用景色描写来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是侧面描写;A项是琵琶女的演奏;C项是“我”听音乐之后的感受;D项是琵琶女的演奏动作:都不是侧面描写。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9.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听其声 问其人
②遂命酒 命曰《琵琶行》
A.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B.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C.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D.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答案:B
解析:分析:两个其字的意思依次是指代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声音和指代琵琶女;两个命字的意思依次是下命令和命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其”和实词“命”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和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0."左迁"、"出官"、"迁谪"等词涉及到古代官职制度。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三个词都表示白居易被贬官降职。
B."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与之相反的是"升迁"、"拜"、"除"等。
C."出官"是外出做官,不涉及官职升降。
D."迁谪"是贬官的意思。"迁"是指官职的变化,"谪"是被罚流放或贬职的意思。
答案:B
解析:分析:B中的拜是让做官的意思,而不是升官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有关知识的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关注一些涉及到课文相关知识的课外内容,比如天文、节气、地理、宗教等等方面的知识。
11.白居易, (时代)著名的诗人。字 ,号 。他的文章精切,擅长写诗歌,他的诗歌 ,乡村老妪都能读懂。他也是 运动的倡导者。晚号
先生,初与 齐名,后人称其“元白”,又与 齐名,被称为“刘白”。他的著作是 。
答案:中唐时期|乐天|香山居士|平易近人|新乐府|醉吟先生|元稹|刘禹锡|《白氏长庆集》
解析:分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陕西渭南县附近),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长庆时,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香山。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晚年放意诗酒,号醉吟先生。初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新闻标题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A项、C项和D项这三个句子都是表意不明的句子,也就是说每个句子都可以理解成两个意思,因此都是表意不明。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
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千呼万唤始出来|大珠小珠落玉盘|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关于名句默写,学生要注意不要写错字,或者漏写、添字。总之,要把要填写的句子准确无误的写出来。答案:千呼万唤始出来 大珠小珠落玉盘 相逢何必曾相识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1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属于
描写,它们的作用是 。
答案:环境|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渲染了悲惨起来的氛围,更好的衬托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解析:分析:前句烘托送别时的感伤、凄冷的心情;后句烘托了琵琶女演奏记忆的高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当中环境描写语句作用的理解能力。做该题时,学生应首先找到诗歌中的描写景物的语句,通过景色所表现出的色彩明暗、动静结合等等方面感受人物的心情以及作者的情感。
14.形容音乐忽然爆发、激越雄壮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解析:分析:琵琶女弹奏的乐曲一共是三个乐章,要求默写的句子应该是第三个乐章的开头:当第二个乐章声音渐低,甚至无声的时候,高昂的音乐猛然爆发,强烈而真实地表达了琵琶女当时的情感。答案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1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诗表达了作者 、
、 的思想感情?
答案:对琵琶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对人才遭到当朝统治者的摧残的无奈
解析:分析:该句是本首诗歌的名句,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作者和琵琶女命运相似,同病相怜的情感。具体来说,琵琶女当年色艺双全,但年老色衰,最后落得独守空船的结果;而作者年轻时才华横溢,但也被贬官京外,流落到荒蛮地带。两句诗真实而艺术的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阅读白居易的《长恨歌》,完成下面各题:
16.诗歌中哪一句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反衬出杨玉环的美貌。
解析:分析:这是一句千古传诵的名句。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在一瞬间,镜头由远拉近,杨玉环的花容月貌非常夸张地一闪,顷刻之间,皇宫里所有的宫娥妃嫔都黯然失色!诗人用非常夸张的手法,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其实这是虚写,杨玉环到底有多漂亮,我们是不得而知的,只知道她能让所有的宫娥彩女都黯然失色。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17.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怎样表现长恨的主题?
答案: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归来,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景生情,时时睹物思人,诗歌从各个角度反复渲染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就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解析:分析:长恨是本诗歌的主题,四个中的长恨体现在杨李两人尤其是李隆基身上。可以从相关诗句里仔细分析,得出答案。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诗节的中心意思,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赏析“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句诗。
答案:《老子》谓“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里则反其意而用之。通过“尽”对“天长地久”的否定,极度夸张地写出了“恨”之永。同时,又通过“此恨绵绵无绝期”,显示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愿望的虚妄,加深了李、杨爱情的悲剧意义。其实,愈是饱含泪水不懈地追求与思恋,其分离就愈具有悲剧意义,使人冥冥之中感受到的那一份无可奈何的心灵负荷就愈沉重,感伤的心灵就愈丰富。而李、杨永恒的分离与彼此痛苦的思恋,又把他们的悲剧放大了,使他们的爱情悲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解析:分析:虽然天长地久,也会有穷尽时,而这生离死别的绵绵长恨,却永远不会有了结的时候。最后两句以概括性的语言点明“长恨”,表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情誓言不能实现的千古遗恨。这两句常为后人引用。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找出作品中的诗句出现的位置,然后根据语境以及整个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主旨进行仔细分析。
1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答案:①叙事、写景、抒情结合。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分析:在高考的欣赏诗歌的试题中,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景情关系是高频考点。
就本事来说,它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三者相互结合、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共同为表现主旨、刻画人物而服务。
富于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写道士招魂、死而成仙的奇迹,提出天上人间会相见的爱情预约,带有戏剧和神话色彩,对明清传奇影响很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风格, 给我们一点点慰藉,让我们在为他们的爱情扼腕叹息的同时,也相信爱情的珍贵和美丽。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在通读作品,全面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问题,做具体的分析辨别,然后认真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20.《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答案:①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②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③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
解析:分析:对于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题,历来人们有多种说法,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讽喻说、爱情说和双重主题说。三个主题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理论依据。可以从作者的感情、读者的感情、一般人的感情等方面去分析。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的把握。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于对文章主旨的提炼能力,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认真阅读课前提示,通读课文,把握作者写该文章的目的和意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