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梳理文章情节,精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深度理解阿长这一人物形象,包括其性格特点、身份背景等。
2. 学生能清晰阐述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相互交错转换的特点,体会不同叙述视角下情感表达的差异。
3. 学生学会细致分析关键语句,深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的精妙之处,如“伟大的神力”的不同含义、“大词小用”的表达效果等。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全面剖析阿长的人物形象,从身份、行为、性格等多方面入手;深刻理解欲扬先抑手法在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上的作用,以及作者对阿长情感变化的过程。
2. 难点:深入体会两种叙述视角各自独特的表达效果,感悟作者在回忆与童年感受交错转换中蕴含的复杂情感;精准品味文章幽默诙谐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理解其背后的深层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 展示鲁迅的经典照片和他的名言,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鲁迅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
2. 提问:“在你们的印象中,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作品有什么特点?”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鲁迅的初步认知,从而自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
(二)知人论世(5分钟)
1. 详细介绍鲁迅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求学过程、重要的人生转折点等。重点讲述1926年这段特殊时期,他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从北京前往厦门大学任教,却又遭受守旧势力排挤的经历。
2. 解释在这样的生活和情感动荡背景下,鲁迅创作《朝花夕拾》的目的。强调他通过回忆故乡、童年和故人,试图从纷扰的现实中寻得内心的宁静,在温暖的回忆里汲取力量,以抵御外界的黑暗。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为理解文章情感奠定基础。
(三)整体感知(12分钟)
1. 题目分析(3分钟):引导学生观察题目“阿长与《山海经》”,思考其匠心所在。提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们能想到什么?这个题目对文章内容有什么提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然后总结题目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阿长和中心事件——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使学生对文章核心内容有初步认识。
2. 字词积累(4分钟):依次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如“搁、掷、脐、憎恶、菩萨”等,带领学生朗读,纠正读音。详细讲解字词的含义,结合语境让学生理解,如“诘问”是斥责、反问;“震悚”是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通过举例,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字词,加强字词理解和记忆。
3. 任务一:分清详略理线索(5分钟):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要求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分清事件的详略,并用不同的符号标记详写和略写的内容。阅读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线索,鼓励学生尝试画出情感变化图。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标注和情感变化图,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分析各事件详略的原因,如阿长称呼的来历详写是为了暗示其地位卑微,为后文做铺垫;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详写是因为这是中心事件,能凸显阿长的形象等。同时总结详略安排的原则,如与中心关系密切、能凸显人物形象的详写,辅助段略写等,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
(四)概括事件赏形象(15分钟)
1. 任务二:初读课文,解读标题(3分钟):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在默读前明确任务:初读课文,解读标题,思考标题中“阿长”和“《山海经》”的联系,以及这个联系对文章的意义。默读结束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标题的理解,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分析人物形象(12分钟):详细介绍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从文章所写事例发现人物特点、关注人物描写(直接描写如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等,还有侧面描写)、理解文章中人物的评价和作者的评价及情感、分析人物生活的环境等
引导学生从身份称呼、行为习惯、元旦仪式、讲长毛故事、买《山海经》等方面分析阿长形象。
例如,从阿长称呼的由来,结合清代学者俞樾的观点,分析出她身份卑微、不受尊重;从她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看出她饶舌多事;从她睡觉摆成“大”字,体现她粗俗率性、不拘小节;从元旦让“我”说吉利话、吃福橘,展现她真诚善良、淳朴迷信;从讲长毛故事,可知她粗俗无知、迷信可笑;从买《山海经》,凸显她朴实善良、仁厚慈爱。在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勾画出相关语句,进行深入赏析。最后总结阿长的形象特点,强调作者运用欲扬先抑手法,使阿长的形象更加丰满,让学生体会这种手法的妙处。
(五)两种视角悟真情(15分钟)
1. 任务三:体会视角转换(5分钟):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语句,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来。朗读结束后,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语句,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然后引导学生对比这些语句,思考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视角下情感表达的差异。
2. 分析不同视角下的情感(5分钟):深入分析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充满温情的体现。例如,“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通过对书的喜爱和难忘,表现对长妈妈的深深感激;“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补充介绍阿长的不幸身世,在低沉的叙述语调中包含着思念、歉疚、感激和同情。在“童年的感受”中,分析作者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从平时叫阿妈,憎恶时叫阿长,不大佩服她,到因元旦仪式觉得烦琐,再到听长毛故事产生特别的敬意,最后因买《山海经》有了新的敬意,让学生清晰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 探讨叙述视角的效果(5分钟):结合具体语句,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童年视角)和“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成年视角),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叙述视角的效果。总结出童年视角使文章富有童趣,儿童的心态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切动人;成年视角使文章充满温情和深沉的怀念,揭示出阿长对“我”成长的重要意义,展现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人文关怀和自我反思的愧意,让学生深入理解两种视角的独特魅力。
(六)品语言(10分钟)
“伟大的神力”含义分析(3分钟):
展示文中含有“伟大的神力”的语句,“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和“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这两处“伟大的神力”含义的不同。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
第一处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包含荒诞和调侃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买《山海经》埋下伏笔;第二处指阿长帮“我”买来《山海经》,这是别人做不到的,虽带夸张,却是作者真诚的赞美,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大词小用”妙处体会(3分钟):
举例说明“大词小用”的句子,如“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中“憎恶”“谋死”“空前”等词的运用,体会其夸张地体现儿童心理,表达“我”对阿长的情感,以及成年“我”写作时流露出的调侃。
让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感受文章的独特魅力。
幽默有趣语句分析(4分钟):
让学生自主找出文中幽默有趣的地方,如“‘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语句的幽默之处和写法,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这些语句通过描写儿童天真单纯的心理、运用调侃的语气,既展现了儿童的视角,又为后文的情感转变蓄势,是先抑后扬手法的体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风格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3分钟)
1. 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包括阿长的形象特点,如身份卑微、饶舌多事、粗俗率性但又真诚善良、仁厚慈爱等;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从最初的不大佩服、憎恶,到因买《山海经》产生新的敬意;回忆性散文中两种叙述视角的特点和效果,童年视角富有童趣,成年视角饱含温情;以及文章幽默诙谐又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如“伟大的神力”“大词小用”等。
2. 强调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阿长的形象通过具体事件和不同视角展现,作者的情感变化推动文章情节发展,语言特色则为文章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它们共同构成了这篇文章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八)布置作业(2分钟)
1. 必做题:用一段话(100字左右)概括阿长的性格特点,并举例说明。例如,阿长既粗俗又善良,她睡觉摆“大”字很粗俗,却又在元旦给“我”吃福橘,充满对“我”的祝福,体现善良。用50字左右总结“欲扬先抑”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如“欲扬先抑”手法先写阿长的缺点,后突出她的善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情感表达更真挚。
2. 选做题:创意写作,假如阿长来到现代社会,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写一段小故事(300字左右)。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如阿长看到智能手机的新奇反应等。亲情访谈,采访一位长辈,了解他们童年时的保姆或照顾者的故事,写一篇简短的访谈记录(300字左右)。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分析人物的方法,记录长辈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对于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叙述视角和品味语言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可以通过更多的示例、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时,鼓励学生在写作和访谈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