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七课李商隐诗两首《锦瑟》课堂测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吮(shǔn)血 恬(tián)然 惘(wǎng)然 扪参(shēn)历井
B. 猿猱(náo) 憔(qiáo)悴 迁谪(zhé) 渚(zhǔ)清沙白
C. 崔嵬(wéi) 宵柝(tuò) 西舫(fǎng) 嘈(cáo)嘈切切
D. 青冢(zhǒng) 朔(shòu) 石栈(zhàn) 钿(diàn)头银篦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朔shuó
点评:字音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 下列四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孽根祸胎 讳莫如深 熏陶渐染 三缄其口
B. 囤积居奇 推陈出新 退避三社 亦步亦趋
C. 风调雨顺 感恩带德 再接再厉 户枢不蠹
D. 哗众取宠 凤毛鳞角 甘之如饴 黄粱美梦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社→舍;C项带→戴;D项鳞→麟
点评:做此题时要求学生平时多积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两字和四字词语中容易写错的字,区分它们的具体意思,多做些这方面的练习题加以巩固,就能提高做这类题的效率。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与元九书》)
B.李白与杜甫是唐诗星空中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一个浪漫奇绝,一个情深意永。
C.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读诗,就是要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的语言的韵味。”
D.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论诗三十首》)
答案:A
解析:分析:A中最后的《与元九书》是对“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这句话出处的注解,因此,小括号里的内容应该放在句号之前。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掌握应用情况。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准确记忆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尤其是引号、问号、分号、顿号、感叹号、冒号等等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多做题,多思考,仔细分辨,灵活运用,逐步提高做该题型的能力。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句是( )
A.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唉,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
B.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守关的将领有的不是(自己的)亲信,因此变成叛乱者。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像庄周梦蝴蝶一样,我曾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我只能像望帝那样,把爱心托给杜鹃。
D.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在这令人悲伤的秋天,我常常离家万里,抱着晚年多病的身体独自登上高台。
答案:B
解析:分析:翻译是,要先抓住重点词语:或的意思是如果,匪亲可以灵活的理解为不可靠。然后再把整个句子翻译出来。这句话的正确翻译应该是守关的如果不可靠,就会变成当道的豺狼。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李白与杜甫齐名,贺知章曾经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白居易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望帝托心”“沧海泣珠”“蓝田玉烟”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析:B项应解释为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
答案:A
解析:分析:析:A项杜甫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旧有的医疗体制下经常有一人享受公费医疗、全家免费看病吃药的情况,这给国家不但造成极大的浪费,同时也给病人自己造成危害。
B.上海市公布的《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新的突破,即着眼于“享有同等国民待遇”,鼓励外商在沪投资高新技术产业。
C.在对WTO问题的关注上,过去主要集中在行业、企业等方面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上,多是从微观层面考虑问题,而对于经济体制等宏观问题却思考甚少。
D.有关专家指出,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贸易效率显得更加重要,企业的经营速度决定了企业在竞争中的成败,而政府的行政速度则决定着企业的经营速度。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将“不但”移到“这”之后,B项删去“明确规定”四字,C项少主语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经常出现的语病的分析辨别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教材中提供的成分残缺、词序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表意不明四大类型的语病准确掌握,还要掌握其中一些小的分类。另外,平时多读优秀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做题能力。
7.以下句中“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③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④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①③理解为“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④“之”理解为“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8.对《锦瑟》一诗中四个典故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沧海月明珠有泪”。月明之夜,沧海之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珠似水中明月月本天上明珠。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凄寒孤寂而又十分感伤的情怀。
B.“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代蜀君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杜鹃,啼声凄婉,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如杜鹃鸟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C.“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周梦蝶,梦醒之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何往。“迷”是痴迷的意思,这一典故表达了对美好境界的痴迷。
D.“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之山,在日光照耀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冉冉上升,远察如在,近观却无。这一典故表达了对一美好事物的渺茫难即的惋惜之情。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迷”是迷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9.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答案:B
解析:分析:B该题中的选项,我们仔细注意一下,就可以看到一些词语的解说是很熟知的,如“题”、“推敲”、“不负言”等,而B项中“少邻并”的解释也一看便知是望文生义。“少邻并”“少shǎo”即少有邻居在一起,突出“幽居”,体现出李凝与世俗不融的性格。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答案:C
解析:分析:解答时除了调动已经学过的知识,还要进行缜密细致的思考。如选项B中 “鸟鸣山更幽”在高中语文第二册《故都的秋》的“思考与练习”中就有,用来让大家体会《故都的秋》中“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表现“秋的幽静”的反衬效果。再看原诗,首联写出了李凝幽居周围的环境,中间两联叙事写景,尾联点出了诗人心中的情思,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C项却悄悄置换成“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许多同学因粗心而对此浑然不知,所以答错了题。由此可见,古诗鉴赏须养成反复诵读的习惯,临场做题时,反复阅读原作,领会原作内容,这样才有把握答好鉴赏题。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11.李商隐,字 ,号 、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合称“ ”,与 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尤长于 ,作品集有 《 》。
答案:义山|玉溪生|小李杜|温庭筠|无题诗|《李商隐全集》
解析:分析: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他的作品集是《李商隐全集》。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2.《锦瑟》中可以理解为写悲欢离合的是 , 。
, 四句。这些句子可以由诗中的“ ”这个词语来概括。
答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此情”
解析:分析:这《锦瑟》中可以理解为写悲秋的有四句,它们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而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可以由“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此情”来概括。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13.《锦瑟》中间两联除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之外,具体还用了 的写法,还有 和
的手法。
答案:用典|通感|夸张
解析:分析:用典:庄生梦蝶,望帝杜鹃。其内容和作用课本注释中已有详细说明。通感兼夸张:珠有泪,玉生烟。极写对往昔的留恋与怀念。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在通读作品,全面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问题,做具体的分析辨别,然后认真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14.沧海月明珠有泪, 。 ,只是当时已惘然。
答案: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解析:分析:默写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漏字,添字。答案是蓝田日暖玉生烟和此情可待成追忆两句。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15.对《锦瑟》一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常见有这样几种理解:(1) ;(2) ;(3) 。
答案: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亡妻的深情悼念|作者的自伤
解析:分析:解析:《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我们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主旨的把握能力。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要想把握主旨,一定要学生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分清文章的文体。感受作者寄予作品中的感情倾向,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主旨。
阅读李商隐的《无题》,完成下面各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6.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答案:“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
解析:分析:《无题》的寓意历来由多种理解,如果把这首诗歌当成是爱情诗,那么,其中的“蓬山”这个地方就应该和恋人的住处相关,因为这首诗歌表达的是抒情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17.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答案: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解析:分析:既然作者把春蚕当成是自己,春蚕吐丝比喻成自己对恋人思念的情丝。诗歌当中的晓镜就应该指的是女方早晨起来梳妆用的镜子,那对方当然真的就是女方了。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18.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答案:乐聚恨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真可谓:“相见时难”。然而好景不长,马上又要天各一方。这分别之际不是比相见更令人愁肠寸断吗?所以说“别亦难”。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
解析:分析:要把握两个难字出现在诗歌中的位置,以及它们意思和代表情感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它们给读者带来的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19.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的人。或者是对亲人的怀念,对朋友的牵挂等等。只要是能表达对对方的无限牵挂和思恋、对某种工作或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眷恋即可。
解析:分析:本诗历来被人们解读成不同的意思,我认为,除了理解成爱情之外,还能理解成对事业的忠诚,对工作的无私奉献的人。此题可以紧扣丝方尽和泪始干这两个词语。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20.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解析:分析:在此,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成春蚕、蜡烛,用蚕到死方不抽丝、蜡燃尽才不流泪,形象而生动的表达了自己对恋人的无限的四联和牵挂。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8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