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 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 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6 12:3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古诗词漫步
苏东坡此人,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他是课本上留下千古佳句的诗人;是饭桌上“东坡肉’’的发明人,他与佛印、苏小妹的逸事让人津津乐道。
背东坡的诗,似乎总是咬牙切齿。身为千百年前的古人,他离我们实在是太远、太远了,苏轼的形象从此被定格在那个满面白须的老人。
这次班会,我们将不谈他诗句赏析,仅仅是进入981年前,看看那个意气风发的苏东坡。
《走进东坡》之序言
东坡初行
求索之路
一蓑风雨
后人纪念
苏轼之生平
余光中老先生说,如果他要出去旅行,不会找李白一起,李白不负责任。也不会找杜甫,杜甫苦哈哈的。他会找苏东坡,苏东坡是个很好的朋友,是个有趣的人。
1056年
“三苏”进京赶考,沿江下开封
1057年
苏轼之《刑赏忠厚之至论》,博得醉翁欣赏
1059年
母亲去世,大苏、小苏赴乡守孝
苏东坡的科举仕途
苏轼最大的幸运之一,就是他科举遇到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当时的北宋,空虚造假、矫揉造作的文风盛行,可欧阳修偏偏不吃这一套。他在阅卷时,偶然发现了一篇文风质朴的佳作,欧阳修寻思着;“啊,这文章写得这么好的,肯定只有我的弟子了吧。”便为了避嫌,不舍地把这篇文章设为第二名。等揭了纸糊(相当于今天的封卷),才发现文章的作者是苏东坡。
欧阳修问东坡说:“你的文章提到‘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的典故,这是哪一本书的记载呢?”
苏东坡的科举仕途
东坡说:“报告老师,我是透过《三国志·孔融传》的注释而知道的。”
可是,欧阳修几番查阅之后,却找不到相关的资料。
过了不久,又问东坡,说:“曹操将袁熙的妻子送给自己的儿子曹丕的时候,孔融说:从前周武王曾经将妲己送给周公(孔融的意思是要讽刺曹操)。’曹操问孔融说:‘那一本经书说的?’孔融回答说:‘用现在的事实看来,应该就是这样。’关于尧和皋陶的事情,我个人也是这样推测的。”
这个人很会读书,很懂得运用书本的资料,将来他的文章一定会独步天下。
1061年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
1065年
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1068年
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
1071年
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与王安石不和,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
当王安石变法开始时,苏东坡其实并没有反对变法,他反对的只是王安石变得太快,太急了。他奋勇上书,却被朝廷小人们攻击。
欧阳修辞官,司马光隐居洛阳,苏东坡虽然仗义执言,但是于事无补。只能从地方着手,在杭州修水井,在密州捕杀蝗虫,在徐州 当太守时,率领军民,站在治理洪水第一线。
在徐州抗洪时,富商贫民皆逃窜。只有苏东坡,背起蓑衣,抓好叉子,挽起裤脚,就奔赴洪水肆虐的地方。大家一看苏太守竟也不走,便慢慢地也回来帮忙了。
苏东坡任职地方官
御史台的官员们借机指认苏东坡大放厥词,污蔑朝廷。
1079年年初
调任 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1079年农历7月28日
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才让苏轼躲过一劫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我太“难”了!
很快,
苏东坡被下了狱。
他望着高耸的围墙,
感到人生无望,
并把一颗剧毒的药藏了起来,
希望能死个体面。
苏东坡与儿子约定道:
“如果送来的伙食是鱼,就证明有人要杀我了。”
苏东坡的监狱生活
苏东坡的儿子坚持送饭,但有一次实在脱不开身,便叫来了其亲戚为东坡送伙食。这亲戚也是个实在人,想着给苏轼改善点伙食……
你猜最后怎么着?
便送来了一条 。

东坡的转折点
内容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被贬黄州
苏东坡出狱后并没有官复原职,而是被派遣至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在此,他创就了人生乃至北宋诗文坛的巅峰,豪放与细腻,旷达与忧愁,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他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涤,从稚嫩的青年走向了成熟和坦然……
1080年
苏轼被贬黄州,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1084年
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1085年
苏轼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1085年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读信罢 潸人泪下

呵呵
此乃东坡之《木石图》也
卷起的树干有似生机之态
卷起的石头令人想起《小石潭记》的“近岸,卷石底以出……”
筑建苏堤
苏轼终于离开黄州,新皇当政,他看出所谓“打压王安石”的新派和旧派完全是一丘之貉,便再次申请外调,来到杭州。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后人为怀念苏东坡浚湖筑堤的政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春日之晨,六桥
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
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就此而得名。.
被贬生涯
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贬到了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流落儋州
东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贻书叔党(苏叔党,东坡第三子)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苏东坡被贬海南的时候发现牡蛎很好吃,于是立刻给儿子写信:儿砸,这里的牡蛎太好吃了!你别告诉别人,我怕被他们过来和我抢……
终局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他曾经写了一句“八风吹不动”,自以为超脱了,八方的风都动摇不了他的意念。他差书童把这句诗送给佛印。佛印说:“放屁!放屁!”东坡知道后大怒,过江去找佛印理论。没想到佛印已经在江边等他了。佛印笑他:“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东坡秒懂,佛印原来在套路自己。他也因此知道自己其实并没有自己诗里写得那么超脱自如,还是会被动摇。
有一次,苏东坡和他的文友刘贡父交谈时,谈到他当年学习时的生活情况,说他那时每天吃的都是“三白饭”,并说他吃得非常香甜,感到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好吃的饭菜了。刘贡父就问苏东坡,“三白饭”是什么名饭使他这样爱吃。开始,苏东坡笑而不答,在刘贡父再三追问之下,苏东坡才说,“三白饭”即白盐、白萝卜、白米饭。
苏东坡那些言谈逸事
苏轼
黄庭坚
你的字,胖乎乎的,扁扁的,就像石头压着的蛤蟆。
你的字就像树梢上挂着的蛇,有时候拉长拉得不好,像一条死的蛇。
名家评苏轼
“东坡先生此《赤壁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季羡林
苏轼可以说已达到了五绝:诗、书、画、文、词。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最全面的伟大天才。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维
董 其 昌
选自纪录片《苏东坡》
对诗人的评价
杜甫
李白 岑参 苏轼
轻旷豪放真性情
随遇而安是人生
你懂得了什么?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