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西河池市南丹县五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1.(11分)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题。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古以来,为书痴迷的人,数不胜数。何为爱书之人?爱书之人,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与他人jīn jīn yǒu wèi 地讨论书中的精髓。他们深入思考,提出独到见解,令人由衷地chēng zàn 其思考的深度与广度。爱书之人更能持之以恒,在知识的道路上默默耕耘,收获满满的赞誉。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珍惜每一次阅读的机会,立志成为爱书之人,从点滴做起,博览群书,正所谓:“ ”。我们要热爱阅读,追求知识,用zhēn qíng shí gǎn 去体会书中的世界,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读文段中的拼音,按顺序在横线上写字词,注意把字写美观。
(2)与文中“数不胜数”的“数”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填序号)
A.不可计数 B.滥竽充数 C.浑身解数 D.心中有数
(3)与文中的加点字“博览群书”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填序号)
A.博览古今 B.勤学苦练 C.孜孜不倦 D.学富五车
(4)在文中“ ”处填入名言警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填序号)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C.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D.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2.(5分)交流会上,同学们积极分享活动中的收获。
(1)【书中喻理】《尚书》中,“ ,克俭于家”道出了勤俭的重要性;葛洪的 ,不弃功于寸阴”告诉我们不可虚度光阴。
(2)【书中传情】“我劝天公重抖擞, ”是龚自珍的忧国忧民之情;“月落乌啼霜满天, ”是张继的羁旅之情;“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是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
3.(6分)交流会上,同学们都积极地分享自己在课外阅读中读到的民间故事。你一定也读过不少民间故事吧,选择你最喜欢的民间故事与同学交流一下吧!填写下面的记录卡。
民间故事阅读记录卡
故事名称《 》主要人物:
最想分享的故事情节:
4.(9分)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题。
吃汤圆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因此在大年初一和正月十五,我们都会品尝一碗汤圆。汤圆口味多样□有芝麻馅□红豆馅□花生馅等□每一种都寓意着团圆和美满。汤圆虽然不如帝王蟹、鱼子酱名贵豪华,但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味道,使其成为我们中国人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
(1)在文中□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每逢春节,舌尖上的美味数不胜数,下列哪句名言适合劝诫人们珍惜粮食的? (填序号)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B.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3)下列对本段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填序号)
A.吃汤圆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
B.汤圆制法独特。
C.汤圆不如帝王蟹、鱼子酱名贵豪华。
D.中国人爱吃汤圆。
(4)《现代汉语词典》中“味道”一词的意思如图所示。材料中的加点词“味道”的意思是 (填序号)。请你用“味道”的第③个意思写句子:
【味道】wèi dào①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②气味。③指趣味;情趣。
5.(8分)请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一)
熟读而深思之,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曾国藩
(二)
列宁酷爱读书,在紧张的革命斗争生活中,甚至在被捕、流放中仍然手不释卷。他读书时很喜欢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的封面上标出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
(三)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熟读《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就在封面上画一个圈做记号的习惯。阅读时,他总是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符号,或是作批注,或是写读书笔记,或是在原书上改错纠正。
【材料二】
年来,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获取各种知识,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它的阅读成本更低。但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靠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要想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有效的方法还是深度阅读。
【材料三】
电子书是一种数字化阅读资源,以电子形式存储文字、图像等信息,可在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多种设备上阅读。它具有存储量大、便于携带、能随时查阅等优点,但也存在用眼疲劳、部分资源有版权争议等不足。
(1)材料一中人物在读书时,都用到了以下哪种方法?
A.广泛地阅读,多读有用的书。
B.读书时持之以恒。
C.读书时善于做笔记。
D.反复研读一本书。
(2)材料二中,碎片化阅读指的是 。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点是 。
(3)你认为“阅读纸质书好,还是电子书好?”请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说明观点,至少写出两条理由。
我的观点:
我的理由:
6.(11分)
慈母情深(节选)
【文段一】空间非常低矮,低美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号,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热,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文段二】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
(1)比较阅读两个文段,填写表格。
内容 描写方法(打“√”) 感受
文段一
(场景细节)描写 慈母情深
文段二 母亲掏出毛票数钱 (场景细节)描写
(2)文段一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环境恶劣的呢?
A.明亮干燥、闷热嘈杂、拥挤狭窄。
C.潮湿阴暗、温暖热闹、低矮拥挤。
B.潮湿阴暗、安静闷热、拥挤狭窄。
D.潮湿阴暗、闷热嘈杂、拥挤狭窄。
(3)文段二中,“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说明母亲兜里都是零钱,这些钱是母亲一点一点下来的。从“皲裂”一词,可以感受到母亲工作的 和挣钱的 。还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到“我”此时的心情是 的。
(4)假如你就是文中的儿子,看到母亲工作的场景,拿着母亲给你的揉得皱皱的毛票,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
7.(20分)阅读。
父亲的泥脚(节选)
①碎石路上,荆棘满地,父亲光着脚,健步如飞,我提着一双蓝色的鞋,拼命地追赶却怎么也追不上,一丛树枝绊住,我跌倒了,父亲更远了。我声嘶力竭地喊:“爸爸,您的鞋……”然后是梦醒。每一次,母亲都告诉我,父亲是从不穿鞋的。
②是的,父亲是不穿鞋的,像许多农民那样,厚厚的脚板,粗糙的脚趾,踩着田埂春种秋收;沿着山径去伐薪砍柴;从早到晚,从春到秋——那沾满泥水的脚永远是那么灵巧自如。
③小时候,看着父亲不穿鞋的样子,觉得蛮洒脱自然。上街购物,父亲走在皮鞋、胶鞋的队伍中步伐是那样稳健。带我上学,父亲那滴着泥水的双脚在光洁的石板路上留下湿湿的脚印,我跟着父亲那粗大的脚印走路,觉得又平稳又安全。
④也许在学校看多了穿鞋的人,也许是虚荣心作祟,渐渐地,我觉得赤脚又土又难看,甚至有些粗野,于是对父亲就有些不满,就拒绝他带我去学校。高中住校后,每隔一段时间,父亲总会来看我,每一次就因为看到父亲那带着泥土的脚,喜悦和想念都变为不快和烦恼。
⑤一个初春的黄昏,父亲又到学校来,还是双脚沾满污泥,我看到后又气又急,来不及呼唤,就对走来的父亲大声嚷道:“以后您不要光着脚到学校来好吗?”
⑥父亲静默了一会儿,笑笑,从帆布袋里拿出一包花生,又从口袋里掏出四十元钱塞在我手里。“拿去,好好照顾自己,天晚了,我还得赶回家。”说完,转过身,挑起担走了。父亲的背已微驼,步履有些迟缓蹒跚,再不似以前那样健壮有力。
⑦【A】再一次来看我时,父亲的脚上穿着一双崭新的蓝布鞋。“你看,这双鞋好不好看!”父亲喜悦的神情,掩不住的兴奋。不能使我惊喜反倒有几分茫然,恍若失去了什么。后来,母亲告诉我,穿着鞋回家的父亲,脚跟与脚趾打起了泡,几天不能走路。我的心在滴血。
⑧去年,我上了大学。启程北上那天,父亲光着脚担着母亲陪嫁时的那只旧皮箱送我上县城搭车,依然如从前一样健步如飞————那一幕,我终身难忘。
⑨那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大学毕业典礼上,我走上台去领奖,向大家致谢。【B】如雷的掌声四起,我泪眼模糊地望着台前的家长席,在西装革履的人群中有一双敦厚黝黑的泥脚,踏着鲜红的地毯向我走来……
(1)阅读文章,把下列图表补充完整。
(2)“我”小时候看着父亲不穿鞋的样子,觉得蛮洒脱自然的原因,不恰当的一项是
A.跟着父亲粗大的脚印走路,“我”觉得平稳又安全。
B.父亲不穿鞋光脚上街购物,走在皮鞋、胶鞋的队伍中那样稳健。
C.父亲不穿鞋光脚踩田埂春种秋收,沿山径去伐薪砍柴是那么灵巧自如。
D.父亲不穿鞋光脚带“我”上学,光洁的石板路上留下湿湿的脚印好看。
(3)高中住校以后,“我”每一次看到父亲那带着泥土的脚会不快和烦恼的根本原因是 。
A.不穿鞋是粗野的
B.虚荣心作祟
C.学校里的人都穿鞋
D.不穿鞋又土又难看
(4)文中【A】【B】两处哪一个场景触动了你?从中选择一处,写一写阅读感受。
我想选择第 处,我的感受是
(5)结合文本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6)文章以“父亲的泥脚”为题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至少写两点)
(7)每个人对“父爱”有不同的感悟,你心中的“父爱”是怎样的?请用一段话描述一个最令你难忘的场景。
8.(30分) 未来家乡的美好蓝图,由我们来绘制。二十年后的家乡会在环境、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面有什么巨大变化?大胆想象未来家乡的场景或事件,完成一篇习作,做到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待,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2024-2025学年广西河池市南丹县五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答案】(1)津津有味 称赞 真情实感
(2)A
(3)A
(4)B
2.【答案】(1)克勤于邦 不饱食以终日
(2)不拘一格降人材 江枫渔火对愁眠 夜深千帐灯
3.【答案】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祝英台
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投入坟中,其后坟中冒出一对彩蝶,双双飞去离开了尘世。
4.【答案】(1)汤圆口味多样:有芝麻馅、红豆馅、花生馅等,每一种都寓意着团圆和美满。
(2)B
(3)A
(4)①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曲折有趣,读起来别有一番味道。
5.【答案】(1)C
(2)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 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获取各种知识,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它的阅读成本更低 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靠性
(3)我认为纸质阅读好
①物质感和亲近感:纸质书具有实体存在,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书页的质感和翻页的快感,许多人喜欢这种实际的阅读体验。
②负面影响较小:与电子设备不同,纸质书的阅读不会受到蓝光辐射的影响,长时间阅读不会对眼睛造成太大的负担。
③支持传统文化:纸质书作为传统的阅读形式,在文化传承和收藏价值上得到重视,对一些古籍和重要的文学作品具有特殊意义。
6.【答案】(1)母亲恶劣的工作环境 场景
细节
(2)D
(3)艰辛 不容易 愧疚
(4)母亲,您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辛苦工作,拼命挣钱,太不容易了!我一定努力学习,长大后报答您老人家。
7.【答案】(1)父亲不穿鞋子上街购物、带“我”上学 高中住校后 父亲光着脚担着皮箱送“我”上县城搭车
(2)D
(3)D
(4)B 这个场景描绘了一个充满父爱的画面,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在梦中,父亲穿着泥脚,踏着鲜红的地毯向我走来,这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支持。即使他的脚沾满了泥土,也阻挡不了他对我的爱。这个场景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的父亲;
(5)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吃苦耐劳、关爱孩子的人。他常年赤脚劳作,脚板厚实,脚趾粗糙,却灵巧自如;为了满足孩子的虚荣心,他穿着新鞋走路,虽然脚跟与脚趾打起了泡,几天不能走路,但也没有怨言。他送孩子上学,送孩子上大学,都表现出对孩子的深深关爱。
(6)好。首先,这个题目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全文围绕父亲的泥脚展开,讲述了“我”对父亲泥脚态度的变化过程。其次,这个题目能够突出文章的主题,即父爱的伟大和无私。父亲的泥脚象征着他的勤劳和朴实,也代表着他对家庭的付出和牺牲。通过描写父亲的泥脚,文章表达了对父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最后,这个题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父亲的泥脚是许多农村父亲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双脚为家庭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题目能够唤起读者对父爱的回忆和思考,让读者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的父亲。
(7)我心中的父爱是无言的守护和默默的支持。最令我难忘的场景是小时候生病时,父亲守在我的床边,一夜未眠。他虽然没有说太多的话,但他的眼神和行动都充满了对我的关爱和担忧。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的父亲。
8.【答案】
二十年后的家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十年后,我已成为一名知名的建筑师,在外地忙碌多年,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一下飞机,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家乡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浑浊的河流变得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弋。街道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空气清新甜润,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花园中。天空湛蓝深远,洁白的云朵像棉花糖一样飘浮着。
人们的工作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工厂里,机器人代替了人工,它们精准高效地完成着各项任务。农民伯伯们坐在办公室里,通过智能设备就能操控农田里的机器进行播种、施肥和收割。医生们利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能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生活方面,人们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家家户户都住在智能环保的房子里,这些房子不仅能根据天气变化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还能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出行也变得更加便捷,磁悬浮汽车在天空中自由穿梭,既快速又环保。
我来到曾经的母校,校园里充满了科技感。教室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就能身临其境地学习知识。
二十年后的家乡,是一个科技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地方。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奋斗,未来的家乡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