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6 17:47:47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情景导入:
请思考:
自由女神像对于美国有什么精神意义?
对。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象征,表达了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
自由女神像正式名称是“自由照耀世界之神”。位于美国纽约的哈德逊河口附近。这是法国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一百周年而建造的,1886年10月,铜像落成。
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服装,头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时空观念】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前后文化发展的多样化、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各国的影响,以及中国人在不同的阶段学习西方的内容的变化。
【唯物史观】通过运用唯物史观对拿破仑战争进行评价和对欧洲殖民文化侵略影响的分析,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探究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多样性逐步形成的过程。
【历史解释】认识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近代战争在客观上对不同文化的影响,培养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1.了解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拿破仑战争、欧洲的殖民侵略对人类文化的破坏和文化交锋;
2.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时空坐标: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独立战争后的美洲文化;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教学难点: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目录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与拉丁美洲文化
1
2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3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一)美国文化
1.独立战争前:
(1)具体表现:
①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多源性和多样性。
②语言:美式英语。
③生活:融入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④精神:受英国文化、清教和启蒙思想影响。(崇尚民主和自由、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注重个体和创造精神等);
⑤族群: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神等。
(2)原因:
①来自欧洲国家的移民和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
②在欧洲白人主导下,各种文化相互融合混合。
学思之窗: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如tamarack(落叶松)、pone(玉米饼)、Arizona(亚利桑那)、woodchuck(土拨鼠)、mose(麋),cauchy(橡胶)、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如tote(搬运)、okra(秋葵)、voodoo(巫术)、jazz(爵士)、banana(香蕉)
请思考:美式英语能够反映出哪些信息?
提示:
①北美居民由于种族的多样性,语言也会相互借鉴;
②美式英语以英语为主,反映了白人在北美殖民地占主导地位;
③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工具,是生活的反映,是不断发展的。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教因素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 清教是基督教新教的派别之一,产生于16世纪的英国,是英国宗教改革的产物,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许多清教徒为避免政治和宗教迫害,来到北美大陆。所以当人们说起清教徒时,一般是指美国的清教徒。清教主张民主政治,注重个性,追求个人的权利、尊严和自由,提倡勤俭致富的价值观,对美国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成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清教所具有的强烈使命感,也影响了美国对外部的世界的看法,成为以后美国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之一。
——教材的“历史纵横”: 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
提示:
(1)清教因素丰富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内容。
“契约思想”、“上帝选民”、“民主政治”、“注重个性”、“追求个人的权利、尊严和自由”等思想。
(2)清教因素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对美国以后的侵略扩张提供了重要动力。
清教主张:
①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所有信徒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
②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③提倡勤俭致富、勤奋进取;
④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一)美国文化
2.独立战争后:
(1)背景:
①独立战争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文化形成。
②1787年联邦宪法,使北美大陆出现了第一个以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指导建立联邦制共和国。
(2)表现:
①政治文化:1787年的联邦宪法,建立联邦制共和国,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②精神追求: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③局限: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
材料一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制衡”。政治制度“制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制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 在自然法则下面,一切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对自己的身体有支配的权力。
——杰斐逊
自由女神像
正式名称是“自 由照耀世界”。
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一块铭牌,上面刻着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颁发的日期;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
自由女神是美国的象征,表达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理想。
归纳综合:
(1)经济:
①北美资本主义发展,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②英国的殖民政策阻碍了北美的发展;
(2)文化:
①北美移民有着共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
②启蒙思想的传入和发展;
(3)政治:
①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展和胜利,促进北美民族的整体意识和国家意识发展;
②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联邦制确立。
(1)独立战争前:
①深受英国文化清教和启蒙思想影响;
②融入印第安与黑人文化因素;
③美利坚民族形成但存在种族歧视。
(2)独立战争后:
①政治上权力制衡;
②精神上追求自由;
③经济上实行发展种植园经济和奴隶制。
1.美国文化的特征:
2.美国文化形成的原因: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二)拉丁美洲的文化
1.概念:
(1)新航路开辟前,印第安人独立地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最具代表性。
(2)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因长期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之一地区的主要语言。故称为“拉丁美洲”。
2.独立战争前:
(1)背景:
①到19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建立起殖民统治;
②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主要语言;
③大量西、葡移民的到来,与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二)拉丁美洲的文化
2.独立战争前:
(2)特点:
以西班牙、葡萄牙文化为主,混血社会,具有多元性。
(3)表现:
①族群:种族融合现象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②文化: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③重要文化符号之一:拉丁舞;
④原生文化: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多神信仰、图腾崇拜)
思考问题: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西葡殖民统治对拉美的文化有何影响?
提示:
①西、葡文化成为主体;
②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
③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拉美文化多元性明显。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二)拉丁美洲的文化
2.独立战争后:
(1)背景:
①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拉美独立运动,建立了一系列的独立国家;
②自由、独立、平等的观念的进一步传播。
(2)表现:
①政治文化:
A.追求法治、自由:颁布宪法,取消奴隶贸易、奴隶制,取消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B.形成独裁权力: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
②存在问题:
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岐视仍然存在。
(3)特征:
①拉丁美洲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②战后形成考迪罗独裁权力。
材料 随着拉丁美洲不同种族和文化的长期融合,到17世纪,拉丁美洲出现了“美洲人”这个新观念,并逐渐凝聚成为一种新的“美洲精神”。同时,欧洲启蒙思想和学说的传播也对拉丁美洲殖民地民族意识的形成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历史解释: 考迪罗制
是指那些以暴力夺取政权,并以暴力维护其统治的独裁者的专制制度。“考迪罗”在西班牙语里是“首领”的意思,最早产生于19世纪初拉丁美洲人民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斗争的时期,那时涌现出一批军事领袖,他们为拉美各国的独立做出了贡献。独立后,他们大权在握,实行专制统治,成为第一代“考迪罗”。此后,一些高级军官和地方首领通过政变或战争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现象在拉美政治生活中普遍出现。
能力提升: 比较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异同。 (思考点)
比较项 美国 拉丁美洲
相同点 种族与血统 背景 构成因素 共同缺陷 不同点 主导文化
语言
宗教
政治文化
都受到欧洲殖民者的侵略、黑奴贸易的影响以欧洲文化为主导,
美洲文化遭破坏
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相互融合,具有多元性。
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仍然存在
英国文化为主
美式英语
民主、法治,自由女神是重要文化符号。
西、葡文化为主,保留了一部分原生文化传统
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拉丁舞是重要文化符号
独立后具有“考迪罗”独裁政治特点
多种宗教:天主教是主要宗教,印第安人的多神崇拜仍存在。
多种宗教
都有多元种族与多源血统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一)拿破仑战争前欧洲文化:
1.政治:
封建统治,分散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
15世纪后期封建王权加强。
2.经济:
庄园与农奴制;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启蒙运动。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重构:
1.背景:
(1)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2)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材料一 拿破仑战争(1803-1815)前,欧洲大陆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14世纪,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15世纪后期开始,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一些君主设法限制封建贵族的势力,力图建立强大的王权。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欧洲人的普遍信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王权与特权,打破宗教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
材料二 拿破仑战争是指1803年—1815年爆发的各场战争,这些战事可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它促使了欧洲的军队和火炮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军事制度,因为实施全民征兵制,使得战争规模庞大、史无前例。拿破仑战胜第五次反法联盟后,法国直接或间接统治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地区。欧洲大陆主要国家奥地利、普鲁士臣服于法国,俄罗斯也委屈奉迎以求自保。但在1812年侵俄惨败后,国势一落千丈,拿破仑建立的帝国最终战败。
———谢国良《 拿破仑战争 》
合作探究: 拿破仑是欧洲民族国家的解放者,还是侵略者?
材料一 拿破仑在被占领地区或附庸国废除封建义务、取消什一税、没收和出售教会财产、实行公民平等、鼓励土地买卖自由和劳动自由、取消内地关卡、统一度量衡等,更不用说……推行《民法典》了。
——选摘自人教版选修4教师用书
材料二 原来他(拿破仑)表面虽打着宣传自由平等的旗帜,而其中怀着搜钱刮财及招募军队的目的,俾他的黩武事业,可以靠着各国人民的血汗而成功,这个代价是何等重大呵!因此法国革命的精神虽曾跟着拿破仑的马蹄走遍了欧洲的大半,但这只可以说是他的穷兵黩武的旁产品,不是他至诚的目的。
——陈衡哲《西洋史》
提示:(即战争的评价)
(1)积极:拿破仑战争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欧洲大范围传播。表现为:
①拿破仑大军所到之处,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
②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③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2)消极: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的不满,同时也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重构:
2.内容:
(1)政治文化: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2)民族文化: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3)思想文化:传播启蒙思想。
3.表现:
(1)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①背景:
19世纪初,俄国经济中的资本主义因素不断增长;沙皇政府推行维护农奴制和封建专制的政策;一些青年军官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
②起义:
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起义,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但起义失败。
材料一 拿破仑每征服一个国家,便开始着手革除它们的旧制度,并建立新的制度,如没收教会和逃亡贵族的财产,对其进行拍卖;剥夺教堂、寺院征收各种捐税的权利,取消贵族僧侣的特权;废除徭役、贡赋等封建义务;宣布公民平等、信仰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原则,甚至在新建的国家制度里按照法国的模式制定宪法、成立政府和议会。
——窦国庆《大国突围历史上大国突破困境的战略及其现实借鉴》
学思之窗: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
——[苏]列宁:《纪念赫尔岑》
问题思考:
谈谈你对列宁这个评价的看法。
提示:
列宁的观点是正确的。
“十二月党人”是一些贵族青年军官,他们没有团结工农群众,缺乏群众基础,因此最终失败。
但它传播了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冲击了沙皇专制制度和俄国的农奴制,对后来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重构:
3.表现:
(2)波兰华沙起义:
1830年,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但结果失败,但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3)德意志争取国家统一:
①背景:
A.德意志地区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B.普鲁士进行了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C.随着经济的发展,德意志要求改革与统一的呼声高涨。
②经过:
1848年2月和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③结果与影响:
革命失败,但德意志的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教材思考点: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
1.政治制度:
冲破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欧洲各国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欧洲国家开始不同程度地争取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斗争
2.思想观念:
(1)对内: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2)对外:民族民主意识的空前觉醒,反对专制制度,争取民族独立,要求实现国家统一
3.阶级力量:
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强大,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一)文化侵略
1.含义:
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试图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去取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淡化后者的民族认同感,从而使其对外族文化产生一种依赖感, 最终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
2.目的:
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3.方式:
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用传教布道、开办学堂、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渗透,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
4.结果:
被侵略民族不同程度的接受外来文化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材料一 日本在大举侵入中国内地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中国的学校实施毁灭性破坏。……殖民奴化教育对中国孩子来说,如同噩梦。在东三省,中小学生要以日本名字自称,每天上课前向日本国旗致敬,遥拜日本国旗,学习日语。
——王向远的《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特征、方式与危害》
材料二 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比先灭其文化。
——清代龚自珍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一)文化侵略
5.影响:
①一方面,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给被侵略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一场灾难;
②另一方面,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二)亚非拉的文化重构: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保留的传统文化 接受外来文化
中国
印度
埃及
①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①印度教、伊斯兰教是主要宗教;
②种姓制度虽被废,但仍扮演重要角色。
①伊斯兰教是主要宗教;
②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①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②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新器物。
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新制度;
④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新思想传入中国。
①英国把英语、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②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号。
埃及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挽救国家独立、反洋教运动。
问题思考: 请根据所学概括西方文化侵略的特点?
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②侵略方式具有多样性。(制度、教育、宗教、兴办慈善事业等)
③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在文化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破坏更大)
④具有广泛性和全球性。
⑤影响具有两面性。
材料一 辜鸿铭认为:“洋人绝不会因为我们割去发辫,穿上西服,就会对我们稍加尊敬的。我完全可以肯定,当我们都由中国人变成欧式假洋人时,欧美人只能对我们更加蔑视。事实上,只有欧美人了解到真正的中国人——一种有着与他们截然不同,却毫不逊色于他们文明的人民时,他们才会对我们有所尊重。”
——刘中树等《辜鸿铭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
材料二 “近代文化侵略具有两重性,我们既要坚决抵制文化侵略,又要在坚持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不断发展自己。”
——习近平
核心素养: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近代战争与文化关系的理解。(家国情怀)
提示:
(1)影响双重性:
战争不仅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也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
(2)正确的认识:
文化扩张伴随着侵略战争, 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
文化扩张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
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加强文化交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发展完善自身文化!
坚持文化自信、防止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
合作探究: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扩张的理解?
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冲击——反应”模式与中国历史演化的实际情况有相符之处。中西文化的冲突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后发型的中国近代化过程毫无疑问地受到了外来的影响与刺激。面对这一冲击,近代中国人也确实做出了反应,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便是突出的例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冲击——反应”模式的合理性是存在的。
提示:
①西方文化扩张往往伴随着侵略战争,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
②文化扩张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
③要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加强文化交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不断发展完善自身文化;
④坚持文化自信、防止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
初试牛刀:
1.(2024·浙江卷1月)下图为19世纪初
的漫画,图中人物为法国的拿破仑和英国
的代表人物约翰·布尔。对该图寓意解读
最合理的是( )
A.拿破仑帝国征服欧洲盛极一时
B.英国力阻拿破仑的扩张与称霸
C.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展开对决
D.英法两国联合用武力瓜分世界
【解析】 漫画中拿破仑横跨世界,象征拿破仑帝国的扩张,而英国人手执刀剑,企图阻止他,体现英国力阻拿破仑的扩张与称霸,B项正确;漫画中除了描绘拿破仑横跨世界,还描绘了手舞刀剑反对他的英国人,“拿破仑帝国盛极一时”不能完整概括漫画信息,排除A项;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英国当时也已经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双方的斗争不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对决,排除C项;19世纪初,英国联合欧洲大量其他国家结成反法联盟,对抗拿破仑,“英法两国联合”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B
初试牛刀:
2.(2023·新课标卷)如图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 )
A.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B.拿破仑战争的局势
C.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D.英国推行绥靖政策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被描绘成蛛网中心的一只蜘蛛,尽管欧洲其他国家大多都被网住,但是“约翰牛”这只大苍蝇(英国)仍旧飞得自由自在。拿破仑与欧洲部分国家发生了连绵数年的大规模战争,拿破仑大军横扫整个欧洲战场,迫使英国联合其他欧洲国家结成同盟,共同对付拿破仑,B项正确;1815年,欧洲各国参加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排除A项;1814年4月11日,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4月13日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了,排除C项;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D项。故选B项。
B
初试牛刀:
3.(2023·江苏卷)下表列举
了现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
的起源及含义。综合表中信息
可知,现代拉丁美洲( )
A.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多种文化同时并存
C.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D.殖民色彩日益浓厚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现代拉美国家名称有的源于印第安语,有的源于西班牙语,其含义或是传统印第安人盛行的物产、神灵,或是殖民国家追求的价值、英雄人物,或是拉美国家的民族英雄等,可见这些现象表明多种文化同时并存,B项正确;拉美独立战争前,各国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从而引发了拉美独立运动,而不是出现在独立后的现代拉美国家,排除A项;表中的“白银”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观念,与农业经济发达不符,排除C项;尽管表中信息存在着殖民主义色彩的影响,但独立后的现代拉美国家应是去殖民化,而不是殖民色彩的日益浓厚,排除D项。故选B项。
B
国名 秘鲁 墨西哥 阿根廷 哥伦比亚 玻利维亚
起源 印第安语 印第安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含义 玉米之仓 太阳神 白银 哥伦布之国 玻利瓦尔之国
初试牛刀:
4.(2020·全国I卷)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所示。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解析】 从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应用科学和技术所占比重最大,这些应用科学与技术与近代企业的兴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才会有很多人提问相关的问题,故C项正确;从材料来看西学得到了传播,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被抑制,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有维新的主张,且此时只是早期维新出现,并没有往深入发展,排除B项;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C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初试牛刀:
5.(2021·浙江卷6月)有法国政治家评价拿破仑:“没有多少人能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以外还影响着如此许多之人。如果说他的辉煌能够抵挡时间的侵蚀,那是因为他的生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产生了一种亲密的回响。”并称赞他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拿破仑“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的是
A.发动“雾月政变”
B.编纂《民法典》
C.废除雇佣兵制
D.取得奥斯特里茨战役大捷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法典》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重要成果,也是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它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能体现拿破仑“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故B正确;发动“雾月政变”、废除雇佣兵制、取得奥斯特里茨战役大捷都不符合“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故ACD错误。故选B项。
B
课堂总结:2025年同步教学 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12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拿破仑战争、欧洲的殖民侵略对人类文化的破坏和文化交锋;
2.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前后文化发展的多样化、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各国的影响,以及中国人在不同的阶段学习西方的内容的变化。
【唯物史观】通过运用唯物史观对拿破仑战争进行评价和对欧洲殖民文化侵略影响的分析,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探究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多样性逐步形成的过程。
【历史解释】认识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近代战争在客观上对不同文化的影响,培养家国情怀。
时空坐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情景创设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相结合。
教学设计:
1.通过讲述近代战争,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使物质财富遭到巨大的破坏,直接导致了人类文化毁损和断裂,甚至民族文化的失忆。
2.通过讲述近代战争促进了西方文化的扩张,也促进了近代文化的碰撞交流,理解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同时,形成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并认识文明的互鉴与交流促进人类整体文明的发展。
3.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材配备的历史地图册中亚历山大远征示意地图、教材的史料、课程标准、图表和文字材料,提出一些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必要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请思考:
自由女神像对于美国有什么精神意义?
对。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象征,表达了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一)美国文化
1.独立战争前:
(1)具体表现:
①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多源性和多样性。
②语言:美式英语。
③生活:融入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④精神:受英国文化、清教和启蒙思想影响。(崇尚民主和自由、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注重个体和创造精神等);
⑤族群: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神等。
(2)原因:
①来自欧洲国家的移民和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
②在欧洲白人主导下,各种文化相互融合混合。
请思考:美式英语能够反映出哪些信息?
学思之窗: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如tamarack(落叶松)、pone(玉米饼)、Arizona(亚利桑那)、woodchuck(土拨鼠)、mose(麋),cauchy(橡胶)、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如tote(搬运)、okra(秋葵)、voodoo(巫术)、jazz(爵士)、banana(香蕉)
提示:
①北美居民由于种族的多样性,语言也会相互借鉴;
②美式英语以英语为主,反映了白人在北美殖民地占主导地位;
③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工具,是生活的反映,是不断发展的。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教因素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 清教是基督教新教的派别之一,产生于16世纪的英国,是英国宗教改革的产物,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许多清教徒为避免政治和宗教迫害,来到北美大陆。所以当人们说起清教徒时,一般是指美国的清教徒。清教主张民主政治,注重个性,追求个人的权利、尊严和自由,提倡勤俭致富的价值观,对美国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成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清教所具有的强烈使命感,也影响了美国对外部的世界的看法,成为以后美国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之一。
——教材的“历史纵横”: 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
提示:
(1)清教因素丰富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内容。
“契约思想”、“上帝选民”、“民主政治”、“注重个性”、“追求个人的权利、尊严和自由”等思想。
(2)清教因素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对美国以后的侵略扩张提供了重要动力。
2.独立战争后:
(1)背景:
①独立战争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文化形成。
②1787年联邦宪法,使北美大陆出现了第一个以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指导建立联邦制共和国。
(2)表现:
①政治文化:1787年的联邦宪法,建立联邦制共和国,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②精神追求: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③局限: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
归纳综合:
1.美国文化的特征:
(1)独立战争前:
①深受英国文化清教和启蒙思想影响;
②融入印第安与黑人文化因素;
③美利坚民族形成但存在种族歧视。
(2)独立战争后:
①政治上权力制衡;
②精神上追求自由;
③经济上实行发展种植园经济和奴隶制。
2.美国文化形成的原因:
(1)经济:
①北美资本主义发展,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②英国的殖民政策阻碍了北美的发展;
(2)文化:
①北美移民有着共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
②启蒙思想的传入和发展;
(3)政治:
①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展和胜利,促进北美民族的整体意识和国家意识发展;
②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联邦制确立。
(二)拉丁美洲的文化
1.概念:
(1)新航路开辟前,印第安人独立地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最具代表性。
(2)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因长期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之一地区的主要语言。故称为“拉丁美洲”。
2.独立战争前:
(1)背景:
①到19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建立起殖民统治;
②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主要语言;
③大量西、葡移民的到来,与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
(2)特点:
以西班牙、葡萄牙文化为主,混血社会,具有多元性。
(3)表现:
①族群:种族融合现象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②文化: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③重要文化符号之一:拉丁舞;
④原生文化: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多神信仰、图腾崇拜)
思考问题: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西葡殖民统治对拉美的文化有何影响?
①西、葡文化成为主体;
②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
③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拉美文化多元性明显。
2.独立战争后:
(1)背景:
①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拉美独立运动,建立了一系列的独立国家;
②自由、独立、平等的观念的进一步传播。
(2)表现:
①政治文化:
A.追求法治、自由:颁布宪法,取消奴隶贸易、奴隶制,取消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B.形成独裁权力: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
②存在问题:
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岐视仍然存在。
(3)特征:
①拉丁美洲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②战后形成考迪罗独裁权力。
历史解释: 考迪罗制
是指那些以暴力夺取政权,并以暴力维护其统治的独裁者的专制制度。“考迪罗”在西班牙语里是“首领”的意思,最早产生于19世纪初拉丁美洲人民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斗争的时期,那时涌现出一批军事领袖,他们为拉美各国的独立做出了贡献。独立后,他们大权在握,实行专制统治,成为第一代“考迪罗”。此后,一些高级军官和地方首领通过政变或战争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现象在拉美政治生活中普遍出现。
能力提升: 比较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异同。 (思考点)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一)拿破仑战争前欧洲文化:
材料一 拿破仑战争(1803-1815)前,欧洲大陆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14世纪,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15世纪后期开始,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一些君主设法限制封建贵族的势力,力图建立强大的王权。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欧洲人的普遍信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王权与特权,打破宗教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
材料二 拿破仑战争是指1803年—1815年爆发的各场战争,这些战事可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它促使了欧洲的军队和火炮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军事制度,因为实施全民征兵制,使得战争规模庞大、史无前例。拿破仑战胜第五次反法联盟后,法国直接或间接统治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地区。欧洲大陆主要国家奥地利、普鲁士臣服于法国,俄罗斯也委屈奉迎以求自保。但在1812年侵俄惨败后,国势一落千丈,拿破仑建立的帝国最终战败。
———谢国良《 拿破仑战争 》
归纳为:
1.政治:
封建统治,分散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
15世纪后期封建王权加强。
2.经济:
庄园与农奴制;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启蒙运动。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重构:
1.背景:
(1)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2)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合作探究: 拿破仑是欧洲民族国家的解放者,还是侵略者?
材料一 拿破仑在被占领地区或附庸国废除封建义务、取消什一税、没收和出售教会财产、实行公民平等、鼓励土地买卖自由和劳动自由、取消内地关卡、统一度量衡等,更不用说……推行《民法典》了。
——选摘自人教版选修4教师用书
材料二 原来他(拿破仑)表面虽打着宣传自由平等的旗帜,而其中怀着搜钱刮财及招募军队的目的,俾他的黩武事业,可以靠着各国人民的血汗而成功,这个代价是何等重大呵!因此法国革命的精神虽曾跟着拿破仑的马蹄走遍了欧洲的大半,但这只可以说是他的穷兵黩武的旁产品,不是他至诚的目的。
——陈衡哲《西洋史》
提示:(即战争的评价)
(1)积极:拿破仑战争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欧洲大范围传播。表现为:
①拿破仑大军所到之处,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
②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③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2)消极: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的不满,同时也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内容:
(1)政治文化: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2)民族文化: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3)思想文化:传播启蒙思想。
3.表现:
(1)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①背景:
19世纪初,俄国经济中的资本主义因素不断增长;沙皇政府推行维护农奴制和封建专制的政策;一些青年军官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
②起义:
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起义,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但起义失败。
问题思考: 谈谈你对列宁这个评价的看法。
学思之窗: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
——[苏]列宁:《纪念赫尔岑》
提示:
列宁的观点是正确的。
“十二月党人”是一些贵族青年军官,他们没有团结工农群众,缺乏群众基础,因此最终失败。
但它传播了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冲击了沙皇专制制度和俄国的农奴制,对后来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2)波兰华沙起义:
1830年,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但结果失败,但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3)德意志争取国家统一:
①背景:
A.德意志地区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B.普鲁士进行了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C.随着经济的发展,德意志要求改革与统一的呼声高涨。
②经过:
1848年2月和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③结果与影响:
革命失败,但德意志的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教材思考点: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
1.政治制度:
冲破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欧洲各国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欧洲国家开始不同程度地争取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斗争
2.思想观念:
(1)对内: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2)对外:民族民主意识的空前觉醒,反对专制制度,争取民族独立,要求实现国家统一
3.阶级力量:
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强大,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一)文化侵略
1.含义:
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试图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去取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淡化后者的民族认同感,从而使其对外族文化产生一种依赖感, 最终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
2.目的:
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3.方式:
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用传教布道、开办学堂、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渗透,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
4.结果:
被侵略民族不同程度的接受外来文化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5.影响:
①一方面,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给被侵略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一场灾难;
②另一方面,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二)亚非拉的文化重构
问题思考: 请根据所学概括西方文化侵略的特点?
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②侵略方式具有多样性。(制度、教育、宗教、兴办慈善事业等)
③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在文化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破坏更大)
④具有广泛性和全球性。
⑤影响具有两面性。
核心素养: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近代战争与文化关系的理解。(家国情怀)
材料一 辜鸿铭认为:“洋人绝不会因为我们割去发辫,穿上西服,就会对我们稍加尊敬的。我完全可以肯定,当我们都由中国人变成欧式假洋人时,欧美人只能对我们更加蔑视。事实上,只有欧美人了解到真正的中国人——一种有着与他们截然不同,却毫不逊色于他们文明的人民时,他们才会对我们有所尊重。”
——刘中树等《辜鸿铭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
材料二 “近代文化侵略具有两重性,我们既要坚决抵制文化侵略,又要在坚持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不断发展自己。”
——习近平
提示:
(1)影响双重性:
战争不仅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也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
(2)正确的认识:
文化扩张伴随着侵略战争, 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
文化扩张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
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加强文化交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发展完善自身文化!
坚持文化自信、防止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
合作探究: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扩张的理解?
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冲击——反应”模式与中国历史演化的实际情况有相符之处。中西文化的冲突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后发型的中国近代化过程毫无疑问地受到了外来的影响与刺激。面对这一冲击,近代中国人也确实做出了反应,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便是突出的例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冲击——反应”模式的合理性是存在的。
提示:
①西方文化扩张往往伴随着侵略战争,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
②文化扩张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
③要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加强文化交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不断发展完善自身文化;
④坚持文化自信、防止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
初试牛刀:
1.(2024·浙江卷1月)下图为19世纪初的漫画,图中人物为法国的拿破仑和英国的代表人物约翰·布尔。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
A.拿破仑帝国征服欧洲盛极一时
B.英国力阻拿破仑的扩张与称霸
C.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展开对决
D.英法两国联合用武力瓜分世界
【解析】 漫画中拿破仑横跨世界,象征拿破仑帝国的扩张,而英国人手执刀剑,企图阻止他,体现英国力阻拿破仑的扩张与称霸,B项正确;漫画中除了描绘拿破仑横跨世界,还描绘了手舞刀剑反对他的英国人,“拿破仑帝国盛极一时”不能完整概括漫画信息,排除A项;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英国当时也已经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双方的斗争不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对决,排除C项;19世纪初,英国联合欧洲大量其他国家结成反法联盟,对抗拿破仑,“英法两国联合”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新课标卷)如图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 )
A.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B.拿破仑战争的局势
C.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D.英国推行绥靖政策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被描绘成蛛网中心的一只蜘蛛,尽管欧洲其他国家大多都被网住,但是“约翰牛”这只大苍蝇(英国)仍旧飞得自由自在。拿破仑与欧洲部分国家发生了连绵数年的大规模战争,拿破仑大军横扫整个欧洲战场,迫使英国联合其他欧洲国家结成同盟,共同对付拿破仑,B项正确;1815年,欧洲各国参加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排除A项;1814年4月11日,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4月13日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了,排除C项;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江苏卷)下表列举了现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起源及含义。综合表中信息
可知,现代拉丁美洲( )
A.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多种文化同时并存
C.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D.殖民色彩日益浓厚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现代拉美国家名称有的源于印第安语,有的源于西班牙语,其含义或是传统印第安人盛行的物产、神灵,或是殖民国家追求的价值、英雄人物,或是拉美国家的民族英雄等,可见这些现象表明多种文化同时并存,B项正确;拉美独立战争前,各国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从而引发了拉美独立运动,而不是出现在独立后的现代拉美国家,排除A项;表中的“白银”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观念,与农业经济发达不符,排除C项;尽管表中信息存在着殖民主义色彩的影响,但独立后的现代拉美国家应是去殖民化,而不是殖民色彩的日益浓厚,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0·全国I卷)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所示。
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解析】 从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应用科学和技术所占比重最大,这些应用科学与技术与近代企业的兴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才会有很多人提问相关的问题,故C项正确;从材料来看西学得到了传播,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被抑制,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有维新的主张,且此时只是早期维新出现,并没有往深入发展,排除B项;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1·浙江卷6月)有法国政治家评价拿破仑:“没有多少人能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以外还影响着如此许多之人。如果说他的辉煌能够抵挡时间的侵蚀,那是因为他的生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产生了一种亲密的回响。”并称赞他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拿破仑“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的是
A.发动“雾月政变”
B.编纂《民法典》
C.废除雇佣兵制
D.取得奥斯特里茨战役大捷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法典》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重要成果,也是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它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能体现拿破仑“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故B正确;发动“雾月政变”、废除雇佣兵制、取得奥斯特里茨战役大捷都不符合“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故ACD错误。故选B项
板书设计: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一)独立战争前的美国文化
(二)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二、独立战争后的拉丁美洲文化
(一)独立战争前的拉美文化
(二)独立战争后的拉美文化
三、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一)拿破仑战争(1804-1815)
(二)欧洲文化的重构
四、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一)文化侵略概念
(二)亚非国家的回应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把教材的三个子目分成了四个子目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认识各地区和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同特征,条理更清晰,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战争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选用的史料包括文字、地图等,种类多样,都比较简单易懂。由于本课内容较多,因为时间问题和与主题内容的差异最终舍弃,这是本课教学中特别遗憾之处,也是在今后教学中会继续研究之处,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12课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