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热点五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生活
1.周代礼制对食肉有严格的限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狗,朔月才能食用羊。战国时期,鸡、猪、狗、羊、鱼类成为各阶层主要的肉食来源。据此可推知,战国时期(A)
A.耕作方式发生变革
B.社会等级结构瓦解
C.贵族阶层已经消失
D.商品经济趋于繁荣
2.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C)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3.下图是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图,结合时代背景,对该图的历史解释最正确的是 (C)
A.政局的不断变动会导致粮食的总需求量上升
B.隋唐时新物种的引进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大增
C.宋代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有赖于新技术的使用
D.明清人口的频繁流动导致粮食总需求量上升
4.如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对西汉时期农业生产的相关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西汉时期 (A)
记述 出处
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在陕、甘一带推广牛耕和“以人挽犁”,提倡“代田法”,进而各郡“遣令长、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上)》
赵过“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东汉崔寔《政论》
“赵过始为牛耕” 贾思勰《齐民要术》
A.赵过对农业发展贡献重大
B.牛耕技术开始得到推广
C.政府积极鼓励农具的革新
D.人们注意积累生产经验
5.南齐以前,南迁的北民往往对黄籍不屑;南齐以后,政府严查黄籍,防止南迁的北民为他们的祖先窃注爵位,冒充士族,逃避徭役。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
A.政府大力推行土断
B.南方相对稳定
C.南迁人口逐渐减少
D.经济重心南移
6.学者朱绍侯指出,东汉时期的地主庄园“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但是当东汉末年天灾频发、爆发大规模的自耕农起义时,田庄中的农民却没有响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B)
A.田庄中的农民没有行动自由
B.庄园接纳了大量难民为劳力
C.大土地所有制比小农更进步
D.豪强地主势力被政府所压制
7.隋代在京师及诸州为铁钱“立榜”“置样”,规定“不中样者,不入于市”,凡发现(铜钱)“非官铸者,皆毁之,其铜入官”。唐代在“历代采铸”的梓州铜山县“置监署官”。这些举措(D)
A.旨在打击商人巩固统治
B.提高了手工业的工艺水平
C.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了国家经济控制能力
8.如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据此推测,当时(B)
时期 类型比 例(%) 核心家 庭(2- 3人) 主干家 庭(6— 8人) 联合家 庭10人 以上 其他 家庭 总计
701- 769年 户数(户) 47 13 9 14 83
百分比 56.6 15.7 10.8 16.9 100
820- 876年 户数(户) 3 6 12 2 23
百分比 13 26.1 52.2 8.7 100
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瓦解
B.税制变化推动家庭结构变迁
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
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9.宋代一些品牌的工商从业者一改被动的“物勒工名”,而倾向于积极在自己的产品上留下独有的标志以区分于同类产品。如“湖州镇石家念二叔照子(镜子)”“湖州真正石家念二叔照子”。这一现象说明宋代工商业(A)
A.权益保护意识较强
B.注重产品质量保障
C.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D.重视工匠精神传承
10.《宋刑统》卷二十六规定:“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每月取利不得过六分,积日虽多,不得过一倍。”有关利率的限制经由宋、元时代的法令,作为“违禁取利”条例固定于明清律中,利率的上限因时代而有所变化。这些规定(D)
A.表明政府限制商人逐利增财
B.保护个人合法收入
C.确保了商品交易的有序进行
D.注重规范商业契约
11.唐代都城长安的市没有遵循前代“面朝后市”的布置原则,而是在皇城的左右前方对称布置东、西两市。每市占两坊大小,内部由“井”字街划分为九个区域,通向市四面的八个门,中央设管理机构。据此可知,唐代市的管理 (C)
A.推动集市贸易的区域专业分工
B.打破了市坊分离的传统格局
C.难以适应商业发展的空间需求
D.体现了城市主要职能的演变
12.1280年,元朝政府规定,对贩卖土货的商人改收单份税,鼓励国内贸易商出洋贸易。1293年,中书省又制定了“二十三条法则”,整顿市舶贸易,严防走私。这反映(A)
A.政府谋求对外贸易的巨大利润
B.商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政来源
C.海外贸易的走私现象异常严重
D.重农抑商政策已被逐渐放弃
13.明中期学者崔旦在描写运河运输时写道:“吴艧越艘,燕商楚贾,珍奇重货,岁出而时至,以望洋之叹,视若坦途。”至清代前期,华北、江北的豆麦、杂粮、梨枣、棉花等,南方的丝绸、棉布、木材、瓷器、书籍、铅铜币材等,仍大量通过运河流通。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
A.长途贩运贸易较发达
B.农产品的种类增多
C.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
D.商业发展环境宽松
14.明初,大运河主要运输漕粮(税粮),漕船私带货物不断增多,朝廷屡禁不止,转而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附带一定货物,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这样,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大量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等不断南运。由此可见,这一变化(D)
A.缘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B.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C.助推运河沿岸城市的出现
D.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
15.盐引是古代食盐运销许可凭证。清代两淮盐务中,由根窝、朱单组成的引窝(领受盐引,运销官盐的权利)是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围绕其交易、炒作,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资本市场。根窝虽可交易,但须受盐运使司、总商严密控制;朱单在经过一系列改革后,成为可通过中介进行交易的有价证券。这说明当时(B)
A.抑商政策趋于严厉
B.引盐运销商成本增加
C.金融市场渐趋稳健
D.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必考热点五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生活
1.周代礼制对食肉有严格的限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狗,朔月才能食用羊。战国时期,鸡、猪、狗、羊、鱼类成为各阶层主要的肉食来源。据此可推知,战国时期( )
A.耕作方式发生变革
B.社会等级结构瓦解
C.贵族阶层已经消失
D.商品经济趋于繁荣
2.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3.下图是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图,结合时代背景,对该图的历史解释最正确的是 ( )
A.政局的不断变动会导致粮食的总需求量上升
B.隋唐时新物种的引进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大增
C.宋代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有赖于新技术的使用
D.明清人口的频繁流动导致粮食总需求量上升
4.如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对西汉时期农业生产的相关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西汉时期 ( )
记述 出处
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在陕、甘一带推广牛耕和“以人挽犁”,提倡“代田法”,进而各郡“遣令长、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上)》
赵过“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东汉崔寔《政论》
“赵过始为牛耕” 贾思勰《齐民要术》
A.赵过对农业发展贡献重大
B.牛耕技术开始得到推广
C.政府积极鼓励农具的革新
D.人们注意积累生产经验
5.南齐以前,南迁的北民往往对黄籍不屑;南齐以后,政府严查黄籍,防止南迁的北民为他们的祖先窃注爵位,冒充士族,逃避徭役。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政府大力推行土断
B.南方相对稳定
C.南迁人口逐渐减少
D.经济重心南移
6.学者朱绍侯指出,东汉时期的地主庄园“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但是当东汉末年天灾频发、爆发大规模的自耕农起义时,田庄中的农民却没有响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田庄中的农民没有行动自由
B.庄园接纳了大量难民为劳力
C.大土地所有制比小农更进步
D.豪强地主势力被政府所压制
7.隋代在京师及诸州为铁钱“立榜”“置样”,规定“不中样者,不入于市”,凡发现(铜钱)“非官铸者,皆毁之,其铜入官”。唐代在“历代采铸”的梓州铜山县“置监署官”。这些举措( )
A.旨在打击商人巩固统治
B.提高了手工业的工艺水平
C.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了国家经济控制能力
8.如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据此推测,当时( )
时期 类型比 例(%) 核心家 庭(2- 3人) 主干家 庭(6— 8人) 联合家 庭10人 以上 其他 家庭 总计
701- 769年 户数(户) 47 13 9 14 83
百分比 56.6 15.7 10.8 16.9 100
820- 876年 户数(户) 3 6 12 2 23
百分比 13 26.1 52.2 8.7 100
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瓦解
B.税制变化推动家庭结构变迁
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
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9.宋代一些品牌的工商从业者一改被动的“物勒工名”,而倾向于积极在自己的产品上留下独有的标志以区分于同类产品。如“湖州镇石家念二叔照子(镜子)”“湖州真正石家念二叔照子”。这一现象说明宋代工商业( )
A.权益保护意识较强
B.注重产品质量保障
C.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D.重视工匠精神传承
10.《宋刑统》卷二十六规定:“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每月取利不得过六分,积日虽多,不得过一倍。”有关利率的限制经由宋、元时代的法令,作为“违禁取利”条例固定于明清律中,利率的上限因时代而有所变化。这些规定( )
A.表明政府限制商人逐利增财
B.保护个人合法收入
C.确保了商品交易的有序进行
D.注重规范商业契约
11.唐代都城长安的市没有遵循前代“面朝后市”的布置原则,而是在皇城的左右前方对称布置东、西两市。每市占两坊大小,内部由“井”字街划分为九个区域,通向市四面的八个门,中央设管理机构。据此可知,唐代市的管理 ( )
A.推动集市贸易的区域专业分工
B.打破了市坊分离的传统格局
C.难以适应商业发展的空间需求
D.体现了城市主要职能的演变
12.1280年,元朝政府规定,对贩卖土货的商人改收单份税,鼓励国内贸易商出洋贸易。1293年,中书省又制定了“二十三条法则”,整顿市舶贸易,严防走私。这反映( )
A.政府谋求对外贸易的巨大利润
B.商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政来源
C.海外贸易的走私现象异常严重
D.重农抑商政策已被逐渐放弃
13.明中期学者崔旦在描写运河运输时写道:“吴艧越艘,燕商楚贾,珍奇重货,岁出而时至,以望洋之叹,视若坦途。”至清代前期,华北、江北的豆麦、杂粮、梨枣、棉花等,南方的丝绸、棉布、木材、瓷器、书籍、铅铜币材等,仍大量通过运河流通。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长途贩运贸易较发达
B.农产品的种类增多
C.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
D.商业发展环境宽松
14.明初,大运河主要运输漕粮(税粮),漕船私带货物不断增多,朝廷屡禁不止,转而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附带一定货物,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这样,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大量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等不断南运。由此可见,这一变化( )
A.缘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B.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C.助推运河沿岸城市的出现
D.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
15.盐引是古代食盐运销许可凭证。清代两淮盐务中,由根窝、朱单组成的引窝(领受盐引,运销官盐的权利)是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围绕其交易、炒作,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资本市场。根窝虽可交易,但须受盐运使司、总商严密控制;朱单在经过一系列改革后,成为可通过中介进行交易的有价证券。这说明当时( )
A.抑商政策趋于严厉
B.引盐运销商成本增加
C.金融市场渐趋稳健
D.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