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第二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第二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6 16:1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蕲春一中2025年三月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江山市贺村镇姜家遗址出土石器较多,有石镞、石凿、石锤、石斧、石刀及各种石器半成品;陶器有纺轮、陶盘、陶盏、陶钵等;还有4件玉器和1件耘田石器。根据遗址的灰坑、建筑遗迹、出土器物等特征,以及碳14测试,省考古所确认贺村在5000年前左右就有人类在此居住。据此可推知,姜家遗址
A.石器制作以打击为主 B.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状况
C.手工业取得长足进步 D.已经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
2.如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与释义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有利于
A.提高军队战备能力 B.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C.消除社会阶级矛盾 D.解决财产分配问题
3.文帝时“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景帝时,“禁马高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武帝时,“天下马少,平牡马,匹二十万”。汉代政府重视马的主要原因是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军事战争的需要
C.交通往来的便利 D.商品经济的发展
4.《隋书·食货志》记载:“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这反映了东晋时期
A.商业管理政策较为宽松 B.赋税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商业交易税征收制度化
5.隋朝开通的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东南地区的市镇经济发展快速B.水路运输成为唯一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了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有利国家统一稳定
6.宋代的人们对潮汐的认识更为全面。张君房、燕肃发明了一种简单易行、可普及于民众的推断潮时的方法。越州、明州、临安、福州等地均保留了大量潮候记录。这一现象
A.反映了崇文抑武之下的科技进步B.推动了宋代科学理论的形成
C.折射了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适应了宋代航海事业的发展
7.某校高一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搜集了如下史料,由此推断,该校学生正在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总口占世界人口的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1741年,统计全国人口达到1.4亿,到1840年已增至4.1亿。1792年,马戛尔尼访华,提出于舟山附近划一未设防的小岛让给英国人使用等要求,遭拒。
A.内外交困下的艰难转型 B.中西交往中的民族自信
C.时代危局中的历史抉择 D.盛世繁华下的潜在危机
8.明清之际,黄宗羲针对封建君主提出了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的思想他认为上古的尧舜才是最理想统治者的化身,只有“回归”上古三代才能弥补封建专制制度的缺陷。这表明黄宗羲
A.在批判中否定了儒学思想体系 B.引领着同时代的思想潮流
C.政治改革理想寄托于历史传统D.认识到了封建制度的本质
9.古希腊以城邦制度闻名于世,城邦的人口数量是政治家较为关心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讲,那些治理有方的著名城邦无一不对其人口进行控制,过于稠密的人口不可能保持一定的秩序。据此可知,古希腊人对城邦人口数量的控制
A.与大河文明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B.成为保障公民利益的重要手段
C.意在追求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D.基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10.观察下图可知,早期文明
A.均发源于大河流域 B.有相似性又有多元性
C.都长期沿用未中断 D.独立发展又自成体系
11.下表为罗马共和国的权力机构及其职责。由表格内容可知,罗马共和国
机构 职责
高级行政官僚 基本是贵族出身,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一年,不得连任。其中拥有“最高治权”的执政官及先行官,须由人民授予
元老院 主要由卸任的高级官僚组成,是事实上的罗马政府
公民大会 是主要的立法机构,由高级行政官僚或保民官召集,以团体票的方式投票,但公民不能自由发言,易被贵族操纵
A.实现了权力机构的制约平衡 B.具有贵族制民主制共和制色彩
C.有效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矛盾 D.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政治制度
12.11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征服英国的过程中,诺曼公爵威廉将旧贵族的土地
合并为若干大地产分配给大贵族,这些大贵族的领地虽然庞大,却分散于各地而不相连,从而形成相互分割交错的地产占有格局。威廉此举
A.实现了对各地的垂直管理 B.扩大了统治的封建基础
C.有利于强化对贵族的控制 D.促进了土地商品化进程
13.公元8-10世纪,阿拉伯帝国掀起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令人难忘的学术研究热潮,即“百年翻译运动”。许多并非穆斯林的杰出学者被召集到巴格达,从事数学、哲学等一系列专业研究,并从希腊文、波斯文和叙利亚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一运动
A.奠定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基础B.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融合
C.消除了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矛盾D.推动阿拉伯文成为“世界语言”
14.723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三世一身法》,规定凡新修沟池开垦的土地,多少不限,允许开垦者三代占有,凡利用原有沟池开垦的田地,只准一代占有。743年,又颁布了《垦田永世私财法》,在法律规定下的垦田,永世归开发者私有。此举旨在
A.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变革农村生产关系
C.增加国家财政税收 D.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15.在大流士(公元前522-前485年)在位时期,古代波斯帝国中央政府发行了“大流克”金币,各省还可以自行铸造银币;全国被划分为30行省。除波斯省外,各行省每年以“包税”的形式向中央政府交纳规定的赋税。各地“包税人”向帝国国库纳足包税后,再与地方官吏串通,巧立税目,大肆搜刮,获利致富。大流士一世还向各地大量搜刮粮食、牲畜、及其他土特产等实物贡赋。材料表明当时的波斯帝国
A.利用丝绸之路对外贸易 B.各行省地区差异很大
C.金币银币在全国不统一 D.隐藏复杂的社会危机
二、材料题(共4题,55分)
16.【新民主主义革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五四”,在历史意义上包含了两个层面或说两个阶段的历史。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称《新青年》),由此揭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高张伦理革命与文学革命的义旗后,先进知识分子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契机成功策划并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因此我们说,五四新文化(民主、科学)运动为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作了思想铺垫和启蒙准备,同时五四爱国运动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有机延伸和继续。
-摘编自张宝明《回眸五四:从“民族”与“民主”的视角》
材料二
五四大事记(部分)
5月4日,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十三所学校的五千余名学生,在天安门集合举行爱国大游行。此后,各地学生纷纷响应。
5月7日,上海各高校学生、群众团体及各商帮为力争青岛抵制日货,在西门公共体育场举行国民大会。
6月4日,上海学生举行讲演,营救北京被捕学生。
6月5日,上海日商内外棉织公司、日华纺织公司、上海纺织公司等工厂工人为营救被捕学生,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举行罢工。上海商界宣告罢市,各商店门口贴有,“不诛国贼,誓不开市”标语。此后,各地、各行业工人、商人等罢工罢市、抵制日货斗争风起云涌。
6月28日,在全国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北洋政府不得不宣布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摘编自王承礼《五四时期大事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爱国运动的特点及取得成果的原因。(8分)
17.【中国科技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事件(节选)
时间 事件
1978年 邓小平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并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9年 邓小平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卡特签署《中美科技合作协定》。
1985年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到有领导、有组织的全面实施阶段。
1988年 中国政府先后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此后,又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
1997年 中国自主研发的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成功潜入水下6000米进行科学实验,中国海洋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2015年 中船重工第705研究所在3D打印机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借助直接金属激光烧结快速成型技术实现3D打印,成为世界上第四家掌握该技术的企业。
2023年 我国纳米金属研究领域获得新突破,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正被逐渐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2024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功发射1枚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射程12000公里,仅耗时20多分钟。2023年以来,美、俄相继试射洲际导弹,均未成功。
-摘编自桂长林《中国科技成就概览》
(1)据材料,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的原因。(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特点及影响。(8分)
18.【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明代中叶起,许多地区的地方志出现农业雇工的记载。明万历年间政府颁行“新题例”“短雇月日,受值不多”的短工获得与“凡人”相同的地位。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雇主与雇工仍然还有明显的人身隶属关系的痕迹,并没有摆脱雇主的家长制统治。清代雇工工值3/4、甚至4/5以上用于雇主提供的饮食,剩余的工值,依其酌定折算为布、鞋、烟等实物给雇工,“雇募工作,惟求一饱”。鸦片战争前后,在农业雇佣关系比较发达的地区,农业雇佣劳动者家庭已占全县户数的近8%。
材料二中世纪晚期,随着农民阶级进一步分化,欧洲许多地区农村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雇工阶层。当时英格兰农民中至少1/3为工资而劳动,在一些先进地区,如英格兰东部农村50%-70%的男性居民是雇工。西欧中世纪农村雇工的身份,一开始就是自由的,并且有较高的工资。在英格兰,他们要求用货币支付,并且1周只工作5天。在莱茵河和多瑙河地区,农业雇工1周的工资在购买力上等于1头猪或1头牛。农业雇工及其子女的识字率也有一定的提高,雇工中10%的男子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以上材料均来自侯建新《中西封建晚期的农村雇工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明清时期与欧洲中世纪晚期农村雇工的差异,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村雇工分别对中国明清时期与欧洲中世纪晚期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7分)
19.【主权国家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分)
材料某学者认为,推进“一体化”是主权国家的普遍选择,并根据历史顺序将主权国家一体化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类型 基本含义 典型事例
宗教/君主 一国一教的“宗教/君主国家” 中国的儒教,印度的印度教,欧洲的天主教、新教等。
语言/民族 对外独立和对内同质的民族性 近代欧洲一系列民族国家的形成;近代美洲一系列国家的独立;现代亚洲、非洲一系列国家的独立等。
人民/公民 摆脱宗教和民族束缚,以人民/公民国家为代表 十月革命后诞生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欧盟成立;美洲多元文化主义等。
从上述三种类型中任选其一,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写出类型,论题须与类型相关,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2025学年度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第二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答案及分值
  1.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
  1-5题:C、B、B、D、D
  6-10题:D、D、C、B、B
  11-15题:B、C、B、C、D
  2.材料题(共55分)
  16题(14分)
  (1)(6分)背景: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广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激化阶级矛盾。(答出三点即可)
  (2)(8分)特点(4分):广泛的群众性;斗争的彻底性;鲜明的爱国性;以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答出两点即可)原因(4分):爱国群众的团结斗争;斗争的正义性;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工人阶级的广泛觉醒。(答出两点即可)
  17题(14分)
  (1)(6分)原因:物质保障(2分):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发展;指导思想(2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外部因素(2分):重视开展国际合作;政治保障(2分):国家政策保驾护航。(答3点给6分)
  (2)(8分)特点(4分):自主研发;持续创新;涉及领域广;应用广泛;多项科技成果领先世界。(任答其中2点4分)影响(4分):增强了综合国力;维护了国家安全;提升了国际地位;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任答其中2点4分)
  18题(15分)
  (1)(8分)差异(4分):地位上,明清时期农村雇工人身自由受限(具有人身隶属关系),欧洲中世纪晚期的农村雇工人身是自由的;收入上,明清时期的雇工收入低且以食物为主,欧洲的雇工收入较高且以货币为主;比重上,明清时期的雇工占比较低,欧洲的雇工占比较高。(任意两点给4分)原因(4分):从经济结构上来讲,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封建生产关系束缚农民的人身自由,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逐步解体;从政治体制上来讲,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加强,政府通过里甲制、保甲制等强化对农民的控制,欧洲封建王权削弱贵族势力,农民逐渐从封建领主统治下解放出来;从社会组织上来讲,中国地方宗族组织对农民控制较强,维系传统经济形态,欧洲庄园经济解体,自治传统增强,农民获得更多人身自由。(任意两点给4分)
  (2)(7分)作用(7分):中国(3分),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专业化;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条件;雇工阶层未能成长为推动社会转型的力量,未能根本改变封建经济结构。(答两点给3分)欧洲(4分),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扩大国内市场,释放劳动力,促进资本主义萌芽;成为农村社会生产的重要力量,推动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与变革。
  19题(12分)
  示例:类型:语言/民族。论题:民族语言发展推动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论述(10分):1517年,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正式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在这一过程中,马丁 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信徒可以随意的用本民族语言翻译和解释《圣经》,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使德语的民族语言地位得以确立,加强德意志民族认同感,为德国日后的统一奠定基础。随后的英国国教改革中,国王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力主用英国语言进行宗教活动,促进了英语地位的上升,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发展。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过程中,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语逐渐成为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共同语言,北美地区民族意识不断觉醒,逐渐形成了美利坚民族,并发起独立战争,最终实现了美国的独立。总之(2分),民族语言的发展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强化了民族认同,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