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严重的水土流失
1.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气候原因是( )
A.气候干旱,黄土土质疏松
B.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
C.千沟万壑
D.人们不合理地利用土地
2.小明的家乡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革命圣地——陕西省延安市,下列关于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冰川广布,雪峰连绵
B.地形平坦,一望无际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地表裸露
B.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C.黄土质地疏松
D.人们开垦、采矿、修路等不合理的活动
4.对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B.下游河床抬升、水库淤积,易产生洪涝灾害
C.破坏农田和村庄
D.地震、台风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保持
5.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是( )
A.修建水库 B.修建梯田
C.植树种草 D.打坝淤地
6.人们在黄土高原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
①固定表层土壤 ②减轻暴雨冲刷 ③降低噪声 ④减弱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下图为黄土高原坡面生态建设图,图中①②③三地的生态建设活动,合理的是( )
A.①修筑挡土坝 ②修筑梯田 ③种植优质牧草
B.①植树造林 ②种植小麦 ③修筑挡土坝
C.①开挖鱼塘 ②打坝淤地 ③种植山杏
D.①修筑梯田 ②退耕还林、还草 ③修筑挡土坝
8.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应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
①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 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 ③杜绝放牧,禁止发展畜牧业 ④整修梯田,修筑挡土坝等工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泰安中考)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但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尖锐。读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毁林开荒是其主要的人为原因之一
B.暴雨加剧了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
C.为减少河流泥沙,可在图中陡坡地带修建梯田
D.为更好地利用土地,可在图中缓坡地带修建厂房,大力发展工业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某节目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图1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图2为黄土高原某地貌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图1 图2
10.如图2,最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关于对图2地区的治理措施描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区打坝淤地,修建小型水库
B.乙地区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
C.丙地区为沟谷地区,修建基本农田
D.丁地区平整土地,修建基本农田
(2024南充)为了探究我国黄土高原某区域水土流失问题,潘博士组织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探究各要素在不同情况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的探究实验(下图)。据此回答12~13题:
12.关于该实验结论,不恰当的是( )
A.地表坡度越小越有利于保持水土
B.土壤黏性越大越有利于保持水土
C.降水强度越大越有利于保持水土
D.植被覆盖率越大越有利于保持水土
13.结合实验结论,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有效可行的措施是( )
A.削山填沟,降低地表坡度
B.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C.提高科技水平,减小降水强度
D.加大资金投入,硬化裸露地表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延安的蜕变
历史上,延安市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治理,生态恢复加快,黄土地变成了“绿水青山”,变成了一座座“金山银山”。这片民俗独特的革命老区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欣欣向荣、赏心悦目的生态“大公园”。
材料二 延安的位置和生态治理示意图。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示意图
黄土高原逐月降水量分配图
(1)延安市位于我国的 (地形区),该地形区南部的 (山脉)与淮河构成了一条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2)延安的降水、土质特点, 和 的地表状况,导致每逢雨季,泥沙俱下,水土流失严重,这是过去延安市生态环境的写照。
(3)延安人民经过 等生态治理措施,使昔日的黄土地变成了土不下坡,绿水长流的生态“大公园”。
(4)家乡环境美起来,人民生活富起来,延安人民充分利用 (列举两例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同时,积极发展林果业、特殊养殖业等,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1课时 文明的摇篮 风吹来的黄土
文明的摇篮
“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脸……”这是某小说里对我国某地区景色的描述。据此回答1~3题:
1.该小说描述的地区是( )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四川盆地
2.下列关于该地区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大兴安岭以西
B.位于秦岭以北
C.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
D.北抵阴山与内蒙古高原相邻
3.在文中描述的自然环境下孕育的民歌形式是( )
A.河南坠子 B.信天游
C.侗族大歌 D.黄梅戏
4.(2024广西改编)陕北某村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具有典型的黄土景观和地域特色,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曾经的饮水井现已成为该村的标志性景点之一。该村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是( )
A.窑洞 B.土楼
C.吊脚楼 D.蒙古包
风吹来的黄土
5.下列有关黄土高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黄土是由风从沿海湿润地区吹到黄土高原堆积而成的
B.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水质清澈,含沙量小
C.黄土高原自然植被保存好,森林覆盖率高
D.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6.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主要成因是( )
A.地壳张裂 B.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
7.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下列能体现“黄土风情”的一组是( )
①安塞腰鼓 ②信天游 ③泼水节 ④白羊肚头巾 ⑤糌粑
A.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
“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经过几十年的治理,黄土高原由“黄”变“绿”。下图是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图(单位:米)。读图,回答8~9题:
① ② ③
8.图中表示黄土墚地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无
9.窑洞分布在此地区的原因,主要有( )
①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 ②能防雨、防潮湿 ③避免地震
④气候干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成都某中学在地理课上开展了关于“北方地区”的探究式学习,对“东北地区工业发展”“黄土高原民风民俗”和“黄河中下游自然环境”进行了探究。下图是北方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 东北地区工业发展
(1)东北三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
①既是工业中心又是省级行政中心,其名称是 ;根据图中鞍山附近的矿产资源,推测其主要工业部门是 。
(2)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导致东北重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后。请你为东北重工业基地振兴提出合理建议 。(至少两点)
探究二 黄土高原民风民俗
(3)黄土高原孕育了独特的民风民俗。当地特有的传统民居是 ; 是一种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
探究三 黄河中下游自然环境
(4)黄河中游流经甲 (地形区),其成因得到广泛认同的是“ ”,该地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至少两点)。
(5)山脉乙 (填山脉名称)和淮河是我国南、北方地区分界线;黄河在山东省注入② 海;黄河下游流经地区的农作物熟制是 。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1课时 文明的摇篮 风吹来的黄土
文明的摇篮
“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脸……”这是某小说里对我国某地区景色的描述。据此回答1~3题:
1.该小说描述的地区是( B )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四川盆地
2.下列关于该地区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位于大兴安岭以西
B.位于秦岭以北
C.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
D.北抵阴山与内蒙古高原相邻
3.在文中描述的自然环境下孕育的民歌形式是( B )
A.河南坠子 B.信天游
C.侗族大歌 D.黄梅戏
4.(2024广西改编)陕北某村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具有典型的黄土景观和地域特色,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曾经的饮水井现已成为该村的标志性景点之一。该村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是( A )
A.窑洞 B.土楼
C.吊脚楼 D.蒙古包
风吹来的黄土
5.下列有关黄土高原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黄土是由风从沿海湿润地区吹到黄土高原堆积而成的
B.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水质清澈,含沙量小
C.黄土高原自然植被保存好,森林覆盖率高
D.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6.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主要成因是( C )
A.地壳张裂 B.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
7.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下列能体现“黄土风情”的一组是( C )
①安塞腰鼓 ②信天游 ③泼水节 ④白羊肚头巾 ⑤糌粑
A.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
“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经过几十年的治理,黄土高原由“黄”变“绿”。下图是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图(单位:米)。读图,回答8~9题:
① ② ③
8.图中表示黄土墚地貌的是( B )
A.① B.② C.③ D.无
9.窑洞分布在此地区的原因,主要有( C )
①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 ②能防雨、防潮湿 ③避免地震
④气候干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成都某中学在地理课上开展了关于“北方地区”的探究式学习,对“东北地区工业发展”“黄土高原民风民俗”和“黄河中下游自然环境”进行了探究。下图是北方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 东北地区工业发展
(1)东北三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
①既是工业中心又是省级行政中心,其名称是 沈阳 ;根据图中鞍山附近的矿产资源,推测其主要工业部门是 钢铁、机械、采矿、化学等 。
(2)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导致东北重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后。请你为东北重工业基地振兴提出合理建议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学技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更新设备,治理环境污染等 。(至少两点)
探究二 黄土高原民风民俗
(3)黄土高原孕育了独特的民风民俗。当地特有的传统民居是 窑洞 ; 信天游 是一种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
探究三 黄河中下游自然环境
(4)黄河中游流经甲 黄土高原 (地形区),其成因得到广泛认同的是“ 风成说 ”,该地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黄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地势起伏大等 (至少两点)。
(5)山脉乙 秦岭 (填山脉名称)和淮河是我国南、北方地区分界线;黄河在山东省注入② 渤 海;黄河下游流经地区的农作物熟制是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 第2课时 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严重的水土流失
1.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气候原因是( B )
A.气候干旱,黄土土质疏松
B.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
C.千沟万壑
D.人们不合理地利用土地
2.小明的家乡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革命圣地——陕西省延安市,下列关于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C )
A.冰川广布,雪峰连绵
B.地形平坦,一望无际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D )
A.地表裸露
B.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C.黄土质地疏松
D.人们开垦、采矿、修路等不合理的活动
4.对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B.下游河床抬升、水库淤积,易产生洪涝灾害
C.破坏农田和村庄
D.地震、台风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保持
5.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是( C )
A.修建水库 B.修建梯田
C.植树种草 D.打坝淤地
6.人们在黄土高原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A )
①固定表层土壤 ②减轻暴雨冲刷 ③降低噪声 ④减弱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下图为黄土高原坡面生态建设图,图中①②③三地的生态建设活动,合理的是( D )
A.①修筑挡土坝 ②修筑梯田 ③种植优质牧草
B.①植树造林 ②种植小麦 ③修筑挡土坝
C.①开挖鱼塘 ②打坝淤地 ③种植山杏
D.①修筑梯田 ②退耕还林、还草 ③修筑挡土坝
8.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应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C )
①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 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 ③杜绝放牧,禁止发展畜牧业 ④整修梯田,修筑挡土坝等工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泰安中考)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但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尖锐。读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该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毁林开荒是其主要的人为原因之一
B.暴雨加剧了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
C.为减少河流泥沙,可在图中陡坡地带修建梯田
D.为更好地利用土地,可在图中缓坡地带修建厂房,大力发展工业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某节目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图1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图2为黄土高原某地貌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图1 图2
10.如图2,最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D )
A.甲 B.乙 C.丙 D.丁
11.关于对图2地区的治理措施描述,正确的是 ( D )
A.甲地区打坝淤地,修建小型水库
B.乙地区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
C.丙地区为沟谷地区,修建基本农田
D.丁地区平整土地,修建基本农田
(2024南充)为了探究我国黄土高原某区域水土流失问题,潘博士组织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探究各要素在不同情况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的探究实验(下图)。据此回答12~13题:
12.关于该实验结论,不恰当的是( C )
A.地表坡度越小越有利于保持水土
B.土壤黏性越大越有利于保持水土
C.降水强度越大越有利于保持水土
D.植被覆盖率越大越有利于保持水土
13.结合实验结论,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有效可行的措施是( B )
A.削山填沟,降低地表坡度
B.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C.提高科技水平,减小降水强度
D.加大资金投入,硬化裸露地表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延安的蜕变
历史上,延安市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治理,生态恢复加快,黄土地变成了“绿水青山”,变成了一座座“金山银山”。这片民俗独特的革命老区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欣欣向荣、赏心悦目的生态“大公园”。
材料二 延安的位置和生态治理示意图。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示意图
黄土高原逐月降水量分配图
(1)延安市位于我国的 黄土高原 (地形区),该地形区南部的 秦岭 (山脉)与淮河构成了一条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2)延安的降水、土质特点, 植被稀少 和 沟壑纵横 的地表状况,导致每逢雨季,泥沙俱下,水土流失严重,这是过去延安市生态环境的写照。
(3)延安人民经过 植树种草,建梯田,修挡土坝 等生态治理措施,使昔日的黄土地变成了土不下坡,绿水长流的生态“大公园”。
(4)家乡环境美起来,人民生活富起来,延安人民充分利用 壶口瀑布、凤凰山等自然旅游资源;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毛泽东旧居等红色旅游资源;黄帝陵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列举两例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同时,积极发展林果业、特殊养殖业等,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