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学年宁波中学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答案写在题号前,其他地方不给分。)
1.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2.史诗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最初形式之一。有部史诗主要描写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反映了雅利安人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时期的社会情况,堪称一部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该史诗产生于()
A.古代印度 B.古代希腊 C.古代埃及 D.古巴比伦
3.古代埃及人将一年分为三个季节:泛滥季、生长季和干旱季。每逢泛滥季结束后农民只需要将种子撒播即可静待来年收获,农业技术长期落后于同时期的两河流域。尼罗河边的沼泽中盛产纸草、鸟类和鱼类,埃及人常以采集为食。这反映出()
A.尼罗河塑造了埃及独具特色的文明 B.临近大河是古代文明诞生必要条件
C.埃及文明长期处于狩猎采集的生产阶段D.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阻碍了农业的进步
4.修昔底德曾批评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说:你们是悦耳言辞的俘虏,就像是坐在演说家脚下的听众,而不像是在参加一个讨论国事的会议。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公民积极参与政事 B.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C.演说家掌握判决权D.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5.5400年前两河流域出现楔形文字,5000年前埃及出现象形文字,4500-3700年前印度出现印章文字,3300
年前中国出现甲骨文,1800年前玛雅人发明象形文字。除甲骨文外,其他文字都已失传或消失,其主要原因是()
A.文明交流 B.民族迁徙
C.异族征服D.政权更迭
6.下为古代世界两个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示意图(阴影部分)。与下列两图所示疆域对应的帝国是()
A.波斯帝国、拜占庭帝国 B.波斯帝国、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D.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7.英国学者马丁·贝尔纳在其著作《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中,批判了关于希腊文明起源的传统观点,提出希腊文明的源头在西亚和北非。下列希腊文明成果,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字母文字②雕刻艺术③民主政治④冶铁技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约翰·赫斯特在其《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这样说到:罗马人比希腊人更骁勇善战,他们用来治理帝国的法律比希腊人高明,对打仗和治国方面都极为有用的工程建筑,水准也在希腊人之上。可是,在其他方面,就连罗马人也承认希腊人比他们高明,心甘情愿地卑躬屈膝、复制仿效。这体现出古代罗马文明的特点是()
A.创造性与继承性 B.多样性与开放性
C.多元性与统一性D.凝聚性与世俗性
公元前后,兴起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帝国分别是()
A.夏朝和埃及新王国 B.秦朝和波斯帝国
C.汉朝和罗马帝国D.唐朝和大食帝国
10.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以希腊-马其顿联军统帅的身份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亚历山大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希腊文化成为凌驾于当地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同时,他还把东方大量的学术资料带到希腊。这反映出()
A.不同地区文明碰撞交流B.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
C.人们不断反思本土文化D.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11.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12.2008年,时任希腊总理在一个拜占庭艺术主题展上致辞,强调拜占庭的遗产“不但被欧洲人分享,而且也为其一度覆盖的三大洲民族的公民所分享”。能支撑此观点的是()
①拜占庭首次统一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
②基辅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③拜占庭文化被奥斯曼帝国全盘接受和传承
④《查士丁尼法典》推动了近代欧洲法律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中世纪西欧“如果有革命思想,公开反对教会和封建统治,则会被教会扣上“异端”的罪名,送进宗教法庭接受审判,甚至被钉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据此可知,中世纪的西欧()
A.基督教会控制着人们思想 B.革命思想得到了蓬勃发展
C.封建势力依附于基督教会D.宗教法庭取代了世俗法庭
14.金雀花王朝君主的加冕仪式包括认证、宣誓、涂圣油、被授予王权象征物、登基等,其中涂抹圣油被视为其中最神圣的环节,大主教将圣油涂抹在君主手上、胸部和头上。据此可以推断金雀花王朝属于()
A.古巴比伦 B.古代希腊 C.中古英国 D.笈多帝国
15.在中世纪的欧洲,若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因而当时有一个专用词汇-“撤回忠诚”。这反映当时欧洲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特点是()
A.具有双向契约特征 B.带有绝对的专制性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属于行政等级关系
16.1857年,美国总统给日本的外交信函以“日本皇帝陛下”开头,美国驻日领事却将信函递交给了德川幕府。这表明当时的日本()
A.幕府权力日趋式微 B.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C.外交政策转向亲美D.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逐渐瓦解
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
①继承了阿拉伯政治和文化制度②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③控制了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商路④在印度建立伊斯兰德里苏丹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8.10世纪初,新罗人建立统一政权,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广为传播儒学经典与辞章之学。这表明()
A.朝鲜发展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B.程朱理学在朝鲜影响广泛
C.朝鲜半岛开始了封建化进程D.朝鲜王朝仿效唐朝的制度
19.有学者指出,日本“武士与下属建立主从契约关系。主君对下属施以“恩惠”,即认同下属拥有土地等权利,同时给予其新的权利,并对下属加以保护。另一方面,下属则对主君尽忠“奉公'-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这种“契约关系”()
A.带有互惠互利的色彩 B.双方处于一种平等状态
C.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D.使不同阶层间关系和谐
20.公元1世纪时,在一位讲希腊语的埃及佚名商人撰写的《红海回航记》中,首次提到了阿克苏姆王国。阿克苏姆扼红海通往印度洋的咽喉要冲,雄强富足,竟被当时的罗马作家誉为世界四大强国之一,同波斯、罗马和中国并列。由此可见,阿克苏姆王国的繁荣()
A.展示了希腊化时代的成就 B.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C.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D.反映出西非文明的兴起
21.15世纪欧洲人关于印度历史是模糊的;关于中亚、东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知识则更模糊,更不用说南极洲的存在了。到1763年,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海岸线,包括南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等,欧洲人的知识已超出海岸线范围。这一变化说明()
A.世界性人口流动已开始 B.新航路开辟客观上促进欧洲社会的转型
C.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掠夺性D.殖民扩张使欧洲人具备新的全球性视野
22.在14世纪之前,人们把时间寄托给上帝,时间是“走向永恒过渡”。而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除了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他们强调要掌握时间,把握当下。一位意大利的母亲在给她儿子的信中说道:“要好好利用时间,不要荒废了时间......”这表明文艺复兴()
A.冲击了宗教势力B.因信称义开始确立
C.强化了世俗观念D.天赋人权广泛传播
23.在古典时代,人要么匍匐在神的脚下,要么服从自然:“在宇宙万物之中,人并不是最高贵的”;17世纪以后,“人类是宇宙的中心”渐成共识,“通过对自然的智力攻克使得人类变成了自然的主人”的认识逐渐凸显出来。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革命的兴起B.文艺复兴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发生D.殖民扩张的需要
意大利统一初期,各地政治认同意识薄弱。1889年意大利国王携王后访问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后盛赞了一款与意大利国旗同色的红、白、绿三色披萨,曾经是那不勒斯贫民食品的披萨遂风靡全国,成为国民美食。王室试图利用披萨()
A.消弭贫富分化 B.强化国家认同
C.推广传统美食D.凸显南部特色
25.在实行等级制度的西方社会中,存在着多种法律体系,贵族领主、城市新贵、城市市民、宗教人士和非宗教人士以及男人和女人的基本权利皆有区别。下列各项中,从法律制度上对此做出根本性否定的是()
A.《查士丁尼法典》 B.《权利法案》 C.英国的《大宪章》 D.《人权宣言》
二、材料题十简答题(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材料二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材料三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材料一中的“人”被发现和“世界”被发现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是什么?除材料二外启蒙运动的其他作用有哪些?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英国的“现代经济学之父”是谁?他有哪些主张?
27.代议制民主的产生和逐渐完善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现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最高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
-1787年《美国宪法》
材料三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有许多来自法国的志愿者参加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这些志愿者帮助美国获得了独立和自由后,回到依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祖国......当凯旋的志愿者们无比兴奋地宣传美国时,也预示着法国将有一场巨变发生。正如当时一家报纸所说“在帮助美国13个州夺取自由之时,我们也在为夺取自己的自由做准备。”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列举英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宪法的哪些立法原则?简要分析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简述法国“巨变”的含义。并简述“巨变”的过程。
2024—2025学年度浙江省宁波中学高一第二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答案及分值
1.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5题:B、A、A、D、C
6-10题:A、B、A、C、A
11-15题:D、D、A、C、A
16-20题:B、B、A、A、B
21-25题:D、C、A、B、D
2.材料题十简答题(共34分)
26题(16分)
(1)(4分)“人”被发现:文艺复兴运动;“世界”被发现:新航路开辟。
(2)(6分)精神内核:理性。其他作用: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3)(6分)卢梭观点: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康德观点: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 斯密。主张:靠自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配资源,分流资本,靠人们主观的利己动机和客观的利他性来积极地创造财富,使得国家富足。
27题(18分)
(1)(6分)完美之处: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政权更迭,避免大规模暴力冲突和社会动荡。办法: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形成;议会改革。
(2)(6分)立法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人民主权原则、联邦制原则。积极作用:确立美国共和政体,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和滥用,保障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政治制度建设提供借鉴和范例。
(3)(6分)含义:法国大革命,法国从封建专制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过程: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议会颁布《人权宣言》;1791年颁布宪法确立共和制基本框架;1799-1815年拿破仑独裁统治时期,颁布《法国民法典》,维护大革命所确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