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八课《寡人之于国也》课堂测试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cù)罟 洿(kuā)池 弃甲曳(yè)兵
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
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
D.衣帛(bó) 畜(chù)养 请以战喻(yù)
答案:C
解析:分析:A.洿:wū;B.莩:piǎo,D.帛:bò 畜:x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
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
答案:C
解析:分析:A加:①更,②夸大;B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C兵:兵器;D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⑧ D.②④⑤
答案:A
解析:分析:①鼓,名词动用;②王,称王;③树:种植;④衣,穿;⑥丧,埋葬。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都是宾语前置
答案:B
解析:分析:两个都是宾语前置;A、是判断句,C是固定句式:非……不……,D是定语后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答案:B
解析:分析:①③⑥三项都是实行措施之后的效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www.5ykj.com / shti / gaoyi / _blank )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答案:B
解析:分析:“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不当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7.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梁惠王在荒年采取的措施;孟子向梁惠王提出措施的目的是让梁惠王因为采取了自己的措施而实现王道,民加多知识其中一部分,所以C项错误;梁惠王只是实行的措施不得法,并不是不顾人民死活寻找托词;D项是错误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www.5ykj.com / shti / gaoyi / _blank )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答案:A
解析:分析: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9.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答案:D E
解析:分析:A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鼓;B衣:名词用作动词:穿;C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当王。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10.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答案:A D
解析:分析:AD两项中的“请”都是“请你允许我……”的意思;B项请的意思是请求;C项邀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养生”:古义是生养活着的人,今义是保养身体的方法;C项“以为”:古义是“把……当作……”,今义是认为;D项“可以”古义要分开解释: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12.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案:B E G
解析:分析:B项的“以”是表目的连词,翻译为“来”;E项和G项的“以”都是介词,是介宾结构后置的标志,翻译为“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
答案:C
解析:分析:私塾,古代的学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4.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两个发的意思依次是开仓放粮、开花;B项的兵意思都是兵器;C项或的意思都是有的人;D项的意思都是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15.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 ①②⑤/ 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①②⑤都是助词“的”;③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④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词语“之”的意思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
16.《论语》是一部记录 言行的 体散文集,由 记载。
答案:孔子|语录体|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解析:分析:《论语》是一部集中论述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它主要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载,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日常言行,而这些内容中包含了孔子毕生所宣扬的治国理念以及在教育、为人等方面的重要思想。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7. 、 、 、 合称为“四书”。
答案:《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解析:分析:古代文坛上素有“四书五经”之说,“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是的事《诗》、《书》、《礼》、《易》、《春秋》。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8. 是记载 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答案:《孟子》|战国时期
解析: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他毕生传承了老师的儒家方面的重要思想。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都集中在《孟子》里,这部书后来成为后人研究入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9.出自《寡人之于国也》的两个成语是 、 。
答案:五十步笑百步|弃甲曳兵
解析:分析:孟子在课文中主要向梁惠王提出了达到“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重要措施。在文中孟子为了让梁惠王接受自己的治国方略,表现了自己的语言技巧。其中有两个成语为后人广为流传,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和“”。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20.孟子认为,要想成就王道的基业,必须从 和 两个方面抓起,具体来说,必须做到 、 、 以及 等等方面的措施。
答案:物质|精神|农业|渔业|林业|教育
解析:分析:孟子在文中主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向梁惠王提出自己的治国方略,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农业(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渔业(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林业(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畜牧业(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以及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等方面论述自己的治国之道。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21——23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用比喻手法揭露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暴政。
解析:分析: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这和用刀子把人给杀了,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刀子杀的有什么区别呢?”用拿刀子杀人归罪于刀子来说明出现灾年却归罪于年成是一个道理。用的是避雨的修辞手法;说明了出现灾年,如果为国者能够归罪于自己,并努力想方设法是农民安然度过灾年,这才是为国者应该做的道理。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22.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孟子分别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哪三条措施?
答案:第一段:①不违农时②数罟不入洿池③斧斤以时入山林。第二段: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②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解析:分析:这些信息在文中都很明显,只要认真读课文,理解了相关语句的现代汉语的意思,就能轻易得出答案。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23.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答案: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解析:分析:孟子认为,只有发展农业、渔业、林业以及畜牧业,尤其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才能最终成就王道。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24.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违、无失、勿夺“即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生产”;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养民、保民可民至”今天关心民生疾苦可治国。
解析:分析:今天,国家领导人都非常注重于关注民生,也就是说,如何做,才能让全国的老百姓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过得快乐、充实,过得有价值,有意义。而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能够适合现代社会的几项措施,比如说:能够在养生丧死的基础上注重教育,物质和精神两手抓,而且还提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些带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有积极地意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针对自己的生活体验,根据题干的要求总结相关信息的能力。因为该题一个开放性的,学生可以根据题干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组织语言,进行解答。
25.下面这首小诗在对“树”进行描述时涉及了作者对“岁月”的思考,请选择另外两种事物,仿照例句的表达方式和句式,各写一句话,描述事物时必须涉及对“生命”的思考。
例句:树:如果你挺直了你的身躯,风会比你矮很多,伟岸就会溢满你的岁月。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浪 如果你伸出了你的拳头,山会比你软很多,壮阔就能充实你的生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草 如果你站稳了你的脚跟,冬天会比你脆弱很多,绿色就能点燃你的生命。
解析:分析:仿写时要注意依照“例句的表达方式和句式”,“描述事物时必须涉及对‘生命’的思考”的要求。从例句来看,原句用了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整个句子是假设复句。仿写时注意表达生动、鲜明。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仿写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