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表格式,共三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表格式,共三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5 22:1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 古诗三首 课时安排 3
内容 分析 《绝句》是杜甫写于成都草堂的一首五言绝句,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全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将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为惠崇的画作的题画诗。诗歌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全诗用白描手法简洁地写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春风,如临其境。 《三衢道中》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几写的。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诗人乘船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素养 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思政 元素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重点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难点 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前 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卡。 老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 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绝句》。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绝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难点)
环节一:单元导读,把握要素
【教师活动】 1. (课件出示单元导读页)来,同学们,咱们一起默读 “单元导读” 的两段话,大家仔细想一想:这个单元即将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主要的学习目标有哪些?可以试着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哦。 2. 大家思考得都很认真!现在来小结一下:本单元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具体描绘了大自然中可爱的生灵。我们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并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
【学生活动】 1. 认真默读单元导读内容,思考问题,用不同符号标记关键信息。 2. 倾听老师的小结,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和重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单元主题和学习目标,为学习本单元课文和古诗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预习和归纳能力。
环节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1. 同学们,春天来啦!大家想一想,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你又想到了什么呢?(课件出示几幅春景图,配乐,引导学生说感受) 2. 大家说得都太棒啦!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绝句》。(板书课题,简介杜甫)
【学生活动】 1. 观察春景图,结合生活经验,分享自己对春天变化的感受,如 “花开了,草绿了” 等。 2. 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对学习古诗《绝句》产生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春景图和谈话,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古诗学习。
环节三:自主读文,初读感知
【教师活动】 1. 下面请同学们开始自读感知: (1) 结合注音,试着把古诗完整地读出来。 (2) 借助注释和插图,想想《绝句》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大家要认真思考哦。 2. 接下来我们学习字词:融、燕子、鸳鸯、惠崇、芦芽、梅子、河豚、泛、小溪、减。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有不认识的可以问同桌。 3. 同学们,我们来认识一下诗人杜甫。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 “诗圣”,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与李白合称 “李杜”。了解了诗人,我们再来读诗,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哦。 4. 现在,将生字送回古诗中,请同学读一读《绝句》这首古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大家开动小脑筋想一想。 5. 下面我们来诵读古诗:根据自己喜欢的速度和语调,自由读一读《绝句》,注意读准字音,遇到难懂的字多读几遍。 (1) 课件出示:迟日 / 江山 / 丽,春风 / 花草 / 香。泥融 / 飞燕子,沙暖 / 睡鸳鸯。 (2) 老师先给大家范读一遍,然后请同学来指名读,再请一位同学来领读,大家接着练读,最后咱们师生一起读。
【学生活动】 1. 按照要求自读古诗,思考诗题含义。 2. 认读生字词,有困难的向同桌请教。 3. 认真倾听诗人介绍,了解杜甫的文学地位。 4. 朗读古诗,思考并分享对诗题的理解,如 “绝句是一种诗的体裁” 等。 5. 跟随老师的节奏,多种形式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初步感受古诗韵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读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诗人和诗题,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和韵律。
环节四:细读感悟,深入探究
【教师活动】 1. 同学们,默读《绝句》,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引导学生回答春天)那它描绘了哪些景物呢?自己小声读一读,动笔画一画。 2. 课件出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 来,指名读这句诗,然后思考:“迟日” 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回答春日)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描述春天明亮阳光的照耀下,大好河山一片明丽秀美,温暖的春风挟带着百花和芳草的清香,一股又一股扑鼻而来。) (2) 师小结:多么美的春景!多么温暖的春风呀!(指导朗读:语调轻柔,读出春风的柔和、春景的美丽。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感受感受。) 3. 课件出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泥融” 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回答这里指泥土变湿软)你们从这两句诗中又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晒太阳。) (2) 小燕子来回地飞着,在干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衔泥筑巢) 讨论交流:现在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小燕子,此时是什么心情?读出来。 你们在春风中飞来飞去,一边唱歌一边筑巢,多快乐呀!读出来。 眼看着既结实又漂亮的巢就要筑好了,内心多么激动呀!读一读。 (3) 想象后两句诗展示的画面,全班交流,老师来给大家点拨引导,并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4. 下面我们来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1) 诗意解读:春天到了,祖国山河变得更加的美丽。春风轻轻地吹拂着大地,鲜花盛开,到处弥漫着花草的香味。泥土变得湿润起来,燕子飞回来了,在美丽的春光里快乐地飞来飞去。河边的沙滩被太阳晒得暖暖的,一对对鸳鸯相互依偎着睡着了。大家理解了吗? (2) 主题感悟:这首诗描绘了草堂浣花溪一带明丽和谐的春日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师小结:这首诗的前两句勾画出了由迟日、春风、江山、花草构成的阔远而明丽的春景,后两句具体描绘衔泥筑巢的飞燕、安睡的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春光无限的春景图。大家感受到了吗? 5. 现在我们来延伸拓展:请你认真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关于这首诗的题目 “绝句”,你有哪些了解?(课件出示资料,引导学生阅读) 6.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结构: 大家看,这样是不是对这首诗的理解更清晰啦?
【学生活动】 1. 默读古诗,思考问题,圈画景物,分享答案。 2. 朗读诗句,思考 “迟日” 含义,想象画面并分享;跟随老师指导,轻柔朗读,感受春景之美。 3. 理解 “泥融” 意思,思考诗句内容,参与讨论小燕子的心情,想象画面并朗读;分享想象的画面。 4.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和诗人情感;体会诗句的动静结合之美。 5. 提出疑问,阅读资料,加深对诗题和古诗的理解。 6. 理解古诗结构,把握古诗内容层次。
【设计意图】 通过细读感悟,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情感,感受古诗的结构和意境之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环节五: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 1. 同学们,仔细观察 “融、燕、鸳、鸯” 这几个字的结构,老师来重点指导大家书写。 (1)“燕” 字,“廿” 是燕子的头,“口” 是燕子的身子,“口” 左右两边形成的 “北” 是燕子的翅膀,“灬” 是燕子的尾巴。大家看清楚了吗? (2)“融、鸳、鸯” 这些字笔画繁多,书写时笔画要轻细,使其密而不挤。大家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哦。 2. 现在请同学们开始练习书写,老师会巡视,有问题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
【学生活动】 1. 观察生字结构,认真倾听老师讲解,跟随老师书空。 2. 按照要求练习书写,注意笔画和结构,接受老师的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感受汉字的结构美。
环节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 好啦,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绝句》,认识了生字,了解了诗人,还感受到了诗中春天的美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进一步体会古诗的魅力。 2. 下面布置作业:课后请大家认真书写 “融、燕、鸳、鸯” 这 4 个字,每个字写 5 遍;背诵并默写《绝句》;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下节课分享。大家一定要认真完成哦。
【学生活动】 1. 认真倾听老师的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明确下节课的学习方向。 2.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书写生字,背诵默写古诗,收集古诗。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学习效果;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拓展知识,培养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1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绝句(杜甫)
迟日 春风 江山 花草
泥融 燕子 沙暖 鸳鸯
(春景图,动静结合)
生字:融、燕、鸳、鸯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单元导读和情境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初读感知和细读感悟环节积极参与,对生字的认读和古诗的理解有了一定进步,能够初步想象诗中画面,感受春天的美景。在书写指导时,学生对生字的结构和笔画掌握较好。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理解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中燕子和鸳鸯的画面时,部分学生想象力不够丰富,可能是引导方式不够生动,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在组织学生讨论小燕子心情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讨论问题的设置不够有吸引力,小组活动的组织不够有序。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延伸拓展环节有些仓促,对 “绝句” 这一体裁的介绍不够深入。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可以采用更多直观的方式,如播放相关视频、展示更多图片等,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丰富想象。优化小组讨论问题,明确小组分工,加强组织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教学设计时为每个环节留出充足时间,对 “绝句” 体裁进行更深入的讲解,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 目标 1.会写4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并背诵。 3.能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难点)
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 1. 引导学生背诵《绝句》,并要求默写最后两句诗,之后组织同桌互评。 2. 引导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绝句》,感受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今天我们来看看春天的江水又有怎样美丽的景色。”(课件出示《春江晚景》图,板书诗题,教师简介惠崇和苏轼)
【学生活动】 1. 背诵《绝句》,默写相关诗句,同桌间相互检查、评价。 2. 观察图片,倾听老师介绍,对新课产生兴趣。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巩固所学,自然引出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二:初读古诗,理解词语
【教师活动】 1. 布置任务:“同学们,现在请自由读诗,对照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巡视观察学生朗读情况,适时指导。 2. 引导理解诗题:“大家看注释,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由注释可知,这是苏轼给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题的诗。” 3. 配乐朗诵,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接下来,我们跟着音乐来朗诵这首诗,注意听老师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 播放配乐,示范朗诵,引导学生跟读。
【学生活动】 1. 自由朗读古诗,努力读准字音。 2. 阅读注释,理解诗题含义。 3. 跟随音乐朗诵古诗,感受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接触古诗,读准字音,了解诗题,感受古诗韵律。
环节三:再读古诗,探究诗意
【教师活动】 1.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诗人苏轼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惠崇的这幅画的?” 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总结观察顺序。 2. 继续引导:“再读一读古诗,思考:我们能从诗中哪一句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诗句。 3. 组织讨论:“诗中都写了哪些春景呢?大家仔细读诗,找一找。” 在学生回答后梳理春景内容。 4. 课件出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 指名读。 (2) 引导理解诗句意思:“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先自己思考,然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在学生交流后归纳诗句意思。 5. 课件出示: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 指名读、齐读。 (2) 讲解词语意思:“蒌蒿是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就是芦苇的嫩芽。大家记住了吗?” (3) 组织学生自读,集体交流,引导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现在,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诗,想象一下画面,然后和大家交流交流。” 在学生交流时进行点拨引导。 6. 引导诗意解读与背诵:“现在,我们一起来描述一下全诗的画面,大家可以结合刚才理解的诗句意思和想象的画面来说。描述完后,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引导学生描述画面、背诵古诗。 7. 引导主题感悟:“从诗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大家想一想。”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春天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8. 进行结构梳理:“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这首诗的结构。” 展示结构梳理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层次。
【学生活动】 1. 带着问题读诗,思考观察顺序并回答。 2. 再次读诗,找出描写春天的诗句。 3. 思考并回答诗中的春景。 4. 指名朗读诗句,交流诗句意思,倾听老师归纳。 5. 参与朗读、理解词语,自读想象画面,集体交流分享。 6. 描述全诗画面,尝试背诵古诗。 7. 体会诗人情感,理解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 8. 理解古诗结构,把握内容层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情感,感受古诗意境和结构之美。
环节四:归纳学法
【教师活动】 1. 引导回顾学习过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不但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会背古诗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是怎样学这首诗的。” 引导学生发言。 2. 评议并小结学法:“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老师来总结一下。”(课件展示学法) (1) 初读感知。(2) 理解诗意。(3) 体会意境。(4) 反复吟诵。强调学习古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学生活动】 1. 回顾学习过程,思考并分享学习方法。 2. 倾听老师总结,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总结归纳能力,为今后学习提供指导。
环节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教师活动】 1. 引出写字任务:“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展示要写的生字。 2. 引导识字方法:“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呢?大家可以开动脑筋想一想。”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识字方法。 3. 示范书写指导:“大家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老师来给大家范写,注意老师提示的重点笔画。” 示范书写,详细讲解每个生字的笔画和结构要点。 4. 巡视指导书写:“现在,请同学们开始练习书写,老师会巡视,看看大家写得怎么样,有问题的同学可以举手问老师。” 巡视指导学生书写,纠正书写姿势和笔画错误。
【学生活动】 1. 明确写字任务,观察要写的生字。 2. 思考并分享识字方法,学习记忆生字。 3. 观察老师示范书写,注意重点笔画,跟随书空。 4. 练习书写,接受老师巡视指导,纠正书写错误。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培养良好书写习惯,掌握生字字形和书写要点。
环节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惠崇春江晚景》,认识了新的生字,学会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三首古诗《三衢道中》,感受不一样的美景。” 2. 布置作业:“课后请大家认真书写今天学习的 4 个生字,每个字写 5 遍;背诵并默写《惠崇春江晚景》;用自己的话把诗中的画面写下来。”
【学生活动】 1. 倾听老师小结,回顾所学知识,明确下节课学习方向。 2. 课后完成作业,巩固知识,锻炼书写和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强化学习效果;布置作业巩固所学,拓展知识,培养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1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观察顺序:江岸 - 江面 - 江边 - 江水(联想)
春景: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
诗意:竹林外…… 河豚欲上时
学法:初读感知、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反复吟诵
生字:惠、芦、崇、芽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复习导入有效衔接新旧知识,激发了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朗读、理解诗意等活动,对古诗的理解和背诵达到了预期目标,对生字的书写也有了一定掌握。归纳学法环节帮助学生梳理了学习思路。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画面时,部分学生想象力不够丰富,可能是引导方式不够生动,未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在小组讨论学习方法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小组活动组织不够有序。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书写指导环节有些仓促,对学生书写的个别指导不够细致。 改进措施:今后教学中,运用更多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展示相关图片、视频,联系生活实际。优化小组活动组织,明确分工,设置更具吸引力的讨论问题。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书写指导留出充足时间,加强对学生书写的个别指导,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三课时
课时 目标 1.会写4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三衢道中》。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三衢道中》,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心情,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难点)
环节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引导回顾:“前两节课,我们领略了杜甫笔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光,欣赏了苏轼眼中洋溢着浓厚而清新的春江晚景。今天我们来看看南宋诗人曾几笔下的山间初夏美景是怎样的。”(板书课题,简介诗人曾几)
【学生活动】 回忆前两首古诗内容,倾听老师介绍,对学习《三衢道中》产生期待。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自然引出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二: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活动】 1. 布置任务:“同学们,现在请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课件出示生字)“大家要把字音读准确哦。” 巡视观察学生自学情况,适时指导。 2. 组织认读活动:“先自由读,然后老师请同学来指名读。” 在学生朗读时相机正音。“接下来开火车读,最后我们一起齐读。” 3. 引导理解诗题:“结合注释,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诗题含义。 4. 配乐朗诵,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现在,我们跟着音乐来朗诵这首诗,注意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播放配乐,示范朗诵,引导学生跟读。
【学生活动】 1. 按要求自读诗句,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努力读准字音。 2. 参与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活动,认真倾听并纠正读音。 3. 阅读注释,理解诗题含义。 4. 跟随音乐朗诵古诗,感受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了解诗题,感受古诗韵律。
环节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教师活动】 1. 提出思考问题:“现在,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再读古诗《三衢道中》。”(课件出示问题) (1) 诗人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他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 (2) 诗人沿途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注释和插图想象画面。 (3) 想一想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2.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大家先自主学习,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自己的想法。” 巡视各小组交流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3. 组织全班交流: (1) 课件出示: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①引导回答时间:“诗人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 在学生回答后确认答案。 ②引导体会心情:“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________,给人以__________的感觉。” 引导学生填空,体会诗人心情。 ③讲解字词和诗句意思:“说说‘却’是什么意思,这句诗写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后进行点拨。 ④引导梳理行程路线:“他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梳理并明确诗人的行程。 (2) 课件出示: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①讲解词语意思:“‘不减’‘添’分别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含义。 ②引导思考行程次数:“诗人在幽静的山路上究竟走了几次?” 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找出依据,明确诗人的行程次数。 4. 引导诗意解读与背诵:“现在,我们一起来描述一下全诗的画面,大家可以结合刚才理解的诗句意思和想象的画面来说。描述完后,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引导学生描述画面、背诵古诗。 5. 引导主题感悟:“全诗找不着一个‘喜’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高涨的游玩兴致。虽说三衢山绿树成荫,风景优美,但爬山也是比较耗费体力的。可诗人却能看到绿荫、听到鸟鸣,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总结主题。 6. 进行结构梳理:“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这首诗的结构。” 展示结构梳理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层次。
【学生活动】 1. 带着问题读诗,思考问题答案。 2. 自主学习,小组内交流想法。 3. 参与全班交流,回答问题,理解诗句含义、诗人心情和行程。 4. 描述全诗画面,背诵古诗。 5. 体会诗人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喜悦之情。 6. 理解古诗结构,把握内容层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情感,感受古诗意境和结构之美。
环节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 1. (课件出示会写字)引导思考:“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引导学生分享识字方法,之后总结形近字比较的方法:海 - 梅 喊 - 减 眨 - 泛。 2. 引导观察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大家来交流讨论一下。” 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结构特点。 3. 教师范写,提示重点笔画:“大家看老师写,注意这些字的重点笔画。溪,右部是‘爫 + 幺 + 大’;泛,最后一笔是捺,要写得平展。” 4. 巡视指导书写:“现在,同学们开始练习书写,老师会巡视,看看大家写得对不对,有问题随时问老师。” 巡视指导学生书写,纠正书写错误。
【学生活动】 1. 思考并分享识字方法,学习记忆生字。 2. 观察生字结构,交流讨论书写要点。 3. 观察老师示范书写,注意重点笔画,跟随书空。 4. 练习书写,接受老师巡视指导,纠正书写错误。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培养良好书写习惯,掌握生字字形和书写要点。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衢道中》这首古诗,认识了新的生字,还再次巩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这三首古诗都描绘了不同的美景,希望大家课后能多去读一读,感受古诗的魅力。” 2. 布置作业:“课后请大家认真书写今天学习的 4 个生字,每个字写 5 遍;背诵并默写《三衢道中》;找一找还有哪些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学生活动】 1. 认真倾听老师的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课后按要求完成作业,巩固知识,拓展古诗阅读量。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知识,强化学习效果;通过作业巩固生字书写、古诗背诵,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积累的习惯。
板书设计
1 古诗三首(第三课时)
三衢道中(曾几)
时间:梅子黄时
行程:溪泛 - 山行
所见:绿荫、黄鹂
心情:喜悦
生字:梅、溪、泛、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回顾前两首古诗引入新课,顺利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在生字学习、古诗朗读、理解诗意和背诵等方面表现良好,能够较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在书写指导环节,学生对生字的结构和笔画掌握有一定成效。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画面时,部分学生难以准确把握诗人描绘的景色特点,可能是对诗句理解不够深入,且引导方式缺乏针对性。在小组合作交流环节,个别小组讨论不够积极,讨论效率不高,或许是小组分工不够明确。在时间把控上,书写指导环节略显仓促,对个别书写困难学生的指导不够充分。 改进措施:后续教学中,针对学生理解诗句和想象画面的困难,采用更多直观教学手段,如展示三衢山的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优化小组合作机制,明确小组分工,设置更具启发性的讨论问题,提高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书写指导留出更充裕的时间,加强对书写困难学生的个别辅导,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