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4 昆虫备忘录 课时安排 1
内容 分析 《昆虫备忘录》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汪曾祺。文中描写了有复眼的蜻蜓、披着光鲜外衣的“花大姐”、昆虫里的霸王——独角仙和蚂蚱四种昆虫,本课和以往学习的课文不同,在一个大题目下有四个小篇章,每个小标题旁边画有相对应的小昆虫,图文结合,能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昆虫的外形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中昆虫的探究欲望。
素养 目标 文化自信:能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与大家交流,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语言运用:能观察到一种昆虫,并撰写昆虫备忘录。 思维能力:关注拟声词,感受语言的独特美。 审美创造:体会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
思政 元素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重点 难点 1.了解文中四种昆虫的显著特征,说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探索昆虫奥秘的兴趣。
课前 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卡。 老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 目标 1.会认“录、凡”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蚂”,积累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中几种昆虫有趣的秘密,体会发现的乐趣。 3.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4.能仿照课文形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环节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1.同学们喜欢昆虫吗?你知道哪些昆虫?对它们有什么了解? (课件出示多种常见的昆虫图片) 2.教师小结,导入课题:从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昆虫,有一位叫汪曾祺的爷爷非常喜欢观察昆虫,他写了一篇有趣的文章,让更多的人通过他的观察,了解了昆虫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汪曾祺的《昆虫备忘录》,来进一步了解几种昆虫。(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3.解释备忘录:任何一种能够帮助记忆,简单说明主题与相关事件的图片、文字或语音资料。
【学生活动】 1. 观察图片,思考并分享自己知道的昆虫及相关了解。 2. 倾听老师介绍作者,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 3. 理解备忘录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和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出课题,介绍作者和解释备忘录概念,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环节二:自主读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活动】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或请教老师。 2.字词学习:膜翅、距离、马铃薯、黑绸、霸王、蚂蚱、掌握、咯咯作响、褐色、款款、益虫、备忘录 3.理解难懂的词语:复眼、琢磨、款款、严丝合缝 4.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昆虫。(蜻蜓、瓢虫、独角仙、蚂蚱)
【学生活动】 1. 自读课文,标注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认读生字词。 3. 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 4. 默读思考,回答作者介绍的昆虫种类。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和学习,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环节三:互相交流,学习第一部分 “复眼”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作者主要介绍了昆虫的什么。(复眼) 2.交流讨论。 (1)就一直在琢磨复眼是怎么回事。(“一直”说明作者琢磨了很长时间,对复眼兴趣浓厚。) (2)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视觉灵敏) (3)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走近蜻蜓和苍蝇,发现它们视觉灵敏) (4)想象:如果人长了一对复眼…… (如果人长了一对复眼,是不是也像苍蝇那样,眼睛长在头上,圆圆的、大大的,非常突出……) 3.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善于观察和思考) 4.再读课文,你还有什么发现?(自由回答) 5.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
【学生活动】 1. 自由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2. 参与讨论,理解 “一直” 的作用,体会昆虫视觉灵敏,想象人长复眼的样子。 3. 思考并回答作者是怎样的人。 4. 再读课文,分享自己的发现。 5. 倾听老师小结,明白要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讨论和想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复眼的描写,感受作者的观察和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意识。
环节四:互相交流,学习第二至四部分
【教师活动】 1.出示自学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昆虫分小组进行探究学习。 (2)解决“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等问题。 (3)组长整理信息,派代表发言。 2.各小组自主探究。 (1)“花大姐”探究小组。 花大姐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①瓢虫的膜翅:黑绸衬裙,顺顺溜溜,严丝合缝(指缝隙严密闭合)。(用词准确) ②外形: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有漂亮的小圆点,星点不同。(观察细致) ③习性:吃蚜虫——益虫;吃马铃薯嫩叶——害虫。(喜爱之情) (2)“独角仙”探究小组。 独角仙的外形和特点: ①笨重 ②体长 ③甲壳深色、坚硬 ④头部尖端有角 ⑤力气大 (3)“蚂蚱”探究小组。 蚂蚱的外形、特点和种类: ①别称“挂大扁儿” ②形态好画 ③飞起来咯咯作响 ④膜翅是淡淡的桃红色 ⑤土蚂蚱 3.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再全班汇报。 4.制作《昆虫备忘录》: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昆虫,以小昆虫的身份,向大家做自我介绍吧。 (1)各小组总结作者是怎样写的。(外形、特点、别称、习性等) (2)全班交流,教师总结。(细致观察、善于思考、描写准确、修辞恰当) (3)展示备忘录不同方式:表格式、图文结合式、文字记录式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自己介绍的昆虫或者自己收集的其它昆虫制作《昆虫备忘录》。 5.拓展延伸:如果大家还感兴趣,可以课外阅读杨红珍的著作《走近大自然》;《探秘昆虫世界》,进一步了解千姿百态的昆虫和它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相信你对昆虫世界会有更多的了解。
【学生活动】 1. 明确自学要求,分组选择昆虫进行探究学习。 2. 小组探究,了解所选昆虫的特点,提出疑问并讨论。 3. 小组内分享感兴趣的内容,全班汇报。 4.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备忘录形式,制作昆虫备忘录。 5. 记录推荐书籍,课后进行阅读拓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汇报和制作备忘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昆虫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语言表达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昆虫世界的探索兴趣。
环节五: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1.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汪曾祺了解了几种常见的昆虫,学习了怎样写好昆虫备忘录。希望同学们养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也能写出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2.布置作业:课后继续完善自己制作的昆虫备忘录;选择一种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昆虫,用学到的方法写一篇短文介绍它。
【学生活动】 1. 认真倾听老师总结,牢记观察和思考的要点。 2. 课后完成作业,完善备忘录,写作短文。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持续观察和写作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4*昆虫备忘录 蜻蜓、苍蝇:复眼视觉灵敏 花大姐(瓢虫):星点不同有益有害 独角仙(甲虫):头部有角力气大 蚂蚱外形美(挂大扁儿):吐口水、讨厌(土蚂蚱) 细致观察,描写准确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昆虫的特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在制作昆虫备忘录时发挥了创造力,课堂氛围活跃。 不足之处: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个别小组讨论不够有序,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小组分工不够明确;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和描写方法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可能是讲解不够细致,缺乏实例对比;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拓展延伸部分有些仓促,学生对推荐书籍的了解不够充分。 改进措施:在今后教学中,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明确小组分工,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提高学生参与度;在讲解观察和描写方法时,增加实例对比,结合具体语句详细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拓展延伸留出充足时间,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推荐书籍,激发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