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热点六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1.农历又称夏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接和国际接轨,采用公历纪年,但夏历仍然在广大农村和计算传统节日时使用。这表明(B)
A.中国古代受宗教影响严重
B.时空建构折射出政治变化
C.“公元”历法被普遍接受
D.社会进步应摒弃所有传统
2.先秦时期,有思想家提出:“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这些主张 (D)
A.强调了君主集权的重要意义
B.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C.蕴含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
D.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
3.汉代重视发展私学,下表为汉代私学学习内容的简要情况。政府重视发展私学主要是为了(B)
阶段 主要学习内容
蒙学教育 识字教育,多为姓氏、衣着、饮食等方面的日常用字
经书学习 《孝经》《论语》《诗经》《尚书》等
专经教授 经学、黄老之学、法律、天文、星历、卜筮之术、医学等
A.凸显儒学独尊地位
B.培养人才综合能力
C.加强基层民众教化
D.创新教育实施路径
4.魏晋时期,玄学逐渐兴起。玄学以道融通释儒,改固守章句为玄元思辨,弃繁文缛节为放达率意,变经世致用为逍遥自适,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反映在言行风范上,就是魏晋风度。可见,魏晋时期的玄学(A)
A.折射出时局的动荡
B.取代了儒学正统地位
C.实现了三教的合一
D.背离了先秦道家思想
5.下图为敦煌莫高窟第45窟(盛唐)“胡商遇盗”图,该图反映了唐代(A)
图中文字:……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於此冤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A.陆上丝路繁盛景况 B.中原佛教传播情况
C.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D.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6.唐代儒家士人中参禅问道、信佛修道的大有人在,但很难真正放弃世俗生活而单纯追求彼岸世界,甚至佛教和道教自身也逐渐发展出注重现实生活的思想。这一现象表明 (A)
A.社会文化氛围呈现开明开放特征
B.传统文化在交融互鉴中走向成熟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思想文化观念
D.儒学与佛教、道教实现三教合流
7.叶适是南宋时期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他反对虚谈心性,主张“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下列主张与叶适思想最接近的是(D)
A.崇礼尚义 B.发明本心
C.个性解放 D.工商皆本
8.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机构,自宋朝以来,全国的书院数量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D)
时期 宋 元 明 清
官办书院 110 51 972 2 200
民办书院 509 181 507 935
A.总体规模一直在发展壮大
B.成为古代教育的主体力量
C.与科举制度的兴废相始终
D.反映了专制制度强化趋势
9.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说明蒙古西征 (C)
A.客观上加强了文化交流
B.引发了民族迁徙
C.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
D.引发了宗教改革
10.自北宋始,部分儒生对苏轼就多有批评,如王觌斥责苏轼“喜怒任情”以及“习为轻浮”。及至南宋,朱熹对苏轼的批判更加全面,“苏氏学术不正,其险谲慢易之习入人心深”“好放肆”“东坡则杂以佛老,到急处便添入佛老,相和去声”。这表明(A)
A.儒学道德自觉意识强化
B.儒佛道三教矛盾尖锐化
C.朋党之争影响人物评价
D.理学重视思辨认识全面
11.明末清初一些进步思想家认为,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严君子、小人之辨”,还提出以“天下之法(公法)治天下”的主张。据此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B)
A.主旨在于推翻君主制度
B.尚未摆脱传统思想范畴
C.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D.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
12.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C)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13.北宋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认为“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两者的共同点是(D)
A.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为君主服务
B.蔑视权威和教条,坚持民主与自由
C.捍卫儒家尊严,争得更高社会地位
D.强调责任与担当,为社会现实服务
14.如表所示为《世界遗产公约》的部分规定。由此可见,《世界遗产公约》 (B)
条目 规定
第六条 本公约缔约国,在充分尊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并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第七条 在本公约中,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保护应被理解为建立一个旨在支持本公约缔约国保存和确定这类遗产的努力的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
第十八条 本公约缔约国应对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赞助下为世界遗产基金所组织的国际募款运动给予援助
A.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真实价值”
B.旨在集各国之力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
C.公约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D.制定了以国际援助为主的遗产保护体系
15.清代学者阮元在释“学而时习之”时云:“学必兼诵之,行之,其义乃全。”释“吾道一以贯之”时又云:“此言孔子之道皆于行事见之,非徒以文学为教也。……故以行事训贯,则圣贤之道归于儒;以通彻训贯,则圣贤之道近于禅矣。”他旨在强调(B)
A.格物致知 B.实践为先
C.经世致用 D.援儒入佛必考热点六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1.农历又称夏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接和国际接轨,采用公历纪年,但夏历仍然在广大农村和计算传统节日时使用。这表明( )
A.中国古代受宗教影响严重
B.时空建构折射出政治变化
C.“公元”历法被普遍接受
D.社会进步应摒弃所有传统
2.先秦时期,有思想家提出:“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这些主张 ( )
A.强调了君主集权的重要意义
B.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C.蕴含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
D.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
3.汉代重视发展私学,下表为汉代私学学习内容的简要情况。政府重视发展私学主要是为了( )
阶段 主要学习内容
蒙学教育 识字教育,多为姓氏、衣着、饮食等方面的日常用字
经书学习 《孝经》《论语》《诗经》《尚书》等
专经教授 经学、黄老之学、法律、天文、星历、卜筮之术、医学等
A.凸显儒学独尊地位
B.培养人才综合能力
C.加强基层民众教化
D.创新教育实施路径
4.魏晋时期,玄学逐渐兴起。玄学以道融通释儒,改固守章句为玄元思辨,弃繁文缛节为放达率意,变经世致用为逍遥自适,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反映在言行风范上,就是魏晋风度。可见,魏晋时期的玄学( )
A.折射出时局的动荡
B.取代了儒学正统地位
C.实现了三教的合一
D.背离了先秦道家思想
5.下图为敦煌莫高窟第45窟(盛唐)“胡商遇盗”图,该图反映了唐代( )
图中文字:……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於此冤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A.陆上丝路繁盛景况 B.中原佛教传播情况
C.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D.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6.唐代儒家士人中参禅问道、信佛修道的大有人在,但很难真正放弃世俗生活而单纯追求彼岸世界,甚至佛教和道教自身也逐渐发展出注重现实生活的思想。这一现象表明 ( )
A.社会文化氛围呈现开明开放特征
B.传统文化在交融互鉴中走向成熟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思想文化观念
D.儒学与佛教、道教实现三教合流
7.叶适是南宋时期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他反对虚谈心性,主张“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下列主张与叶适思想最接近的是( )
A.崇礼尚义 B.发明本心
C.个性解放 D.工商皆本
8.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机构,自宋朝以来,全国的书院数量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 )
时期 宋 元 明 清
官办书院 110 51 972 2 200
民办书院 509 181 507 935
A.总体规模一直在发展壮大
B.成为古代教育的主体力量
C.与科举制度的兴废相始终
D.反映了专制制度强化趋势
9.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说明蒙古西征 ( )
A.客观上加强了文化交流
B.引发了民族迁徙
C.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
D.引发了宗教改革
10.自北宋始,部分儒生对苏轼就多有批评,如王觌斥责苏轼“喜怒任情”以及“习为轻浮”。及至南宋,朱熹对苏轼的批判更加全面,“苏氏学术不正,其险谲慢易之习入人心深”“好放肆”“东坡则杂以佛老,到急处便添入佛老,相和去声”。这表明( )
A.儒学道德自觉意识强化
B.儒佛道三教矛盾尖锐化
C.朋党之争影响人物评价
D.理学重视思辨认识全面
11.明末清初一些进步思想家认为,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严君子、小人之辨”,还提出以“天下之法(公法)治天下”的主张。据此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
A.主旨在于推翻君主制度
B.尚未摆脱传统思想范畴
C.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D.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
12.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13.北宋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认为“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两者的共同点是( )
A.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为君主服务
B.蔑视权威和教条,坚持民主与自由
C.捍卫儒家尊严,争得更高社会地位
D.强调责任与担当,为社会现实服务
14.如表所示为《世界遗产公约》的部分规定。由此可见,《世界遗产公约》 ( )
条目 规定
第六条 本公约缔约国,在充分尊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并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第七条 在本公约中,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保护应被理解为建立一个旨在支持本公约缔约国保存和确定这类遗产的努力的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
第十八条 本公约缔约国应对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赞助下为世界遗产基金所组织的国际募款运动给予援助
A.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真实价值”
B.旨在集各国之力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
C.公约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D.制定了以国际援助为主的遗产保护体系
15.清代学者阮元在释“学而时习之”时云:“学必兼诵之,行之,其义乃全。”释“吾道一以贯之”时又云:“此言孔子之道皆于行事见之,非徒以文学为教也。……故以行事训贯,则圣贤之道归于儒;以通彻训贯,则圣贤之道近于禅矣。”他旨在强调( )
A.格物致知 B.实践为先
C.经世致用 D.援儒入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