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热点八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学案(含答案)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专题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必考热点八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学案(含答案)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专题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6 14:4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考热点八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考向1 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典例1(2023·山东等级考·T6)下图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审·考题
点拨: 从重要标点入手进行材料分析是突破选择题材料的重要方法。
题干材料要表达两层或多层意思,或将几件事作比较,或讲某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时,很可能使用分号或者句号。考生解答该类选择题时,要厘清句号或者分号分隔开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题干主旨。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解题时要找出共同之处。
(2)表示递进关系/发展趋势:解题时要重点分析发展过程或者不同之处。
(3)表示转折关系/某种变化(方向上发生较大变化):解题时要重点分析转折/变化后的内容。
精要阐释
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深远影响
维度 阐释
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的舞台 (1)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力量。(2)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1)巴黎和会上列强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中国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已逐渐觉醒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2)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 (1)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2)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
典例2(2022·天津等级考·T7)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
时间 部分活动
1922年1月 组织并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年2月 开办上海平民女校,培养妇女运动的骨干
1922年5月 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2年7月 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
1922年9月 组织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这说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
A.坚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 B.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
C.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D.教育发动群众进行革命
审·考题
(1)定时空:1922年1-9月
(2)抓关键:“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
(3)明选项:
选项 判断 理由
A 干扰 扶助农工的政策是国民党一大才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
B 干扰 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
C 干扰 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是在国共十年对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
D 正确 由表格中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平民女校”“妇女运动”“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秘密农会”“路矿工人大罢工”等可以得出,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致力于发动各个阶层民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所以表格中的活动可以说明其教育发动群众进行革命
点拨: 此类题目应根据时空信息确定阶段,联系阶段特征,结合表格中“罢工”“妇女”“青年团”“农会”等信息判断活动的主要内容。
精要阐释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的方面 具体表现
新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新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
新领导政党 中国共产党
新奋斗目标 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新革命纲领 民主革命纲领
新斗争策略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真题回放
1.(2023·全国乙卷·T29)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C)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2.(2021·湖南选择考·T9)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 ’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B)
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新题预测
1.(★★)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汉口、长沙、广州、济南等地,先后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分部,其主要工作是创办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创办一批工人阅读的刊物。这一做法旨在(C)
A.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
B.巩固新文化运动的成果
C.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
D.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2.(★★★)1922年,中国共产党二大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其有意义的。这说明中国共产党(B)
A.意识到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B.实事求是进行革命策略调整
C.确立国共合作进行民主革命
D.总结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考向2 从国民革命到国共十年对峙
典例1(2024·山东等级考·T6)1926年1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次答词中说: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功,但所主张的不过是18世纪法国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的”。他强调的是( )
A.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
B.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
C.需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
D.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
审·考题
精要阐释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时期的领导作用
政治 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政治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组织 积极帮助和促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并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群众 运动 国民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和发动工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军事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建立了革命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典例2(2024·山东等级考·T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4500余种报刊。这些报刊的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在“红旗”“红色”“工人”“青年”等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 )
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D.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审·考题
点拨: 推理类选择题的方法步骤
1.分解题干材料信息,找出设问里的“此”“政策”“论断”等主语是什么。
2.对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依照所分解出的材料信息、时空事件推理其可以得出的事件、本质、结果、影响等信息。
3.由推断的结论性信息对接基础知识,由得出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互为印证。
4.依照推理分析所得内容,结合选项表述,推断出正确答案。
精要阐释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工农 武装 割据” 的理 论  党的领导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三者结合起来,党的领导是前提
武装斗争 主要的斗争形式是反“围剿”
土地革命 中心内容是: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结果:政治、经济、革命积极性
根据地 建设 是战略基地或依托。①经济上,经济建设、发展生产;②政治上,1931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领导等
“工农 武装 割据” 的实 践  (1)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 (2)人民革命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它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3)开展土地革命
真题回放
1.(2024·江苏选择考·T7)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A)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
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
2.(2023·江苏选择考·T7)陈毅在纪念文章中肯定了列宁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和领导世界革命的意义,指出列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此时的“工农阶级”(B)
A.积极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B.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3.(2024·湖南选择考·T9)下表为1930年毛泽东对江西寻乌人口成分的调查情况统计。该调查(D)
职业 人口数 百分比
农民 1620 60
手工业者 297 11
游民 270 10
商人 135 5
政府机关 100 4
地主 78 3
其他 184 7
共计 2684 100
A.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B.有助于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明确了革命的领导力量
D.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
新题预测
1.(★)1925年,由新学生社女社员发起、以工农妇女为主体的革命妇女团体“广东妇女解放协会”在广州成立。至1926年,仅一年时间,全省就有海丰、顺德、新会、梅县等10多个县市相继成立了分会,有会员2000余人。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的创建(B)
A.得益于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精神
D.改变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建各苏区涌现出大量的民间歌谣并广为流传,如“山歌越唱音越高,二胡来和紫竹箫;苏区山歌像团火,唱得处处红旗飘”。此类民谣的涌现(C)
A.丰富了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
B.展现了民间艺术的地域特色
C.发挥了土地革命动员的作用
D.反映了苏区宣传的巨大成功
3.(★★★)1932—1933年,苏区政府相继颁发了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等,如在全体经济的基础上,为调剂劳动力和耕牛以促进生产而自愿组建劳动互助社、耕田队和犁牛合作社会等。1934年2月,苏区的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成倍增加。这些做法(A)
A.有利于粉碎国民党的封锁
B.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建立起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考向3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
典例1(2024·湖北选择考·T8)大学生杨静远曾坚持“我一个学文学的,对政治根本不发生兴趣”。1944年豫湘桂战役后,她开始意识到“国家真是每个人的”,决意“要把自己献给我的国家”,主动了解中共政纲,进而走上革命道路。杨静远的转变折射出( )
A.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中共中流砥柱作用得到认可
C.国民党政权深陷统治危机
D.和平建国成为人民共同愿望
审·考题
精要阐释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
组织 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战略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典例2(2023·湖北选择考·T9)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贫苦农民李顺达得以翻身。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据此可知( )
A.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
B.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C.劳模示范推动技术领域创新
D.互助合作推动三大改造顺利开展
审·考题
(1)定时空:1943年,1950年,1951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
(2)抓关键:“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
(3)明选项:
选项 判断 理由
A 正确 由材料“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可知抗日战争时期,贫苦农民李顺达组织的农业劳动互助组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并在全国得到响应,说明抗日战争时期的互助合作运动积累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
B 干扰 材料只涉及了农业互助组这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无法得出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C 干扰 互助组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材料未涉及技术领域的创新
D 干扰 1953年至1956年开展了三大改造,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
精要阐释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时期 内容 影响
土地革 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保卫了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全民族抗 战时期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解放战 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2.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探索的特点
真题回放
1.(2024·黑吉辽选择考·T8)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废止旧历,以阳历为“国历”,将旧历节日“改用国历月日计算”。然而,阳历节日只有机关学校“遵依中央,放假休憩”,旧历节日期间,街市仍分外热闹,乡下百姓更表示“头可杀,旧年非过不可”。这体现出(D)
A.科学知识与迷信观念的博弈
B.城市新风与乡村旧俗的对立
C.工业文明与农耕社会的碰撞
D.政府政策与民间传统的冲突
2.(2023·湖南选择考·T8)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公粮征收经历了从摊派、村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的过程。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1941年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3.81%,中农9.76%,富农29.65%,经营地主21.77%,平均负担水平21.70%。统一累进税的实施(D)
A.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重大举措
B.大大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
C.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最早尝试
D.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
3.(2024·黑吉辽选择考·T9)1947年,河北景县流传着歌谣:“吃八路,穿八路,住八路,为什么不去当八路。”南宫县的新兵说:“好日子是毛主席给的,不打老蒋是没心肝的,所以我要坚决打老蒋。”肥乡县的农民说:“我得报恩,我老了,我送我儿子参军。”这反映出(D)
A.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
B.减租减息激发了革命热情
C.国民政府陷入统治危机
D.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4.(2023·江苏选择考·T8)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D)
A.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
B.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D.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
5.(2024·湖北选择考·T9)1948年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引发热烈讨论。因各解放区分歧较大,该文件最终未成为正式决定,代之以一系列细致且分门别类的具体指示。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B)
A.巩固统一战线
B.坚持实事求是
C.转变工作重心
D.注重自身建设
新题预测
1.(★★)毛泽东指出,“我们过去的政府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府,那么,从现在起,应当改变为除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外,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要把工农共和国改变为人民共和国……”这发生在(B)
A.国民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2.(★★★)以下两幅漫画分别出自1947年10月《中国人民爱国自卫战争华东战场第一周年画刊》和1948年《东北画报》。据此可知(A)
A.土地改革激发革命和生产热情
B.渡江战役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
C.三大战役胜利使人民安居乐业
D.解放战争的胜利号角已经吹响
1.(★)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D)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
2.(★★)192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中明确指出,“在国民党中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及为工人阶级利益与自由的口号”,如果国民党与帝国主义者妥协,“吾人即宜反对之绝不容顾忌”。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B)
A.反对进行国共合作 B.贯彻民主革命纲领
C.重视开展工农运动 D.主张开展北伐战争
3.(★★)就是否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规定要“彻底断绝同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中共“二大”提出“民主联合战线”,同意与中国国民党进行“党外联合”。中共“三大”决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这表明中国共产党(B)
A.找到了实现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B.基于国内外革命形势变化做出了调整
C.总结经验教训并在政治上走上了成熟
D.能依据国情独立自主地制定方针政策
4.(★★)1926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中央农委决定以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四省农运为重点,同时在陕、川、桂、闽、皖、苏等七省全面推动农民运动。这些决定(D)
A.提高了农民的革命意识 B.反映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C.促进革命统一战线形成 D.战略上配合了北伐战争
5.(★★★)下表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唱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B)
阿仡红军亲又亲, 红军阿仡鱼水情。 …… 红军北上打日本, 阿仡盼望早回程。 ——贵州仡佬族民歌 老鹰急急地飞翔, 红军队伍…… 经过我的帐幕, 他们亲热地对藏胞说: 回来时给你们带来幸福。 ——四川藏族民歌 天兵飞渡金沙江, 纳西穷人见太阳, …… 纳西人跟着闹革命, 管理江山来做主。 ——云南纳西族民歌
A.中央苏区军民鱼水情深
B.长征中的民族团结政策
C.全民族抗战的英勇气概
D.解放大西南的历史时刻
6.(★★★)1934年,《红色中华》报道苏区妇女情况:“以前女人是被男人管的,现在我们女人都不受男人的管理……以前女人不能在外面做事,现在我们女人都热烈地参加革命工作……”由此可知,当时(C)
A.劳动妇女获得全面解放
B.民众的抗战意识较强
C.革命的群众基础在扩大
D.民主联合政府已建立
7.(★★★★)下图为1934年一位红军家属给前方战士书信的节选。该书信能够佐证当时 (A)
在春耕夏耕及秋收的时候,他们(政府)组织了耕田队,割禾队,劳动互助社来帮助我们耕种收割……你们安心罢!家中没有一件事要你们挂念的,苏维埃给了我们一切……你们应该为苏维埃运动而奋斗到底!冲破敌人五次“围剿”,争取革命战争的全部胜利!
A.民众对苏维埃政权的认同
B.反“围剿”革命斗争取得胜利
C.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成就
D.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8.(★★★★★)军鞋是官兵裹足御寒、行军战斗的基本军需物资。如表可用于证明在解放战争期间华北解放区供给华东、中原、西北野战军军鞋的数量(A)
军队 华东野战军 中原野战军 西北野战军
年份 1947年 1948年 1947年 1948年 1947年
数量(双) 536 609789 602234 291619 19578
总计 1523756
A.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作用
B.土地革命运动成效显著
C.解放区的经济形势逐渐恶化
D.践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