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十章 浮力
浮力
第1节
【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认识浮力,了解浮力的方向和产生原因;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经历推理过程,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经历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形成合理的解释,并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完善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浮力,体会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猜想、表达观点,并通过探究收集证据、加以论证,培养学生科学论证的科学思维。
导入新课
不把杯子倾斜或倒过来,你有办法拿出杯子里面的乒乓球吗?
观察与思考
是什么力量把乒乓球托起来的呢?
探究新知
这些现象都有哪些相同点?你觉得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物体都漂浮在水面上或者飘在空气中,原因是受到水或者空气的一种向上的托力作用。在物理学中,把这种力叫做浮力。
探究点一 浮力
(一)浮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1:将一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浮出水面,最后漂浮在水面上。
问题:
水中上浮的乒乓球和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怎样?
F浮
G
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水。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浮力
常用符号F浮表示。
①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②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F浮
G
归纳总结
找一段较粗的红毛线,将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乒乓球和大烧杯的底部,将水注入大烧杯,直到将乒乓球浸没,观察红毛线的状态。将大烧杯的一端垫高,再次观察细线的状态。
讨论以下问题:
1.乒乓球受到了哪些力?
2.本实验说明了什么?
竖直向下的重力、拉力,竖直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二)测量浮力的大小
活动:
1.用弹簧测力计挂着铁块,读出示数,然后用手托住铁块。看到什么现象?
2.分析铁块受力情况,手对铁块的托力多大?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
铁块受到重力、拉力和托力,托力大小等于铁块的重力与拉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之差。
F托
G
F拉′
G
F拉
F托=G-F拉′
浮力
探究新知
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
③浮力的大小
F浮=F1-F2=2.2N-1.4N=0.8N
④这种测量浮力的方法叫“称重法”。
F浮=F1-F2
①物体在空气
中的重力G=F1
F2=1.4N
②物体浸在水中
测力计的拉力F2
①测量物体在空气中受的重力G=F1
②物体浸在水中测力计的拉力F2
F1=2.2N
演示实验
如图所示,取一只去底无盖的透明塑料瓶,瓶口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直径。将乒乓球放入瓶中,且保持瓶口朝下。
往瓶内注水,观察乒乓球的状态。
乒乓球静止不动。
用手堵住瓶口,观察乒乓球的状态。
乒乓球向上运动。
探究新知
乙图实验中,乒乓球静止不动,这是因为乒乓球只受到水给它向下的压力。在图丙实验中,乒乓球向上运动,这是由于乒乓球下面积满了水,乒乓球既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又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并且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
探究点二 浮力产生的原因
探究新知
浮力的产生原因
探究新知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探究新知
F向下
F向上
h向下
h向上
物体受到的压力:
F=pS=ρghS
上、下表面所受压力关系:
h向上>h向下
则F向上>F向下
F浮= F向上- F向下
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这种测量浮力的方法叫“压力差法”
F=pS
在水槽中装多半槽水,用手将空矿泉水瓶慢慢压入水中,在矿泉水瓶完全浸没前,体会易拉罐所受浮力及其变化。
提出问题
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点三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猜想和假设
1.与深度有关
2.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3.与液体密度有关
4.与物体的密度(质量)有关
……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设计实验
1.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圆柱体、酒精、水、盐水、体积相等的铝块与铁块等。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圆柱体
铝块
铁块
弹簧测力计
控制变量法
探究新知
进行实验
把弹簧测力计悬挂的铝块缓慢浸没水中,并分别停在不同的深度,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实验1
用弹簧测力计提着柱状物体缓慢浸入水中,逐渐增大浸在水中的体积,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记录。
实验2
把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物块先后浸没在酒精、水、盐水中,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实验3
实验4
将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分别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没在水中,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探究新知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液体的密度ρ液
决定浮力F浮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的体积V浸
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浮力》导学案
【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认识浮力,了解浮力的方向和产生原因;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经历推理过程,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经历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形成合理的解释,并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完善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浮力,体会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猜想、表达观点,并通过探究收集证据、加以论证,培养学生科学论证的科学思维。
【学习重点】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称重法”测浮力.
【学习难点】
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自主预习】
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______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______,与重力方向______.
3.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即F浮=______.
4.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上下表面所受的压力差.F浮=______
5.浮力的大小只跟______和______的体积有关.
6.在液体密度不变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在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______.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浮力
(一)浮力的方向
1.实验:(1)用手把乒乓球按入水中后松开手,仔细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现象:乒乓球按入水中,松开手后,乒乓球______至水面上.
分析:乒乓球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______的浮力,浮力的方向是______的,施力物体是水.
2.实验:找一段较粗的红毛线,将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乒乓球和大烧杯的底部,将水注入大烧杯,直到将乒乓球浸没,观察红毛线的状态.将大烧杯的一端垫高,再次观察细线的状态.
现象:线受到向上的拉力,处于______方向,说明浮力的方向是______的.
3.归纳: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______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二)测量浮力的大小
1.活动:
①用弹簧测力计挂着铁块,读出示数,然后用手托住铁块.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_____了.
②分析铁块受力情况,画出铁块受力示意图,手对铁块的托力多大?
铁块受到______,托力大小等于______之差.
2.如何测量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用弹簧测力计悬挂铁块,测量出铁块的重力G,然后铁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铁块受到的浮力F浮=______.
3.实验: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测量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4.归纳:下沉的物体受到______的作用.
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______对物体向托的力叫浮力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F浮=______
探究点二 浮力产生的原因
1.观看视频后,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下表面的压力______上表面的压力,也就是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______.
2.实验:取一只去底的透明塑料瓶,瓶口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直径.将乒乓球放入瓶中,保持瓶口朝下.向塑料瓶中注水,观察乒乓球的状态.用手堵住瓶口,观察乒乓球的状态.
现象:开始倒水时,乒乓球被压在瓶口没浮起来,一拧上瓶盖,乒乓球立即______.
分析:没瓶盖时,乒乓球受到水向下的______,下面没有水,不受水的______.拧上瓶盖后,受到向上的压力,乒乓球受______而浮起.
3.归纳: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不同(压力差),F浮=______.
探究点三 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一)实验:在水槽中装多半槽水,用手将空矿泉水瓶慢慢压入水中,在矿泉水瓶完全浸没前,体会易拉罐所受浮力及其变化.
瓶子全部压入比一半压入要费力,浮力更大,说明浮力大小可能与______有关.
人可以躺在死海里看书,而在河水中会下沉,说明浮力大小可能与______有关.
(二)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方法:______法.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烧杯、水槽、圆柱体组、水、酒精、浓盐水
3.进行实验:
(1)探究浮力与物体浸没后的深度的关系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物体的重力G;
②将物体逐渐浸入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③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深度,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④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水中后的深度______.
(2)探究浮力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物体的重力G;
②将物体部分浸入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③把物体浸在水中体积再大一些,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④把物体浸没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结论: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浮力______.
(3)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物体的重力G;
②将石块分别浸没在酒精、水和盐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③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液体种类 水 盐水
重力G / N
弹簧测力计示数F / N
浮力F浮/ N
结论: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______.
4.归纳: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______和物体排开液体的______有关.在液体密度不变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______:在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______.
【当堂练习】
1.下列物体中,不受浮力作用的是( )
A.在水中下沉的铁块 B.在水中的桥墩
C.浮在水面上的轮船 D.空中上升的气球
2.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水
B.浮力是由物体上、下表面所受液体压力差而产生的
C.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
D.在不同液体中浮力方向会不同
3.如图甲所示,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将金属块慢慢放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小,图乙是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金属块下降距离的关系图像.当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为( )
A. 5 N B. 3 N C. 2 N D. 1 N
4..如图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步骤之一,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N;若石块重2.6N,则它所受浮力为______N.
5.如图4所示,大鱼和小鱼在争论,你认为________鱼的说法正确,这是因为两条鱼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跟________有关.
6.将细线一端固定在烧杯底部,另一端固定在乒乓球上.烧杯加水后静止在斜面上,如图所示.不计乒兵球的重力,请以球心为作用点画出乒乓球受到的浮力和拉力的示意图.
7.为了检验“浸没在液体中的固体所受浮力与固体形状有关”的猜想是否正确,小明选用了弹簧测力计、细线、装有适量水的大烧杯和50g橡皮泥块.
(1)将橡皮泥块捏成长方体,用细线系住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浸没于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为0.3N,这时橡皮泥块受到水的浮力为_______N(g取10N/kg).
(2)取出橡皮泥块捏成圆柱体,再浸没于水中的不同深度,弹簧测力计示数均为0.3N,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的深度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3)小明的实验证明,上述猜想是_____(选填“错误”或“正确”)的.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有什么体会.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1上 2.竖直向上 相反 3.G-F 4.F向上-F向下 5.液体的密度 排开液体的体积 6.大 大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浮力
(一)
1.上浮 竖直向上 竖直向上 2.竖直 竖直向上 3.竖直向上
(二)测量浮力的大小
1.①变小
②重力、拉力和托力 等于铁块的重力与拉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如图所示:
2.G-F
4.浮力 ①液体 上 ② F浮 =G物 -F拉
探究点二 浮力产生的原因
1.大于 压力差 2.上浮 压力 压力 浮力 3.F向上-F向下
探究点三 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一)浸入水中的体积 液体的密度(二)1.控制变量
3.(1)无关(2)越大(3)越大
4密度 体积 越大 越大
【当堂练习】
1.B 2.D 3.C 4. 1.6 1 5.大 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6.如图所示
7.(1)0.2(2)无关 (3)错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 浮力
物理观念:认识浮力,了解浮力的方向和产生原因;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经历推理过程,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经历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形成合理的解释,并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完善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浮力,体会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猜想、表达观点,并通过探究收集证据、加以论证,培养学生科学论证的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大量筒、乒乓球、大水槽、弹簧测力计、剪掉底的透明塑料瓶、粘着红线的乒乓球、烧杯。
学生准备:弹簧测力计、细线、铁块、拴着细线的石块、大水槽、空矿泉水瓶、水、盐水。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首先将乒乓球放在大量筒中,问同学们:“除了将乒乓球倒出来,用什么方法能把乒乓球从量筒中取出来呢 ” 学生上台进行演示,向大量筒中加入适量水,取出乒乓球。 2.课件展示:冰山漂浮在海面上;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人漂在死海海面上;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引导学生思考:以上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为什么能漂浮或升空呢 学生: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 教师:这个力是浮力,这节课我们学习“浮力”。 通过播放神奇的死海、生活中的浮力图片,以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入浮力,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物理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浮力 (一)浮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1:将一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浮出水面,最后漂浮在水面上。 讨论以下问题: 水中上浮的乒乓球和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受几个力的作用 施力物体是什么 力的方向怎样 学生:乒乓球受到重力作用,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是竖直向上。 学生:乒乓球从水中由静止上浮,说明它还在水中受到与重力方向相反即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它的施力物体是水。 学生:浮上来的乒乓球最终静止在水面,处于平衡状态,说明它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是平衡力,这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我们得出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演示实验2:找一段较粗的红线,将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乒乓球和烧杯的底部,将水注入烧杯,直到将乒乓球浸没,观察红线的状态。将烧杯的一端垫高,再次观察红线的状态。 分析两种情况下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应用二力平衡知识得出浮力的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即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讨论以下问题: 1.乒乓球受到了哪些力 2.本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乒乓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拉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 学生:本实验说明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归纳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作浮力。 (二)测量浮力的大小 过渡:力的要素除了方向、作用点外还有大小,之前我们学习重力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那么又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浮力大小呢 学生活动: 1.用弹簧测力计挂着铁块,读出示数,然后用手托住铁块。看到什么现象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分析铁块受力情况,手对铁块的托力多大 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 学生:铁块受到重力、拉力和托力,托力大小等于铁块的重力与拉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之差。 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当我们把铁块放入水中时,铁块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这个浮力相当于刚才实验中我们对铁块竖直向上的托力,我们如何测量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悬挂铁块,测量出铁块的重力G,然后铁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铁块受到的浮力F浮=G-F。 学生实验1:测量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体验用称重法测量浮力。 演示实验3:把石块放入水中,石块下沉,一直沉到烧杯底。 教师:下沉的石块受到浮力吗 请同学们讨论并自己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将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将弹簧测力计悬挂着石块浸入水中,让石块全部或部分浸入水中,直到达到平衡。如果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说明石块不受浮力;如果示数变小,说明受到向上的浮力;如果示数变大,说明受到了水对它向下的力。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吊着石块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说明石块在水中受到了水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的作用。 探究点二 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学生实验2:在大水槽中装半槽水,用手将空矿泉水瓶慢慢压入水中,在空矿泉水瓶浸没前,体会空矿泉水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 教师: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体验和生活中的经验提出猜想 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学生利用之前学习的二力平衡知识解决现在的新问题,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称重法测浮力 学生结合体验猜想,训练学生合理猜想,有根据地猜想,有依据推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能与瓶子浸在水里的体积有关,因为刚才瓶子全部压入比一半压入要费力,浮力更大,说明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学生:可能与瓶子浸入水中的深度有关,因为瓶子往下压,深度增加,更费力。 学生: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因为乒乓球和钢球的密度不同,乒乓球在水里漂浮,钢球在水里沉底。 学生: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因为人可以躺在死海里看书。 教师:实验中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什么 学生:控制变量法。 教师:首先全体小组来探究是否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如何设计实验 学生: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所以液体都是水,控制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相同,让物体都是浸没状态,控制物体的密度相同,选择同一物体。 教师:如何设计该实验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铁块的重力,然后将铁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改变铁块浸没的深度,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分工明确,记录数据同时也要注意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分析数据可知,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和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另外3个猜想,为了节省时间,3个猜想的探究实验同时进行,每2~3个小组进行一个猜想探究实验。 分组实验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实验操作、分析数据的过程,以及得到的实验结论。教师在合理性和规范性上给予指导,对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给出评价。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师生共同归纳分析: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浸没的深度等无关,跟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 探究点三 浮力产生的原因 过渡:浮力是怎么产生的呢 带着问题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学生: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下表面的压力大于上表面的压力,也就是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差。 演示实验4:取一只去底的透明塑料瓶,瓶口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直径。将乒乓球放入瓶中,保持瓶口朝下。向塑料瓶中注水,观察乒乓球的状态。用手堵住瓶口,观察乒乓球的状态。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小组讨论解释这个现象。 学生:乙图实验中,乒乓球静止不动,这是因为乒乓球只受到水给它向下的压力。在图丙实验中,乒乓球向上运动,这是由于乒乓球下面积满了水,乒乓球既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又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并且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演示实验,加深对浮力产生原因的理解
如图所示,我们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长方体的受力情况。长方体两个相对的侧面所受液体的压力相互平衡,物体水平方向所受力的合力为0。长方体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分别记为h1、h2,h2>h1,因此,液体对长方体下表面的压强要大于液体对上表面的压强。长方体上、下表面的受力面积相同,所以,液体对长方体向上的压力F2大于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力F1。 归纳: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不同(压力差)。
三、归纳概括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知识,教师课件展示。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
第1节 浮力
1.方向:竖直向上(与重力方向相反)。
2.测量:弹簧测力计F浮=G-F(称重法)。
3.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差,F浮=F向上-F向下。
4.影响因素:(1)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排开液体的体积);(2)液体的密度。
利用弹簧测力计、橡皮泥等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形状、质量有关,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参考答案:
(1)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器材:烧杯、水、细线、弹簧测力计、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的两小球A和B。
步骤:
①用细线分别拴上小球A和小球B,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分别测出二者的重力G1和G2。
②将小球A和小球B分别缓慢地浸没在水中,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和F2。
③比较G1-F1和G2-F2的大小,若不相等,说明所受浮力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反之,则证明有关。
(2)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器材:烧杯、水、细线、弹簧测力计、橡皮泥。
步骤:①用细线拴上橡皮泥,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使橡皮泥缓慢地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
②改变橡皮泥的形状,重复上述步骤,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
③比较F1和F2的大小,若不相等,说明所受浮力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反之,则证明无关。
本课的教学设计,从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场景引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浮力概念的理解。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
第1节 浮力
第十章 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 的力。
2.方向: 。
3.施力物体: 。
4.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所到达的深度没有关系。
5.称重法: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把物体浸在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拉,则浮力F浮= 。
知识清单
上
竖直向上
液体
G-F拉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 有关。
2.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 有关。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 。
[注意] 若浸在液体中的柱状物体下表面和容器底部紧密接触,物体将不受浮力的作用。如沉入河底的桥墩,不受水的浮力。
体积
密度
不同
深度理解
1.浮力产生的条件
(1)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向下的压力为零,则浮力的大小等于下表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
(2)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和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为零,物体将不受浮力的作用。
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注意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2)浮力与浸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应分为两种情况考虑。一是物体浸没前,浸入液体的深度越深,物体所受到的浮力越大;二是物体浸没后所受浮力与深度无关。
【典例分析】
[例]以下有关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受的浮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相反
B.只有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才受到浮力
C.将一块石块扔在水中,其沉底时一定不受浮力
D.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时,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小于向下的压力
A
基础题
1.如图所示各情景中,物体没有受到浮力的是( )
A.图甲,沉在水底的铁球
B.图乙,水面上戏水的天鹅
C.图丙,立在河水中的桥墩
D.图丁,浮在空中的热气球
C
2.2024年6月10日,中国传统龙舟大赛在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大明边城龙舟基地举行。比赛前,龙舟静止在湖面上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该浮力的施力物体是( )
A.人 B.龙舟 C.湖水 D.船桨
3.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的浮力方向应该是
( )
A.F1 B.F2
C.F3 D.F4
C
C
4.如图所示,一个长方体浸没在水中,其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 4 N,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7 N,则长方体受到水的浮力为( )
A.3 N B.4 N
C.7 N D.11 N
A
5.如图所示是“太空教师”演示浮力消失实验时的情景,在太空中,乒乓球并没有像在地面一样浮在水面,而是停留在了水中。下列有关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乒乓球受到的浮力方向向下
B.乒乓球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
C.上下表面没有压力差
D.浮力是由重力产生的
C
6.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块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把物块浸没在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 ,表明物块受到浮力作用,该物块受到的浮力为 N。
小
0.4
7.如图所示的正方体浸没在液体中,它的侧面所受的各个方向上的压力相互 ,其下表面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F1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上表面受到液体向下的压力F2,这就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原因,所以浮力的大小可表示为F浮=
。
平衡
大于
F1-F2
8.如图所示是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弹簧测力计挂着同一金属块。
(1)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 N。
(2)分析图甲、丙、丁可知,浮力大小跟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 .
(选填“有关”或“无关”)。
(3)分析图 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
2
无关
甲、丁、戊
中档题
9.(物理学与社会发展)我国近年来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物体没有受到浮力的是( )
A.在海水中下潜的“奋斗者”号深潜器
B.在海面上航行的“福建舰”航母
C.在空中飞行的“祥云”载人飞艇
D.在太空中遨游的“天宫”空间站
D
10.将同一长方体分别水平与竖直放置在水中,长方体都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对长方体上、下表面的压强差不相等,压力差相等
B.水对长方体上、下表面的压强差不相等,压力差不相等
C.水对长方体上、下表面的压强差相等,压力差不相等
D.水对长方体上、下表面的压强差相等,压力差相等
A
11.在如图所示的大鱼和小鱼的争论中, (选填“大”或“小”)鱼的说法正确。这是因为两条鱼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它们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 无关。如果在池底有一木桩插入泥中,木桩 .
(选填“受到”或“不受”)池水浮力的作用,原因是 .
。
大
深度
不受
木桩上表面受
到水的压力,而下表面不受水的压力
12.如图所示重20 N的物体用细线浸没在水中,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为15 N,下表面受到水向上的压力为24 N,则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N,方向 ,此时细线对物体的拉力为 N。
9
竖直向上
11
13.小明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猜想2: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有关
猜想3: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4: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1)如图甲所示,用手把饮料罐按入水中,越往下压,手会感到越吃力。这个事实可以支持猜想 (选填序号)
4
(2)为了探究猜想1和猜想2,运用了体积相同的A、B、C三个圆柱体进行如图乙所示的实验,A、B、C的重力分别为4 N、4.5 N 和5 N;
①a中物体所受的浮力为 N。
②比较a、b、c的三次实验,可知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 (选填“有关”或“无关”)。
③比较a、d、e的三次实验,可得出结论: .
。
1
无关
在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
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
(3)为了探究猜想3,小明找来薄铁片、烧杯和水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铁片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铁片下沉至杯底;
步骤二:将铁片弯成“碗状”再放入水中它漂浮在水面上。
由此小明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你认为小明的结论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主要原因是 .
。
不正确
没有控制物
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
素养题
14.如图甲所示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圆柱体,从盛水的容器上方某一高度缓慢下降,圆柱体浸没后继续下降,直到圆柱体底面刚要与容器底部接触为止,如图乙所示是圆柱体下降过程中弹簧测力计读数F随圆柱体下降高度h变化的图像。(g取10 N/kg)
(1)分析图像可知,圆柱体重力是 N。
(2)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 N。
(3)分析图像BC段,可得结论:物体在浸没之前,浸入液体的深度越深,受到的浮力越 (选填“大”或“小”)。
(4)分析图像CD段,可得结论: .
。
12
8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后,浮力大小不变(或
大
者说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后,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浸入的深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