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黄河颂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黄河颂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6 14:5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我站在高山之diān,/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拜,/掀起万丈狂lán;/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高山之diān(  ) 狂lán(  ) 浊(  )流  九曲(  )连环
2、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下面语段中括号内词语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
   临沂,是一座英雄之城。沂蒙红嫂用乳汁救八路军伤员,沂蒙六姐妹日烙煎饼八百斤。独轮车车流滚滚,担架队(轰轰烈烈/浩浩荡荡)。支前故事,妇孺皆知;炽热之心,感天动地。临沂,成了沂蒙精神之源。
临沂,是一座活力之城。临沂人(汲取/获取)红色营养,追求绿色发展。沂蒙精神(哺育/养育)了临沂人,也赋予了临沂人新的使命。商贸通四海,货物流八方,新时代的临沂人正以昂扬的姿态阔步前行。
A.浩浩荡荡 汲取 哺育
B.浩浩荡荡 获取 养育
C.轰轰烈烈 获取 养育
D.轰轰烈烈 汲取 哺育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性急的汉江出了汉中弓了一下腰,秦岭与巴山便知趣地欠了一下身子,腾挪出的区域虽不足十个足球场大,还被水电站占去了一部分,但作为一个约七万人口的城池已经足够了。山里人是知足的,( 即使 )巴掌大的一块地方,( 也 )能经营得风生水起。这个像标点符号一样缀在汉江上游的县城,便是素有“鬼谷子故里”之称的石泉县。初闻其名,以为是一个遍地石头的地方,到访之后才知,“城南石隙多泉,泉水清冽,径流不息,”石泉由此得名。
4、画波浪线句子的主干是 。
5、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6、在语段中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7.为了使语言连贯,下面横线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语句是( )
能发问、勤发问的人, ,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A、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 B、头脑会自然日益丰富
C、自然会头脑日益丰富 D、自然头脑会日益丰富
8.填空。
(1).组诗《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原名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 、 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2).诗人从自然特征、 、 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的 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诗句,回答文后问题。
我站在高山之巅, 在你的身边扮演!
望黄河滚滚, 啊!黄河!
奔向东南。 你是伟大坚强,
惊涛澎湃, 像一个巨人
掀起万丈狂澜;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浊流宛转,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结成九曲连环;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从昆仑山下 啊!黄河!
奔向黄海之边; 你一泻万丈,
把中原大地 浩浩荡荡.
劈成南北两面。 向南北两岸
啊!黄河!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从你这儿发源; 发扬滋长!
多少英雄的故事,
9、诗中加点的“望”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10.诗中赞美黄河磅礴气势的诗句是:

11.诗人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原因是:
12.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课外收集描写黄河,赞美黄河的诗句,并摘出你最喜欢的6句诗句。

(二)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张晓风
①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它沉沉稳稳地驻在那块土地上,像一方放置在书桌案头上的镇纸,美丽凝重且深情地压住这张纸,使我们可以在这张纸上写属于我们的历史。有时是在市声沸天、市尘弥地的街头,有时是在拥挤而又落寞的公共汽车站,我总会想起那座山和山上的神木。那一座山叫拉拉山。
②十一月,天气晴朗,薄凉。天气太好的时候我总是不安,看好风好日这样日复一日地好下去,我决心要到山里去一趟,一个人。一个活得很兴头的人,既不逃避什么,也不为了出来“散心”——恐怕反而是出来“收心”,收他散在四方的心。车行一路都是山,满山是宽大的野芋叶,绿得叫人喘不过气来。山色越来越矜持,秋色越来越透明,车往上升,太阳往下掉,金碧的夕晖在大片山坡上徘徊顾却,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和黄昏一起,我到了复兴。
③第二天我去看山,搭第一班车去。当班车像一只无桨无楫的舟一路荡过绿波绿涛,我一方面感到作为一个人一个动物的喜悦,可以去攀绝峰,但一方面也惊骇地发现,山,也来就我了。我去看山,越过的是空间,平的空间,以及直的空间,但山来就我,越过的是时间,从太初,它缓慢地走来,一场十万年或百万年的约会。路上,无边的烟缭雾绕。太阳蔼然地升起来。峰回路转,时而是左眼读水,右眼阅山,时而是左眼披览一页页的山,时而是右眼圈点一行行的水----山水的巨帙是如此观之不尽。
④订了一辆计程车,我坐在前座,便于看山看水。司机是泰雅人。“拉拉是泰雅话吗 ”我问,“是什么意思 ”“我也不知道,”他说,“哦,大概是因为这里也是山,那里也是山,山跟山都拉起手来了,所以就叫拉拉山啦!”他怎么会想起用国语的字来解释泰雅的发音的 但我不得不喜欢这种诗人式的解释,一点也不假,他话刚说完,我抬头一望,只见活鲜鲜的青色一刷刷地刷到人眼里来,山头跟山头正手拉着手,围成一个美丽的圈子。
⑤车虽是我一人包的,但一路上他老是停下载人,一会是从小路上冲来的小孩——那是他家老五,一会又搭乘一位做活的女工,有时他又热心地大叫:“喂,我来帮你带菜!”看他连问都不问我一声就理直气壮地载人载货,我觉得很高兴。车子在凹凹凸凸的路上往前蹦着。“到这里为止,车子开不过去了,”司机说,“下午我来接你。”
⑥我终于独自一人了,独自来面领山水的圣谕。一片大地能昂起几座山 一座山能涌出多少树 一棵树里能秘藏多少鸟 鸟声真是种奇怪的音乐——鸟越叫,山越深幽,越寂静。
⑦转过一个弯,神木便在那里,跟我对望着。心情又激动又平静,激动,因为它超乎想象的巨大庄严,平静,是因为觉得它理该如此,它理该如此妥帖地拔地擎天。往前走,仍有神木,再走,还有。这里是神木家族的聚居之处。十一点了,秋山在此刻竟也是阳光炙人的。我躺在树下,卧看大树在风中梳着那满头青丝。
⑧再走到那胸腔最宽大的一棵,直立在空无凭依的小山坡上,它被火烧过,有些地方劈剖开来,老枝枯干苍古,分叉部分却活着。怎么会有一棵树同时包括死之深沉和生之愉悦 坐在树根上,惊看枕月衾云的众枝柯,忽然,一滴水,棒喝似地打到头上。那枝柯间也有汉武帝所喜欢的承露盘吗 真的,我问我自己,为什么要来看神木呢 对生计而言,神木当然不及番石榴,又不及稻子麦子。我们要稻子,要麦子,要番石榴,可是,令我们惊讶的是我们的确也想要一棵或很多棵神木。
⑨在山中,每一种生物都尊严地活着,巨大悠久如神木,神奇尊贵如灵芝,微小如阴暗岩石上恰似芝麻点大的菌子,美如凤尾蝶,丑如小蜥蜴。甚至连没有生命的,也和谐地存在着,石有石的尊严,倒地而死无人凭吊的树尸也纵容菌子、蕨草、藓苔和木耳爬得它一身,你不由觉得那树尸竟也是另一种大地,它因容纳异己而在那些小东西身上又青青翠翠地再活了起来。忽然,我听到人声。司机来接我了。
⑩第二天清晨我走向渡头,我要等一条船到石门。一个农妇在浇豌豆,打谷机的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我坐在石头上等船。
山从四面叠过来,一重一重地,简直是绿色的花瓣——不是单瓣的那一种,而是重瓣的那一种——人行水中,忽然就有了花蕊的感觉,那种柔和的、生长着的花蕊,你感到自己的尊严和芬芳,你竟觉得自己就是张横渠所说的可以“为天地立心”的那个人。不是天地需要我们去为之立心,而是由于天地的仁慈,他俯身将我们抱起,而且刚刚好放在心坎的那个位置上。山水是花,天地是更大的花,我们俨然成为花蕊。
回首群山,好一块沉实的镇纸。我们会珍惜的,我们会在这张纸上写下属于我们的历史。(有删改)
13.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划线句。
14. 第④段和第⑤段是如何写司机这个人物的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15.简析第⑦⑧⑨段写“神木”的作用。
16. 结合全文,赏析第 段。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黄河(节选)
萧 红
船行到了河心,阎胡子坐在舱里佛龛旁边,舵柄虽然拿在他的手中,而他留意的并不是这河上的买卖,而是“家”的回念。直到水手们提醒他船已走上了急流,他才把他关于家的谈话放下。但是没多久,又零零乱乱地继续下去……
“赵城,赵城俺住了八年啦!你说那地方要紧不要紧 去年冬天太原下来之后,说是临汾也不行了……赵城也更不行啦……这时候……就有赵城的老乡去当兵的……还有一个邻居姓王的那小伙子跟着八路军游击队去当伙夫去啦……八路军不就是你们这一路的吗 ……可是你说……赵城要紧不要紧 俺倒没有别的牵挂,就是俺那孩子太小,带他到这河上来吧!他又太小,不能做什么……跟他娘在家吧……又怕日本兵来到杀了他。”
“老乡!在赵城你算是安家立业的人啦,那么也一定有二亩地啦 ”兵士面前的茶杯在冒着气。
“哪能够说到房子和地,跑了这些年还是穷跑腿……”
“那么山东家还有双亲吗 ”
“哪里有啦 都给黄河的水卷去啦!”阎胡子擦了一下自己的胡子,他对着舱口说:
“你见过黄河的大水吗 那是民国几年……那就铺天盖地地来了!白亮亮的,哗哗地……和野牛那么叫着……山东那黄河可不比这潼关……几百里,几十里一漫平。黄河一到潼关就没有气力啦……看这山……这大土崖子……就是它想要铺天盖地又怎能……可是山东就不行啦!……你家是哪里 你到过山东 ”
“我没到过,我家就是山西……洪洞……”
“家里还有什么人 咱两家是不远的……”
“我这回要赶的部队就是在赵城……洪洞的家也都搬过河来了……”
“你去的就是赵城,好!那么……”他从舵柄探出船外的那个孔道口看出去……河简直就是黄色的泥浆,滚着,翻着……绞绕着……舵就在这浊流上打击着。
“好!那么……”他站起来摇着舵柄,船就快靠岸了。
这一次渡河,阎胡子觉得渡得太快。他擦一擦眼睛,看一看对面的土层,是否来到了河岸
“好,那么……”他想让那兵士给他的家带一个信回去,但又觉得没有什么可说的。
他们走下船来,沿着河身旁的沙地向着太阳的方向进发。无数条的光的反刺击撞着阎胡子古铜色的脸面,他的宽大的近乎方形的脚掌把沙滩印着一些圆圆洼陷。
“你说赵城可不要紧 我本想让你带一个回信去……等到饭馆喝两盅,咱二人谈说谈说……”
风陵渡车站附近,层层转转的是一些板棚或席棚,里边冒着气,响着勺子,还有一种油香夹杂着一种咸味在那地方缭绕着。
一盘炒豆腐,一壶四两酒蹲在阎胡子的桌面上。
“俺想,赵城可还离火线两三百里,许是不要紧……”他向着兵士,“咱中国的局面怎么样 听说日本人要夺风陵渡……俺在山西没有别的东西,就是这一只破船……”
兵士站起来,黑色的裤子,灰色的上衣,衣襟上涂着油渍和灰尘。但他脸上的表情是开展的、愉快的、平坦和希望的。他讲话的声音并不高朗,温和而宽弛,就像他在草原上生长起来的一样:
“我要赶路的,老乡!要给你家带个信吗 ”
“带个信……”阎胡子感到一阵忙乱,这忙乱是从他的心底出发的,带什么呢 这河上没有什么可告诉的。“带一个口信说……”好像这饭铺炒菜的勺子又搅乱了他,“你坐下等一等,俺想一想……”
他的头垂在他的一只手上,好像已经成熟了的转茎莲垂下头来一样。勺子声,菜刀声,被洗着的碗的声音,前前后后响着鞭子声。小驴车,马车和骡子车拖拖搭搭地载着军火或食粮来往着。车轮带起来的飞沙并不狂猖,而那狂猖着的,是跟着黄河而来的,在空中它漫卷着太阳和茧天,在地面它则漫卷着沙尘和黄土,漫卷着所有黄河地带生长着的一切,以及死亡的一切:
站在长城上会使人感到一种恐惧,那恐惧使人类历史的血流又鼓荡起来了! 而站在黄河边上所起的并不是恐惧,而是对人类的一种默泣,对于病痛和荒凉永远的诅咒。
同蒲路的火车,好像几匹还没有睡醒的小蛇似的慢慢地来了一串,又慢慢地去了一串。
那兵士站起来向阎胡子说:
“我就要赶火车去……你慢慢地喝吧……再会啦……”
阎胡子把酒杯又倒满了。他看着杯子底上有些泥土,他想,这应该倒掉而不应该喝下去,但当俲兑了给他带一个家信,就说他在这河上还好的时候,他忘记了那杯酒是不想喝的也就走催呢去了。同时他赶快撕了一块锅饼放在嘴里,喉咙像是有什么东西在涨塞着有些发痛。提他就抚弄着那块锅饼上突起的花纹,那花纹是画的“八卦”。他还识出了那是“乾卦”,羿是“坤卦”。
奔向同蒲站的兵士,听到背后有呼唤他的声音:
“站住……站住……”
他回头看时,那老头好像一只小熊似的奔在沙滩上:
“我问你,是不是中国这回打胜仗,老百姓就得好日子过啦 ”
八路的兵士走回来,好像是沉思了一会儿,而后拍着那老头的肩膀:
“是的,我们这回必胜……老百姓一定有好日子过的。”
那兵士都模糊得像画面上的粗壮的小人一样了,可是阎胡子仍旧在沙滩上站着。
阎胡子的两脚深深地陷进沙滩去,那圆圆的涡旋埋没了他的两脚了。
一九三八年八月六日,汉口
(有删改)
1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阎胡子的话,既体现了他对妻儿的牵挂和自身的处境,也交代了兵士的身份和时代背景。
B.阎胡子觉得渡河太快,主要是因为与兵士谈话让他沉浸于对赵城的关注中,且没有想好带信的内容。
C.风陵渡车站附近是热闹的、凌乱的,作者这样写是要突出人间烟火气,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阎胡子在兵士离开后久久站在河边沙滩上,他内心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18.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直接提出“家”的回念,下文一直以“家”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并逐渐将“家”上升到“国”的高度。
B.在阎胡子和兵士交谈的过程中,有多处使用问号和省略号,反映了彼此比较陌生的关系,也体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C.本文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写作,但语言中又充满了象征意味,如黄河漫卷着的沙尘和黄土、锅饼上画的“八卦”等。
D.本文与茹志鹃的《百合花》一样,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朴素自然的语言描写发掘人物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
19.对于赵城,阎胡子言语中的“要紧不要紧”“许是不要紧”等,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20.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萧红的这篇小说除了细腻的笔触外,还蕴含着粗犷、强劲的力量,这些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巅 澜 zhuó qū 2.澎拜--澎湃 3.A 4.县城是石泉县 5.“径流不息”后面的逗号应放在双引号的外面。 6.即使 也 7.A 8. (1)光未然,张光年,冼星海,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 (2)、 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热爱和赞美
9、统领全诗,表现诗人站在高山远望黄河的见闻、感受。
10、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婉转,接成九曲连环;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西东。一泻千里,浩浩荡荡。
11、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12、略
13、示例一:第②段划线句运用比拟的修改手法,通过“矜持”写出山色的凝重,“徘徊顾却”、“依属”、“殉”写出夕晖的缓慢下沉,形象地写出了山中日落时的宁静与安详,表达了作者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第②段巧妙地运用动词“掉”“徘徊顾却”等动词的使用,赋予了山野日落的情境以动态,形象地写出了山中日落时的宁静与安详,表达了作者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14、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司机诗人似地解释“拉拉山”的含义,以及行动描写“理直气壮”地载人载货的行动,刻画了一个淳朴坦荡、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美好形象;作者这样写,把山的美和人的美结合起来,以人的美衬托山的美。
15、这三段,作者集中对神木进行了描写,通过描写神木的巨大庄严、平静、干枯苍古、倒地而死、容纳异己等,形象地写出了神木“死之深沉和生之愉悦”的特征,由此表达了作者对神木的震撼、折服和赞叹;引发了生命是有尊严的思考。结构上照应开头。
16. 结尾一段,作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山的沉稳,表达了作者对山的喜爱与赞美。这样写呼应文章开头,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同时,也凸显了作者思考人生、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的人生追求。
17. C 18. A
19.①对赵城的担心。自己的妻儿都在赵城,阎胡子想从兵士的口中得知赵城的情况。②对自我的宽慰。阎胡子认为赵城离火线远,应该不要紧,宽慰自己不用担心。
20.①描写的场景是粗犷有力的。以抗战时期为时代背景,以“黄河”为标题和背景,“黄色的泥浆,滚着,翻着”“漫卷着沙尘和黄土”体现出一种力量感。②刻画的人物形象是蕴含着力量的。阎胡子有着古铜色的脸面,虽遭遇磨难却坚强地生活。③对未来坚定的信心。兵士坚信这回抗争必胜,老百姓一定会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