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2.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游踪及观察视角。(难点)
3.借助柳宗元的生平资料,体会作者情感变化。(难点)
作者简介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进山西永济),世人=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本文是作者被贬到永州后常常探山访水,以排解心中郁积的苦闷写下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二十一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经王叔文推荐,柳宗元被朝廷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后积极参与由王叔文主持的“永贞革新”。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他在往绍州赴任的途中,接到皇帝加贬的命令,改往永州任司马,后又被贬到广西柳州,卒于任所。这两个地方特别偏僻,环境恶劣,社会治安不好。
写作背景
记事古代一中散文题材,以叙述为主。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描写,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文学常识
听读课文
诵读课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huáng
lè
liè
chí
yǔ
kān
cēn cī
yǐ
chù
xī
lè
诵读课文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chuàng
suì
疏通文意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向西
竹林
听到
以……为乐
砍倒
向下
格外
清澈
凉
翻卷
露出
水中高地
小岛
不平的岩石
翠绿的藤蔓
蒙盖
长短不一
大约
表示约数
在空中
游动
映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轻快迅疾的样子
穿透
疏通文意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佩环碰撞的声音、(我的)心里为之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屿、不平的岩石、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穿透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疏通文意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就
像北斗星那样
像蛇那样
形状
像狗的牙齿那样
交错
围绕,包围
寥落
使……凄凉
使……寒冷
凄凉
深
因为
凄清
题字
可以
停留
离开
跟随
年轻人
疏通文意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随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已,一个叫奉壹。
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
心乐之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状语,想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一次多用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清澈
凄清
大约
可以
探究文题
1.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个“小”石潭?
(1)“下见小谭”直接点明这是一处小水潭。
(2)“全石以为底”用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这种客观情况可以推断石潭面积很小。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总共一百多条,作者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潭中游鱼静态、动态也能尽收眼底,由此可以断定石潭面积跟小。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暗写出石潭唯一的水源所在,,可以推断出小溪非常狭窄,流速很慢,推断出石潭面积小。
品读课文
1.理清文章思路
这篇游记是按照 的顺序来写的,以 为线索。
作者的游踪:
游览
作者的游踪
发现小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记录同游者
所至
品读课文
2.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运用哪些写作手法?
作者“隔着竹林,听到水声,沿着水声的方向砍到竹子,往前走”就发现了小石潭。
写作手法移步换景、点名结合、正面描写。
所见
品读课文
2.第一、二自然段中,作者是描写了那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过程中运用什么手法?
第一、二自然段描写潭中景物,作者主要对潭中的水、石、树、藤蔓、鱼等景物进行描写。
水:
石:
树、藤蔓:
鱼:
特写镜头、侧面描写
清脆、清凉、清澈
形状多样
青翠、姿态各异
活泼、灵动
特写镜头、侧面描写
特写镜头、侧面描写、动静结合
特写镜头、侧面描写、动静结合
所见
定点观察
品读课文
3.第三自然段中主要描写小谭源流,作者抓住哪些景物进行描写?
作者在描写小谭源流时,主要抓住溪身和岸势进行描写。
溪身:
岸势:
曲折蜿蜒
参差不齐
比喻
所见
品读课文
4.第四自然段中主要描写作者的小潭中的感受,小潭给作者带来什么感受?
所感
作者深入小潭,感受潭中环境“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寂寥凄清,从而激发了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凄凉哀怨心情,寓情于景写出了幽深冷寂、凄寒幽怆的潭中气氛。
这种写作手法叫做寓情于景。
缘景明情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直接点明作者情感的语句。
所感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明显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由高兴愉悦到忧伤。
缘景明情
2.为什么小石潭的风景,让作者有如此明显的情感变化?哪些景物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所感
清脆的水声
活泼的游鱼
曲折蜿蜒的溪身
乐
参差不齐的岸势
四面环绕的竹树
寂寥无人的石潭
凄凉哀怨
山水之景给柳宗元带来了短暂的快乐,乐本是为了解忧,但随着清冷的环境勾起的却是作者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悲凉:仕途失意、家庭不幸、内心孤独、身体病弱……
缘景明情
所感
出身官宦世家,少年成名。20岁中进士。积极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任为柳州刺史,四年后病逝于柳州,终年46岁。最后一段写“同游者”,文章本来不必介绍谁跟着他一同游玩,但因为前面提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这不矛盾吗?
如果自己孤独感很深,身边有太多人也没有用。亲朋在侧,却未能抚平自己凄凉的心绪,可见作者内心的凄凉孤独感之深。
这种写作手法,叫做反衬,用亲朋写孤寂,让我们体会到柳宗元心中挥之不去的寂寞孤独。
赏析句子
修辞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鱼在水中游“比作”在空中游动“,生动形象的写出水的清澈。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游鱼,生动形象的写出人鱼同乐的情景。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溪身”比作“北斗星和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身的曲折蜿蜒。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岸势”比作“狗的牙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岸的参差不齐。
赏析句子
移步换景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景手法,写出作者发现小石潭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快乐。
动静结合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从颜色、形貌、动态描绘潭周围景物的特点。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正面描写,发现小石潭的过程,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侧面描写水的清澈。
寓情于景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通过环境的凄清,激发作者忧伤的心情。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文中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的情态,渲染了凄寒幽怆的气氛,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写景手法
1.移步换景与定点观景相结合。
2.由点到面,动静结合。
3.运用侧面描写。
4.情景交融、景中传情。
板书设计
小
石
潭
记
发现小石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记录同游者
隔、闻、伐、取、见
潭水:清澈
游鱼:活泼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环境: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寂寥凄清)
心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凉哀怨)
快乐
凄苦
课堂练习
【甲】《小石潭记
【乙】翌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C
写小石潭溪水的时隐时现
课堂练习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
3.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阳光穿透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山泉叮咚作响,夹道而流,路边怪石和珍贵奇花草,数不尽。
小石潭水声清脆、水清澈,游鱼活泼,让作者感到快乐。
小石潭凄清的环境触发作者内心被贬谪的悲凉,让作者感到忧伤。
课堂练习
4.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
甲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 进行描绘。乙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 ,后来途径槐林, , ,夜宿于连云阁。
潭周边景物
中午到达桃林村
下午在环翠婷休息
傍晚到达明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