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中考 一轮复习 说明文专项复习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 中考 一轮复习 说明文专项复习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6 14:3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说明文专项
1.说明文总述
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对事理进行客观、科学的解释,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特点 说明性、知识性、科学性。
类型名称 特 征
按说明对象分 事物 说明文 说明对象:具体事物。
事理 说明文 说明对象:抽象事理。
2.说明文的分类
题型1—明确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对象特征。
1、文章主要说明了什么?
2、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
3、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
答题方法:
①看标题——标题常会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②看首尾段——第一段或者最后一段常会点明说明对象及特征。
③看关键句——从中心句、总结中概括主要内容。
注意:答题是最好用原句、原词来概括。
1、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2、某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一种说明方法进行具体分析。
3、划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题型2——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
列数字: 用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比、度数等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 加以说明。
时间年代不是列数字。
举例子:列举有代表性的实例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理)。
标志词:如,例如。
打比方:用比喻修辞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理)。
标志词:像,好像。
作比较: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有一定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
说明方法
下定义:对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进行确切而简要的说明。
标志词:是,叫做。
A是B,B是A。
作诠释:对说明对象的某一特征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
A是B,B不是A。
引资料:摘引相关名言、文献、典籍、科研成果等来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标志:双引号。
摹状貌:对说明对象的形状、外貌等进行细致生动的描摹。
画图表:用图表来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理)。
1.举例子: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举_____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_____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2.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____比作___,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说明方法答题公式:
3.列数字: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确凿的数据,准确直观地说明了_________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引资料:采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______的名言(诗词、故事),说明事物______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6.分类别: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_____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4.下定义:采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简明概括事物_____的特征,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7.做比较: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用_____和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_____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8.摹状貌: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描绘了事物_____的特征,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说明方法答题术语:
突出强调作比较,真实具体举例子。
准确直观列数字,生动形象打比方。
简明概括下定义,条理清晰分类别。
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谨性的词语:
1、表估计:大约、大概、可能、也许、左右
2、表限制:
范围:全都、所有、有的、只有、大部分
程度:最、很、仅、非常、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
数量:很多、许多、有余、很少、几个
频率:经常、常常、屡次、往往、通常、有时
时间:已经、一直、一向、早已
3、表资料来源:据调查、据统计、据资料显示
4.说明文语言特点
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生动性。
常见词语意思:
大约:表示估计的数目,大概。 可能:表示不确定。
全都:全体,全部。 大部分:大多数。
一些:一部分。 通常:一般,惯常。
只能:只可以,没有其他情况。 至少:最少。
几乎:差一点,十分接近。 只有:唯有,仅有。
一般:通常情况下。 往往:通常。
据记载:有历史记录的,并不是凭空杜撰的。
1、限制修饰性词语能否删去?
2、某段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3、找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谨性特点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题型3——说明文语言特点
【答题格式】:
表态+定性+解释+比较+总结
(1)时间顺序:以时间的推移说明事物的变化过程。(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先后顺序等)
标志性词语:年月、时代、朝代等。
(2)空间顺序:按照被说明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而后,或从外到内,或由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进行说明。
标志性词语:上下、左右、内外、前后、东西等。
5.说明文顺序
(3)逻辑顺序: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指从总到分、从主到次、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等。
一篇说明文可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说明顺序。
题型4——说明顺序:
1、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2、某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段与段之间能不能调换顺序?
①不可以。
②分别概括某段的内容。
③考虑它们是否照应上下文。
④总结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故不能调换顺序。
某段与某段之间能不能调换顺序?
【答题格式】:
表态+概括内容+上下文关系+总结说明顺序
题型5——说明文标题作用:
答题方法:
1、题目新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交代本文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3、运用比喻、拟人修辞,生动形象。
4、运用问句,引发读者思考。
5、引用什么诗词或名言,富有文学性。
题型6——说明文首段作用:
答题方法:
1、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引出(或交代)本文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3、增加文学色彩或故事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