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八年级下册语文
穿梭生命奥秘,跨学科主题学习
《大自然的语言》
激趣导入
燕子呢喃 春风拂面
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蝉声聒噪 烈日炎炎
告诉我们夏天来了
田野金黄 北雁南飞
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白雪皑皑 粉妆玉砌
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一)介绍导入通过列举大自然现象,如蚂蚁搬家、燕子低飞预示下雨等,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思考,从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识“物候”之样——生物老师
自主学习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春天有哪些典型的物候现象?(课前搜集)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识“物候”之样——生物老师
A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这些”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四季变化;
指的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的大自然语言。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以及非生物的变化对气候的反应。如植物的抽叶,开花,结果。动物的繁衍,换毛,迁徙;非生物如下雪、下雨等。
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着重要性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这里”是指上文内容,“下面”是引起下文。
C 研究物候学有重要意义
“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此外”指除农业之外的范畴,即其他方面的意义。
解“物候”之象——语文老师
齐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每个词读两遍,举例说说,这些词最大特点是什么?
(一)看词·明特点
(二)读文·明顺序
1.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顺序进行说明?这样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妙处?
本文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从整体上看,本文的思路是:描述物候现象-明确物候及物候学的概念-指出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指出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妙处: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品文·明方法
·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文中有关语句简要分析其作用。
·说明方法的作用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 (道理),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 和 进行比较,突出强调说明 (道理)。
作引用:通过引用 ,说明 (道理)。
举例子:举 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 (道理)。
分类别:把 分成 类,条理清晰地说明 (道理)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
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物候记录在时间上的差异;其中“左右”一词对“十天”做了一个限定,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研读课文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举例子 作比较
将济南的苹果开花时间与烟台的进行比较,准确具体地说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赏句·明特点
⑴读1--2自然段。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②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③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④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2)请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2)请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分析“物候”之因——地理老师
1.决定物候来临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经度,纬度,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2.文字是人类的语言,潮汐变化、新燕鸣啾等是大自然的“语言”。请你结合课文,完成学习任务单。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
____差异: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北地区八月就下雪,是因为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纬度
___差异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
玉门关地处内陆,与同纬度沿海地区相比,“春风”吹不到,
气候干燥。
经度
__________:山寺一般建在较高的山上,与低地相比,温度较低,植物抽青、开花较晚。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成都唐代有荔枝而宋代没有,是因为唐代的气候比较温暖,而宋代的气候比较寒冷。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唐]张籍
成都无山,亦无荔枝。——[宋]陆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万物”之趣——综合表达
1.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呢?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确定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种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如“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2.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①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③蜘蛛收网天下雨 。
课堂小结
本文从自然现象入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号召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每个词抄写两遍,并选择其中三个词语造句。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如“燕子低飞预示着要下雨”,通过查阅资料或实地观察,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并写一篇短文进行介绍。
3.制作一份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主题的手抄报,要求包括文字、图片和图表等内容。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感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