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阿长与《山海经》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 阿长与《山海经》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5 22:4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山海经》包括《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作者不详,是先秦一部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除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个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
知识链接
鲁迅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1926年3月18日,在北京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即“三.一八惨案”,鲁迅写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当时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怒批北洋政府,结果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他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了作者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情景。
重点字词
莫名其妙:
深不可测:
情有可原:
惶急:
诘问:
惧惮:
震悚:
面如土色:
粗拙:
害怕。
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追问、责问。
恐惧、着急。
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没有人能说明他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脸色呈灰白色。形容惊恐之极。
粗糙低劣。
速读全文,给阿长建立一个“小档案”。
档 案 卡 名字 不知道 职业 长工/保姆
母亲称呼她 长妈妈 外貌 黄胖而矮;颈上有许多疮疤
祖母称呼她 阿长 亲属关系 有一个过继的儿子
"我"称呼她 阿妈/阿长 为何叫 "阿长" 先前女工身材高大,此为真阿长,回去后,接班者沿用此名
小组交流:
1.文章写了阿长的那几件事?
2.事情详略是怎么安排的?
3.体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点?
4.作者对阿长的情感随着事情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喜欢切切察察
大字睡相
烦琐的规矩道理(吃福橘,说“恭喜”)
讲长毛故事
谋害隐鼠
买《山海经》
名字由来
2.喜欢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
3.大字睡相
1.名字由来
地位低下
不拘小节、粗俗
4.烦琐的规矩道理(吃福橘、说“恭喜”)
迷信无知
5.讲长毛故事
淳朴善良
6.谋害隐鼠
7.买《山海经》
关心爱护孩子
事件
性格特点
2.喜欢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
3.大字睡相
1.名字由来
地位低下
不拘小节、粗俗
4.烦琐的规矩道理(吃福橘、说“恭喜”)
迷信无知
5.讲长毛故事
淳朴善良
6.谋害隐鼠
7.买《山海经》
热情善良、关心爱护孩子、没有文化
事件
性格特点
不大佩服
不耐烦
非常麻烦
空前的敬意
敬意淡薄、消失
产生新的敬意
情感变化
讨厌阿长
感激阿长
本文是以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






完全消失
敬意淡薄
空前的敬意
讨厌
不大佩服



怀念
先抑
后扬
1.通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2): 介绍“我”的保姆阿长名字的来历。 
第二部分(3——18): 写童年记忆中长妈妈与“我”的几件趣事,表现了长妈妈纯朴、善良、渴求幸福的性格。
第三部分(19—29): 写长妈妈给“我”买了《山海经》,表现了长妈妈对“我”的关爱和“我”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
  第四部分(30、31):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本文记叙了阿长和鲁迅童年时生活中的几件事,生动地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赞颂了劳动人民淳朴、宽厚、善良、热情的品质,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
概括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记叙要素。
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听到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法可寻,买,没有好机会。“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 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内容探究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因为阿长没有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现了“我”对阿长轻视的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 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1.“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赏析语言
“哥儿”的称呼,有江南的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我”一直渴慕的《山海经》,所以当“我”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却纯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
内容探究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我”会产生“新的敬意”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有画儿的《山海经》很难找,没有人像阿长这么热心,这件事“别人不肯做”,“不能做”,而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会产生“新的敬意”,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赏析语言
文章结尾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地母就是地神,地神是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作者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魂灵得以永安,表达了作者对阿长这样一位普通劳动妇女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难点探究
1.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现在请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难点探究
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再如“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最清楚”,“现在”也鲜明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
关于“童年感受”: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里就是“童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
两者的不同: 一个是站在写作时成人的立场,一个是站在童年的感受立场。
难点探究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段温情的叙述既满含思念与感激,又深怀同情和愧疚。
难点探究
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首先,对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实在不大佩服”,对“她懂得许多规矩”表示“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之后,对她能抵挡枪炮的“伟大的神力”“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却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后完全消失;后来,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由此“我”对她又“发生新的敬意了”。
难点探究
4.“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对象以及感彩不同。
第一处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第二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作者怎样刻画的阿长?
1.欲扬先抑的手法
2.详略得当的选材特点
3.人物描写的多样性
4.过渡与照应的运用
写人记事的文章采用恰当的写法可以做到生动传神、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先写他“憎恶”、“讨厌”阿长,但在结尾处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这是什么写法?
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是为了突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怀念之请。先写了她名字的来由,讨厌她的絮叨、对“我”的管束严格、繁多的礼节,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反衬后文“我”对她的敬佩和怀念。
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收到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新的敬意
热爱关心孩子
为“我”买《山海经》
空前的敬意
无知、淳朴
讲“长毛”的故事
不耐烦
善良真诚
令人厌烦的规矩
粗俗、不拘小节
摆成“大”字的睡相




不大佩服
饶舌多事
切切察察的毛病
写作手法
“我”的感情变化
人物性格

指出下列各旬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二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3.人物描写的多样性
过渡和照应是记叙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是连接段落、层次之间的纽带。一般来说,内容上的转折、叙述中的总分、行文中的起讫都要安排过渡。
文章中有过渡性语句,如文中“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等。也有过渡性段落“这种敬意……我惧惮她什么呢!”
这些过渡使文章能够很自然地由一件事写到另一件事,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4.过渡与照应的运用
照应
通过照应强调了阿长的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文中照应的例子很多。照应不是重复,而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前后映衬,加深读者的印象。
是指文章有些内容前后呼应,前面讲了,后面也有着落。如文中在开头写道“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后文是这样照应的,“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