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24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下24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6 15:0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下24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案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熟读古诗,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思维能力: 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审美创造: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意象组合分析,理解边塞诗“奇景”与“真情”的融合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盛唐边塞诗中“苦寒”与“豪情”并存的独特生命价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边塞风光视频并设问,如果让你结合已学知识给这些风景配诗,你会选择哪一句唐诗呢?
预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唐.王昌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唐.王维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二首》唐.王昌龄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唐.王之涣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唐.高适
从为画面配诗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边塞诗大多来自盛唐,这与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且那些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大都出自盛唐四大边塞诗人之手,在复习文学常识的过程中自然引入课题。
不读边塞,无以知盛唐。今日我们便随着岑参一起走入那辽阔壮美的边塞,来学习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文本细读(合作探究)
任务一:解构边塞美学密码——赏奇境之美
借助注释自由朗读诗歌后,将全诗划分为几组镜头,并为镜头命名。
学生回答,并展示镜头对应的画面,若有不完善的地方,教师相机引导。
1. 寒夜飞雪图(1-2)
2. 戍营苦寒图(3-4)
3. 饯别宴饮图(5-6)
4. 雪中送别图(7-9)
学生活动1:
每组选一个镜头,用三个关键词概括画面特征,并说明理由。
预设:学生展示时,教师同步展示图片,便于学生入情入境。
奇寒--壮美--希望(寒夜飞雪图)
“卷”、“即”“忽如”“梨花喻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奇绝想象,将苦寒转化为壮美,展现了边塞诗人化腐朽为神奇的浪漫笔力。
苦寒--僵滞--坚守(戍营苦寒图)
“湿”“不暖”“薄”“不得控”“冷难着”
狐裘不暖”“角弓难控”的极端描写,既凸显自然伟力的压迫,又暗含将士们不屈的抗争意志。
喧闹--温暖--欢愁(饯别宴饮图)
“饮归客”“胡琴、琵琶、羌笛”以乐写哀
胡琴琵琶与羌笛的交响,在“愁云惨淡”中奏响边塞的多元乐章,乐景与哀情交织,折射出盛唐气象的包容与豪迈。
空茫--凝望--不舍(雪中送别图)
“下辕门”“掣”“空留”
“山回路转不见君”的留白艺术,以“空留马行处”的静默意象,将个体离愁升华为家国守望的精神丰碑。
小结:在这四幅画面中,诗人用看似矛盾的表达,将边塞的苦寒与豪情、离别与守望完美融合。接下来,让我们聚焦这些‘矛盾修辞,品读其中蕴含的艺术匠心。
任务二:析矛盾修辞——品豪情之真
展示:
“狐裘不暖”与“角弓不得控”
“愁云惨淡”与“风掣红旗”
思考:狐裘是保暖神器,为什么穿上了却不暖?角弓是将军的武器,为何拉不开?红旗本应该迎风招展,为什么说“风掣红旗冻不翻”?愁云惨淡时,本应是萧瑟暗淡的意境,为何要写红旗?
学生活动2:
角色扮演。假如你是战地记者采访岑参,提问:为何要在苦寒的场景中加入“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特写?
解读:“狐裘不暖”与“角弓不得空”是极寒对生命力的压制,是军人职责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对抗。愁云的灰暗压抑与红旗的炽热坚毅相碰撞,愁云不仅仅是指天气描写,更是将士们乡愁的投射。
完成句式仿写:(示例)
虽然狐裘不能暖身,但是将士们心中热血翻涌,无惧酷寒。
虽然红旗被冻住,但是守卫边疆的决心永不凝固!
虽然内心乡愁如愁云般惨淡,但是心中有一抹红艳的光使将士们心潮澎湃!
小结:人感情之微妙,就在于矛盾,在于爱恨交织。伟大诗歌的震撼力,恰恰诞生于矛盾撕裂时迸发的人性光辉。
任务三:创意写作——明守望之志
学生活动3:
根据《雪中送别图》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改写成以下三种形式的任意一种。
1.30字内现代诗
2.诗人的日记
3.诗人微信朋友圈文案
示例:
短诗:
马蹄把离别写成了省略号。
风一读,
便白了头。
日记:
时间:腊月十一
天气:暴雪
地点:轮台东门
内容:今夜的雪下得更疯了,老武的马车逐渐消失在了路尽头,我不禁望向了那串深深浅浅的马蹄印,此去归程,山高水远,何时才能像今夜这般,把酒言欢,再叙情谊呢?
朋友圈文案:
图:
文:这一年的雪花太深情,将离人的足迹绘画成了艺术品。
小结:“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以极简的笔触,勾勒了一副空茫静默而深情的送别图。马蹄印在雪山与道路中“空留”,成为唯一的痕迹,在寂静中凝固了离别的瞬间,给人无限遐思,送行人伫立在雪中长久凝视。这不仅是送别的终点,更是边塞精神的起点——马蹄印指向长安,而凝望的目光将永远驻守边疆。
任务四:深度探讨,析“变”与“不变”
结合2020年喀喇昆仑戍边英雄事迹,思考:从盛唐到当代,“边塞精神”的核心价值有哪些变与不变?
不变的是无畏牺牲的英雄气节、团结作战的决心与勇气以及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变的是从自然苦寒到科技戍边的时代蜕变,是从开疆扩土的大国气象到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以及热爱和平、忠于人民的坚定信仰。
从盛唐到当代,“边塞精神”始终是中华文明抵御外敌,守护文明的基因密码,变的是时代语境与表现形式,不变的是“以血肉筑长城”的牺牲精神;不变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血性胆魄,喀喇昆仑戍边英雄用生命书写的答卷证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边塞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正是“边塞精神”的集中表现,它为我们唱响了一首苦寒之境的生命礼赞。
三、课堂总结:
当马蹄的嘶鸣穿透北风的呼啸,当悠扬的羌笛传入洛阳的城门,当战士的白发禁不住月夜的霜寒时,你是否感受到了边塞的悲壮与阔。至今读《白雪歌》仍能感受到那个昂扬时代投射在玉门关外的最后余辉,当”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壮美画面定格为历史记忆,岑参用他的诗笔,为中华文明留下了最瑰丽的西域想象。
四、作业设计(二选一)
1.以风雪中的“守望者”为题,撰写300字的文学短评。
2.课后收集新疆戍边故事,制作《古今边塞精神》手抄报,并在班级展览。
五、板书设计
苦寒之境的生命礼赞
奇境之美——豪情之真——守望之志
(梨花春风) (风掣红旗) (马行空留)