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专题四
人地协调观——人口、资源和环境
专题解读
类型1 人口问题与对策
D
B
类型2 自然资源问题与新能源开发
C
A
C
A
A
B
A
D
类型3 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
C
B
C
D
A
C
C
D
A
D
B
B
一
东线方案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气温/℃
降水量/mm
北原
60
600
银川@
黄
o天津
海
40
500
石家庄⑨原
20
400
西线方室o兰州河{
济南
济学
6东平湖
黄
线方
0
300
郑州
产年线方地
海
20
200
丹江门水库汉雅
江
江上海
40
100
长江三峡
60
影武汉
抗所
4
7
10月份
海
图1
图2
排放
吸收、减排2025年湖北省中考地理专题特训
专题四 人地协调观——人口、资源和环境
一、选择题
(2024·临沂)下图为我国人口政策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国家实施三孩政策,有利于( )
A.缓解人口老龄化
B.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C.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D.改变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
2.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需要( )
A.提高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B.向人口分布稀疏区大量移民
C.提倡独生子女政策,控制人口增长
D.人口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025年4月1日,《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二周年。这部法律将有效保护黄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下图为黄河流域水系图。据此完成3~4题。
3.黄河流域甲乙丙丁四地区对应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正确的是( )
A.甲—草地沙化—修建梯田
B.乙—水土流失—植树种草
C.丙—水体污染—跨流域调水
D.丁—洪涝灾害—修拦河坝
4.黄河水资源总量仅是长江的7%,却承担了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50多个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突出的生态矛盾,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禁止引用黄河水灌溉
B.大力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C.加强流域用水统一调度管理
D.加强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
(2024·福建)地热能是地球内部不断自然生成的热量转化而成的能源。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创新等是中国和冰岛两国的重要合作领域。读图完成5~7题。
5.地热资源( )
A.分布均衡 B.污染大
C.可再生 D.受天气影响大
6.中国和冰岛两国的地热资源多集中分布于( )
A.板块的交界地带
B.海洋裂谷分布带
C.板块的内部
D.陆地高大山脉分布带
7.冰岛地热能源比重大,中国以煤、石油等传统能源为主。推进中国和冰岛两国地热能源合作可以( )
①优化中国能源结构 ②加快全球海平面上升③形成优势互补局面 ④促进中国绿色转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4·云南)《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于2024年6月1日施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下表为2023年黑龙江、河南、浙江、云南四省相关统计数据,其中粮食自给率是指粮食生产量占粮食消费量的比率。据此回答8~10题。
省级行政区 平均海拔(米) 人口(千万) 省区面积(万平方千米) 耕地面积(万亩) 粮食自给率(%)
甲 246 9.87 16.68 12 035 164.6
乙 303 6.63 10.35 2 818 24
丙 1 892 4.69 39.40 8 268 102.2
丁 313 3.10 43.97 20 807 617.6
8.表中甲、乙、丙、丁四省分别是( )
A.浙江、河南、黑龙江、云南
B.河南、浙江、云南、黑龙江
C.黑龙江、云南、河南、浙江
D.云南、黑龙江、浙江、河南
9.与丁省相比,乙省粮食自给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经验欠缺 B.热量条件不足
C.机械化水平低 D.人均耕地较少
10.“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国家战略举措。下列对“藏粮于地”理解正确的是( )
A.所有土地都种植粮食作物
B.把粮食储存于地下粮仓
C.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D.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二、非选择题
11.(2024·湖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智慧生态治沙 振兴美丽乡村
【过渡地带 生态脆弱】
风水梁镇位于库布齐沙漠东缘,当地风沙活动频繁。图1示意库布齐沙漠及风水梁镇的位置。
(1)库布齐沙漠东缘位于黄土高原以北,距离海洋较 ,降水较 ,生态脆弱。
【种养结合 生态治沙】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当地选择种植沙柳(图2)。沙柳根系发达,生命力顽强,耐割易生,固沙效果显著。獭兔适合在干燥的环境中生活,善于挖掘沙土,寻食干草、草根,且喜食沙柳。沙柳的生长和獭兔的活动相互促进。风水梁镇居民通过种植沙柳和养殖獭兔, 实现了沙漠变绿洲,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2)举例说明獭兔活动对沙柳生长的积极作用。
(3)说出种植沙柳对獭兔养殖业的有利影响。
【因地制宜 持续发展】
风水梁镇因地制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獭兔养殖产业。但有专家指出,獭兔养殖要保持适度的规模,否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4)请说出当地居民若盲目扩大獭兔养殖规模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
12.(2024·宁夏改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河画卷 生态中国
“十四五”规划绘就了未来我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蓝图。各地区因地制宜,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了“生态美,产业兴”的美丽中国画卷。
【光伏蓝】青藏高原将太阳能发电与畜牧业相结合,探索出“光伏+生态畜牧”新模式。
(1)简要说明青藏高原发展“光伏+生态畜牧”新模式的优势条件。
【葡萄紫】世界大多数葡萄产区以种植鲜果葡萄和酿酒葡萄为主,而新疆的鲜果葡萄在晾房里被制作成葡萄干,销往各地。
(2)与其他葡萄产区相比,分析新疆将葡萄鲜果加工成葡萄干的原因。
【满山绿】黄土高原曾经飞沙走石,很少见到绿色。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山绿了,水清了……
(3)说明黄土高原山绿与水清之间有何关联。
【家乡兴】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见证家乡的变化。
(4)从生态环境方面,说说你家乡的变化。
13.(2024·长沙改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协调发展高质量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黄河变清 生态复兴】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最高的河流。经过多年努力,黄河流域变得地绿、水清、天蓝,经济生态走向良性循环。
,图1)
(1)读图1,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 (填写地形区),黄河流域“地绿水清”所采用的生物措施是 。
【共和之光 能源高地】
青海省共和县利用“富光、丰水、风好”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清洁能源产业正在高原上“风生水起”。(注:太阳能丰富区日照时数一般大于2 600小时/年)
(2)根据图文信息,分别说明该县太阳能与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榆林治沙 绿地未来】
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治沙过程中,过去栽种高大乔木树种成活率低,后来引种耗水较少的针叶树种——樟子松,成活率高,防风固沙效果突出,成功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根本转变,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3)读图3,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简述樟子松成活率高的主要原因。
【青电入鲁 龙口振兴】
山东省龙口市炼铝工业过去靠“晋煤外运”提供能源,现在通过特高压输电技术从青海输送大量清洁能源(即“青电入鲁”工程),实现了经济生态良性发展。
(4)简要说明“青电入鲁”工程对于能源输入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所产生的有利影响。
专题四 人地协调观——人口、资源和环境
答 案
一、选择题
(2024·临沂)下图为我国人口政策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国家实施三孩政策,有利于( A )
A.缓解人口老龄化
B.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C.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D.改变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
2.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需要( D )
A.提高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B.向人口分布稀疏区大量移民
C.提倡独生子女政策,控制人口增长
D.人口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025年4月1日,《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二周年。这部法律将有效保护黄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下图为黄河流域水系图。据此完成3~4题。
3.黄河流域甲乙丙丁四地区对应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正确的是( B )
A.甲—草地沙化—修建梯田
B.乙—水土流失—植树种草
C.丙—水体污染—跨流域调水
D.丁—洪涝灾害—修拦河坝
4.黄河水资源总量仅是长江的7%,却承担了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50多个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突出的生态矛盾,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 )
A.禁止引用黄河水灌溉
B.大力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C.加强流域用水统一调度管理
D.加强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
(2024·福建)地热能是地球内部不断自然生成的热量转化而成的能源。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创新等是中国和冰岛两国的重要合作领域。读图完成5~7题。
5.地热资源( C )
A.分布均衡 B.污染大
C.可再生 D.受天气影响大
6.中国和冰岛两国的地热资源多集中分布于( A )
A.板块的交界地带
B.海洋裂谷分布带
C.板块的内部
D.陆地高大山脉分布带
7.冰岛地热能源比重大,中国以煤、石油等传统能源为主。推进中国和冰岛两国地热能源合作可以( C )
①优化中国能源结构 ②加快全球海平面上升③形成优势互补局面 ④促进中国绿色转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4·云南)《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于2024年6月1日施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下表为2023年黑龙江、河南、浙江、云南四省相关统计数据,其中粮食自给率是指粮食生产量占粮食消费量的比率。据此回答8~10题。
省级行政区 平均海拔(米) 人口(千万) 省区面积(万平方千米) 耕地面积(万亩) 粮食自给率(%)
甲 246 9.87 16.68 12 035 164.6
乙 303 6.63 10.35 2 818 24
丙 1 892 4.69 39.40 8 268 102.2
丁 313 3.10 43.97 20 807 617.6
8.表中甲、乙、丙、丁四省分别是( B )
A.浙江、河南、黑龙江、云南
B.河南、浙江、云南、黑龙江
C.黑龙江、云南、河南、浙江
D.云南、黑龙江、浙江、河南
9.与丁省相比,乙省粮食自给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D )
A.生产经验欠缺 B.热量条件不足
C.机械化水平低 D.人均耕地较少
10.“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国家战略举措。下列对“藏粮于地”理解正确的是( C )
A.所有土地都种植粮食作物
B.把粮食储存于地下粮仓
C.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D.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二、非选择题
11.(2024·湖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智慧生态治沙 振兴美丽乡村
【过渡地带 生态脆弱】
风水梁镇位于库布齐沙漠东缘,当地风沙活动频繁。图1示意库布齐沙漠及风水梁镇的位置。
(1)库布齐沙漠东缘位于黄土高原以北,距离海洋较远,降水较少,生态脆弱。
【种养结合 生态治沙】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当地选择种植沙柳(图2)。沙柳根系发达,生命力顽强,耐割易生,固沙效果显著。獭兔适合在干燥的环境中生活,善于挖掘沙土,寻食干草、草根,且喜食沙柳。沙柳的生长和獭兔的活动相互促进。风水梁镇居民通过种植沙柳和养殖獭兔, 实现了沙漠变绿洲,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2)举例说明獭兔活动对沙柳生长的积极作用。
獭兔的活动通过改善土壤结构、提供养分、提高植物存活率和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等方式,对沙柳的生长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说出种植沙柳对獭兔养殖业的有利影响。
种植沙柳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饲料来源,改善生态环境,还能提升经济效益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 持续发展】
风水梁镇因地制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獭兔养殖产业。但有专家指出,獭兔养殖要保持适度的规模,否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4)请说出当地居民若盲目扩大獭兔养殖规模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
土地荒漠化加剧。
12.(2024·宁夏改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河画卷 生态中国
“十四五”规划绘就了未来我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蓝图。各地区因地制宜,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了“生态美,产业兴”的美丽中国画卷。
【光伏蓝】青藏高原将太阳能发电与畜牧业相结合,探索出“光伏+生态畜牧”新模式。
(1)简要说明青藏高原发展“光伏+生态畜牧”新模式的优势条件。
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草场广布。
【葡萄紫】世界大多数葡萄产区以种植鲜果葡萄和酿酒葡萄为主,而新疆的鲜果葡萄在晾房里被制作成葡萄干,销往各地。
(2)与其他葡萄产区相比,分析新疆将葡萄鲜果加工成葡萄干的原因。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光照充足;剩余鲜果多,不易保存。
【满山绿】黄土高原曾经飞沙走石,很少见到绿色。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山绿了,水清了……
(3)说明黄土高原山绿与水清之间有何关联。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提高了植被覆盖率,使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减轻,河流含沙量降低。
【家乡兴】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见证家乡的变化。
(4)从生态环境方面,说说你家乡的变化。
植被覆盖率增加;生态环境改善。(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13.(2024·长沙改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协调发展高质量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黄河变清 生态复兴】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最高的河流。经过多年努力,黄河流域变得地绿、水清、天蓝,经济生态走向良性循环。
,图1)
(1)读图1,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填写地形区),黄河流域“地绿水清”所采用的生物措施是植树造林/植树种草(或生态退耕)。
【共和之光 能源高地】
青海省共和县利用“富光、丰水、风好”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清洁能源产业正在高原上“风生水起”。(注:太阳能丰富区日照时数一般大于2 600小时/年)
(2)根据图文信息,分别说明该县太阳能与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太阳能: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水能:位于阶梯(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量丰富。
【榆林治沙 绿地未来】
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治沙过程中,过去栽种高大乔木树种成活率低,后来引种耗水较少的针叶树种——樟子松,成活率高,防风固沙效果突出,成功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根本转变,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3)读图3,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简述樟子松成活率高的主要原因。
地处半干旱地区;樟子松(为针叶林,蒸发量小)耗水较少。
【青电入鲁 龙口振兴】
山东省龙口市炼铝工业过去靠“晋煤外运”提供能源,现在通过特高压输电技术从青海输送大量清洁能源(即“青电入鲁”工程),实现了经济生态良性发展。
(4)简要说明“青电入鲁”工程对于能源输入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所产生的有利影响。
缓解能源短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大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