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原理以及世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两大阶级心目中的马克思形象冲突为线索,归纳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通过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实践,指导实践,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发展的原理。
2.时空观念:通过梳理本课历史事件和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工业革命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培养时空观。
3.历史解释:通过对教材、文字材料的解读、归纳,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和阅读解析能力。
4.史料实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的一系列革命实践,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并印证其双重形象。
5.家国情怀: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以中国近现代史的仁人志士为榜样,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以马克思在新时代下的新形象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意义。
2.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与传播的世界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被列宁称作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他们的友谊是人类最诚挚、最纯洁的友谊典范。然而遗憾的是,马克思于1883年离开了人世。挚友的逝去,让恩格斯无比悲痛,面对马克思的坟墓,他写下了一篇悼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根据悼词内容,总结归纳,指出恩格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眼中的马克思分别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
马克思的形象之一: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
马克思的形象之二:反叛者、危险分子
教师提问:为什么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眼中的马克思形象截然不同?
【讲授新课】
(一)马克思形象冲突的背后原因
任务1:阅读教材64页文字,归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眼中的马克思形象冲突的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经济根源——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经济危机、贫富分化严重、工人阶级苦难深重等),阶级矛盾尖锐
教师提问:面对资产阶级的压迫,无产阶级是怎么做的?
师生活动:共同归纳课本,教师讲授工人的抗争,简要介绍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以英国宪章运动为代表,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但是三大工人运动都失败了。
教师提问:根据所学,思考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教师讲述:工人阶级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科学理论作为思想武器。于是,同情工人遭遇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指导工人阶级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那马克思主义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产生了哪些影响使得无产阶级对其敬爱有加而资产阶级则恨之入骨呢?
(二)深入剖析马克思的双重形象
教师讲述:要探究这些问题,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路:深入剖析马克思的双重形象。以此给大家布置两个任务:一二组的同学,阅读教材,指出马克思的哪些思想符合他“科学家、革命家”的形象呢?三四组同学阅读教材,思考:马克思为什么是“反叛者”、“危险分子”?
学生小组活动,选出代表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任务1:阅读教材,指出:马克思的哪些思想符合他“科学家、革命家”的形象。
(1)科学社会主义:
①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②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③肯定了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
④宣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2)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3)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教师讲述:科学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引着全体人民改造世界,实现自身解放。这些思想,使马克思无愧于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而所谓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会逐步从低级向高级过渡,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家无情地压榨劳动人民的剩余价值,阶级矛盾的激化最终使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进而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平等。
教师提问:在马克思之前,有没有人就已经提出过建立一个消灭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呢?
学生回答:有。根据课本,提到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教师讲授: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也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但是,他们的思想却被叫做“空想社会主义”。这是为什么呢?出示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原因。
欧文幻想建立完美的社会主义制度,但反对通过暴力对社会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他们同情工人阶级的处境,但不了解这个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他们看到了阶级对立,但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一切革命行动,他们想通过和平的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
——据《国际工人运动知识手册》等整理
任务2:阅读教材,思考:马克思为什么是“反叛者”、“危险分子”?
(1)马克思参加了一系列革命实践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①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②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
③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马克思创建了无产阶级政党和成立了一系列组织
(三)新时代下对马克思形象的再定位
教师讲授:这就是马克思的双重形象。所以,归根结底是两大阶级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它所产生的影响看法不同,所以导致对马克思的评价也就不一。那马克思除了这两个形象之外,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还能从其他方面去挖掘一些他本人的新的形象吗?马克思对于中国人而言,可以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都知道他,但是都不了解他。教师出示材料: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德】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教师讲授: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有非常崇高的理想信念:要为全人类谋福利。而事实他也坚持下去了,只是在他奋斗的过程中,经历实在是太苦了,太艰难了。马克思的家庭条件本来非常好,自己23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25岁遇见了真爱并且结了婚。可以说是妥妥的人生大赢家,可为了自己年轻时的理想,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半生颠沛流离、奔走逃亡、一贫如洗。资本论创作期间可谓是马克思一生最艰难的时刻:没有经济来源、妻子病倒、三个孩子夭折,只能靠恩格斯的接济勉强维持生活。如此的艰难,他还是坚持下去了。听完我刚才对马克思的介绍,你们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师生总结:马克思是一个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自己理想的“追梦人”。
教师讲授:尽管马克思永远地离开了,但他的精神还依然在鼓舞着我们。回顾中国近现代史,不正是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生活吗?不正是不计其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无私奉献我们才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吗?出示材料: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实践还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请根据材料,结合当下,以“在新时代如何做一个追梦人”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不少于200字)
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后播放视频,以此视频,纪念为中国的奋斗的追梦人,也愿我们所有人都是新时代的追梦人。
五、教学设计反思
1.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
2.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
3.文献史料数量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