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2课雷雨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 )
A.弥补(mí) 谛听(tí) 无锡(xī) 江堤(dī)
B.离间(jiàn) 卑鄙(bǐ) 昧心(wèi) 烦躁(zào)
C.郁闷(yù) 沉吟(yín) 汗涔涔(jīn) 惊愕(è)
D.规矩(ju) 伺候(cì) 窟窿(kū) 侍候(shì)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涔”读“cén”;B项“昧”读“mèi”;C项“谛”读“dì”.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平时多积累这
些易读错字的准确读音,仔细区分容易混淆的字音,注意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2.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
A.你不要怕,我就是告诉他,白白地增加他的烦恼,他也是不愿意认我的。
B.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衫衣,没有领子的。
C.你们自己假作的电报来离间我们的。你们这种卑鄙无懒的行为!
D.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
答案:A
解析:分析:B衬衣 C卑鄙无赖D烦躁
点评:该题不同于平时学生做的选择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而是把容易出错的
字隐藏在四个句子中。出题更灵活,考查学生辨别和修改错别字的运用能力。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25岁的安徽阜阳人李某,因为抢劫曾被判刑5年半,本想重新做人的他却因哥们“________”再次抢劫。
②近日,有网友在光谷广场拍到一名卖花女童纠缠行人,他发现女童背后有两个成年人________。
③记者通过鹿泉警方了解到,事发当时,货车司机愣了一下神,只是低了一下头,又抬起头的________,没想到与前面的公交车发生追尾。
④因为转发一条救助微博而被认定为“传谣”,姚晨看来非常________。
A.工夫 指使 义气 委曲
B.功夫 支使 意气 委屈
C.功夫 支使 意气 委曲
D.工夫 指使 义气 委屈
答案:D
解析:分析:功夫:指本领,造诣;工夫:时间(指占用的时间)。指使:出主意叫别人去做某事;支使:命令人做事。意气:意志和气概;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委曲: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同义词辨析的能力,做这种题的时候,要抓住相同字,区别不同字。
注意两个词语在语言环境上的细微区别,还要注意两个词语的范围、程度轻重、感彩以及语体色彩等等方面的区别。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名为lfish的电子宠物鱼随着音乐节奏摆动尾部、鳍部,做各种肢体动作,表达各种情感。它一亮相就受到都市一族的喜爱,只是身价扑朔迷离,居高不下。
B.夏季用电高峰将临,各家电企业争相把节能作为卖点,连电磁炉这样的小家电,也竞相打出节能牌。对此,行内专家提醒,电磁炉市场鱼龙混杂,须细辨真伪。
C.近日,乌克兰一名男子在连接黑海的一条窄小河道解救了一只被困的海豚。 据报道,这名男子发现这只海豚时,海豚已经奄奄一息。
D.一路上,他们曾六次遇险,三次迷路,但还是在规定的 时间完成了任务,虽然说是有些挫折,但还算是一帆风顺吧。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不能用来形容物价。B项,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不能用于物。 D项,“一帆风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和“挫折”矛盾。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的意思容易混淆的成语的辨析能力,学生可以在平时的学习当中多积累一些常用的成语,并且能够注意和它们意思相近的成语的细微差别。多积累,多训练,尽量多的掌握成语的意思,做到活学活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0日抵京,开始为期三天的访华行程,中美双方希望通过此次访问增进互信、扩大合作、加强对话,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B.贸易保护主义不同于正当的贸易保护措施,有的国家一味采用利己损人的贸易保护措施,将使金融危机下本已十分严峻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C.“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已于10月26日正式启动,从10月26日起全国中小学生每天要求长跑,其表现将记入中小学生成长记录。
D.张艺谋和他的团队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令人惊艳的出色表现,登上了“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领奖台。
答案:B
解析:分析:A语序不当,应为“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扩大合作”;C“全国中小学生每天要求长跑”主客颠倒;D缺少介词,应在“团队”后加上介词“以”。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语病的分析辨别和修改能力。首先要求根据考纲牢固掌握语病的
四大类型,和若干小类。多练习,培养语感,减少语病,提高作文当中的语言组织能力。
6、为表明人物感情,要注意句子的重音。下面句子中的重音标错的一项是 ( )
A.周朴园——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B.鲁侍萍——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C.周朴园——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D.鲁侍萍——嗯,就在此地。
答案:A
解析:分析:一个句子的重音,表明的说话者的思想感情。而根据语言环境,三十年的风雨坎坷之后,地位天壤之别的两个人再次相逢,不同的话语,不同的情感。此时的周朴园既想见到鲁侍萍,又害怕她的到来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影响。但是他还是急切的想马上见到,因此,该句的重音应该是“现在 ”。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和说话人的情感确定重音的能力。
7、下列各句中“究竟”的意思,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
②对于我们工人的条件,究竟是答应不答应?
③对这件事,要查出个究竟来。
A.①“归根到底”,“毕竟”的意思;②表示进一步追究,有“到底”的意思;③“为什么”的意思。
B.①“归根到底”,“毕竟”的意思;②表示进一步追究,有“到底”的意思;③有“结果”的意思。
C.①“归根到底”,“的确”的意思;②表示进一步追究,有“到底”的意思;③有“结果”的意思。
D.①“归根到底”,“毕竟”的意思;②表示进一步追究,有“归根到底”的意思;③有“结果”的意思。
答案:B
解析:分析:①中的究竟是归根到底、毕竟的意思,而不是的确;②中的究竟是到底、结果的意思,不是归根结底的意思;③中的究竟是结果的意思,而不是为什么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的理解能力。
8、体会下列人物台词中破折号的不同作用,其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周朴园:你——你贵姓?
②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
③鲁侍萍:不是有一件……还有一件——④周朴园: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A.①表递进 ②表插说 ③表中断 ④表注释
B.①表递进 ②表注释 ③表中断 ④表转折
C.①表递进 ②表注释 ③表中断 ④表插说
D.①表注释 ②表中断 ③表延长 ④表插说
答案:B
解析:分析: ①中感叹号表示思维的递进;根到底、毕竟的意思,而不是的确;②中感叹号是表示四月十八是一个插入语,插入语的作用是解释;③中的感叹号是表示语言的转换。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感叹号的用法。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牢固掌握感叹号的的作用,区分感叹号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9、说话时词语或语句之间声音的间隙叫“停顿”。停顿给人以思索回味的时间,可以使人听懂或领会作品的意图,也可表达迟缓、沉吟等感情。尤其是没有标点处的停顿,要根据文章或语言的思想内容及语言结构来决定。下列句子在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B.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C.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D.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答案:A
解析:分析:这句话中“一个年轻的姑娘”中不能有停顿,那就只能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判断停顿地位置的能力。
10、下面有关戏剧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中国的现代戏剧主要指二十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其中
的主体。我们常说的戏剧鉴赏主要指中国现代、当代戏剧和外国戏剧的鉴赏。
B.戏剧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戏剧又可分为悲剧、喜剧
和正剧。《雷雨》属于悲剧。
C.戏剧语言是戏剧的灵魂,它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
独白、旁白等。好的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D.下列剧本、体裁、作者分别是:《日出》——现代剧——曹禺;《王昭君》——历史剧
——郭沫若;《上海屋檐下》——现代剧——夏衍。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B项C项比较全面的介绍了戏剧的知识,而D项中《王昭君》的作者应该是曹禺,而不是郭沫若。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戏剧常识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1、依据剧情发展,再揣摩人物的心情与神态,请判断:下面一段文字中所缺的“舞台说
明”,填写最准确的一项是 ( )
周朴园(①)你来干什么?
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侍萍(②)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的!
周朴园(③)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侍萍(④)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
A.忽然严厉地 愤怒 冷冷地 悲愤
B.忽然严厉地 悲愤 冷冷地 怨愤
C.冷冷地 悲愤 忽然严厉地 怨愤
D.冷冷地 愤怒 忽然严厉地 悲愤
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剧本中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心理以及思想感情的把控。
点评:三十年后,两人再次相遇,地位不同,经历不同,感情更是不同。根据剧情,最恰当的应该选B。
12、对鲁侍萍的“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侍萍相信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因此,只能用哀叹来表达对凄苦不幸命运的无可
奈何。
B.一方面,鲁侍萍相信命运,认为自己命苦;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她对黑暗的不公平世
道的诅咒和反抗。
C.鲁侍萍根本不相信有什么命运,她这样说完全是对这种不公平世道的极度愤慨与谴责
之辞,表现出她的觉醒与反抗精神。
D.这是鲁侍萍作为一个劳动妇女彻底觉醒的标志,是她向封建势力与不幸命运的大胆的
挑战。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的理解有偏差,鲁侍萍没有所说的那样懦弱。C项又故意凭空提高了鲁侍
萍的觉悟,她毕竟是一个受侮辱,被迫害的女子,虽然经历坎坷,但她的觉悟并没有那么高。而D项比C项更甚。因此最恰当的一项是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剧本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能力,鲁侍萍的形象是由一个发展过程的,三十年前她美丽、纯情,是一个没有地位,但对爱情充满期待憧憬的女孩,受尽欺凌,尤其是三十年中间,坎坷的经历让她变得坚强,清醒,自尊。但她并没有上面三项所说的反抗意识强烈,革命意识强。
13、课文中,周朴园见到鲁侍萍后,感到吃惊,连接追问,下面是从中摘出的五个问句,
根据剧情的发展排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
①(忽然起立)你是谁? ②哦,侍萍?(低声)是你?
③你——你贵姓? ④谁指使你来的?
⑤(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A.③①②⑤④B.①③⑤②④C.③②⑤④① D.⑤④①②③
答案:A
解析:分析: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后再次相逢,彼此的容貌变化很大。随着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的深入,越来越怀疑站在眼前的这个人可能就是鲁侍萍。他越来越惊讶、恐惧,因此问话的语气越来越明晰,严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剧情以及人物语言语气的理解体会程度,要求学生再答题时通读这几个对话,理解对话内容和背后的含义,再根据人物的性格和剧情排列对话的顺序。
14、联系前后剧情,分析下面一段对话表现了周朴园的什么特性 ( )
周朴园:(打量大海)你叫什么名字?
鲁大海:你不要同我摆架子,难道你不知道我是谁么?
周朴园:我只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
A.以势压人,像父亲对待儿子那样,教训大海。
B.不承认自己与大海的血缘关系,这是阶级本性的表现。
C.当着三四个仆人的面,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大海的生父,只好装出一种严厉和疏远。
D.考虑到矿上的利益,不能承认与大海的父子骨肉之情。
答案:B
解析:分析:即便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周朴园为了自己的阶级利益,也不愿承认鲁大海就是自己的儿子,这就说明周朴园与鲁大海已经不再是父子关系,而是站在两个阶级的立场上。而只有B项最符合周朴园的特性。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学生通过人物对话的表象看到本质,即作者通过剧本所要体现的主旨。
15、.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场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构成激烈复杂的戏剧冲突。你认为下列矛盾中最本质的矛盾冲突是 ( )
A.周朴园同鲁大海——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B.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C.鲁大海同周萍、鲁侍萍同周萍——兄弟之间、母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D.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
答案:D
解析:分析:虽然本戏剧人物关系复杂,戏剧冲突交叉,但这些冲突就像一棵大树地的枝丫,总离不开大树地根,而这个根就是戏剧的最根本的冲突,它表现的是戏剧的主旨。因此,本题最本质的戏剧冲突应该是D项中的冲突。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雷雨》这个戏剧主旨的理解能力。
2、填空题
16、曹禺,原名________,他于1933年在大学读书时就写成了处女作________.此后又陆续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优秀剧作。新中国成立后还写过历史剧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万家宝 《雷雨》 《日出》 《蜕变》 《北京人》 《原野》 《胆剑篇》 《王昭君》
解析:分析:曹禺,我国现代著名的戏剧作家。他的戏剧以话剧为主,在大学期间就创作了著名的四幕话剧《雷雨》,当时就轰动了文坛。之后他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等剧目;解放后,他还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胆剑篇》等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雷雨》的作者曹禺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7、《雷雨》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__两家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揭露了资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阶级本质;反映了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阶级矛盾及劳动人民的________命运。
答案:周、鲁 冷酷、残忍、伪善、奸诈 工人阶级、资本家 悲惨
解析:分析:本戏剧通过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情感纠葛,主要是揭露资产阶级冷酷、残忍、伪善和奸诈的阶级本质,进而反映劳动人民悲惨的命运和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
点评:此题考查主要考查学生对《雷雨》主旨的理解能力。
18、课文一共有两场戏,第一场从开头到________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从________到结尾,反映了周朴园与________的矛盾冲突。
答案:周朴园:可是你—— 外面争吵声 鲁大海
解析:分析:虽然本戏剧人物关系复杂,戏剧冲突交叉,但这些冲突就像一棵大树的枝丫,总离不开大树地根,而这个根就是戏剧的最根本的冲突,它表现的是戏剧的主旨。因此,本题最本质的戏剧冲突应该是D项中的冲突。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剧本整体内容的领悟能力和结构层次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学生
回想剧本的整体内容,根据情节与人物的上下场等等划分层次,理清结构,把握戏剧冲突。
19、《雷雨》这个剧名,仅从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和课本中的剧情来看,它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反映了正酝酿着一场社会大变革。通过虚与实的结合以引起联想,这是文艺创作中的________手法,如高尔基的________、茅盾的________都是用这种手法创作的。
答案:象征 《海燕》 《白杨礼赞》
解析:分析:《雷雨》这个题目有多重含义:一方面,是剧本中情节推进的需要:夏日午后,
天气闷热,是将要有一场大雨的预兆;另一方面,鲁侍萍三十年后寻女儿到周公馆,就像雨前冷暖气流的突然交锋,给周朴园虽认为秩序最好却是乱象萌生的家点燃了导火索,让这个家乱的不可收拾;还有,往深处挖,周朴园的家应该象征着当时中国的社会,即将有一场大的革命风暴,来荡涤旧的,换来新的一切。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雷雨》这个题目的深刻含义的理解,以及作者所运用的想象艺术手法。
20、________和________是戏剧文学(剧本)的两个重要内容。其中戏剧语言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戏剧冲突、戏剧语言 人物语言、舞台说明
解析:分析:学生对戏剧来说,接触的少,了解的不一定很多;但戏剧毕竟是现代四大文学的基本样式之一,还需要学生记住戏剧的有关知识。戏剧是一种涉及音乐、舞蹈、美术等等艺术呈现方式的综合的艺术形式。主要通过演员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的表演来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题。戏剧的脚本,也就是剧本的组成部分是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而戏剧语言又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戏剧的相关知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5题。
周 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萍。半晌。)
周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 不是我要来的。
周 谁指使你来的?
鲁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
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
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鲁 哭?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
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
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
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周 从前的恩怨, 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 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
以後,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
在你们家里。
周 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
鲁 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
做梦。
周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
鲁 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
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个个命定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做过的事。
周 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
鲁 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21.画线句“半晌”暗示了周朴园的哪些心理活动?请简要说明。
答案:①对鲁侍萍外貌变化巨大感到惊诧;
②考虑如何应对鲁侍萍和可能带来的麻烦。
解析:分析:半晌,是剧本中的舞台说明的文字,此时的周朴园突然看到了自己三十年前心仪的自己的情人,如今变成了一个老太婆。相貌的巨大反差让周朴园始料不及;另外,周朴园不知道,鲁侍萍的到来对给他认为平静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混乱,半晌的时间是周朴园在快速思考怎样应对鲁侍萍。因此,半晌这两个字是有着丰富的内涵的。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剧本中人物对话是的心理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通读剧本内容,整体把握人物性格,再具体到题干中人物的对话,就能解答此题。
22.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两人对话时,鲁侍萍的情感基调是“ ”,周朴园的情感基调是“ ”。对待“旧恩怨”,鲁侍萍说“我要提”,而周朴园却认为“ ”。
答案:怨愤(或:悲愤;悔恨) 冷冷(地) 不必再提(或:何必再提)
解析:分析: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纠葛悲剧是社会和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周朴园是大家族的公子哥,而鲁侍萍是周公馆的下人,地位的悬殊、贫富的差异和不同的阶级已经是两人爱情悲剧的深厚根源。三十年,对两个人来说,经历不同,感受不同,鲁侍萍是满怀怨愤,总想控诉;周朴园则是心虚,恐惧,却极力装作轻描淡写,冷漠,虚伪。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剧本中人物关系以及情感的理解能力。
23.提到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二人都强调是“你的”,他们的意图有什么不同?
鲁侍萍的意图:
周朴园的意图:
答案:鲁侍萍的意图:强调周朴园与孩子有血缘关系,指责周朴园的冷酷自私。
周朴园的意图:试图表明孩子与己无关,极力摆脱与鲁侍萍的关系。
解析:分析:鲁侍萍此时只想通过强调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父子关系,来指责揭露周朴园的自私冷酷,毫无亲情;而周朴园极力推脱这种关系,是想以此证明孩子与自己无关,来避免家庭的混乱,维系自己的形象和地位。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剧本中人物对话的含义的理解能力。
24.从上文看,鲁侍萍认为自己的遭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鲁侍萍认为是“不公平的命(天)”造成的。在她看来,三十年前被逼离开,三十年后意外相见,如今鲁贵(他的现在的丈夫)在周公馆当管家,四凤再次到周公馆做下人,以及四风与周萍的爱情悲剧,都是命运的安排。
解析:分析:从上文看鲁侍萍对自己的遭遇认识的深度仅仅是命,也就是上天的安排。她并没有完全觉醒,只是感觉自己就是这样的命运,自己是这样,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有这样的命运,本该如此。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剧本中人物性格的把握以及通过人物的悲剧命运理解,深刻体会戏剧主旨。
25.周朴园向人打听鲁侍萍的下落,对这种怀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是人之常情,因为他对鲁侍萍自始至终是很有感情的。
B.是做给他人看的,目的是借以维护他在家庭及社会上的地位、声望。
C.有真实的一面,因为他与昔日的侍萍确实有过一段美好的日子,而现在的家庭很不如意。
D.有虚伪的一面,因为他确信侍萍已经死去三十年了,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威胁。
答案:B
解析:分析: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年年是真诚的,但是,他怀念的三十年前的年轻漂亮的鲁侍萍。因为,当年周公馆把鲁侍萍和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撵出之后,周朴园又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姐,这个女人死后,周朴园又娶了后来的繁漪,可是,他的婚姻生活之中不如意,因此,他是真诚的怀念当年的那个给他生下两个男孩的鲁侍萍的。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剧本中人物性格的把握以及通过人物的悲剧命运理解,深刻体会戏剧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