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阿长与《山海经》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阿长与《山海经》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6 09:3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阿长与《山海经》
积累运用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那些鲜为人知的小人物就像一粒尘埃,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求美。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一个目不识丁的bǎo mǔ,却惦记着给“我”买喜欢的书。书虽粗拙,却使“我”仿佛遇到pī lì,感激地全身都震悚起来。这样的阿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给加点字注音。
粗拙( ) 震悚( )
(2)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出词语。
bǎo mǔ pī lì
( ) ( )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运动对于 阳光的形象塑造是根本的、内在的,青少年有权利也有必要充分 运动的快乐。如今,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虽 稳中向好的趋势,但这不是说中小学体育教育已经 。
A.健康 享受 呈现 尽善尽美
B.健壮 享受 出现 尽善尽美
C.健康 感受 出现 完美无缺
D.健壮 感受 呈现 完美无缺
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燕子飞回来时,正是乡村的春耕春播最忙碌的时候。穿行于飘动的柳丝,迎着春风的温煦,老燕子也开始了繁忙的筑窝工程。 。 。 。 。当老燕子回到家中,小燕子就从那温暖的窝里急急地探出头来,长着橘红色的嫩嫩的小嘴嗷嗷待哺,那争先恐后的样子真惹人喜爱。几个月后,小燕子慢慢长大,会飞了,便出窝紧跟它们的父母,飞向田野去捉虫吃。
(1)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们一心忙着农活不再注意它们时,一个个新的生命诞生了
②为了迎接新的生命,它们又衔来小草,甚至头发丝、毛线头等,把家营造得更加温馨
③它们像工程师一样,精心地设计、装扮着自己的小家
④它们用脚弹掉不结实的泥,再用嘴衔来新鲜泥巴,每天日出而作,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总是不停地在田野、水湾之间忙碌
⑤随着一团团小泥球运抵老屋,陈旧的窝很快就变大变宽敞了,焕然一新
A.②⑤①③④ B.④⑤②①③
C.②③⑤①④ D.④③⑤①②
(2)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4.说说下列语句分别表现了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
(2)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 )
(3)元旦早晨塞福橘;她懂得许多规矩。( )
5.学完《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后,班级将举行“名人成长的足迹”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1)请你设计一个活动,仿照示例,写出活动名称。
示例:聆听名人故事
(2)请你以某中学文学社社长的身份给著名女作家秦文君打电话,邀请她于4月11日下午两点到学校礼堂做关于“名人成长”的主题报告。请写出你打电话的内容。
(3)读完经典文学作品,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留在我们的心里挥之不去。请你根据已给出的文章标题,仿照示例,写一句话。
示例:一座荒园,尽显童真与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仿写: , 。(《阿长与<山海经>》)
课内精读
阅读“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回答问题。
6.联系选文内容,说说童年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7.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8.文中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课外拓展
灯光若月
泉涌
①距清明还有一些时日,清明雨急不可待地就到了,淅淅地下着,惹得街头两旁树叶乱舞——一些飘落在地面,一叶叠着一叶,把人们对先辈的思念织得愈发细致了些,紧密了些。
②我突然忆起去世二十多年的四娘来。她像一块朴实的土地,又像曾经点亮夜色的那束若月的灯光,一生除了繁衍生息和照亮他人,没有传奇。
③四爷是当地有名的裁缝,做的多是些制作衣服的活计,家里家外的大小事儿全压在了四娘的身上。四娘体形单薄,个子不高,身体也不是太好,但一年四季天不亮就起床,下地耕田、砍柴做饭、种菜喂猪、照顾孩子,把家里打理得井然有序。自我记事起,四娘从未脱离过田土,粗糙的双手迸裂着条条细线大小的口子,像一些黑色的线虫爬在上一条面。即便如此,四娘也从未感到委屈、发过牢骚,脸上始终扬着笑容。
④四娘家住新屋院子,到水田,有一二里路远的垄沟。为了让粮食收成好些,四娘将一担担牛粪、猪屎等肥料在畚箕里垒了又垒,有时甚至垒到了畚箕的中央,再运到田里。沉重的担子压得她更加矮小,走在田埂上,踉踉跄跄,远看似一个小土堆在移动。
⑤我十岁那年的一天傍晚,从竹子坨挑稻草回家,在新屋院子歇脚。四娘也刚好忙完田里的事回到家中,准备剁猪草煮猪食挑井水。
堂哥立国、新国想上前帮忙,被四娘断然制止。“你们到背后赛枞山上去安安心心读书,屋里的事不用你们插手。”说完又对我说:“小毛,你也跟哥哥们一起到山上去看看书,晚上到这里吃了饭再回家。”自从堂哥治国考上大学后,四娘这个传统的农村妇女对文化有了自己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梦想。
⑥赛枞山上全是硕大的枞树,一棵紧挨一棵,夕阳在针状的树叶上铺了一层金光,树叶间金光又漏在地上,犹如生出了一些珍珠。晚风吹来,树叶发出“呼”“呼”的波浪声,加上山林里鸟儿的扑腾声,堂哥们的读书声,好多次我就“醉”在这样的环境里。
⑦入夜,四娘依然催促堂哥们到屋里学习,并提醒把煤油灯拨亮些,别伤了眼睛。厢房里,四娘却在昏黄、微弱的灯光下,帮着四爷在衣物上一针一针认真地缝着扣眼。四娘把头几乎贴在了煤油灯边,粗糙的右手中,细长的缝衣针不停地在衣物上穿梭着。
⑧不知过了多久,四娘起身,拿了家中那盏唯一的马灯,坚持送我回家。出门前,她小心地将头靠近马灯边,双眼透过玻璃灯罩,全神地看着马灯的灯芯,右手一点点转动小圆轴,直到灯芯露出一定的长度,这样一来,相比要费煤油得多。啪的一声,火柴划过的声音响起,房间里瞬间亮堂了许多。
⑨没有月亮的夜晚,山村里伸手不见五指,在屋中还明亮的灯光一到室外,瞬间就暗淡了下来,也照不了多远。新屋院子到我家里有一里多路,全是田间小道,有些地方一侧是落差十多米的水田或池塘,一脚踩空,极可能滑落下去。一路上,四娘不停地提醒我“慢点”“踩稳点”。或许是因为年幼视力好,或许是习惯了山村的夜色,那晚的灯光,比圆月发出的光更加明亮,田间的小路也更加清晰。
⑩我到家后,四娘执灯仍站在屋门外,“小毛你进屋后我再走。”我关上门后,进到后堂屋,一些光亮从窄小的窗户穿了进来,像极了月光。
“灯光恰似月,人面并如春。”十数年来,那抹如月的灯光让堂哥们悉数走出了大山,我也离开了老家。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过去的事儿在我的记忆中渐渐模糊,甚至遗忘,但那夜的煤油灯光却温暖了我的世界。有的时候,一个人走在漆黑的夜路上,特别希望前面有一处灯光,哪怕它看起来是那么微弱、暗淡,却如皎洁的月光。
(选自《达州日报》2023年3月31日,有删改)
9.第①段中“织”字用得非常精妙,请作分析。
10.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粗糙的双手迸裂着一条条细线大小的口子,像一些黑色的线虫爬在上面。
11.第⑥段写到“好多次我就‘醉’在这样的环境里”。请说说“我”因何而“醉”?
12.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四娘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比较她与《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有何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
1.(1)zhuō sǒng (2)保姆 霹雳
2.A
3.(1)D (2)将“春风”和“温煦”互换位置
4.(1)饶舌多事 (2)对“我”管教严,喜欢告状
(3)淳朴、善良、迷信
5.(1)阅读文学名著 观看励志电影 参观英雄故居(写出一个即可)
(2)示例:秦老师,您好。我是某中学文学社社长,很冒昧打扰您,想邀请您在百忙之中来我校做一个关于“名人成长”的主题报告,时间是4月11日下午两点,地点是学校礼堂,不知道您是否方便?
(3)一包图书 满载关爱与希冀
6.从阿长送“我”《山海经》后“我”对她的态度由之前的怨恨转为充满敬意,可见童年的“我”天真单纯;从“我”对《山海经》的热爱,可以看出童年的“我”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从阿长主动询问书名,到连书名都记不清楚却仍能为“我”买到《山海经》,可见她的朴质善良热情,细心以及对“我”的关爱。
7.“震悚”是指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顺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听到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时的震惊和感激的情态,十分凝练又极具震撼力。
8.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我”渴慕已久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对“我”触动非常大,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9.“织”的原意是用丝、麻、棉、毛等物编制物品在这里化抽象为具体,写树叶将思念编织得更细致、更紧密,表现出人们思念之细、思念之深,引出下文“我”对去世的四娘的回忆。
10.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手上像细线的口子比作线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四娘双手粗糙的样子,表现了她劳作的艰辛,表达了“我”对她繁重劳作的怜惜与心疼。
11.“醉”指沉醉,陶醉。这里指“我”沉醉于山机间夕阳映照下来的美景,还有耳边听到的树叶声、鸟鸣声,以及堂哥们的读书声,山林的一切让“我”可以暂时避开繁重的农活,还能读书学习,这让“我”的心情得到放松,让“我”感到自由自在。
12.结构上:照应标题,与开头写“我”回忆起四娘的内容相照应,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文章中心,赞美四娘的善举和鼓励“我”用功学习的行为,就好像漆黑路上的灯光一样,如月般皎洁,照亮了“我”前行的路,为“我”指引方向,让“我”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而且温暖了“我”的心灵,表现出“我”对手执若月灯光的四娘的怀念和感激。
13.四娘形象:①勤劳能干,她把家里家外打理得井然有序;②积极乐观,繁重的农活没有压垮她,她始终保持着微笑;③关心家人,不让孩子插手屋里的事,让他们安心读书;帮四爷缝补衣服:④热心善良,留“我”在家吃晚饭,天黑后,害怕路上有危险,一直打着灯送“我”进到屋才走。与阿长的相同点:①都很积极乐观。阿长经历了不幸,无名无姓,但每天仍很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②都热心善良,爱护孩子。阿长想尽办法找来了作者念念不忘的《山海经》,给了作者莫大的感动和安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