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3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9-12-13 22:11:00

文档简介

霍山县漫水河中心校初中部“三段式”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 九 学科组 数学 课题 解直角三角形应用 6 主备教师 王甫凤
审核人 授课教师 王甫凤 上课时间
发放导学案时间
第十三课时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6)
【学习目标】
1.巩固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解决坡度问题.
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学习重点】解决有关坡度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理解坡度的有关术语.注意对于坡度i表示成1∶m的形式学生易疏忽,教学中应着重强调,引起学生的重视.
【导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例 同学们,如果你是修建三峡大坝的工程师,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解决:如图6-33水库大坝的横断面
是梯形,坝顶宽6m,坝高23m,斜坡AB的
坡度i=1∶3,斜坡CD的坡度i=1∶2.5,
求斜坡AB的坡面角α,坝底宽AD和斜坡
AB的长(精确到0.1m).

通过前面例题的教学,学生已
基本了解解实际应用题的方法,会
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问题加以解
决.但此题中提到的坡度与坡角的
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同时这
两个概念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又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坡度与坡角的意义.
结合图6-34,教师讲述坡度概念,并板书:坡面的铅直高度h和水
平宽度的比叫做坡度(或叫做坡比),一般用i表示,即i=。
把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叫做坡角.

引导学生结合图形思考,坡度i与坡角α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答:i==tan

这一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经常用到,教师不妨设置练习,加以巩固.

练习:
(1)一段坡面的坡角为60°,则坡度i=______;

______,坡角______度.

为了加深对坡度与坡角的理解,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教师还可以提问:(1)坡面铅直高度一定,其坡角、坡度和坡面水平宽度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

(2)坡面水平宽度一定,铅直高度与坡度有何关系,举例说明.

答:(1)



如图,铅直高度AB一定,水平宽度BC增加,α将变小,坡度减小,
因为 tan=,AB不变,tan随BC增大而减小 (2)与(1)相反,水平宽度BC不变,α将随铅直高度增大而增大,tanα也随之增大,因为tan=不变时,tan随
AB的增大而增大.
2.探究展示:
引导学生分析例题,图中ABCD是梯形,若BE⊥AD,CF⊥AD,梯形就被分割成Rt△ABE,矩形BEFC和Rt△CFD,AD=AE+EF+FD,AE、DF可在△ABE和△CDF中通过坡度求出,EF=BC=6m,从而求出AD.
以上分析最好在学生充分思考后由学生完成,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坡度问题计算过程很繁琐,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示范,并严格要求学生,选择最简练、准确的方法计算,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解:作BE⊥AD,CF⊥AD,在Rt△ABE和Rt△CDF中,

∴AE=3BE=3×23=69(m).
FD=2.5CF=2.5×23=57.5(m).
∴AD=AE+EF+FD=69+6+57.5=132.5(m).
因为斜坡AB的坡度i=tan=≈0.3333,查表得
α≈18°26′


答:斜坡AB的坡角α约为18°26′,坝底宽AD为132.5米,斜坡AB的长约为72.7米.
3.巩固练习
(1)利用土埂修筑一条渠道,在埂中间挖去深为0.6米的一块(图6-35阴影部分是挖去部分),已知渠道内坡度为1∶1.5,渠道底面宽BC为0.5米,求:
①横断面(等腰梯形)ABCD的面积;
②修一条长为100米的渠道要挖去的土方数.



分析:1.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要求S等腰梯形ABCD,首先要求出AD,
如何利用条件求AD?
4.总结与扩展
引导学生回忆前述例题,进行总结,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1)弄清俯角、仰角、株距、坡度、坡角、水平距离、垂直距离、水位等概念的意义,明确各术语与示意图中的什么元素对应,只有明确这些概念,才能恰当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认真分析题意、画图并找出要求的直角三角形,或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解决问题.
(3)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式,使计算尽可能简单,且不易出错.
(4)按照题中的精确度进行计算,并按照题目中要求的精确度确定答案以及注明单位.

5.布置作业
(1)看教材,培养看书习惯,作本章小结.
(2)课本习题P96第5,8题
6.评价
本节课我的收获: 。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班级: 姓名:霍山县漫水河中心校初中部“三段式”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 九 学科组 数学 课题 解直角三角形应用 1 主备教师 王甫凤
审核人 授课教师 王甫凤 上课时间
发放导学案时间
第八课时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1)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弄懂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初步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学习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理解在已知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是边.
【导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
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 sinA= cosA= tanA
(2)三边之间关系 a2 +b2 =c2 (勾股定理)
(3)锐角之间关系∠A+∠B=90°.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

(二) 探究活动
1.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评析

例1.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 a=,解这个三角形.
例2.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 20 =35,解这个三角形(精确到0.1).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
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

例3.在Rt△ABC中,a=104.0,b=20.49,解这个三角形.
(三) 巩固练习
在△ABC中,∠C为直角,AC=6,的平分线AD=4,解此直角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是解实际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熟练掌握.为此,教材配备了练习针对各种条件,使学生熟练解直角三角形,并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四)总结与扩展
请学生小结:
1.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另三个元素.
2.解决问题要结合图形。
四、布置作业.
p96 第1,2题

五、评价
本节课我的收获: 。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班级: 姓名:霍山县漫水河中心校初中部“三段式”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 九 学科组 数学 课题 解直角三角形.3 主备教师 王甫凤
审核人 授课教师 王甫凤 上课时间
发放导学案时间
第七课时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3)
【学习目标】
⑴使学生了解方位角的命名特点,能准确把握所指的方位角是指哪一个角;
⑵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⑶巩固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学会解决方位角问题.
【学习重点】
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方位角问题。
【学习难点】
学会准确分析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导学过程】
一、自学提纲:
1.坡度与坡角
坡面的铅直高度h和水平宽度的比叫做坡度(或叫做坡比),
一般用i表示。即i = 铅直高度:水平宽度,常写成i=h:l的形式,如i=1:2.5,
把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叫做坡角.
结合图形思考,坡度i与坡角α之间具有
什么关系?
( 这一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经常用到)
2.课堂练习:
二、教师点拨:
例5 如图,一艘海轮位于灯塔P的北偏东65方向,距离灯塔80海里的A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34方向上的B处.这时,海轮所在的B处距离灯塔P有多远?
例6 同学们,如果你是修建三峡大坝的工程师,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解决:如图6-33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6m,坝高23m,斜坡AB的坡度i=1∶3,斜坡CD的坡度i=1∶2.5,求斜坡AB的坡面角α,坝底宽AD和斜坡AB的长(精确到0.1m)
三、学生展示:
1、完成课本91页练习:
2、补充练习:
(1)一段坡面的坡角为60°,则坡度i=______;
坡角______度.
3、利用土埂修筑一条渠道,在埂中间挖去深为0.6米的一块(图阴影部分是挖去部分),已知渠道内坡度为1∶1.5,渠道底面宽BC为0.5米,求:
①横断面(等腰梯形)ABCD的面积;
②修一条长为100米的渠道要挖去的土方数.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设置:
课本 第96页 习题28.2复习巩固第5、6、7题
六、评价
本节课我的收获: 。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班级: 姓名:
PAGE
1霍山县漫水河中心校初中部“三段式”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 九 学科组 数学 课题 解直角三角形.1 主备教师 王甫凤
审核人 授课教师 王甫凤 上课时间
发放导学案时间
第五课时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1)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学习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自学提纲】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
如果用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那上述式子就可以写成:
(2)三边之间关系 a2 +b2 =c2 (勾股定理)
(3)锐角之间关系∠A+∠B=90°.
(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
【学习过程】
一、合作交流:
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
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一般要满足500≤α≤750,
(如图).现有一个长6m的梯子,问:
(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精确到0. 1 m)
(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 m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等
于多少(精确到1o) 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
三、教师点拨:
例1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
a=,解这个三角形.
例2在Rt△ABC中, ∠B =35o,b=20,解这个三角形.
四、学生展示:
完成课本91页练习
【自结测试】
补充题
1.根据直角三角形的__________元素(至少有一个边),求出________其它所有元素的过程,即解直角三角形.
2、在Rt△ABC中,a=104.0,b=20.49,解这个三角形.
3、 在△ABC中,∠C为直角,AC=6,的平分线AD=4,解此直角三角形。
4、Rt△ABC中,若sinA=,AB=10,那么BC=_____,tanB=______.
5、在△ABC中,∠C=90°,AC=6,BC=8,那么sinA=________.
6、在△ABC中,∠C=90°,sinA=,则cosA的值是( )
A. B. C.
【课堂小结】
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六、作业设置:
课本 第96页 习题28.2复习巩固第1题、第2题.
七、评价
本节课我的收获: 。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班级: 姓名:霍山县漫水河中心校初中部“三段式”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 九 学科组 数学 课题 解直角三角形.2 主备教师 王甫凤
审核人 授课教师 王甫凤 上课时间
发放导学案时间
第六课时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2)
【学习目标】
⑴使学生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使学生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⑵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
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把实际问题解决.
【学习难点】
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导学过程】
一、自学提纲:
1.解直角三角形指什么?

2.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据什么?

(1)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的关系:
(3)边角之间的关系:
tanA=
二、合作交流:
仰角、俯角
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
三、教师点拨:
例3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当飞船完成变轨后,就在离地球表面350km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当飞船运行到地球表面上P点的正上方时,从飞船上最远能直接看到的地球上的点在什么位置 这样的最远点与P点的距离是多少 (地球半径约为6 400 km,结果精确到0. 1 km)
例4 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30o,看这栋离楼底部的俯角为60o,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 m.这栋高楼有多高(结果精确到0.1m)
四、学生展示:
课本93页 练习 第1 、2题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设置:
课本 第96页 习题28.2复习巩固第3、4题
七、评价
本节课我的收获: 。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班级: 姓名:霍山县漫水河中心校初中部“三段式”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 九 学科组 数学 课题 解直角三角形应用 5 主备教师 王甫凤
审核人 授课教师 上课时间
发放导学案时间
第十二课时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5)
【学习目标】
1.巩固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三角函数,使学生会解关于坡度角和有关角度的问题.
2.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重点】能熟练运用有关三角函数知识.
【学习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注意株距指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学生往往理解为相邻两树间的距离而造成错误.
【导学过程】
一、探究活动一
教师出示投影片,出示例题.
例1 如图6-29,在山坡上种树,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是5.5m,测得斜坡的倾斜角是24°,求斜坡上相邻两树的坡面距离是多少(精确到0.1m).
分析:1.例题中出现许多术语——株距,倾斜角,这些概念学生未接触过,比较生疏,而株距概念又是学生易记错之处,因此教师最好准备教具:用木板钉成一斜坡,再在斜坡上钉几个铁钉,利用这种直观教具更容易说明术语,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2.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画出图形(上图6-29(2)).已知:Rt△ABC中,∠C=90°,AC=5.5,∠A=24°,求AB.
3.学生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完全可以独立解决例1.教师可请一名同学上黑板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
解:
答: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约是6.0米.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黑板上的解题过程,做到全体学生都掌握.
二、探究活动二
例2 如图6-30,沿AC方向开山修渠,为了加快施工速度,要从小山的另一边同时施工,从AC上的一点B取∠ABD=140°,BD=52cm,∠D=50°,那么开挖点E离D多远(精确到0.1m),正好能使A、C、E成一条直线?

练习P95 练习1,2。
三、小结与扩展
教师请学生总结:在这类实际应用题中,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把问题放在直角三角形中,虽然有一些专业术语,但要明确各术语指的什么元素,要善于发现直角三角形,用三角函数等知识解决问题.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是:
(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平面图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2)根据条件的特点,适当选用锐角三角函数等去解直角三角形;
(3)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
(4)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四、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P97 9,10

五、评价
本节课我的收获: 。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班级: 姓名:霍山县漫水河中心校初中部“三段式”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 九 学科组 数学 课题 解直角三角形应用 4 主备教师 王甫凤
审核人 授课教师 王甫凤 上课时间
发放导学案时间
第十一课时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4)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横断面图,能把一些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转化思想;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学习重点】把等腰梯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学习难点】如何添作适当的辅助线.
【导学过程】
1.出示已准备的泥燕尾槽,让学生有感视印象,将其横向垂直于燕尾槽的平面切割,得横截面,请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这是一个等腰梯形,并结合图形,向学生介绍一些专用术语,使学生知道,图中燕尾角对应哪一个角,外口、内口和深度对应哪一条线段.这一介绍,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很感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例: 燕尾槽的横断面是等腰梯形,图6-26是一燕尾槽的横断面,其中燕尾角B是55°,外口宽AD是180mm,燕尾槽的深度是70mm,求它的里口宽BC(精确到1mm).

分析:(1)引导学生将上述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等腰梯形ABCD中,上底AD=180mm,高AE=70mm,∠B=55°,求下底BC.
(2)让学生展开讨论,因为上节课通过做等腰三角形的高把其分割为直角三角形,从而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求解.学生对这一转化有所了解.因此,学生经互相讨论,完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例题小结:遇到有关等腰梯形的问题,应考虑如何添加辅助线,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和矩形的组合图形,从而把求等腰梯形的下底的问题转化成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3.巩固练习
如图6-27,在离地面高度5米处引拉线固定电线杆,拉线和地面成60°角,求拉线AC的长以及拉线下端点A与杆底D的距离AD(精确到0.01米).

分析:(1)请学生审题:因为电线杆与地面应是垂直的,那么图6-27中△ACD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D=5m,∠CAD=60°,求AD、AC的长.
(2)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此题.教师巡视之后讲评.

(三)小结
请学生作小结,教师补充.
本节课教学内容仍是解直角三角形,但
问题已是处理一些实际应用题,在这些问题
中,有较多的专业术语,关键是要分清每一
术语是指哪个元素,再看是否放在同一直角
三角形中,这时要灵活,必要时还要作辅助线,再把问题放在直角三角形中解决.在用三角函数时,要正确判断边角关系.
四、布置作业
1.如图6-28,在等腰梯形ABCD中,DC∥AB, DE⊥AB于E,AB=8, DE=4, cosA=, 求CD的长.
2.教材课本习题P96第6,7,8题
五、评价
本节课我的收获: 。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班级: 姓名: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单元达标检测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在Rt△ABC中,∠C=90°,下列式子不一定成立的是……………………( )
A.sinA=sinB B.cosA=sinB C.sinA=cosB D.∠A+∠B=90°
2.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6,8,则第三边的长为……………………( )
A.10 B.2 C.10或2 D.无法确定
3.已知锐角α,且tanα=cot37°,则a等于……………………………………( )
A.37° B.63° C.53° D.45°
4.在Rt△ABC中,∠C=90°,当已知∠A和a时,求c,应选择的关系式是( )
A.c= B.c= C.c=a·tanA D.c=a·cotA
5.如图是一个棱长为4cm的正方体盒子,一只蚂蚁在D1C1的中点M处,它到BB的中点N的最短路线是( )
A.8 B.2 C.2 D.2+2
6.已知∠A是锐角,且sinA=,那么∠A等于( )
A.30° B.45° C.60° D.75°
7.当锐角α>30°时,则cosα的值是( )
A.大于 B.小于 C.大于 D.小于
8.小明沿着坡角为30°的坡面向下走了2米,那么他下降………………( )
A.1米 B.米 C.2米 D.米
9.已知Rt△ABC中,∠C=90°,tanA=,BC=8,则AC等于………………( )
A.6 B. C.10 D.12
10.已知sinα=,求α,若用计算器计算且结果为“”,最后按键( )
A.AC10N B.SHIET C.MODE D.SHIFT “”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8分)
11.如图,3×3网格中一个四边形ABCD,若小方格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四边形ABCD的周长是_______.
12.计算2sin30°+2cos60°+3tan45°=_______.
13.若sin28°=cosα,则α=________.
14.已知△ABC中,∠C=90°,AB=13,AC=5,则tanA=______.
15.某坡面的坡度为1:,则坡角是_______度.
16.如图所示的一只玻璃杯,最高为8cm,将一根筷子插入其中,杯外最长4厘米,最短2厘米,那么这只玻璃杯的内径是________厘米.
三、解答题(每题9分,共18分)
17.由下列条件解题:在Rt△ABC中,∠C=90°:
(1)已知a=4,b=8,求c.
(2)已知b=10,∠B=60°,求a,c.
(3)已知c=20,∠A=60°,求a,b.
18.计算下列各题.
(1)sin230°+cos245°+sin60°·tan45° (2)+tan60°
(3)tan2°tan4°·tan6°…tan88°
四、解下列各题(第19题6分,其余每题7分,共34分)
19.已知等腰△ABC中,AB=AC=13,BC=10,求顶角∠A的四种三角函数值.
20.如图所示,平地上一棵树高为5米,两次观察地面上的影子,第一次是当阳光与地面成45°时,第二次是阳光与地面成30°时,第二次观察到的影子比第一次长多少米?
21.如图所示的燕服槽一个等腰梯形,外口AD宽10cm,燕尾槽深10cm,AB的坡度i=1:1,求里口宽BC及燕尾槽的截面积.
22.如图,AB是江北岸滨江路一段,长为3千米,C为南岸一渡口,为了解决两岸交通困难,拟在渡口C处架桥.经测量得A在C北偏西30°方向,B在C的东北方向,从C处连接两岸的最短的桥长多少?(精确到0.1)
23.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测量一下你家周围的一座小山的高度.小山底部不能到达,且要求写出需要工具及应测量数据.
24.(附加题10分)如图所示,学校在楼顶平台上安装地面接收设备,为了防雷击,在离接收设备3米远的地方安装避雷针,接收设备必须在避雷针顶点45°夹角范围内,才能有效避免雷击(α≤45°),已知接收设备高80厘米,那么避雷针至少应安装多高?
答案:
1.A 2.C [点拨]长为8的边即可能为直角边,也可能为斜边.
3.C [点拨]tanα=cot37°,所α+37°=90°即α=53°.
4.A [点拨]sinA=,所以c=.
5.C [点拨]利用展开图得MN==2. 6.C
7.D [点拨]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减小,α>30°,cos30°=,所以cosa<.
8.A 9.A [点拨]tanA=,AC==6. 10.D
11.3+2[点拨]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 =3+2.
12.4+ [点拨]原式=2×+2×+3×1=4+. 13.62°
14. [点拨]BC===12,tanA==.
15.30° [点拨]坡角α的正切tanα=,所以α=30°.
16.6 [点拨]根据条件可得筷子长为12厘米,
如图AC=10,BC== =6.
17.解:(1)c= =4;(2)a=b×cotB=10×=,c=
(3)a=c×sinA=20×=10,b=c×cos60°=10×=5.
18.解:(1)原式=()2+()2+××1=++=+
(2)原式=+=+
(3)原式=tan2°·tan4°·tan6°·…cot6°·cot4°·cot2°
=(tan2°·cot2°)(tan4°·cot4°)·(tan6°·cot6°)… =1
19.解:如下图,AD⊥BC,CE⊥AB,AB=AC.
因为AD⊥BC,AB=AC,所以BD=CD=5.
在直角三角形ABD中,AD==12.
S△ABC=×AB×CE=×BC×AD,所以×13×CE=×10×12,CE=.
在直角三角形ACE中,AE==.
在直角三角形ACE中,
sin∠CAE=,
cos∠CAE=,
tan∠CAE=,
cot∠CAE=.
20.第一次观察到的影子长为5×cot45°=5(米);
第二次观察到的影子长为5×cot30°=5(米).
两次观察到的影子长的差是5-5米.
21.解:如下图,作DF⊥BC于点F.由条件可得四边形AEFD是矩形,AD=EF=10.

AB的坡角为1:1,所以=1,所以BE=10.同理可得CF=10.
里口宽BC=BE+EF+FC=30(厘米).
截面积为×(10+30)×10=200(平方厘米).
22.过点C作CD⊥AB于点D.CD就是连接两岸最短的桥.设CD=x米.
在直角三角形BCD中,∠BCD=45°,所以BD=CD=x.
在直角三角形ACD中,∠ACD=30°,所以AD=CD×tan∠ACD=x·tan30°=x.
因为AD+DB=AB,所以x+x=3,x=≈1.9(米).
24.解:如图,AE⊥CD于点E,AB=CE=0.8,AE=BC=3.
在直角三角形ADE中,cotα=,DE=AE×cotα=3cotα.
因为α≤45°,所以cotα≥1,所以DE>3.
CD=CE+DE>3.8(米).
因此,避雷针最少应该安装3.8米高.
- 1 -霍山县漫水河中心校初中部“三段式”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 九 学科组 数学 课题 解直角三角形应用 2 主备教师 王甫凤
审核人 授课教师 王甫凤 上课时间
发放导学案时间
第九课时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2)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弄懂仰角、俯角的概念,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学习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学会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导学过程】
(一)回忆知识
1.解直角三角形指什么?
2.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据什么?
(1)勾股定理:a2+b2=c2
(2)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tanA=

(二)探究活动
1.仰角、俯角

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
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
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仰视灯或俯视桌面以体会仰角与俯角的意义.
2.例1
如图(6-16),某飞机于空中A处探
测到目标C,此时飞行高度AC=1200米,
从飞机上看地平面控制点B的俯角α
=16°31′,求飞机A到控制点B距离
(精确到1米)
解:在Rt△ABC中,sinB=
∴AB===4221(米)

答:飞机A到控制点B的距离约为4221米.

例2.2003年10月15日“神州”5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当飞船完成变轨后,就在离地形表面350km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当飞船运行到地球表面上P点的正上方时,从飞船上能直接看到地球上最远的点在什么位置?这样的最远点与P点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400km,结果精确到0.1km)
分析:从飞船上能看到的地球上最远的点,应是视线与地球相切时的切点。将问题放到直角三角形FOQ中解决。
小结:本章引言中的例子和例1正好属于应用同一关系式 sinA=
来解决的两个实际问题即已知和斜边,
求∠α的对边;以及已知∠α和对边,求斜边.

(三).巩固练习
1.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看这栋楼底部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m,这栋高楼有多高(结果精确到0.1`m)
2.如图6-17,某海岛上的观察所A发现海上某船只B并测得其俯角α=80°14′.已知观察所A的标高(当水位为0m时的高度)为43.74m,当时水位为+2.63m,求观察所A到船只B的水平距离BC(精确到1m)
教师在学生充分地思考后,应引导学生分析:

四、布置作业
课本p96 第 3,.4,.6题
霍山县漫水河中心校初中部“三段式”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 九 学科组 数学 课题 解直角三角形应用 3 主备教师 王甫凤
审核人 授课教师 王甫凤 上课时间
发放导学案时间
第十课时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3)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从而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学习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学会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导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应用正弦及余弦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有时还经常应用正切和余切来解直角三角形,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2.例题分析
例1.如图6-21,厂房屋顶人字架(等腰三角
形)的跨度为10米,∠A-26°, 求中柱BC
(C为底边中点)和上弦AB的长(精确到0.01
米).
分析:上图是本题的示意图,同学们对照图形,根据题意思考题目中的每句话对应图中的哪个角或边,本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由题意知,△ABC为直角三角形,∠ACB=90°,
∠A=26°,AC=5米,可利用解Rt△ABC的方
法求出BC和AB.
例2.如图,一艘海轮位于灯塔P的北偏东
65方向,距离灯塔80海里的A处,它沿正南方
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南东34
方向上的B处。这时,海轮所在的B处距离灯塔P有多远(精确到0.01海里)?
引导学生根据示意图,说明本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利用哪个三角形来求解,用正弦、余弦、正切、余切中的哪一种解较为简便?

3.巩固练习
为测量松树AB的高度,一个人站在距松树15米
的E处,测得仰角∠ACD=52°,已知人的高度是1.72
米,求树高(精确到0.01米).

首先请学生结合题意画几何图形,并把实际问题
转化为数学问题.Rt△ACD中,∠D=Rt∠,∠ACD=52°
CD=BE=15米,CE=DB=1.72米,求AB?


(三)总结与扩展
请学生总结:通过学习两个例题,初步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具体说,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正切或余切解直角三角形,从而把问题解决.
本课涉及到一种重要教学思想:转化思想.
四、布置作业
1.某一时刻,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为78°,此时测得烟囱的影长为5米,求烟囱的高(精确到0.1米).
2.如图6-24,在高出地平面50米的小山上有一塔AB,在地面D测得塔顶A和塔基B的仰面分别为50°和45°,求塔高.
3.在宽为30米的街道东西两旁各有一楼房,从东楼底望西楼顶仰角为45°,从西楼顶望东楼顶,俯角为10°,求西楼高(精确到0.1米).
五、评价
本节课我的收获: 。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班级: 姓名:
P
A
B
65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