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热点六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典例1(2024·全国新课标卷·T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审·考题
点拨: 本题属于阶段特征类题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儒、墨、道、法等各家学派的思想内涵。
学术热点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理性主义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破壳而出,独立地发展起来,并从此确定了它们的统治地位。它们把自己活动的领域和研究的对象集中在人文方面,而把鬼神生死之类的宗教问题置之度外。它们重视现世人生的意义,高度评价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称颂人性的完美和崇高,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老子、庄子把所谓“天道”“地道”“人道”中的“道”抽象出来,实际上是被实体化了的普遍规律。荀子主张以“道”为“衡”,也就是主张以人们认识到的法则、规律为裁判衡量一切的准绳。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
人文精神》
典例2(2022·全国甲卷·T27)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审·考题
(1)抓关键:康熙时招揽名士,编纂明史,修纂儒经传注等
(2)明选项:
选项 判断 理由
A 正确 由材料“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等可知清政府虽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康熙帝缓和了满汉民族矛盾,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了自身的统治
B 干扰项 疑古辨伪是对前世文献资料的存疑考辨,与材料内容不符
C 干扰项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对程朱理学进行猛烈抨击,因参加反清复明斗争失败后归隐山林,“举荐山林隐逸”与弘扬程朱理学不符
D 干扰项 清初实行文字狱,在修纂儒经传注过程中对不利于清朝思想控制的文章或著述均加以销毁,不利于历史文献的保存
精要阐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方面 内容
特点 本土性 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多样性 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包容性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凝聚性 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连续性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生命力
价值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真题回放
1.(2024·广东选择考·T1)据研究,古代礼书上记载的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有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商、西周时期五种形制不同的青铜酒器名。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均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D)
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从天人合一理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
2.(2024·山东等级考·T2)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A)
A.重构统治秩序
B.限制贵族特权
C.以德行教化民众
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
3.(2023·北京等级考·T1)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D)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4.(2024·全国甲卷·T27)清初《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小说出版盛行,广为传播,同时出现了满文版本进行刊印。而对于清政府认为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的书籍则被列为禁书,进行销毁。这导致了 (D)
A.世俗文化发展停滞化
B.社会政治和平失序化
C.政府的思想专制僵化
D.传统伦理道德的延续
新题预测
1.(★)殷商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把自己的统治假托为“上帝”的命令。周人灭商后吸取商亡的教训,认为“天命靡常”,即“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能否享有“天命”,取决于君主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否保民。这一思想变化反映出 (B)
A.原始民主政治的影响
B.民本思想的萌发
C.统治者道德修养提升
D.神权政治的衰微
2.(★★)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韩非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C)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3.(★★)始建于唐、鼎盛于两宋的重庆大足石刻中的《父母恩重经变相》,连环画式地刻出十组雕像,如佛前求子、怀胎守护、临产受苦、哺乳养育等。这反映出(D)
A.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B.佛教与儒家的激烈争鸣
C.儒学家借佛教强化伦理道德秩序
D.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4.(★★★)南宋时期,朱熹积极兴建书院,认为“学校之设,所以教天下之为忠为孝也”。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开篇就提到《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求学在于求知而不在于求利。这说明 (B)
A.书院与统治者意志相违背
B.书院承担教化育人功能
C.商品经济推动书院的兴盛
D.宋代理学成为主流思想
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及传承与保护
典例1(2024·湖南选择考·T6)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 )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审·考题
精要阐释
古代中华文化的传承
学校 教育 官学:汉朝设立的太学、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私学:春秋时期产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唐朝以后,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印刷 书籍 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时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
图书 馆 官府藏书: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
典例2(2023·湖南选择考·T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书》《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审·考题
(1)定时空:永乐年间
(2)抓关键:“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又应日本使臣请赐”
(3)明选项:
选项 判断 理由
A 干扰 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儒学有新发展,而明初儒学未有新发展
B 干扰 材料仅提及应朝日请赐,明成祖赐予书籍,未涉及书籍向外流通渠道畅通与否
C 干扰 “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不合史实、逻辑,朝日使者要求请赐并未指明请赐何物,请赐是为了获得中国政府的外交支持
D 正确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应朝鲜、日本使臣请赐,明成祖赐重要经籍予朝日,明朝初年中国国力强盛,朝日希望通过请赐行为加强与明朝的联系进而得到本国民众的支持,朝日两国以请赐为手段,旨在以此强化政权权威
点拨: 建立中外对比的时空观,有助于加固和深化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认识。如本题中明成祖时期明朝和朝鲜、日本的交往等。
精要阐释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近代落伍原因
方面 内容
发展 特点 (1)科技思想:注重实践,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2)科技内容: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3)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 (4)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遏制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5)总体特征:重实用、重现象总结、重规律、轻实验
近代落 伍原因 (1)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2)经济:小农经济、重农抑商;(3)文化:八股取士、文化专制;(4)对外:海禁、闭关自守;(5)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专制
真题回放
1.(2023·海南等级考·T4)“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 (D)
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
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
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
2.(2024·江苏选择考·T2)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C)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
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
3.(2023·海南等级考·T5)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汇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B)
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
C.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
D.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
新题预测
1.(★★)传说黄帝时期有人“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支)”,以“理日月之行,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夏朝后期有很多王以日干为名;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干支象形,商王也多用天干为代号。这说明 (A)
A.先秦时期对天文星象有初步认知
B.古代君主重视记录物候气象变迁
C.中国传统纪年法的发展一脉相承
D.生肖与星座影响了古代社会生活
2.(★★)近年来,东南亚地区出土了许多中国汉朝的文物,这可以用来证明汉朝时期 (B)
A.朝贡贸易繁荣状况
B.海上丝绸之路开拓的历史
C.儒家文化圈的范围
D.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路线
3.(★★)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客观上反映出唐代 (A)
A.文化气派的宏大
B.平民社会逐渐形成
C.社会控制的松弛
D.儒学正统受到挑战
4.(★★)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C)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5.(★★★)随着蒙古军队西征,大批汉人进入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地。而随着蒙古军队东归,又有大批西亚人、中亚人、俄罗斯人和钦察人东来,被分置于蒙、汉各地。这一现象 (D)
A.加剧了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
B.引发了欧亚大陆的人口迁徙
C.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
6.(★★★★)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下列有关书籍发展历程叙述正确的是(D)
A.中国早期的简策和帛书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B.在东汉蔡伦制成“蔡侯纸”后,中国出现了纸张
C.中国在唐朝时已经开始使用胶泥制成的活字
D.德国人谷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书
1.(★)《汉书·艺文志》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由此可见 (B)
A.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思想
B.农家学派关注民生问题
C.重农思想在汉代盛行
D.以民为本思想历史悠久
2.(★★)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作的相关记述。这反映出 (D)
主张 出处
“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 《左传》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德经》
A.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倾向
B.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C.民主思想得到传承与发展
D.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
3.(★★)建安士人将文学作为寄托情志的手段,大胆地表达个人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并在自然山水中体现自我的价值。同时也渗透着对生与死的理性认识、对个体生命价值和社会历史责任的重新思考、对驰思云天与趋驰当世的追求。建安文学 (A)
A.反映出儒学的新发展
B.具有民族交融的特征
C.体现了个性解放成果
D.折射玄学地位的上升
4.(★★★)唐代的福建被称为“无儒家者流”。自北宋末年,福建人杨时受学于“二程”,载道南归。后,朱熹又创“闽学”学派,此后又涌现出罗从彦、李侗等众多闽籍道学重要人物。明朝黄仲昭更将福建视为邹、鲁。这可以说明 (B)
A.福建儒学教育的兴起 B.中国学术中心的南移
C.程朱理学文化的萌发 D.闽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5.(★★★)两汉时期至少有29名地方官员因为造福一方,死后被当地民众立祠祭祀,但只有兴学举贤的蜀郡太守文翁、为官清廉的南阳太守召信臣、主动归附汉光武的益州太守文齐、弃恶从善的洛阳令王涣4 人得到朝廷昭告纳入官方祭祀体系。这表明 (D)
A.民众观感是上计制度基础
B.主流思想强调关注现实
C.南方文化社会影响力上升
D.中央强化文化的大一统
6.(★★★)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古文运动,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韩愈说,“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可见,这场古文运动 (B)
A.推动了唐诗的繁荣 B.意图复兴传统儒学
C.存在薄古非今弊病 D.赋予文学教化功能
7.(★★★★)我国古代习惯把从西域传入中原之物冠以“胡”称。《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咸阳集贤宫,饥饿困顿之际,杨国忠买胡饼献上。此外,在唐代街市上销售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A)
A.文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 B.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
C.先进文明强大的吸引力 D.胡汉差异的逐渐消失
8.(★★★★)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提到,“词在宋代尤为独绝,南北宋都有名家。宋学家是讲究道理,不注重词华的,所以禅家的语录,宋学家亦盛行使用”。这说明宋词的发展 (D)
A.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B.得益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C.推动了佛教地位的提升 D.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
9.(★★★★)王守仁的弟子王畿说:“信得良知过时,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也。”据此可知心学 (C)
A.属客观唯心主义,隐含叛逆色彩
B.蔑视权威教条,主张个性自由
C.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社会伦理道德
D.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10.(★★★★★)2024年央视春晚吉祥物龙辰辰的形象融合了多件国宝元素,其腹部的云雷纹来源于青铜器何尊。云雷纹作为商周青铜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何纹饰,流行时间很长。云雷纹的长期流行反映了 (A)
A.先民们的审美情趣 B.对几何图形的崇拜
C.礼乐文化受到重视 D.社会出现贫富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