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5 21:0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时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选项中字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睢(jū) 要离(yāo) 以头抢地(qiǎng)
B.怫然(fú)  韩傀(guī) 免冠徒跣(xiǎn)
C.休祲(jìn)  色挠(náo) 白虹贯日(hóng)
D.缟素(gǎo)  寡人(guǎ) 寡人谕矣(yù)
2. 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课文第二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高潮部分。
C.秦王没想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D.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正气凛然,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聂政之刺韩傀也/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B.徒以有先生也/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臣未尝闻也/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D.安陵君其许寡人/以其境过清
4.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B.天下缟素(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穿缟素)
C.虽千里不敢易也(数词用作名词,方圆千里的土地)
D.与臣而将四矣(数词用作动词,成为四人)
5.按要求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
(1)文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   ,   。
(2)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   ”
(3)唐雎维护安陵领土的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
6.翻译下列句子。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7.结合语境,给下列句中的“以”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①把、拿 ②因,因为 ③凭借
A.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以:   
B.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以:      
二、课堂达标
文言文阅读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受地于先王: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③伏尸百万:   
④休祲降于天:   
⑤寡人谕矣:   
9.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10.为什么说秦王“易地”的要求别有用心”
11.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只有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对。请说说下列各句的“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12.唐雎的“使命”是什么”他是如何做到“不辱使命”的”
13.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秦王”这对于塑造唐雎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14.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甲〕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②三百闾,张袂③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乙〕高缭仕④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⑤之人也。四维⑥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⑦吾过是以逐之也。”
【注释】:①傧bīn者:迎接宾客的人。 ②临淄:齐国的国都(今山东)。 ③袂mèi:衣袖。 ④仕:旧称做官为仕。 ⑤仄陋:狭窄浅薄。 ⑥维:维系。引申为扶助。 ⑦弼bì:纠正。
15.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延晏子   比肩继踵   
晏子逐之   事夫子   
16.划分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
今 此 子 事 吾 三 年 未 尝 弼 吾 过 是 以 逐 之 也
17.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   
18.阅读选文,晏子为什么说自己是“不肖者”和“仄陋之人”?那么,你认为晏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19.同是“使者”,龙龙说自己更欣赏唐雎,而小泉更欣赏晏子,你的看法和谁一样?结合相关文章说明理由。
三、阅读理解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练习题。
【甲】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乙】唐雎①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②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③;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④;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⑤。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⑥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⑦,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注释】①唐雎(jū):人名,是安陵国的臣子。《唐雎不辱使命》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的故事。②怫然(fú):盛怒的样子。③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④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⑤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仓,通“苍”,苍鹰。⑥休祲:吉凶的征兆。⑦挠:屈服。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寡人反取病焉   ②王曰,何坐?   
③圣人非所与熙也   ④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1.选出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吾欲辱之
B.挺剑而起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徒以有先生也 吾欲辱之,何以也?
D.于土墙凹凸处 生于淮北则为枳
2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3.甲文中晏子绵里藏针的回敬是因为楚王的轻慢无礼,那么乙文中唐雎“挺剑而起”是因为秦王的什么言行呢?请从乙文中找出所对应的语句进行回答。
24.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课后提升
范石湖①使北
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所在,愿反侵地。至能奏曰:“兹事至重,须与宰相商量,臣乞以圣意谕之,议定乃行。”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至虏庭②,纳之袖中。既跪进国书,伏地不起。时金主乃葛王也,性宽慈,传宣问使人何故不起。至能徐出袖中书,奏曰:“臣来时,大宋皇帝别有圣旨,难载国书,令臣口奏。臣今谨以书述,乞赐圣览。”书既上,殿上观者皆失色。至能犹伏地。再传宣曰:“书词已见,使人可就馆。”至能再拜而退。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至能将回,又奏曰:“口奏之事,乞于国书中明报,仍先宣示,庶使臣不堕欺罔③之罪。”虏主许之。报书云:“口奏之说,殊骇④观听,事须审处,邦乃孚休⑤。”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由是超擢⑥,以至大用。
注:①范石湖:范成大,字至能(致能),自号此山居士,又号石湖居士,世称范石湖。②虏庭:金国的燕山行宫。③欺罔:欺瞒。④殊骇:特别使人震惊。⑤孚休:信誉美好。⑥超擢:越级提升。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愿反侵地:   
②至能徐出袖中书:   
③至能再拜而退:   
④虏主许之:   
26.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纳之袖中 B.口奏之事
C.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D.庶使臣不堕欺罔之罪
27.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范成大“不辱使命”的具体内容。
28.同样是出使,范成大使北,始终“伏地不起”;唐雎使秦,最终“挺剑而起”。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行为”请简要分析。
答案
1.A
2.B
3.A
4.B
5.(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6.(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2) 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7.①;③;②
8.从;到;横尸在地;不祥;明白,懂得
9.因为秦王提出用五百里地换取安陵,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10.秦与安陵的实力悬殊,一向以强凌弱的秦王以大易小,这让人觉得很反常,所以说秦王别有用心。
11.①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会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12.安抚秦王,保全安陵(或既保住安陵,又不引发战争)。唐雎先阐明安陵君不易地的理由,接着以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最后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或唐雎智勇双全,用口才和胆识赢得了秦王的尊重,因此赢得了外交上的暂时胜利)。
13.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起侧面烘托的作用。(答“反衬”也可以)
14.①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②表达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15.延:迎接,请,邀请。;比:靠近。;逐:辞退。;事:侍奉。
16.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17.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使者被派遣去出使贤明的君主。
18.“不肖者”意在说楚王德才不好;“仄陋之人”意在指责高缭没有辅助自己。
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聪明机智,赏罚分明,任免有方(任人唯贤)的人。
19.在《唐雎不辱使命》中,面对秦王以易地之名行兼并之实的蛮横要求,唐雎毫不畏惧。秦王以 “天子之怒” 威胁,说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妄图让唐雎屈服。但唐雎针锋相对,以 “布衣之怒” 回应,列举专诸、聂政、要离等刺客的壮举,表明自己将效仿他们,与秦王同归于尽。这种在强权面前毫无惧色,敢于以死相拼的勇气令人钦佩。相比之下,晏子虽然也在外交场合维护了齐国的尊严,但在面对楚王的刁难时,更多是运用智慧巧妙应对,没有像唐雎这样面临生死抉择时展现出如此强烈的抗争精神。例如在《晏子使楚》中,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主要是通过言辞机智反驳,没有涉及到生死相搏的抗争。
20.侮辱;犯罪;同“嬉”,开玩笑;曾经
21.D
22.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23.行是“秦王怫然怒”;言是秦王说的“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4.唐雎靠他的有勇有谋,临危不惧,不畏强暴,有胆有识和凛然正气;而晏子则主要靠他的聪明机智,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和其高超的口才及应变能力。
25.希望;慢慢地;两次;答应
26.A
27.把孝宗皇帝要求金国归还土地的口奏,通过书面形式呈报给金主,并促使金国所回国书中就此事有具体而积极的回应。
28.两人都具有勇敢、镇定和自信的性格,都有忠肝义胆(爱国情怀),都是英雄,都不辱使命。只是因为时势不同,任务各异,所以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