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能力:正确读写“状、狐、狸、丁零、肠”等生字词,理解“痒痒、冒、弯”等词语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2. 思维能力:通过想象画面、角色扮演,体会故事中奇特的想象逻辑,培养创造性思维。
3. 审美情趣:感受童话语言的生动性与画面感,激发对幻想文学的兴趣。
4. 文化传承:通过文本细读,体会“变树”背后的童真视角,增强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梳理“变树”后的有趣经历,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体会想象的奇妙,理解“痒痒的”“冒”“弯”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难点:
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尝试运用拟人化手法进行片段创作。
通过角色对话,感受母子间的温情与幽默。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生字动画、课文插图、拓展素材)
角色扮演头饰(鸟窝、狐狸、鳄鱼等)
仿写练习卡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走进奇幻世界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互动提问:
“同学们,如果给你一次变身的机会,你最想变成什么?为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预设:小鸟、云朵、机器人等)
2. 揭示课题:
“有个小朋友和你们一样充满幻想,她想变成一棵树。这节课,我们就来读这个有趣的故事——《我变成了一棵树》。”(板书课题,齐读)
3. 质疑激趣:
“看到题目,你有哪些疑问?”(预设:为什么想变树?变树后发生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主预习:
自由朗读课文,标自然段,圈画生字词,读准字音。
思考:“我”为什么想变成树?变树后做了哪些事?
2. 字词闯关:
游戏导入:“字词小火车”开起来!(出示词语:形状、狐狸、丁零、香肠、继续、麻烦)
重点指导:
正音:平舌音“醋”,翘舌音“状、肠”,后鼻音“丁零、痒”。
识字方法:
形声字:狸(反犬旁+里)、肠(月字旁+昜)、抬(提手旁+台)。
形近字对比:壮—状、狐—呱、理—狸。
3. 脉络梳理:
小组合作:用“变树前—变树时—变树后”的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全班交流,板书关键词:贪玩被扰→变成树→鸟窝奇趣→妈妈出现→馋得流口水。
(三)品读想象,感受奇妙
1. 聚焦“变树过程”:
指名读第4-5段,提问:“变成树的过程有什么奇妙之处?”(预设:痒痒的感觉、树枝冒出来、树上长鸟窝)
语言训练:“痒痒的”换成“难受的”好不好?为什么?(体会用词的生动性)
2. 想象画面:
出示句子:“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鸟窝!”
引导学生用“你猜,我变的____会长什么?当然不是____,____也不对——对了,____!”句式仿写。
(四)指导书写,规范汉字
1. 观察生字:
重点指导:“狐”(反犬旁,右半部分“瓜”的笔顺)、“零”(雨字头变形,下为“令”)、“状”(爿字旁,与“壮”区分)。
2. 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强调“左窄右宽”的结构规律,投影展示优秀作业。
第二课时:深入探究,激活思维与表达
(一)复习回顾,温故知新
1. 词语接龙:以“形状”为起点,开展词语接龙游戏(如形状→状态→态度→度过……)。
2. 情节复述: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我”为什么想变成树。
(二)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 角色对话,感受温情:
分角色朗读第15-20段,思考:“妈妈是怎么发现‘我’的?你从中感受到什么?”(预设:妈妈用美食诱惑,体现母子间的默契与爱)
角色扮演:戴上头饰,模仿妈妈与“树”的对话,注意语气和表情。
2. 聚焦细节,品味幽默:
提问:“为什么水珠会被误认为是口水?这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预设:嘴馋却要假装淡定,幽默又真实)
(三)拓展想象,创意表达
1. 思维迁移:
提问:“如果你变成一棵树,会有哪些奇特的经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树上的居民”“遇到的趣事”等角度展开)
2. 仿写练笔:
出示例句:“我变成了一棵长满____的树:____、____、____……风一吹,它们就____。”
学生独立创作,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优秀片段并点评。
(四)总结升华,素养延伸
1. 主题归纳:
提问:“故事中的‘变树’经历,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预设:想象能带来快乐,亲情藏在平凡小事中)
2. 推荐阅读:
推荐《小巴掌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幻想文学的魅力。
板书设计
我变成了一棵树
变树前:贪玩被扰 → 渴望自由
变树时:痒痒冒树枝 → 奇妙有趣
变树后:鸟窝藏秘密 → 童真温情
教学反思
1. 核心素养落实:通过角色扮演、创意仿写,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与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品读细节,渗透人文情怀与审美情趣。
2. 改进方向:可增加“想象合理性”的讨论,引导学生区分“天马行空”与“逻辑自洽”,提升思维深度。
总时长:两课时(约3000字)
设计亮点:紧扣新课标,以“想象”为主线,融合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通过多元互动实现“教—学—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