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个人的生活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2、 了解词作中各意象的特定属性;
3、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重点]
1、 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
2、 分析词作如何以意象传“愁”。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鉴赏体会词人“一般愁字别样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播放由李清照《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引出词人的“愁”)
刚才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月满西楼》,是由李清照的《一剪梅》改编而成。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确:这两首词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新婚未久,丈夫赵明诚即离家外出)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绪?(生:愁),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闲愁,相思之愁,蜜甜的愁。),
时光流逝,已是人生暮年,回首往事,几多欢愉、几多希冀、几多离索、几多悲戚,如今这一切都浓缩在《声声慢》中,已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三、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1、先齐声轻诵全词。读了之后,能否用一句词来概括你的初读感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这句词,应把感情重心放在哪个字上?“愁”)
这次第,次第是什么意思?光景、状况、情形?
那是怎样的情形浸满了愁绪呢?
我们来听朗读,听的时候,将心浸到词中去,试着在脑海里浮现词中所描述的一幅幅画面,一幅幅情形。
2、听录音朗读。
3、脑海里掠过什么画面?自由朗读,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
三、赏画面 品意象出示PPT(四个画面)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在作者描述的众多情形中,选择最能引起共鸣的一处进行鉴赏?
提示:1、从意象入手。2、从关键字词入手3、从画面入手
教师设计(可做点评):
第一幅:秋寒风急图(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
提示学生把握“风”、“酒”两个意象。关键字“淡”
列出有关“酒”诗句: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玲》
酒写愁肠, 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关键字“淡”: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列出有关“秋风”诗句:(“秋风”意象略讲)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②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生备:天气看起来暖和,却时常凄冷,最难调养身体,冷暖无常的天气,显得这飘零之人何等的憔悴。这憔悴是从内心发出的啊。想要喝点酒,但愁绪涌在心头,如何抵消。一阵紧似一阵的秋风,更添愁绪。
总结:酒表示愁情,但一杯淡酒化成的却是一杯浓愁,在那凄神寒骨的秋风衬托下,却是愁浓,心冷。
第二幅:雁过心伤图(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①意象“雁”如何理解?
明确:“雁”点明秋,象征离愁。
“似曾相识”如何理解?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明确:① 勾起思乡之愁、亡国之痛: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流露悼亡之悲: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生备(抬头看见一只大雁从天空中飞过,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词人浮想联翩,曾经托着远方的思年,寄来书信,而今,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
总结:鱼雁可传书,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借一只旧时雁的意象,传递绝望的哀愁。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第三幅:满地黄花图(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你说说黄花为什么能触动她的愁思?(如今的揣摩上)
残花满地,即使留在枝头的,在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黄花”既是眼前景物,也是词人自喻。这里通过无人惜花的叙写,表达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愁情感。
(类比联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想起当年她和她丈夫也是在秋天共同摘过黄花,但现在她丈夫去世了,只能她一个人看着这残败的黄花,所以内心非常的愁苦。是如今与过去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李清照此时孤寂的心境。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总结: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秋花凋零,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到此,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顾影自怜,黯然伤神。
(她不能饮酒,不能看天空的大雁,也不能看院中的黄花,就只能干什么呢 )
第四幅:梧桐细雨图(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问题:人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觉得日子难捱?“守”着窗儿与“对”着窗儿比较。
“守着窗儿”,既不是观赏窗外的景色,更不是盼着远人的归来,她已是无人可盼了。“独自怎生得黑”,怎生:怎么,如何。黑:指天黑。原来是她寂寞、孤独、愁绪满怀,在呆呆地看着天色,盼着天黑。时光太难熬了,如何才能熬到天黑!两句话,把百无聊赖、内心空虚之情,全部托了出来。
细节描写。,一个“守”字能看到什么?(从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妇人整天倚着窗户观望的情景。)
为什么是整天呢?现在的生活对于作者这样的人是多么无聊啊,除了守在窗边还能做什么呢,她的生活节奏缓慢得令人害怕,那么多的时间怎么度过呀,于是有了一句“独自怎生得黑”,作者在盼望着黑夜的到来。然而,即使是熬到了天黑,又将奈何!恐怕又要“独自怎生得明”了吧!
小结:日长难熬,度日如年,孤孤单单的靠在窗外,怎样才能熬到天黑呢?黄昏既然已经难挨,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本来就愁苦不堪了,雪上加霜的是,黄昏是有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问题:梧桐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悲愁、寂寞、凄苦)
这点点滴滴敲打在心头,是什么滋味?(愁苦凄冷)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生备: “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
总结: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而天公却偏偏不作美,细雨闹人心,点点滴滴敲打在梧桐叶上,何尝不是打在作者的心头?细雨梧桐的意象,在点点滴滴的声音中承载着愁绪。这一句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
学生齐读体味:我们试着把这凄切的声音、那凄凉的画面,用自己的声音读出来。学生轻声诵读。
四、悟情感(为何生愁)
教师:在那一幅幅画面的次第感染之下,李清照的感情喷薄而出: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从《醉花阴》至《声声慢》,到底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告诉你答案吧!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画化灰尘。
l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 时值中年成遗孀。
1131年: 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师生共同得出:亡国之恨,故国之思、丧夫之痛、颠沛之苦, )
这里的愁真是说不完、道不尽啊。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五、拓展探究
愁是抽象的情感。古往今来,很多写愁的名句,大家能举出一些例子并简要说说其特点?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李白《秋浦歌》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李煜《虞美人》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贺铸 《横塘路》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小结:抽象的愁通过意象一下子变得具体可感,写出了愁的量、形、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独辟蹊径,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有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再读全词:请同学们再读全词,尝试着读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六、鉴手法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教师:提出问题讨论:作者是怎样引领我们进入这样的愁情的呢?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①她为什么寻觅呢?(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独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排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
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 )
②寻觅的结果:冷冷清清
感觉中既有秋风的萧瑟,又有异地的冷清,更有孤寂生活的清寒。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凄冷”
③凄凄惨惨戚戚:总括了命运的悲惨和心情的悲痛。
从人的动作、神态 ——到环境的悲凉——到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
(作用:在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从用词上看?将其换成“寻觅,冷清,凄惨”怎么样?
追问2:同学们觉得首句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听起来像什么?
1.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2. 起强调作用 (曲尽思妇之情 )
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称其为造句新警、创意出奇。是“超然笔墨蹊径之外”)
这里有画面吗?
教师明确:我们似乎看到一个老妇人,满眼迷茫,在秋风中低声呜咽,悲悲切切,泣不成声。这是一幅以人物形象为主的画面。
七、结语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最后,让我们齐声朗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八、作业
1、收集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特定的意象
2、以“初识愁滋味”为主题,搜集古人写愁的名句。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