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三 地球表层 人文环境 (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学年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训练三 地球表层 人文环境 (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学年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15 18:56:04

文档简介

专题训练三  地球表层:人文环境
认识世界人口
  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达80亿。下图示意世界人口分布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20年),平均人口增长率(2015—2020年)。读图,回答1~2题:
1.符合各大洲人口增长和人口分布特点的是( )
A.亚洲增长速度最快
B.非洲人口数量最多
C.均有常住人口
D.人口分布不均
2.世界人口从70亿到80亿仅用11年时间,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
①资源短缺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交通拥堵加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11月15日全球人口达到80亿。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3~4题:
3.下列地区中,人口较稠密的是( )
A.非洲北部、亚洲东部、欧洲西部
B.亚洲东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C.欧洲西部、亚洲南部、亚马孙平原
D.青藏高原、亚洲南部、非洲北部
4.甲地区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极端干旱 B.地势高峻
C.过于湿热 D.终年寒冷
感悟多彩文化
  2023年7月28日至8月8日,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相聚在此。据此回答5~6题:
5.某运动员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该运动员属于( )
A.黄色人种 B.白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混血人种
6.上题所述运动员最有可能来自( )
A.亚洲东部
B.北美洲
C.欧洲
D.非洲南部
7.环境对人种的形成有很大影响。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们,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白色人种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长,体毛稠密,这反映了原住地突出的环境特征是( )
A.炎热 B.寒冷
C.干旱 D.湿润
8.一个外国人在中国旅游时遇到了困难,他找到了中国警察求助,但语言不通,中国警察要他在世界地图上指出自己的国家,他指的国家轮廓如下图。如果请你给警察叔叔推荐一位翻译,首先你应该推荐( )
A.懂日语的翻译
B.懂法语的翻译
C.懂阿拉伯语的翻译
D.懂英语的翻译
9.青岛某班同学通过收集有关资料,开展主题为“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探究学习。全班同学分为衣、食、住、行四大组,分享了学习成果,请你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衣]
  服饰组搜集了印度人和生活在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的服饰。
(1)因纽特人穿厚厚的皮衣是为了适应当地 的气候特点。纱丽是印度妇女的一种传统服装,以丝绸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纱丽质地轻柔薄爽适应了当地 的气候特点。
  [食]
  饮食组搜集了法国大西洋沿岸和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制作了法国人饮食特色的结构图(下图)。
(2)请你将结构图补充完整。
① ,② ,③ 。
  [住]
  特色民居也受当地气候影响。
平顶屋   冰屋
蒙古包   吊脚楼
(3)在亚洲东南部热带地区生活的人们,其民居最有可能是图中的 ,该种民居的特点适应了 的环境。
  [行]
  出行组的小明同学分享了他搜集的非洲某地的图片(如下图)。
(4)骆驼耐旱,是该区域主要的传统运输工具,原因是该区域为 (填气候类型名称),气候特征是 。
探究结论:气候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乡村和城镇的变化
  读图,回答10~11题:
10.比较甲、乙两幅图片,描述正确的是( )
A.甲比乙交通便利
B.乙比甲道路宽广
C.甲比乙房屋密集
D.乙比甲房屋低矮
11.甲与乙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不同
B.现代运输方式不同
C.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不同
D.环境卫生优劣的不同
  城镇通常由乡村演变而来,下图示意乡村演变为一般城镇的过程。据此回答12~13题:
12.乡村演变为一般城镇的过程通常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④①③②
13.从乡村发展为城镇,在空间上表现为( )
A.人口数量增多 B.生活水平提高
C.占地面积扩大 D.环境得到美化
  德夯苗寨深藏在武陵山脉中部,距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约24千米,名字是苗语的译音,意为“美丽的大峡谷”。苗寨位于峡谷深壑之中,两边为山峦。据此回答14~15题:
14.德夯苗寨( )
A.高楼林立
B.工厂众多
C.农田广布
D.道路纵横交错
15.下列有关德夯苗寨的传统建筑及其保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信息技术,增加图文声像的游览方式
B.加大开发力度,尽可能修旧如新,增加经济效益
C.保护聚落原有风貌,传承文化内涵
D.限制游客数量,提倡文明旅游
16.图1示意村庄演变为城市的一般过程。图2示意某地聚落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反映了从村庄到城市的一般发展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聚落规模不断 (变小或变大);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后,居民主要从事 (农业或非农业)产业活动。
(2)图2中,A、B、C三个聚落选址的共同特点是沿 分布;A、B、C三个聚落中,有可能最先发展为城镇的是 。
(3)随着聚落的发展,很多聚落由乡村变为城镇,导致很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拆除而建成高楼大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说明理由。
全球经济与国际合作
17.[共享机遇,共同发展]中非在农业、能源等领域持续深入合作,是发展中国家相互支持、互利共赢的典范。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
问题:
材料一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20年全球面临粮食危机的23.7亿人中,约1/3在非洲。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向非洲国家推广杂交水稻技术,选育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杂交水稻品种,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米饭被摆上更多家庭的餐桌。
材料二 下图示意非洲年降水量和部分水稻试验田分布。
(1)非洲大部分地区位于 (填纬线)之间,被称为“热带大陆”。非洲的降水地区分布 (均衡或不均衡),干旱区面积广大,赤道附近的 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降水丰富。非洲水热条件较好的地方多已开垦为耕地。
(2)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在提高非洲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方面提供的
支持。
材料三 非洲电力严重短缺,虽有全球约60%的太阳能资源,却只有约1%的光伏发电装置。阿尔及利亚国土面积位居非洲前列,沙漠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五分之四以上。中国在阿尔及利亚建成大规模光伏电站,充分利用了撒哈拉沙漠的广阔空间。据阿方统计,中国承建的光伏电站超过其总装机容量的一半。中方随之投资兴建的工业园生产的家电、通信设备等,在当地销售火爆。
(3)据材料三,说明在阿尔及利亚建设光伏发电站的有利自然条件。
(4)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 ”。简述光伏发电项目对中阿双方的意义。 专题训练三  地球表层:人文环境
认识世界人口
  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达80亿。下图示意世界人口分布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20年),平均人口增长率(2015—2020年)。读图,回答1~2题:
1.符合各大洲人口增长和人口分布特点的是(D)
A.亚洲增长速度最快
B.非洲人口数量最多
C.均有常住人口
D.人口分布不均
2.世界人口从70亿到80亿仅用11年时间,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出现的问题有(D)
①资源短缺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交通拥堵加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11月15日全球人口达到80亿。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3~4题:
3.下列地区中,人口较稠密的是(B)
A.非洲北部、亚洲东部、欧洲西部
B.亚洲东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C.欧洲西部、亚洲南部、亚马孙平原
D.青藏高原、亚洲南部、非洲北部
4.甲地区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D)
A.极端干旱 B.地势高峻
C.过于湿热 D.终年寒冷
感悟多彩文化
  2023年7月28日至8月8日,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相聚在此。据此回答5~6题:
5.某运动员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该运动员属于(C)
A.黄色人种 B.白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混血人种
6.上题所述运动员最有可能来自(D)
A.亚洲东部
B.北美洲
C.欧洲
D.非洲南部
7.环境对人种的形成有很大影响。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们,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白色人种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长,体毛稠密,这反映了原住地突出的环境特征是(B)
A.炎热 B.寒冷
C.干旱 D.湿润
8.一个外国人在中国旅游时遇到了困难,他找到了中国警察求助,但语言不通,中国警察要他在世界地图上指出自己的国家,他指的国家轮廓如下图。如果请你给警察叔叔推荐一位翻译,首先你应该推荐(C)
A.懂日语的翻译
B.懂法语的翻译
C.懂阿拉伯语的翻译
D.懂英语的翻译
9.青岛某班同学通过收集有关资料,开展主题为“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探究学习。全班同学分为衣、食、住、行四大组,分享了学习成果,请你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衣]
  服饰组搜集了印度人和生活在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的服饰。
(1)因纽特人穿厚厚的皮衣是为了适应当地 终年寒冷 的气候特点。纱丽是印度妇女的一种传统服装,以丝绸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纱丽质地轻柔薄爽适应了当地 炎热  的气候特点。
  [食]
  饮食组搜集了法国大西洋沿岸和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制作了法国人饮食特色的结构图(下图)。
(2)请你将结构图补充完整。
① 温带海洋性气候 ,② 全年温和湿润 ,③ 炎热干燥  。
  [住]
  特色民居也受当地气候影响。
平顶屋   冰屋
蒙古包   吊脚楼
(3)在亚洲东南部热带地区生活的人们,其民居最有可能是图中的 吊脚楼 ,该种民居的特点适应了 高温多雨 的环境。
  [行]
  出行组的小明同学分享了他搜集的非洲某地的图片(如下图)。
(4)骆驼耐旱,是该区域主要的传统运输工具,原因是该区域为 热带沙漠气候 (填气候类型名称),气候特征是 全年炎热干燥 。
探究结论:气候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乡村和城镇的变化
  读图,回答10~11题:
10.比较甲、乙两幅图片,描述正确的是(B)
A.甲比乙交通便利
B.乙比甲道路宽广
C.甲比乙房屋密集
D.乙比甲房屋低矮
11.甲与乙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
A.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不同
B.现代运输方式不同
C.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不同
D.环境卫生优劣的不同
  城镇通常由乡村演变而来,下图示意乡村演变为一般城镇的过程。据此回答12~13题:
12.乡村演变为一般城镇的过程通常是(B)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④①③②
13.从乡村发展为城镇,在空间上表现为(C)
A.人口数量增多 B.生活水平提高
C.占地面积扩大 D.环境得到美化
  德夯苗寨深藏在武陵山脉中部,距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约24千米,名字是苗语的译音,意为“美丽的大峡谷”。苗寨位于峡谷深壑之中,两边为山峦。据此回答14~15题:
14.德夯苗寨(C)
A.高楼林立
B.工厂众多
C.农田广布
D.道路纵横交错
15.下列有关德夯苗寨的传统建筑及其保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A.利用信息技术,增加图文声像的游览方式
B.加大开发力度,尽可能修旧如新,增加经济效益
C.保护聚落原有风貌,传承文化内涵
D.限制游客数量,提倡文明旅游
16.图1示意村庄演变为城市的一般过程。图2示意某地聚落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反映了从村庄到城市的一般发展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聚落规模不断 变大 (变小或变大);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后,居民主要从事 非农业 (农业或非农业)产业活动。
(2)图2中,A、B、C三个聚落选址的共同特点是沿 河流 分布;A、B、C三个聚落中,有可能最先发展为城镇的是 B 。
(3)随着聚落的发展,很多聚落由乡村变为城镇,导致很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拆除而建成高楼大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不应该全部拆除。理由:传统民居是文化的产物,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应该有选择地保护和改造,在保护中进行合理开发。
全球经济与国际合作
17.[共享机遇,共同发展]中非在农业、能源等领域持续深入合作,是发展中国家相互支持、互利共赢的典范。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
问题:
材料一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20年全球面临粮食危机的23.7亿人中,约1/3在非洲。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向非洲国家推广杂交水稻技术,选育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杂交水稻品种,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米饭被摆上更多家庭的餐桌。
材料二 下图示意非洲年降水量和部分水稻试验田分布。
(1)非洲大部分地区位于 南、北回归线 (填纬线)之间,被称为“热带大陆”。非洲的降水地区分布 不均衡 (均衡或不均衡),干旱区面积广大,赤道附近的 刚果 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降水丰富。非洲水热条件较好的地方多已开垦为耕地。
(2)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在提高非洲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方面提供的
支持。
参考答案:推广杂交水稻技术;因地制宜选育水稻品种。
材料三 非洲电力严重短缺,虽有全球约60%的太阳能资源,却只有约1%的光伏发电装置。阿尔及利亚国土面积位居非洲前列,沙漠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五分之四以上。中国在阿尔及利亚建成大规模光伏电站,充分利用了撒哈拉沙漠的广阔空间。据阿方统计,中国承建的光伏电站超过其总装机容量的一半。中方随之投资兴建的工业园生产的家电、通信设备等,在当地销售火爆。
(3)据材料三,说明在阿尔及利亚建设光伏发电站的有利自然条件。
参考答案:阿尔及利亚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降水少,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丰富。
(4)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 南南合作 ”。简述光伏发电项目对中阿双方的意义。
参考答案:对中国:促进我国资本和技术“走出去”,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扩大我国的影响力,提高国际地位;等等。对阿尔及利亚:可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改善人们的生活;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缓解能源不足;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