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3月月考八年级语文试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六安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3月月考八年级语文试卷(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6 09:5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 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 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4页;
3. 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 默写。 (10分)
(1) 《诗经》中的唯美爱情诗,每一首都让人为之动情。 “ , ” (《关雎》)描绘了君子想象结婚时的喜悦之情; “ , ” (《蒹葭》)表现了主人公因伊人好像站在水中的高地上而追寻不得的无奈之情; “ , ” (《子衿》)写出了女主人公因思念恋人在城头徘徊的痛苦之情。
(2)在古诗文中,作者常常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描画出长安、四川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 , ”写出了小石潭周围竹树丛生、寂静没人的状态,流露出作者被贬后的落寞之情。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 完成(1) ~(4)题。 (13分)
中国文字( )是①(填写人名)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 )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 ( )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 xiè露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 “天雨 sù,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 ( )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号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 ② ”造出来的。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
xiè( )露 天雨sù( ) 号( )哭 巫术( )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传 但是 据说 所以 B.据说 所以 相传 但是
C.相传 据说 但是 所以 D.据说 相传 所以 但是
3)上面语段选自《经典常谈》,请在文段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名词。(2分)
4)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秦以后是书体演变的时代。请结合原著回答:秦以后书体演变的主因和演变的方向分别是什么 (4分)
学校与社区联合开展以“徽风皖韵,诗意安徽”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12分)
1)社区王叔叔邀请小明和小青商讨开展活动有关事宜,请你根据情境将对话内容补充完整。(9分)
王叔叔:欢迎小明、小青同学。①
小明:可以安排“声情并茂诵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分门别类辑古诗”。
小青: 还可以安排“② ” 、 “③ ”等活动。
王叔叔:因为一句诗,想去一座城。因“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我想去④ “⑤ ” (李白《赠汪伦》)我想去泾县。
小明:是的。因“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我想去亳州,因为⑥ 。
小青: 《悯农》的作者⑦ 也是亳州人。
王叔叔:小明、小青,在“声情并茂诵古诗”比赛活动中,我想请你们担任评委。请问选手应些事项呢
小青: ⑧ 。
小明:我们会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评判,评出优胜者。
王叔叔:谢谢!欢迎你们到时参加活动。
(2)下面是小徽同学为社区活动写的一篇新闻稿,请你修改。 (3分)
大年初一下午,六安市演讲与朗诵学会在三里桥社区文明实践站举行“心有明月——读李白”读书活动。 【甲】活动中,各位嘉宾们带来精彩的节目表演。嘉宾李俊豪给观众们带来一个别出心裁的节目——大屏幕上播放着电影《长安三万里》,李俊豪充满感情地为李白这一角色重新现场配音,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 【乙】 “在春节这个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里,我们希望能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带到基层当中、带到群众身边,让大家共享文化之美”。六安市演讲与朗诵学会会长李玲说。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2分)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修改。 (1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一] (22分)
一声花鼓壮征程
陶园园
①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土地上,曾战火纷飞,烽烟四起,号角声声。铮铮铁骨的壮士们铁血盟誓,死守河山。儿女们擂鼓为将士壮行,声声激荡,震彻云霄。
②如今,昔日的战场绿意盎然。在磨皮村头,鼓声再次响起,不再是战鼓,而是舞鼓,带着和平的韵律。烽火远去,狼烟味依旧萦绕在空气中,仿佛还能听到铁马冰河的回响,千重万重,诉说着曾经的壮美。这片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续写着历史的传奇。
③磨皮花鼓舞是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县平甸乡磨皮村及周边村寨的一种彝族传统舞蹈,起源于彝族先民的战争经历。其表演分为男队和女队,男队称为兵器队,手持大刀、钩镰、双刀、叉戟等兵器;女队则为花鼓队,身背花鼓、手执鼓棒。表演时,舞者们在一名头插白鹇翎、手持箐鸡尾的男子引领下,随着铓锣、大鼓、腰鼓等打击乐器的伴奏进行舞蹈。
④彝语称跳鼓为“热波比”。 《新平县志》分别在民族、文化和体育的章节描述,显现其具有祭祀性、表演性、体育运动性等特征。
⑤舞蹈的套路丰富,包含了出征、设阵、拼杀、凯旋等场面,整个舞蹈威武雄健、气势磅礴,再现了磨盘山彝族祖先保卫家乡、英勇作战的情景。磨皮花鼓舞在 2013 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⑥来到群山间云雾缭绕的磨皮村,沿山路拾级而上,远远就听到了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鼓声,像是从地心传来的呼唤,鼓声引领人们走进了磨皮村的心脏。随着鼓声渐近,舞者的身影在广场上跃动,充满了原始的力量和生命的活力。
⑦一位老者,身着深褐色的长袍,腰间束着一条鲜艳的红色腰带,手持一根长棍,棍顶扎着白色的鹇翎和箐鸡尾,那是领舞的标志。他的脸上皱纹很深,眼中却闪烁着火焰一般的热烈。他将长棍高高举起,随即,一声浑厚的牛角号声划破了宁静
⑧男舞者们手持兵器,动作间透露着力量与决断。大刀舞动时,刀光闪烁;双刀交替,仿佛i条银蛇在空中飞舞;二节棍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发出呼呼的风声。他们的动作模拟着战斗的景。女舞者们则身背花鼓,腰系红绸,舞步轻盈而充满韵律,击鼓的节奏与心跳同步。红绸随着们的舞动在空中飘扬,如同火焰在风中飞舞。
⑨磨皮花鼓舞的舞者们通过肢体,向观众诉说着山川岁月的历史,诉说着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在他们的舞步中,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坚韧交织在一起。随着舞蹈的进行,时空仿佛穿越,观众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彝族的战士们在烽火中冲锋陷阵,感受到他们在胜利后的喜悦。
⑩战鼓的历史同样深厚。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时期,战鼓最初以敲击石块的响声和呐喊声作为进攻和撤退的命令。到了周代,战鼓的雏形基本形成,成为指挥战斗、鼓舞士气、统一行重要工具。 《诗经·大雅》曾记载“申伯信迈,王饯于眉”,描述了周武王在出征前以击鼓为申行,这为战鼓的形成和发展赋予了基本内涵。
在磨皮村,花鼓舞是这片土地上每一个生命的缩影。它承载着彝族人民的历史与精神,那剑气凌霄、风骨长存,诗篇不老在这个和平的时代,新平人民将那份侠骨柔情化为鼓声,有力,流露出昂扬与潇洒,沉浸于疏朗与辽阔。正是这份传承,让磨皮花鼓舞在岁月中愈显珍贵
(选自《云南日报》2025年01月1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题目中, “花鼓”既是本文的描写对象,也是本文的行文线索;题目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简洁形象、新颖别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⑧段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描绘出磨皮花鼓舞的舞者们再现了在战火纷飞年代铮铮铁骨的壮士们铁血盟誓、死守河山的战斗情景。
C.第⑨段中,磨皮花鼓舞的舞者们的“肢体” “舞步”等是实写, “诉说着……,诉说着……”等是虚写。这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使文章内容显得丰厚而有张力。
D.第⑩段引用《诗经·大雅》中的典故,不仅说明磨皮花鼓到了周代就成为指挥战斗、鼓舞士气、统一行动的重要工具,还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
5.请根据文章第③—⑩段的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4分)
→磨皮花鼓舞的特征→磨皮花鼓舞丰富的套路→ →战鼓的深厚历史
6.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4分)
(1)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土地上, 曾战火纷飞,烽烟四起,号角声声。
(2)远远就听到了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鼓声,像是从地心传来的呼唤,鼓声引领人们走进了磨皮村的心脏。
7.文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5分)
8.请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简述磨皮花鼓舞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6分)
[二] (17分)
材料一: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是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
(摘编自360百科词条“民俗”)
材料二:
考察现在各地新年民俗,固是大同小异,便与历史上对照,也相差不远。清代徐釚《词苑丛谈》引明代记民俗词云: “除夕云:锣鼓儿童声聒耳。傍早关门,挂起新帘子。爆仗满街惊耗鬼,松柴烧在乌盆里。写就神荼并郁垒。细马送神,多著同兴纸。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词中所记虽是明代民俗,读后觉得和我们亲历并无太大差异。就我故乡的民俗与之相比,也仅仅是没有神荼、郁垒和细马送神,其余相差不远。
(摘编自谢华《新年杂谈》, 《中国文化报》2025年01月02日,有删改)
材料三:
民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俗文化跨越不同文化背景,被其他国家或民族认知、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它搭建起乡村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让乡村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绽放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数字化时代的乡村民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了充分展现民俗文化的魅力,我们要紧紧依托和巧妙利用数字化与新媒体的强大力量。要借助短视频平台,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比如舞龙舞狮的欢腾场景、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精湛技艺,以此吸引全球用户的目光。同时要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将民俗节日庆典的盛况实时传递给国外观众,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的热烈氛围,从而增强民俗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这种跨越域限制的传播方式,不仅拓宽了民俗文化的传播范围,更能够引发国内外观众的情感共鸣,让乡村目俗文化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摘编自庞慧英《搭建乡村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 “光明网”2025年01月16日
材料四:
1月15 日上午,第十七届中原(鹤壁)民俗文化节在浚县开幕。开幕式上,热闹欢快的少儿舞《黎小妮邀您古城过大年》火热开场;唢呐曲目《百鸟朝凤》婉转动听,传递出新春佳节浓浓的年味农民兄弟乐队演唱的歌曲《正月》和社火表演同台展现,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饱含着新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
本届民俗文化节以春节申遗成功为契机,以“春节、年味、民俗”为主线,策划了系列特色活动中原(鹤壁)民俗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了十六届。十六年来,鹤壁市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精髓,不断提
办会的质量与水平,持续打造“老家河南·浚县过年”民俗文化品牌,民俗文化节已成为鹤壁一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经典民俗艺术的亮丽名片。
(摘编自《第十七届中原(鹤壁)民俗文化节开幕》, 《鹤壁日报》2025年01月16日)
9.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民俗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
B.从材料二中的明代民俗与“我”故乡民俗相比中,可见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的某种民俗形成后具有较为稳定、不断演变的特点。
C.清代徐鈜《词苑丛谈》引明代记民俗词,说明了现在各地新年民俗固是大同小异,便与历史上对照也相差不远。
D.鹤壁市以春节申遗成功为契机,打造的“春节、年味、民俗”民俗文化品牌已成为一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经典民俗艺术的亮丽名片。
10.传承我国优秀民俗文化有何意义 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简要分析。 (4分)
11.请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 (4分)
民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定义 有利条件
① ② 数字化时代 ③
短视频平台 ④
12.请结合后三则材料,就如何传承我国民俗文化提出三点建议。 (6分)
[三](16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去玉泉五里许,入一音寺界。一音寺亦智者所建,峰峦甚多,总名为一音寺岩也。翔舞飞腾,中有两峰特起,若象王回顾。下有聚落①,背山临流,正玉泉青溪中。路讯②一音寺址,云正在岩颠,今废矣。可四五里许,始入青溪诸山之界,裂雾奔云,姿态横生。昔游桃花源上,酷爱其山势生动,天外浪壁层层,以为稀有。今见此山,不啻③故人。生平有山水癖梦魂常在吴越间岂知眉睫前有青莲世界④乎
(节选自袁中道《珂雪斋集》卷十五)
【注】①聚落:聚集的村落。②讯:问,询问。③不啻(chì):如同,好像。④青莲世界:纯洁和清雅的境界。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仿佛若有光 仿佛: (2)悉如外人 悉:
(3)去玉泉五里许 去: (4)若象王回顾 顾: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2分)
生 平 有 山 水 癖 梦 魂 常 在 吴 越 间/岂知 眉 睫 前 有 青 莲 世 界 乎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可四五里许,始入青溪诸山之界。
16.【甲】【乙】两个文段均写到“桃花源”,其目的有何不同 (4分)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5分)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家乡一盏灯。——李绿园《歧路灯》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增广贤文》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 请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自定立意; (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4)不少于 600字。
八年级语文·第4页 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