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治国理政——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 (学生版+解析版)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专题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二 治国理政——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 (学生版+解析版)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专题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5 22:18:16

文档简介

二 治国理政——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
(45分钟 75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郑国子产参照夏、商、周三代之法令铸刑书,让百姓遵从郑令、野令,按照礼仪行事,从而彰显美德,抑制邪恶。子产铸刑书体现了 (  )
A.轻视礼制的变革思想 B.以刑促礼的治国路径
C.由礼至德的治理方略 D.礼主刑辅的基层教化
【解析】选B。据材料“让百姓遵从郑令、野令,按照礼仪行事,从而彰显美德”可知,郑国子产虽是在铸刑书,目的却是彰显美德,抑制邪恶,说明其公布刑书是为了让人按照礼仪办事,体现了以刑促礼的治国路径,故选B;材料“按照礼仪行事”表明郑国子产并未轻视礼制,排除A;郑国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因此体现的是法治理念,并非由礼至德,排除C;子产铸刑书强调法律,并非“礼主刑辅”,排除D。
2.(2024·邯郸一模)商鞅认为,实行为善、怀柔的政策必然导致“奸民”增多,民强则国起内乱,民弱则众皆依上,唯以权力压制民众,才能使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所谓“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重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据此可知,商鞅这一主张的特征是 (  )
A.重刑轻德 B.严刑峻法
C.崇尚耕战 D.国富民弱
【解析】选A。据材料“为善……政策必然导致‘奸民’增多”“民强则国起内乱……唯以权力压制民众”“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重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认为治国要采取强硬的措施,“善”治会导致“奸民”增多,当君主通过严厉的刑罚和慎用赏赐来表明对百姓的爱护,百姓会为了赏赐,不惜一切去立功,而加重奖赏,减轻刑罚,实际上是君主不爱护百姓,百姓也就不肯拼死为君主效命,因此商鞅这一主张不考虑收服民心,体现出重刑罚、威慑民众而轻德治的特点,故选A。
3.(2024·鞍山二模)《封诊式》竹简是秦国(朝)关于审判原则及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的规定和案例。其中记载:治狱,能以书从迹其言,毋治谅(笞掠)而得人请(释义:真情)为上;治谅为下;有恐为败。这表明秦国(朝) (  )
A.官员枉法现象严重 B.法律制度非常严苛
C.注重规范司法实践 D.司法程序较为完善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封诊式》是处理具体案件过程中,遵循的审判原则和办案内容的具体规定,结合所学可知,司法实践就是司法人员处理具体案件的专门活动,《封诊式》对具体案件的处理原则和办案中涉及的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并有相关案例作为参考,使得司法实践有章可依,有例可循,故选C。
4.(2024·常德二模)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 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据此可知,这一判决 (  )
A.创新了社会治理体制
B.体现司法公正清明
C.符合治国理念的变化
D.完成了律令儒家化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董仲舒认为收养的弃子和亲生的儿子都是一样的,所以养父藏匿犯罪的养子是情有可原的,这体现了儒家伦理对法律判断的影响;再结合所学可知,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家成为正统思想后,其对于社会与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C;汉朝的社会体制依然是封建社会体制,社会治理体制没有变动,排除A;材料主要说明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不是司法公正,排除B;唐朝《唐律疏议》的颁布完成了律令儒家化,D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5.汉初,国家以编制的户籍为主要依据,授予民众田宅,没有立户占有田宅是违法的。民众按照遗嘱获得的田宅可以先行占有,到每年八月户口登记核查之日,必须立户并把所分田宅登记在户籍之上。这一举措 (  )
A.源于土地兼并严重 B.便于国家赋役征发
C.变革农业劳作方式 D.健全基层里甲制度
【解析】选B。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户籍制度是古代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的重要依据;通过将田宅登记在户籍之上,国家可以更方便地了解民众的土地和财产情况,从而更准确地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故选B;土地兼并是指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现象,一般在一个王朝后期比较严重,在汉初没有发展到严重的程度,排除A;农业劳作方式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采取的劳动组织形式,与农业生产的规模有关,户籍的编制并不能改变农业劳作方式,排除C;里甲制度是明清时期的基层社会组织制度,与汉初的情况不符,排除D。
6.(2024·南宁一模)东晋有侨州郡县制度,如在京口境内设南徐州和南兖州、广陵界内设南青州和南豫州、襄阳境内设秦州和雍州。侨人不列入当地户籍册,以别土著。此举旨在 (  )
A.开发江南经济 B.安置北方流民
C.打击南方门阀 D.加速民族交融
【解析】选B。据材料“侨人不列入当地户籍册,以别土著”及所学可知,东晋初期政府实行“黄籍”和“白籍”制度,白籍是东晋政府为解决在南方的北方侨民归属问题而另设的一种户籍,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有助于妥善安置北方南渡的民众,维持社会稳定,故选B;东晋政府没有把侨户编入当地的土著户籍,而是采取了一种妥协的办法,并非出于开发江南经济的需要,排除A;东晋位于江南地区,需要依靠南方门阀,排除C;侨州郡县制度实行人口分治,不利于民族交融,排除D。
7.(2024·娄底三模)下图为北魏前期、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情况柱状图。图示中官员籍贯数量的变化推动了 (  )
A.政权政治中心的转移 B.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C.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D.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
【解析】选B。材料“北魏前期、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情况柱状图”反映北魏前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多为漠南燕代地区,后期多为河南河东地区,这受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影响。其中迁都洛阳、河南河东籍贯中枢机构长官的数量增加,有利于北魏进一步封建化,故选B;政治中心的转移是原因不是影响,A不符合题意,排除;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C不符合史实,排除;北魏时经济重心在北方,且与材料信息不相关,排除D。
8.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标榜是黄帝的后裔;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禹的后代;鲜卑族拓跋部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权后,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后裔。据此可知 (  )
A.华夏认同观念强化 B.尊祖敬宗思想推广
C.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D.民族关系趋于平等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七雄、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均以黄帝、大禹为祖先,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强化,故选A;以黄帝、大禹为祖先,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是尊祖敬宗,排除B;标榜祖先是黄帝、大禹,是为了显示自己政权的正统性,与国家统一无直接关系,排除C;封建社会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和中原政权之间大都是被管理和管理的关系,地位不平等,排除D。
9.(2024·甘肃适应性测试)《隋书·经籍志》载,北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对“借书于齐”解读正确的是 (  )
A.南北朝间文化交流加强
B.孝文帝的儒学修养深厚
C.北魏倾慕南朝萧齐玄学
D.文化融合奠定统一基础
【解析】选A。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从南朝齐国借了很多书充实秘府,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南北朝之间文化交流加强,A正确;单纯的“借书于齐”无法得出“孝文帝的儒学修养深厚”的结论,排除B;材料并没有说借的是什么书,无法得出“北魏倾慕南朝萧齐玄学”的结论,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南北文化的交流,并没有体现融合,排除D。
10.“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该史料述及的这一举措 (  )
A.因侨居人口增多而实施
B.按职业对户口进行分类
C.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大索貌阅”是隋朝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通过清查户口来整顿国家的户籍和赋役制度。这项措施的核心在于政府派出官员对每个家庭进行实地调查,核对每个人的年龄和体貌特征,与户籍簿上的记录进行对比,以防止人们通过谎报年龄或隐匿人口来逃避赋税和徭役。通过这种全国性的户口检查,隋朝政府成功地查出了大量隐匿的户口,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故选C;隋朝属于大一统王朝,不存在因躲避战乱而侨居的人口,排除A;“大索貌阅”旨在通过清查户口来整顿国家的户籍和赋役制度,没有强调户口分类的依据,排除B;“大索貌阅”旨在通过清查户口来整顿国家的户籍和赋役制度,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并不会直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
11.(2024·济宁一模)下表为《通典》所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与唐肃宗乾元三年户口数的变化。它反映出当时 (  )
户口 天宝十四年(755) 乾元三年(760)
户 管户总数 8 914 709 1 933 134
课户 5 349 280 758 582
不课户 3 565 501 1 174 592
口 管口总数 52 919 309 16 990 386
课口 8 208 321 2 370 799
不课口 44 700 988 14 619 587
A.地主豪右公开隐匿大量人口
B.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C.众多藩镇迅速摆脱中央控制
D.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解析】选B。据表格数据可知,与天宝十四年(755)相比,乾元三年(760)的课户、课口数量大幅度减少,导致政府财政收入锐减,赋税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故选B;据所学可知,土地兼并会导致地主豪右公开隐匿大量人口,但是表格数据着重凸显的是“课户”“课口”数量减少问题,排除A;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众多藩镇大都摆脱了中央控制,排除C;土地兼并会导致“课户”“课口”数量减少,但这仅是表格数据的表象所在,而不是问题的本质,排除D。
【补偿训练】
820年,唐宪宗下诏:“自今已后,宜准例三年一定两税,非论土著客户,但据资产差率。”该举措意在应对 (  )
A.社会动荡引发的民户流动
B.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迁移
C.经济重心渐趋南移的挑战
D.藩镇割据造成的国家收入锐减
【解析】选A。据材料“准例三年一定两税,非论土著客户,但据资产差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要求主客户都要纳税,强调每三年依据资产核定一次税率,意在应对当时社会动荡引发的民户流动,稳定政府税收,A正确;据所学可知,唐朝后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藩镇割据等引发的动荡,并非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材料没有区分南北地域,不是为了应对经济重心渐趋南移的挑战,排除C;根据所学可知,两税法意在应对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造成的政府财政收入下降的局面,排除D。
12.下图为唐代出土文物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壶面上是经过专门训练后会跳舞的马,衔杯进酒是它最经典的动作,舞马最早在西域流行,玄宗时成为盛大独特的宫廷娱乐活动。
舞马活动的发展反映了唐朝 (  )
A.政治态度的包容
B.民族文化的融合
C.社会生活的开放
D.礼乐制度的转型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流行于西域的舞马成为唐朝宫廷娱乐活动,反映西域文化对中原的影响,这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体现,故选B;材料反映文化的开放包容,而非政治态度的包容,排除A;材料未提及男女界限开放,尚武风气流行,不能体现社会生活的开放,排除C;唐朝的礼乐依然以中原汉族地区礼乐为主,仅凭舞马不能断定“礼乐制度的转型”,排除D。
【拓展延伸】古代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三种发展模式
(1)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战的局面。在混战中,各民族相互交融。代表:十六国时期民族政权间的混战。
(2)发展强大的边疆民族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导致各民族政权间相互并立,割据分裂。但在割据中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代表:辽、宋、夏、金的并立局面。
(3)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交融状况。代表:隋、唐、元、明、清时期的民族交融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3.(2024·北京海淀区一模)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募役法,其原则是“计产赋钱,募民代役”,政府宣布老百姓交纳免役钱后即免除充当差役的负担。同时规定原来不必承担差役的官户等,都要按照免役钱定额的半数交纳“助役钱”。推行募役法意在(  )
A.增加财政收入,均平赋役
B.强化人身控制,稳固统治
C.解决土地兼并,发展生产
D.限制高利借贷,缓和矛盾
【解析】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王安石变法后,原有差役由民户按户等分摊经费,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官户等交纳的助役钱属于新增的额外收入,可知王安石此举旨在增加财政收入,故选A;结合所学可知,募役法会减轻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未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排除C;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起到限制高利贷作用的是青苗法,而不是募役法,排除D。
【深化点拨】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当时的社会问题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所导致的官僚机构的臃肿,而王安石变法只集中在社会经济改革的层面上,即使改革真的可以消除财政赤字、增强军事力量,也会进一步加剧政治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
14.(2025届·青岛高三开学考)汉唐王朝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则以宣慰使、安抚使、千户等官职封予各少数民族首领,其职类、承袭、贡赋和征发等遂形成一定制度。元朝这一举措 (  )
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
B.通过恢复分封制度以巩固统治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直接管理
【解析】选C。根据题意可知,元朝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手段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而且形成了固定的制度,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加强有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正确;元朝的这一举措没有扩大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更不是要恢复分封制度,排除A、B;元朝将官职授予少数民族的首领,并不是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理,排除D。
15.明代对乡饮酒礼的规定甚为严格,规定由乡闾里社贤能的长者担任乡饮酒礼的主持人;宾客分明等级,以贤德和年龄为标准,犯法之人需被单独列出。明代乡饮酒礼 (  )
A.是基层治理的一种形式
B.利于推行基层道德教化
C.创新了周礼的基本内容
D.以重塑社会秩序为宗旨
【解析】选B。据材料“贤能的长者担任乡饮酒礼的主持人……以贤德和年龄为标准”可知明代乡饮酒礼以贤德的长者作为主持人,以凸显社会对贤者的尊重,借此通过树立榜样来宣传社会基层教化,故选B;树立榜样模范作用属于基层教化的范畴,基层治理主要是指里甲制、乡里制和保甲制等,排除A;周礼主要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等级秩序,乡饮酒礼宣传的是封建道德教化,排除C;宣传封建道德教化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排除D。
16.(2024·日照二模)以下为明太祖在其所编定的《皇明祖训》中对历史上对外关系所作的经验总结。据此可知,明朝对外关系 (  )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偶,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A.倡导平等交流 B.维护朝贡体系
C.讲求礼法秩序 D.体现睦邻友好
【解析】选D。据材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可知,明太祖告诫后世子孙,不可无故兴兵与四方诸夷征战,体现出睦邻友好的对外关系,故选D;材料反映了明太祖反对无故征伐,力图与四邻友好交往,但友好不代表平等,且据材料“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可知,明太祖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而非平等的眼光看待四方诸夷,排除A;材料中并未提及其他国家向明朝纳贡的情况,因此与朝贡体系无关,排除B;礼法秩序是要通过礼仪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材料仅反映明太祖反对无故兴兵,并未提到任何礼仪规范,排除C。
二、非选择题(共2大题,共27分)
17.(16分)(2024·常德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蒙古人取名的时候,有采用汉人的字、号等习惯,或者像汉人一样取俗名、小名……在道德观念上,部分蒙古人也接受了汉人的习俗。在色目人、蒙古人受汉文化影响的同时,汉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和掌握蒙古语言文字,在使用蒙古名字、婚姻、服饰、发式等方面的影响也比较显著。
——整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材料二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对这一特征的形成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8分)
答案:(1)基本特征:双向互动、民族交融。(2分)
分析:政治上,元代国家的大一统,将各民族纳于统一的管理中,促进了民族交融;在管理体制上,行省制度突破了民族间自然疆界形成的地域限制,加速了民族交融。(其他有利于民族交融的措施亦可)
经济上,元统治者重农的经济政策,促进了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深度交融,有利于突破共同经济生活的民族“疆界”。
文化上,元朝开放多元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打破原有民族文化中相对孤立的心理状态,推动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民族间的深度交融。
总之,元的统一与国家治理打破了原有的相对封闭的地域、经济生活、语言和文化体系,推动了民族间的深度交融。(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征,据材料一“蒙古人取名的时候,有采用汉人的字、号等习惯,或者像汉人一样取俗名、小名”与“汉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方面的影响也比较显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特征为双向互动、民族交融。第二问分析,据材料一“在色目人、蒙古人受汉文化影响的同时,汉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分析民族交融的特征的形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元的统一与国家治理打破了原有的相对封闭的地域、经济生活、语言和文化体系,推动了民族间的深度交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学者的“大中国”做出历史解释。(8分)
答案: (2)从唐到元,在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推动下,中国的疆域已经从长城以南拓展到包括今天东北、西北、西藏、云南等在内的几乎整个中国。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国的人民从汉族延伸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多个民族。中国这一名称已经从区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标记变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所以,“大中国”是“中国”从内涵到外延的转变。(8分)(可从疆域、政权、民族、思想观念的变化四个方面作答)
【解析】第(2)题据材料二“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疆域、政权、民族、思想观念的变化四个方面作答。在疆域上,据材料二“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到元,在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推动下,中国的疆域已经从长城以南拓展到包括今天东北、西北、西藏、云南等在内的几乎整个中国;在政权上,据材料二“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民族上,根据材料二“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人民从汉族延伸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多个民族;在思想观念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这一名称已经从区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标记变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最后进行总结归纳,所以,“大中国”是“中国”从内涵到外延的转变。
18.(11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陈列”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它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八个部分。该陈列以古代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据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览介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览的八个部分中任选2-3个部分,拟定一个主题,并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达顺畅)
答案:示例一选择部分: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辽宋夏金元。
主题:国家分裂时期的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华夏认同”扩大,华夏族主体形成,统一趋势加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权并列,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和中原人口南迁,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辽宋夏金元时期,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重建大一统,边疆各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相处,经过长期的交融,基本已没有什么区别,共同丰富了中华文化。(11分)
示例二选择部分:秦汉、隋唐、明清。
主题:大一统政权是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
阐述: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隋唐时期,在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入繁荣时期,出现了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的局面。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成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11分)
【解析】首先,据材料“它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八个部分”可以选择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可拟定论题:国家分裂时期的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可以结合三个历史时期民族交融的具体史实和影响进行阐述,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华夏认同”扩大,华夏族主体形成,统一趋势加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权并立,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和中原人口南迁,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辽宋夏金元时期,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重建大一统,边疆各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相处,经过长期的交融,基本已没有什么区别,共同丰富了中华文化。最后得出结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三个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二 治国理政——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郑国子产参照夏、商、周三代之法令铸刑书,让百姓遵从郑令、野令,按照礼仪行事,从而彰显美德,抑制邪恶。子产铸刑书体现了 (  )
A.轻视礼制的变革思想 B.以刑促礼的治国路径
C.由礼至德的治理方略 D.礼主刑辅的基层教化
2.(2024·邯郸一模)商鞅认为,实行为善、怀柔的政策必然导致“奸民”增多,民强则国起内乱,民弱则众皆依上,唯以权力压制民众,才能使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所谓“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重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据此可知,商鞅这一主张的特征是 (  )
A.重刑轻德 B.严刑峻法
C.崇尚耕战 D.国富民弱
3.(2024·鞍山二模)《封诊式》竹简是秦国(朝)关于审判原则及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的规定和案例。其中记载:治狱,能以书从迹其言,毋治谅(笞掠)而得人请(释义:真情)为上;治谅为下;有恐为败。这表明秦国(朝) (  )
A.官员枉法现象严重 B.法律制度非常严苛
C.注重规范司法实践 D.司法程序较为完善
4.(2024·常德二模)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 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据此可知,这一判决 (  )
A.创新了社会治理体制
B.体现司法公正清明
C.符合治国理念的变化
D.完成了律令儒家化
5.汉初,国家以编制的户籍为主要依据,授予民众田宅,没有立户占有田宅是违法的。民众按照遗嘱获得的田宅可以先行占有,到每年八月户口登记核查之日,必须立户并把所分田宅登记在户籍之上。这一举措 (  )
A.源于土地兼并严重 B.便于国家赋役征发
C.变革农业劳作方式 D.健全基层里甲制度
6.(2024·南宁一模)东晋有侨州郡县制度,如在京口境内设南徐州和南兖州、广陵界内设南青州和南豫州、襄阳境内设秦州和雍州。侨人不列入当地户籍册,以别土著。此举旨在 (  )
A.开发江南经济 B.安置北方流民
C.打击南方门阀 D.加速民族交融
7.(2024·娄底三模)下图为北魏前期、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情况柱状图。图示中官员籍贯数量的变化推动了 (  )
A.政权政治中心的转移 B.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C.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D.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
8.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标榜是黄帝的后裔;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禹的后代;鲜卑族拓跋部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权后,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后裔。据此可知 (  )
A.华夏认同观念强化 B.尊祖敬宗思想推广
C.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D.民族关系趋于平等
9.(2024·甘肃适应性测试)《隋书·经籍志》载,北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对“借书于齐”解读正确的是 (  )
A.南北朝间文化交流加强
B.孝文帝的儒学修养深厚
C.北魏倾慕南朝萧齐玄学
D.文化融合奠定统一基础
10.“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该史料述及的这一举措 (  )
A.因侨居人口增多而实施
B.按职业对户口进行分类
C.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1.(2024·济宁一模)下表为《通典》所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与唐肃宗乾元三年户口数的变化。它反映出当时 (  )
户口 天宝十四年(755) 乾元三年(760)
户 管户总数 8 914 709 1 933 134
课户 5 349 280 758 582
不课户 3 565 501 1 174 592
口 管口总数 52 919 309 16 990 386
课口 8 208 321 2 370 799
不课口 44 700 988 14 619 587
A.地主豪右公开隐匿大量人口
B.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C.众多藩镇迅速摆脱中央控制
D.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补偿训练】
820年,唐宪宗下诏:“自今已后,宜准例三年一定两税,非论土著客户,但据资产差率。”该举措意在应对 (  )
A.社会动荡引发的民户流动
B.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迁移
C.经济重心渐趋南移的挑战
D.藩镇割据造成的国家收入锐减
12.下图为唐代出土文物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壶面上是经过专门训练后会跳舞的马,衔杯进酒是它最经典的动作,舞马最早在西域流行,玄宗时成为盛大独特的宫廷娱乐活动。
舞马活动的发展反映了唐朝 (  )
A.政治态度的包容
B.民族文化的融合
C.社会生活的开放
D.礼乐制度的转型
【拓展延伸】古代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三种发展模式
(1)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战的局面。在混战中,各民族相互交融。代表:十六国时期民族政权间的混战。
(2)发展强大的边疆民族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导致各民族政权间相互并立,割据分裂。但在割据中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代表:辽、宋、夏、金的并立局面。
(3)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交融状况。代表:隋、唐、元、明、清时期的民族交融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3.(2024·北京海淀区一模)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募役法,其原则是“计产赋钱,募民代役”,政府宣布老百姓交纳免役钱后即免除充当差役的负担。同时规定原来不必承担差役的官户等,都要按照免役钱定额的半数交纳“助役钱”。推行募役法意在(  )
A.增加财政收入,均平赋役
B.强化人身控制,稳固统治
C.解决土地兼并,发展生产
D.限制高利借贷,缓和矛盾
【深化点拨】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当时的社会问题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所导致的官僚机构的臃肿,而王安石变法只集中在社会经济改革的层面上,即使改革真的可以消除财政赤字、增强军事力量,也会进一步加剧政治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
14.(2025届·青岛高三开学考)汉唐王朝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则以宣慰使、安抚使、千户等官职封予各少数民族首领,其职类、承袭、贡赋和征发等遂形成一定制度。元朝这一举措 (  )
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
B.通过恢复分封制度以巩固统治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直接管理
15.明代对乡饮酒礼的规定甚为严格,规定由乡闾里社贤能的长者担任乡饮酒礼的主持人;宾客分明等级,以贤德和年龄为标准,犯法之人需被单独列出。明代乡饮酒礼 (  )
A.是基层治理的一种形式
B.利于推行基层道德教化
C.创新了周礼的基本内容
D.以重塑社会秩序为宗旨
16.(2024·日照二模)以下为明太祖在其所编定的《皇明祖训》中对历史上对外关系所作的经验总结。据此可知,明朝对外关系 (  )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偶,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A.倡导平等交流 B.维护朝贡体系
C.讲求礼法秩序 D.体现睦邻友好
二、非选择题(共2大题,共27分)
17.(16分)(2024·常德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蒙古人取名的时候,有采用汉人的字、号等习惯,或者像汉人一样取俗名、小名……在道德观念上,部分蒙古人也接受了汉人的习俗。在色目人、蒙古人受汉文化影响的同时,汉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和掌握蒙古语言文字,在使用蒙古名字、婚姻、服饰、发式等方面的影响也比较显著。
——整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材料二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对这一特征的形成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学者的“大中国”做出历史解释。(8分)
18.(11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陈列”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它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八个部分。该陈列以古代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据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览介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览的八个部分中任选2-3个部分,拟定一个主题,并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达顺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